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小兒氣喘咳不停 中醫調理控病情

小兒氣喘咳不停 中醫調理控病情#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歲的柯小弟弟,小時候開始有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某次感冒後咳嗽停不了,被西醫診斷為氣喘,長期服用吸入性類固醇。但冬天早上及晚上症狀加重,不只打噴嚏、流鼻水,呼吸時伴隨胸悶、咳嗽痰多,坐起來才能緩解,即使加上口服類固醇仍感不適。柯媽媽怕長期類固醇影響生長發育,故至中醫科求診,減輕早晚咳嗽狀況、痰液減少,治療1個月後氣喘已無發作,減少類固醇劑量,連長年困擾的異位性皮膚炎也一併改善,能夠一覺到天亮。治療4個月回診西醫評估後,已不需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天寒、空汙 恐加重氣喘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據105年全民健保門診統計,14歲以下學齡兒童每10人就至少3人因氣喘問題就診,除了遺傳因素,空汙問題日益嚴重,近年罹患氣喘的人數越來越多。氣喘若沒得到很好的控制,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中醫認為本病與「痰飲」有關,天氣寒冷會使痰飲加重,氣喘症狀更加嚴重。以即飲包中桂枝、生薑可以溫肺化痰飲,杏仁能夠止咳平喘,厚朴在現在藥理研究有擴張支氣管的功效,甘草調和諸藥且能顧好腸胃,所以能夠改善呼吸道的敏感度,增加身體對於疾病的抵抗力,從根本治療。氣喘患者 生活3要點有氣喘問題,生活中應避免過敏原,並有飲食宜忌,也可就診中醫使用三九貼。可以中西醫搭配治療,提升控制成效。謝旭東醫師建議氣喘患者的生活3項注意要點:1) 過敏原要避免/家中床單、枕頭套、棉被套宜經常換洗,避免塵蟎。家中最好不要養寵物,貓毛狗毛也是過敏原。注意空氣汙染數值,必要時戴口罩出門。空氣濕度也很重要,家裡臥房最好放除濕機及空氣清淨機。2) 飲食宜忌/避免服用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如帶殼海鮮(蝦、蟹)、奶、蛋、芒果、花生等,性味屬於寒涼的瓜果則儘少服用,比如西瓜、哈密瓜、奇異果、番茄、橘子等,多汁的水果偏寒涼居多,另外辛辣、油膩、甜食也會讓咳嗽及痰液變多,也要忌口。3) 冬天使用三九貼/與夏天使用的三伏貼類似,運用中藥藥性屬於溫熱的藥材,敷貼於身上的膀胱經穴位上,能夠溫肺化痰、排出體內的寒氣,又可止咳平喘,比如肺俞、脾俞、肝俞、腎俞等,再加上定喘穴、大椎穴,連續貼三年。

疲倦仍睡不著 虛火旺的中醫調理

疲倦仍睡不著 虛火旺的中醫調理#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五臟六腑中,當心臟的功能不正常時,精神無法安定,難以入眠或燥熱睡不著。多攝取具放鬆效果、可增強心臟機能的食材,可幫助夜晚入眠。49歲的家康任職於某賣場,體型中等,平時也無過敏或其他慢性疾病,炎炎夏日裡常常感到心煩失眠,就算白天工作得很疲倦,仍然無法入睡,常常得起床上廁所,但小便卻不多,舌尖偏紅。這是典型的虛性亢奮,中醫有個名詞叫「虛火旺」,身體勞累就需要休息,但精神上若持續亢奮,就會難以入眠,導致隔日的工作受到影響。睡眠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本能,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步調加快,使得現代文明病,如憂鬱症等接踵而來,白天煩惱太多,晚上當然就睡不著覺。一般沒有失眠困擾的人,大約在就寢後半小時之內可以入睡。中醫稱失眠為「不寐」、「不得眠」或「著不得臥」。大致可分為下列4種程度:1) 輕度失眠/超過半小時、在1個小時內入睡者。2) 中度失眠/躺在床上超過1小時仍無法入睡者。3) 重度失眠/心思煩擾、多夢,需要2小時以上才能入睡者。4) 嚴重失眠/伴有心悸、健忘,且睡時容易驚醒、一旦醒來即輾轉反側,久久無法再入睡者。睡眠問題可能是咽喉肌肉較無力睡眠障礙,除了虛火問題外,也可能是咽喉肌肉無力所致。有些中壯年人、因體型較胖缺乏運動,或是咽喉肌肉較無力,導致平躺時容易出現呼吸道塌陷、阻塞,這在醫學上稱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必須至西醫檢查,使用正壓呼吸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簡稱CPAP)或是手術治療,以改善症狀。而在中醫的理論上,這種患者屬於「氣虛痰濕」體質,平時缺乏運動導致氣虛,肌肉層周圍太多脂肪組織,收縮無力容易癱軟。積極運動、改正飲食作息才是王道,否則容易使慢性病、三高的症狀惡化。 (本文摘自/寶中醫的易筋操/大是文化)

