#中醫

兒少逾1/3鼻過敏 中醫調理有秘訣

兒少逾1/3鼻過敏 中醫調理有秘訣#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由於台灣天氣溼熱、空氣汙染嚴重,過敏性鼻炎人數持續攀升。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過敏性鼻炎在兒童、青少年的盛行率逼近38%。鼻過敏2大原因:外在過敏源、個人體質常見的鼻過敏症狀有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甚至會疲倦、頭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反覆感冒、因鼻子相關症狀導致失眠等症狀。臨床上常見過敏性鼻炎合併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情形,大大影響生活品質。除了西醫治療之外,也有許多患者會選擇中醫合併治療。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賴卉蓮醫師表示,引起鼻過敏發作的原因,有外在過敏源、個人體質2大因素。外在過敏原的影響,如空氣中的花粉、塵蟎等都是引發鼻過敏發作的主要刺激物,可透過維持環境清潔、配戴口罩等方式來減少接觸機會。中醫調理體質 有中藥、針灸、穴位敷貼等方式除了外在因素,鼻過敏產生的主因,可歸因於個人體質。古代中醫將這些鼻過敏症狀稱為「鼻鼽」,認為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肺、脾、腎三臟虛損,加上外邪入侵鼻竅而致病。要減緩、預防鼻過敏的發生,從調理體質做起,例如口服中藥、針灸治療、穴位敷貼(三伏貼、冬九貼)等,都是很好的方式。中醫實證醫學臨床研究驗證,經由適當的中醫藥處理,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進而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勤加清理環境、培養運動習慣強身賴卉蓮醫師也建議民眾,可以透過生活型態調整改善鼻過敏,平時定期清理床單、窗簾;外出配戴口罩;善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等,減少接觸過敏原的機會。並且培養運動習慣,如慢跑、快走、游泳等,鍛鍊身體來提高身體防禦機能。

秋冬乾癢食療 中醫:多食木耳、海帶

秋冬乾癢食療 中醫:多食木耳、海帶#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黃小姐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在外奔走、熬夜,閒暇之餘喜歡跟朋友約吃麻辣鍋,生活相當充實。但黃小姐每到秋冬皮膚就又乾又癢,有時更出現脫屑情形,喝水、擦保濕乳液效果都不佳,伸手去抓,搔癢情形更甚,影響生活及睡眠。求診中醫透過藥物調理,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1個月大幅改善乾癢情形,目前以體質調理為主。秋分後寒涼漸重 呈現涼燥「秋分瞑,日對分」秋分是一個特殊日子,過了秋分後,昆蟲們展開入冬的前置作業,空氣中水分逐漸乾涸,越來越乾燥。中醫觀點而言,在這個時節中,人們除了容易口乾舌燥,身體對外的第一道防線「皮膚」也容易缺水,出現乾燥、搔癢或脫屑症狀。秋天的燥又有細微差別。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許雅婷指出,秋分前猶有暑熱餘氣,故多見溫燥,皮膚會發癢、脫皮脫屑,有紅疹甚則紅腫;秋分後,寒涼漸重,呈現涼燥,皮膚發癢脫屑外,少有紅疹紅熱情形。」血虛型、風寒型 易在秋冬發作皮膚乾癢什麼樣的人容易皮膚搔癢?許雅婷醫師說明,「風邪」致癢,中醫因風邪所起的搔癢症狀包括「風熱」、「風濕」、「風寒」3種,其中「風寒型」最容易在秋冬發作。「血虛型」患者也容易在秋冬出現乾癢症狀。「血虛型」多為年長者、熬夜者或女性患者,這類患者多體質虛弱、陰血不足,導致皮膚乾燥粗糙、搔癢脫屑,常見病症如老人冬季皮膚搔癢、慢性溼疹與蕁麻疹,可透過「當歸飲子」輔以其它藥材治療。「風寒型」多為過敏體質患者,由於癢處不定,秋冬遇冷症狀加重,可透過「桂枝麻黃各半湯」與其它藥材輔佐控制症狀。許雅婷醫師提醒,上述處方為症狀用藥,雖可即時緩解症狀,但症狀控制下來後,仍以體質調理為主要治療方向。多食用白木耳、黑木耳、海帶、秋葵除了藥物治療,患者還可透過飲食改善症狀。人體本身就有膠原蛋白,但會隨著年齡漸長逐漸流失。秋冬時節可多食用白木耳、黑木耳、海帶、秋葵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以及菠菜、紅鳳菜、番茄、藍莓、覆盆子、動物性蛋白質、黑芝麻、百合等滋陰、養血、潤燥類食材,保護皮膚免於乾燥。秋天已經來到,許雅婷醫師強調,秋季應特別重視保養內守的陰氣,無論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理,皆不能離開「養收」這個原則,唯有生活作息保持規律,順應陽氣舒長,肺氣才得以舒展。也才能安然度過秋天,為冬季做準備。提醒民眾,保養敏感肌膚的不二法門必須由生活習慣改善開始,減輕生活壓力、維持正常作息、充足睡眠外,要避免食用燒烤油炸、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並加強防曬、少用高溫水沐浴,以免搔癢情形更加重。