馬拉松前不可不知!扁平足等恐增發炎

馬拉松前不可不知!扁平足等恐增發炎#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過去數年慢跑運動逐漸在台灣盛行,全台1年間大大小小馬拉松賽事更是高達600多場。對於平時有持續運動的人來說,長距離的馬拉松路跑是個不小的負擔,更何況不少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常常心血來潮報名,卻不了解自己的體能極限,過度跑步超過身體負荷導致運動傷害。根據統計,每年有高達75%跑者受傷。路跑強度過度或是肌力不平衡 都可能導致運動傷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說明,路跑屬於非接觸性運動,一個人也可以輕鬆上路,上手容易、無須高難度技巧,也無須添購昂貴設備,只需合適慢跑鞋即可隨時隨地運動。然而跑步時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是平時行走時的2.5至3倍,平時沒有常態性訓練的新手常因下肢肌力不足或不平衡,導致跑步時腳痛、膝蓋痛等問題,這是因為肌肉及關節超出負荷導致。路跑可能造成傷害的原因,主要是路跑強度、頻率、時間過度;下肢或軀幹等承重關節結構不良;相關軟組織柔軟度太鬆或不足;肌力不足或不平衡、跑步姿勢不良、路面狀況不佳、跑鞋不佳等。扁平足、腰椎歪斜等 都可能使跑步負荷加重要成為一個跑者,基本條件是體能佳、下肢排列正常。初期建議先鍛鍊下肢肌力、柔軟度和協調性,可以增加肢體負荷強度。若有下肢關節排列問題,常見扁平足、膝關節內翻、骨盆或腰椎歪斜等,都會使跑步的局部負荷加重,造成發炎疼痛。受傷常見部位為膝關節、小腿、足踝、大腿,主要是肌肉拉傷、扭傷、肌腱炎、骨膜發炎,例如跑者膝、阿基里斯腱炎、足底筋膜炎、足踝扭傷、肌肉拉傷、腸脛束發炎、梨狀肌發炎、壓力性骨折等。跑步步伐越大且以腳跟著地 膝關節承受負擔越大研究指出,跑步步伐與運動所受的傷害息息相關。跑步步伐越大,若以腳跟著地,膝關節所受的負擔越大。謝明憲醫師提醒,跑步時應該保持膝關節微微彎曲,以腳掌中間部分著地,同時步伐適度,減低跑步時膝關節的負擔。一般人腳型與足弓高低都會影響跑步時的受力,正確的跑步動作與合適的跑鞋很重要,跑者還應注意跑鞋的磨損情形,以了解自己跑步時著地的動作是否正確,足部是否過度旋前或旋後,再訂製鞋墊矯正或改變跑步姿勢。錯位的足弓排列 進一步影薦髂關節中醫傷科在對於馬拉松跑者的臨床治療上,足弓排列的正確與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足弓不正往往會影響薦髂關節的定位,錯位的足弓會間接影響脛腓關節往上對位。只要共構力線在銜接時有轉折問題產生時,就會影響到距骨跟脛骨翻轉,近端的脛腓關節會促使股骨也偏旋,大轉子與髂骨對位就會受影響,後續薦髂對位也會發生問題。中醫傷科治療時如何精準處理好足弓問題,往往成為成功的關鍵。足弓如果沒有拆透,鞋墊高後,整體足弓共構力線改變後,足弓便無法正常使用並且旋轉,進一步導致跟骨、距骨與脛骨偏離足弓力線,跑者的運動傷害無法得到妥善修復。就算治療後症狀能暫時得到緩解,但跑者持續訓練及比賽後,疼痛的症狀亦容易復發。謝明憲醫師建議,跑者若有下肢關節排列不正問題,建議可請中醫傷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加以調整,否則路跑只宜量力而為。

護脾胃食療 中醫推薑等6食物

護脾胃食療 中醫推薑等6食物#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薑是健脾利濕好食物日常飲食可適量吃一點薑來護脾胃,尤其烹煮瓜類、海鮮等寒涼食物時,放一些薑除了去腥,還能去除一點食物的寒性。中醫認為,薑能健脾利濕,薑皮有輕微的利尿作用。薑也可以輕微地刺激胃酸的分泌,有助消化,但又不會過度刺激腸胃道,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緊張、噁心或嘔吐時,喝一點薑湯可以舒緩。輕微的腹瀉,喝些薑湯也有效,因為它能抑制平滑肌過度收縮。2)甘蔗緩解腹脹已故的中醫肝病權威馬光亞教授在「九十自述」文章中曾提到,來到台灣後很喜歡喝甘蔗汁。甘蔗汁解熱止渴、生津潤燥,對於「火體」(體質燥熱)的馬光亞來說,甘蔗汁是濕熱氣候裡的天降甘霖。甘蔗味甘平,具有解熱、利尿和滋養功效,生飲甘蔗汁可清熱助消化,凡是口乾舌燥、反胃嘔吐、消化不良和發熱退燒皆可使用。唐朝詩人王維曾如此形容:「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唐朝的官宦人家,早已懂得用甘蔗汁來緩解腸胃飽脹不適。烤過的甘蔗打汁,則有補脾益氣、滋養保健功效。烤甘蔗汁不但可用來治療咳嗽,以營養學來看,甘蔗汁的葡萄糖和果糖容易吸收,可直接化為能量來源,適合消化功能差、需要迅速補充能量的人。不過,甘蔗糖分高,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痰,痰多的人不適合生飲甘蔗汁。而糖尿病患者、代謝異常及血脂高的人也要限量飲用。3)四神湯是顧腸胃良方夜市、小吃攤常見的四神湯是最平民的護養脾胃良方,適合大多數體質的人食用。四神湯裡的茯苓、芡實、蓮子、山藥,這4種藥材可以健脾止瀉、厚實腸胃的功能。四神湯屬於一般藥膳,可自行烹煮,一般都在四神湯裡加蛋白質如小腸、豬肚,素食者可加豆類,增加風味。4)蓮藕健脾養胃馬光亞醫師不吃補,卻喜歡在秋天吃蓮藕排骨湯安神潤肺養胃。古代,蓮藕就是食療養生聖品。以中醫觀點來看,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藕性味甘寒,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散瘀,適用於口乾舌燥及火氣大的人;蓮藕煮熟後,性由寒轉溫,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止瀉的效果,適合胃腸虛弱、消化不良的人食用。但有消化道潰瘍、容易脹氣和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宜多吃,因為蓮藕的纖維多,會促進腸道蠕動。而脾胃虛寒,如容易腹瀉、胃口不佳的人,以及女性生理期時,應避免吃性寒的生藕,而改吃熟藕,以免加重不適。5)空心菜潤腸通便中醫認為空心菜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如同天然保護罩,可防止夏天的細菌病毒入侵體內。以營養學角度來看,空心菜可健胃整腸。空心菜的鹼性會降低腸內酸度,幫助好菌生長;空心菜含大量纖維質,可降低膽固醇,且含鐵量比紅鳳菜和高麗菜高。不過,空心菜性味偏寒,體虛者不適合多吃。此外,空心菜會影響中藥補養藥物,如黃耆、人參、當歸、川芎、何首烏的效果,如服用以上中藥,宜錯開2~3小時後再吃空心菜。6)白蘿蔔助消化白蘿蔔生食可止渴、清熱,並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有「小人參」美稱。營養師許雲卿舉例說,日本人在便當中加入黃蘿蔔、廣東人在三寶飯中加入醃蘿蔔,都有幫助消化的效用。白蘿蔔熟食能利尿消腫脹,幫助排便。尤其台灣高山蘿蔔水分多,如同水梨一樣甘美多汁,是冬天不宜錯過的養生食材。需注意的是,吃中藥可以吃白蘿蔔,但服用補氣的人參和高麗參時,要避開白蘿蔔,以免補氣效果減半。此外,因白蘿蔔性偏寒,胃潰瘍、先兆性流產和經期不順的人,勿過量生食白蘿蔔。(本文摘自/整腸健胃:中西醫聯手顧腸胃/天下雜誌出版)