防記憶衰退 起床梳頭促血液循環

防記憶衰退 起床梳頭促血液循環#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健忘以氣虛、腎虛居多,中醫會依病人證型對症下藥,民眾居家也可透過按摩自我保健,並從天然食物中補充卵磷脂、微量元素、核酸等,降低失智風險。起床後梳頭,略帶力道按壓頭皮,有助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防記憶衰退。「孔聖枕中丹」增強記憶力中醫觀點看記憶衰退或健忘,除與老化有關,加上現代人壓力大、七情六慾太激烈、生活耗損勞倦、飲食缺乏節制都有影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表示,多數健忘與氣虛、腎虛有關,少數是實證,且可能合併出現其他症狀,中醫會先診斷病人屬於何種證型,再對症下藥。關於增強記憶,中醫最著名的是「孔聖枕中丹」,補腎寧心、益智安神,考生要增強記憶力,長期念書沒勞動,氣不足就可使用。「六味地黃丸」也是常用處方,可補先天精氣不足;火氣偏大、易便秘、心血耗損太多者,可用「天王補心丹」。「歸脾湯」可補後天氣血不夠、腸胃功能不佳、養份不足;「溫膽湯」則能緩解焦慮緊張症狀。如果想健脾安神,茯苓、黨參、黃耆具補氣效果,可強化脾胃系統,改善健忘。屬腎虛證型者,可用菟絲子、何首烏、肉蓯蓉來補腎。而有些人血液循環不好,可增加補血、養血藥材,如川芎、丹蔘、當歸,不論作為藥材或藥膳使用都適合。按摩、梳頭自我保健 增進記憶民眾也可透過按摩自我保健,增進記憶的穴位集中頭部,頭頂的「百會」按摩可醒腦開竅;百會旁各隔一寸之處為「四神聰」,這4個穴位有助腦部血液循環。額頭髮際正中直上0.5寸處為「神庭」,旁開3寸為「本神」,這幾處穴位底下為大腦額葉,掌管記憶、心智功能,適度刺激頭皮,可健腦、增加智能活動。除頭部外,手腕橫紋處尺側凹陷處的「神門」,可安神定志。陳建宏醫師提醒,按摩重點不在痛,達到「痠脹麻重溫」感覺即可,別用力過猛,反而受傷。如果抓不準穴位,早上起床後從前往後梳頭2、3分鐘,略帶力道按壓頭皮,對一般人來說是最方便的保健法。天然食物中攝取卵磷脂 如魚腦、蛋黃自古流傳「吃豬腦補腦」,陳建宏提醒,中醫主張「以形補形」,適度攝取尚可,不宜過量造成身體負擔。而現在流行吃銀杏增記憶,雖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但畢竟是單一成份,中醫仍以複方為主,搭配各式藥材互補。想益智健腦,陳建宏鼓勵民眾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卵磷脂,包括魚腦、蛋黃、豬肝、黑芝麻、大豆製品、山藥、蘑菇、花生等。其次,要補充微量元素如鎂、鉀、鈣,包括香蕉、番茄、豆類、水產品等,都富含電解質。此外,補充維生素B12與葉酸,可促進神經活動,B12存在於香菇、大豆、發酵豆製品等,葉酸可自綠色植物、柑橘類等攝取。陳建宏指出,細胞核心為核酸,也可適當從食物補充,如魚蝦、花粉、木耳、菇類等。除補充好食物,也要減少吃進壞東西,像重金屬會使腦部活動變慢,使用鋁鍋料理的家庭,最好改用不鏽鋼鍋或陶鍋,以免吃進太多鋁離子,恐提高失智風險。