女性BMI值逾29 自然懷孕率減半

女性BMI值逾29 自然懷孕率減半#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論是「棉花糖女孩」或「肉肉女」,都已成為豐腴女性的代名詞,但有時也會與某些疾病有關,例如不孕症便是。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表示,前來尋求不孕症治療的女患者當中,有大約四分之一是屬於體重過重,而明顯肥胖者也比比皆是,例如患者林小姐體重有70公斤,另一位陳小姐體重達到78公斤,兩人身高皆為156公分,皆屬明顯過胖。所幸經過中藥調理後,都順利懷孕生產,讓「大尺碼女性」也能一圓當媽媽心願。肥胖女性自然懷孕率 約減少一半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指出,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是測量肥胖與否的指標,它是體重除以身高(以公尺計算)的平方。根據荷蘭一項醫學研究顯示,當女性BMI值超過29,即使排卵正常,其自然懷孕率較其他女性也減少了一半;如果排卵不正常,則懷孕率當然更低。林襄穎醫師表示,在她治療不孕症的門診當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女患者皆是體重過重,而這些患者多數都曾經被周遭親友、甚至是醫生們警告過,諸如:「不減肥就無法排卵」、「不減肥就不可能懷孕」之類言語,讓棉花糖女孩們大嘆「難道我真的一輩子都無法完成當媽媽的心願」?肥胖多屬「痰濕兼具陽虛體質」 首要改善子宮環境針對這點,林醫師說其實上天創造萬物,本來就有多個面向以及各種豐富層次,包括人們也是,每個人身材體型本來就各有不同。因此在治療不孕症方面,中醫認為應當按照各種體質分門別類用藥,有針對瘦的人所應使用的中藥,亦有針對肥胖者所量身打造的處方,環肥燕瘦,皆可懷孕,如此甚好。林醫師表示,中醫認為肥胖是「痰濕體質」,但以女性不孕而言,還有許多患者兼具「陽虛體質」。簡單而言,「痰濕」造成不排卵;而「陽虛」會導致子宮環境變差,所以肥胖不孕患者即便吃排卵藥、打排卵針可以排卵,但也未必能順利受孕,最大原因就在於「陽虛體質」沒有得到治療,子宮環境沒改善當然不能著床懷孕。「化痰利濕、補腎陽」中藥治療 肉肉女順利懷孕患者林小姐與陳小姐都是典型的「痰濕兼具陽虛體質」,治療法則是「化痰利濕、補腎陽」,使用中藥包括:陳皮、半夏、甘草、肉桂、茯苓、蛇床子、當歸、肉蓯蓉、胡桃等等。兩人經過4個月治療皆順利懷孕。保障孕婦與胎兒安全 控制體重仍重要不過,林醫師仍然呼籲女性們,輕微肥胖倒也還好,但若過度肥胖,就連心血管疾病也會找上門。而且肥胖女性懷孕過程所承擔風險亦高,包括懷孕期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中風都可能危害孕婦與胎兒生命安全。所以,控制體重仍是重要的。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晨起老是擤鼻涕?中醫三九貼依時調理