頭暈、腦力衰退 中醫調理來幫忙

頭暈、腦力衰退 中醫調理來幫忙#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好熱,在室外沒多久,就會讓人熱得暈頭轉向、眼冒金星;然而,即使是每天都待在冷氣房,時間太長,也會有人容易頭暈、虛弱無力。傳統中醫認為,若是會出現熱也頭暈、冷也頭暈,是腦力衰退的現象,無法承受冷熱的變化,並且和血路不通暢有關,辨證論治對症下藥,必須是平血,而不是清血。頭暈無法承受冷熱變化 是腦力衰退現象中醫是如何看待天氣熱所引起的頭暈?為什麼即使待在冷氣房裡也會頭暈呢?中醫師李深浦表示,頭暈是腦力衰退的現象,因為腦是充滿能量的冷靜器官,腦在身體最頂峰,接受身體的營養與血液和氣體的循環,腦細胞元氣健康度不夠好,就無法承受外面熱與冷的變化。力氣是腦與身體互動 冷與熱的拮抗作用李深浦中醫師指出,走路運動會一直流汗,若是會頭發暈、手腳痠軟無力沒體力,就是腦比正常人衰退很多,腦筋反應速度會不夠快,力氣不夠強;由於力氣是腦與身體的互動,冷與熱的拮抗作用,陰與陽、動與靜,當心臟動力不夠,也反映腦的冷靜力不夠,腦安靜度夠,定力越夠,心臟動力夠,則全身動力才夠,若是腦會頭暈怕熱,就表示腦的健康度不夠。無法適應溫度變化 一冷一熱會出現感冒症狀腦承受不了熱,無法適應溫度變化,則很容易在一冷一熱之下,出現感冒症狀,輕微會疲勞沒有精神、脖子僵硬、頭腦昏沈,嚴重會頭痛想吐。李深浦醫師解釋,腦是很重要器官,是儲存電流與發電系統,可控制全身,所有內臟機能都離不開腦的互動機制,要看腦是否健康,就看他是否能承受熱;通常在熱的環境之下,不頭暈、不會全身無力,是最上等健康,一熱就小便黃、尿道發炎、火氣大,全身機能病變,是第二等健康,第三等則是會中暑、昏倒、休克。血液要平衡是要平血 使小血管都能活絡起來對於腦部健康,血液中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與氧氣都扮演很重要角色!李深浦說明,貧血時血紅素不足,所帶氧氣不夠,而血液中的血脂肪、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不正常,血液濃度無法自然平衡,就會無法承受熱與冷。有人說血太濃要清血,但清血也會使紅血球受到破壞;其實,血液要平衡是要平血,是要平衡身體,使小血管都能活絡起來。她經常頭暈無力 抽血檢查三酸甘油酯3000多李深浦醫師舉例,門診中,曾有一名婦人經常頭暈無力,抽血檢查三酸甘油酯3000多,一般人1000多就有危險;於是她就趕緊辭掉工作,服用養肝與平血用藥,並每天運動、曬太陽,使流汗及促進新陳代謝,結果三酸甘油酯降到36,五年後檢查還在50幾,這幾年特別注意飲食與運動保養,也不用天天吃藥。這病例是足以讓人知道運動及控制飲食的重要性。月經前出現頭暈偏頭痛 須補血與養肝還有人是有血紅素與血量不足,也會因為溫差影響而頭暈;李深浦提到,尤其是女人月經前出現偏頭痛,往往會有貧血,經前腦部血會將血液集中到子宮,就會有頭痛和情緒不好,這時在月經前一週服用補血中藥,平常以養肝中藥來促進新陳代謝,一、二個月就不會頭痛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腦中風中西醫併治 縮短病程、防復發

腦中風中西醫併治 縮短病程、防復發#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近年來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因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06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腦血管疾病高居第4位,奪走超過1萬1千條寶貴的性命。腦中風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並且男性多於女性,即使存活仍有極高比例造成部分肢體障礙或失能。針灸有助改善腦中風患者 腦部血流量、局部微循環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表示,腦中風定義為腦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出血或血流不暢,使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失去部分功能留下的神經症狀。腦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2種類型,其中以缺血性腦中風占多數。常見臨床表現包括意識改變、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口歪眼斜、言語不清、吞嚥障礙、視野缺損、步態不穩、頭暈、流口水、大小便失禁等。腦中風急性期的中醫輔助治療方式包括針灸、中藥、推拿、拔罐等,又以針灸治療最為普遍,方法包括有頭皮針、體針、電針、耳針等。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針灸對腦部血流量、局部微循環等都有明顯改善作用,能促使血脈通暢,恢復腦部血液供應、減少因缺血導致的腦組織壞死,並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提高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與代償能力,加速自然恢復過程、縮短病程。針灸配合服用西藥 防再度中風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依臨床症狀可分為「中臟腑」和「中經絡」2種證型。「中臟腑」證型的表現為意識改變、神智不清;「中經絡」證型表現則為意識未改變,僅肢體受到影響,症狀為口眼歪斜、顏面麻木、肢體麻木沉重或半身不遂等。2種證型的治法及穴位均不同。許益彰醫師提醒,腦中風具有再發率較一般人高的特點,預防再度中風成為重要課題。平時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並戒除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醫學研究顯示,針灸配合服用西藥,預防再度中風效果比單純用針灸或西藥預防較佳。把握6個月內的黃金時期,腦中風發生後應持續耐心針灸與復健,並保持樂觀積極心態,有助於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減少永久性的功能障礙,盡早回復正常生活。

非月經期常下腹痛 當心患子宮肌腺症

非月經期常下腹痛 當心患子宮肌腺症#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女患者小美(化名),因為子宮腺肌症造成嚴重經痛,甚至連平日也下腹痛,而必須常常向公司請假,到最後連工作也快保不住了!後來求助中醫師林襄穎診治,所幸經過中醫調理病情改善,不再老是請假才得以保住飯碗。林襄穎醫師也提醒女性朋友,「下腹痛」未必只發生在月經期,假如您在平日非月經期,卻常感「下腹痛」、或是「很像經痛」,那麼極有可能罹患「子宮腺肌症」!經痛時間拉長 子宮腺肌症警訊中醫師林襄穎指出,「子宮腺肌症」類似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因為子宮內膜生長在不該出現的位置例如子宮肌肉層,並且發生週期性的出血甚至發炎,造成嚴重經痛。另外,骨盆除了發炎之外,還引起廣泛的周邊組織沾黏,導致疼痛時間拉長,這也就是子宮腺肌症病患往往月經一來就痛一、兩個禮拜,甚至乾淨了也還在痛,其主要原因。林襄穎醫師表示,39歲患者小美就是典型症狀,她每個月月經總是痛到不行,除了止痛藥之外就是掛急診;接著捱到月經快乾淨時還得痛第二次;最後連排卵期又得痛第三次,導致她生活秩序大亂。剛開始,小美發覺止痛藥愈吃愈多,效果卻愈來愈差,因此改為服用停經藥,甚至也注射針劑使其停經,月經不來,當然不會痛。無奈的是,一旦療程結束,月經再度來潮,所有的痛又都回來了!可憐的小美根本無法正常上班工作,為了病痛常常請假,不但老闆不悅,就連同事們也由一開始的同情逐漸轉變成不解與無奈,還問她:「妳不是已經月經乾淨了嗎?怎麼還會痛?怎麼還要請假?」。中藥行氣活血可治本 大幅改善經痛小美深知再這樣下去就連工作也保不住,於是尋求中醫治療,林襄穎醫師診斷她是「氣滯血瘀」體質,於是採取「行氣活血」中藥治療,藥材有:烏藥、香附、川楝子、川芎、生蒲黃、五靈脂、赤芍、生白芍、藕節等等。治療三個月後,小美經痛與下腹痛大幅改善,不再請生理假,平日期間也可正常上班,睽違已久的全勤獎金終於又進了她口袋,小美十分高興,同時也對中藥效果刮目相看。早期發現早治療 避免將來不孕林襄穎醫師針對子宮腺肌症患者提出呼籲,子宮腺肌症對女性生理健康危害極深,除了經痛下腹痛之外,還可能造成骨盆發炎、子宮纖維化甚至不孕。在心理方面也有不良影響,病患長期處於疼痛狀態致使焦慮、憂鬱、躁鬱、暴怒等等負面情緒,因此,患者應儘早接受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在治療方面,西藥屬於症狀緩解,效果雖快,但比較著重治標;而中藥效果較慢但可以治本,使用「行氣活血」中藥使身體氣血通暢,達到「通則不痛」、「不必止痛而痛自減」的成效。(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更年期症候群調理 中醫師教6要點