晨起老是擤鼻涕?中醫三九貼依時調理#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2歲的郭小姐多年鼻過敏,每日晨起鼻塞、鼻水清稀量很多,過敏症狀於天氣變冷時更容易發作,接觸貓、狗等寵物後症狀加劇。夏季三伏貼時間時曾就診中醫,搭配穴位敷貼、中藥藥液鼻腔薰蒸、中醫衛教與濃縮中藥粉治療,3個療程後每日晨起鼻水量、鼻癢及鼻塞症狀都有明顯緩解,與家中的貓狗玩耍也比較不會誘發鼻子過敏。冬季人體陽氣弱 容易受寒、過敏「三九貼」是傳統醫學對於慢性、虛寒性疾病的保養方法,和夏季「三伏貼」同樣屬於穴位敷貼的一種。特定節氣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是中醫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李俞生說明,冬季是整年度天氣最冷的時候,中醫學認為人體和自然環境相互呼應,冬季也是人體陰氣最盛、陽氣最弱時。此時也是鼻過敏症狀好發時節,在這段期間常感覺身體能量不足、活動力下降、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等,身體處於低代謝狀態。這個時節身體最容易受寒,若平時體質虛弱,更容易過敏、氣喘、腹瀉、關節疼痛、遺尿、遺精等。孕婦、1歲以下、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易起泡不宜三九天是依照每年「冬至」次日開始算起,第1個九天稱「一九」,第2個九天稱「二九」,第3個九天稱「三九」。「三九天灸」在三九天的時間配合使用辛散溫熱的中藥敷貼在人體背部的適當穴位,可趨除寒邪、提高身體的抗病力,進而減緩上述疾病冬日發作時帶來的困擾。「三九貼」是夏季「三伏貼」的延續治療,如果已接受夏季「三伏天灸」的病人再輔以冬季「三九天灸」,可達到維持療效的作用;錯過三伏貼的病人也可把握三九天的時間搭配中醫治療。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易被小兒接受。李俞生醫師提醒,但必須注意孕婦、1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經短時間敷貼會大量起泡者等,不適合三九天灸治療。而發燒和咽喉發炎等症狀必須痊癒後,方可接受治療;治療期間並不妨礙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三九貼後應注意,敷貼當日必須禁食生冷、油膩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若皮膚紅腫、搔癢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消炎藥膏。