更年期症候群調理 中醫師教6要點#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8歲女性,近幾年常覺得心悸、臉部潮紅不適、燥熱及容易流汗,尤其晚上更加嚴重,近來失眠狀況越來越嚴重,且時常莫名憤怒、憂鬱、煩躁不安,看什麼都不順眼,診斷為更年期症候群。但因不想服用賀爾蒙治療,中醫治療3個月後心悸、潮熱、盜汗症狀改善,不用服安眠藥也能安然入睡,心情舒暢、不再感到疲倦,甚至皮膚都變得較明亮光滑。荷爾蒙分泌下降 更年期症候群多發生於45至55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醫師蔡佩怡表示,更年期症候群發生於約45歲至55歲左右,因卵巢功能衰退、內分泌紊亂、賀爾蒙分泌不足,而產生一系列更年期症狀,常見潮熱、盜汗、胸悶、心悸、暈眩、月經紊亂、陰道乾澀、皮膚乾燥搔癢、頻尿、腰痠背痛、關節痛、焦慮、煩躁、失眠、憂鬱、易怒、心情低落、體重增加等。症狀大多持續3到5年內會消失,但部分婦女症狀可能長達10年以上。西醫賀爾蒙治療以低劑量雌激素為主,但因有可能引發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等風險,不建議長期服用,許多婦女會尋求中醫治療。改善更年期不適 生活6大要點中醫角度而言,「補腎」為抗衰老及減緩更年期症狀的根本之法。本病原因為腎精虧虛因造成腎氣不足、腎陰虧虛、亦或陰陽兩虛,而影響肝、心、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故治療以滋腎填精為本,再依個人狀況不同予以清心瀉火、疏肝解鬱、健脾益氣等方藥,大多能緩解更年期諸多不適。蔡佩怡醫師建議,更年期婦女生活注意6要點:1)生活規律,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避免刺激性飲料(如:咖啡、濃茶)與酒精性飲料等影響睡眠品質。2)飲食避免燒烤、油炸、蔥、薑、蒜、辣椒等辛香料及熱性食物,如羊肉、牛肉、花生、榴槤、芒果、桂圓、荔枝等,可能會使潮熱、盜汗、失眠等症狀加重。3)食物可以多食用山藥、銀杏、黃豆、黑豆、覆盆子、菇類、黑木耳、南瓜等食材,調節體內賀爾蒙,改善更年期不適。4)年期後,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骨質流失速度增加,建議多食用富含鈣質食物防骨質疏鬆,如牛奶製品、黑芝麻、小魚乾、吻仔魚、豆類製品、深色蔬菜等,以及適度戶外運動與日曬。5)可按摩太溪、三陰交、太衝、神門,每天每穴按摩20至30下,可緩解更年期煩躁、焦慮、失眠、潮熱等症狀。亦可每日於睡前溫水泡腳10至15分鐘,可以更好入睡。6)推薦湯飲百合銀耳蓮子甜湯,以及藥膳黑豆山藥排骨湯。銀耳、黑豆、山藥含天然植物性荷爾蒙,可改善更年期不適及抗衰老;百合寧心安神、蓮子清心養神益腎,可緩和情緒及助眠。

熬夜、體力差 自行進補反「爆肝」

熬夜、體力差 自行進補反「爆肝」#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部份大學生平時習慣晚睡,暑假更是「日出而息、日入而作」,經常熬夜玩通宵。除了睡眠作息不定時,三餐也常進食泡麵、鹹酥雞、配可樂、啤酒果腹,過了一段時間後,漸漸出現疲倦、胃口不佳等症狀。曾有男大生自覺體力變差,自行吃薑母鴨、麻油雞來補身,結果健康檢查肝指數發現GOT檢驗值為95(正常約15至41 IU/L)、GPT檢驗值為105(正常值為7-35 IU/L),擔心是不是熬夜熬到爆肝了?補品吃太多 加重肝臟代謝負擔肝功能異常的原因很多,臨床表現出來的症狀常讓人誤以為自己很虛、需要補,其實中醫看法恰恰相反,吃太多坊間補品,反而可能會補到發炎的肝臟,導致肝指數飆高,甚至出現爆肝情形。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張慈文表示,肝臟是負責代謝的器官,它可以把吃進身體內的食物、藥物做一個解毒的工作,而它一但超過負荷或者塞住,有害的物質來不及代謝,就可能發生發炎狀況。避免吃重口味、過度滋補食物張慈文醫師表示,中醫認為肝炎導致疲倦,不是因為虛弱,而是身體堆積太多濕熱、無法代謝掉的東西,導致肝臟功能失調。毒素排不走,就容易發炎,感覺沉重、悶熱、提不起勁。肝臟附近的消化器官如胃、小腸、膽囊,也會受到影響,出現胃口不佳、腹部堵脹、嘴巴覺得苦的症狀。此時如果不先清理,一味滋補反而加重病情,局部濕熱情況更加嚴重,疲倦感無法消退,反而更沉重。生活上可以怎麼減少肝臟的負擔呢?張慈文醫師表示,飲食上,綠豆湯、薄荷茶、薏仁水、綠茶都是方便又隨手可得的飲品;生活作息應在晚上11點至3點肝膽經氣血旺盛時準時睡覺。另外應避免過度重口味或過於滋補的補品,天天進補會加重肝臟發炎狀況。若想調整體質,建議至中醫科,讓專業醫師協助調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