健康食品別亂吃 打壞身體運作反效果

健康食品別亂吃 打壞身體運作反效果#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是一座設計精良的化工廠,每種營養與能量輸入與輸出的流程,自有它的韻律,原本天生俱足,只要不離常軌,所有的營養、需要的能量,都能自行製造合成。若人為干預,打亂自然規律,不思從根本提升身體的運轉功能,卻逕自提供大量的速成能源,這種揠苗助長、沒有長遠考量的作法,恐怕會衍生一連串我們眼前無法預知的後果。保健營養粉,等於「類固醇」病人曾對我說,小孩有喝一些兒童營養粉……。我突然閃過一個領悟,你知道嗎?在某些層次上,這類營養粉等於「類固醇」。因為它是配套完整的全營養代餐,既然如此,身體有它就足夠了,還須要費力作工嗎?就像急重症時,醫師開給類固醇,以期力挽狂瀾,即刻激發生命能量,發揮修復功能;但如果長期服用,就會抑制自體製造,以致怠工,甚至最終根本失去合成的能力。在孩子陽氣初萌的幼嫩年紀,不讓他自然經歷霜雪,只知供應足量的「營養」,雖然外表看來高高壯壯、白白胖胖,但僅是假象的健康,是人工施肥得來的慰安品,萬一來個流行疾病,很可能仆地不起。這些精純的營養品,只能讓那些體弱或消耗量大的人暫食,比如大病、術後、產後、老來病弱、考生、候選人……等,脾胃功能一時提不上來,又迫切需要營養者,就用這些高能量的營養粉,權充燃料,讓身體運作儘速就緒。某體重九十公斤的病人,自述腸胃功能很差,卻又一直肥胖。惟一瘦下來是幾年前喝了○○○保健食品,標榜微分子好吸收的全營養代餐,她每日兩餐,喝了將近三年。一度瘦到六十公斤以下,體態看來卻只有五十公斤。如法炮製到了第三年,發現自己怎麼吃都不飽,原本一杯即有飽足感,現在喝五、六杯都還覺得不夠。她趕緊停喝營養代餐,之後像吹氣球一樣,一路飆升到七十幾公斤。後因膝傷,近一年無法動彈,體重直線上升達九十公斤。初診時,她自述「腸胃功能極差,很難吸收營養」,這狀況是停喝全營養代餐後出現的。我一向主張,人要自我負責,從心性上的堅定到肉身的自然開展,最後都必須朝向恢復根本自由為鵠的。全方位回歸自然、不受制於醫藥(無論中西藥),恢復身心清靜的本來面目,是我輩追求的終極目標。誇大療效的健康食品健康食品常強調某些特定功能,從一個點來誇大它對健康的效用,真有這麼神嗎?這當中有幾個盲點:第一,人體這部龐大精細的生化機具,中醫認為只要提拉最基本的動能,一旦它能順暢運轉,自然會呈現最適當的水平。我們主張的是一種以全面核心觀點為主的治療思維,並不是點狀結合的片斷拼湊式微觀療法。聽到肝癌病人吃犀牛角粉,我當場飆罵,病人子女拍手直叫好—花兩、三百萬事小,於病無補反有礙事大;咳嗽就吃牛黃、麝香;失眠吃人參……。先不談藥證合不合的問題,這種單味藥治病、單點切入、長期服用的作法(中醫治危證,藥簡量大,甚至也可能只用一味藥,但必須辨證非常清楚,且是暫服),自不免其潛藏的危險。第二,過度補充某類物質,恐怕也會造成另一種失衡。比如貧血,一般人就是補鐵、多吃富含鐵質、蛋白質、葉酸的食物;脾胃為後天之本,從攝食下手固然沒錯,但前提為中焦健運*1。如果脾胃功能低落,不先調整這個「虛不受補」*2的狀態,吃再多都沒用。再者,假設沒有「虛不受補」的問題,補血也不是光補充什麼就能立即生血,它還涉及複雜的生化作用,至少涵蓋肝、脾、腎三個臟腑的協調運作。過度直接補充某類物質,如鋅、銅、鐵、鈣、鎂、硒……等微量元素,恐怕時日過久,也會出問題。一昧補氣,小心透支過度一昧補氣,跟喝雞精或市售提神飲料,有何兩樣?不過是透支「第二預備金」,取其升提表象,不必長期,體虧者很快就會嘗到「升動過度」之害。強奪透支,將人徹底推向危險邊緣,就像一鍋沸騰的水,燒得沸沸揚揚,很紅火是吧?可它很快就見底了。曾遇過一位產後四個月的病人,她說自己四天未曾闔眼,計程車司機卻說她「一點都看不出來,氣色好得很……」,的確,氣色乍看不錯,細瞧才知端倪,我要她先停○○○保健食品。這類保健食品雖是中草藥提煉精製,卻是單方,有些即使添加其他藥材,卻非中醫複方「君臣佐使」「平衡牽掣」的制方法則,不辨體質、病機,久服必致他變。我處方時,心中自有圖像,欲其提升,必有相對潛降的用藥,以免飛越無度,氣血如何平衡、有些僅能暫用,諸多考量,瞬間千迴百轉,總之不欲「過度」,不能踰越身體運作的常態法則。產後陰血必虧,氣餒可以驟補,可陰血必待時日始能養足;然則氣以帥血,血不足者,氣餒居多。調補過程,必然需要醫師護持,時時注意其變動狀況,始能得到完善之治療。註釋1 中焦健運:指廣義的消化系統,肝膽脾胃運作正常,關鍵在脾胃(土)氣機調順,清陽得升,濁陰得降,膽汁得以循常道下行,完成消導任務。2 虛不受補;年老或體弱者,因脾胃虛弱,受納與運化功能低下,無法驟然受補。 此時須先作一些築基工程,慢慢提升其吸收能力,再視其症型,由少量漸增,以補其不足。(本文摘自/李璧如/病從排寒解:22個自主排寒關鍵,教你從飲食入手,徹底預防新病、根除舊疾、溫養一生!/三采文化出版)

秋季易發「面癱」 中醫教按摩促血循

秋季易發「面癱」 中醫教按摩促血循#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有民眾突然發現自己半邊臉癱掉,眼歪嘴斜,擔心中風了,嚇得趕緊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排除了中風的可能性,檢查後診斷為秋冬季節交替之際容易好發的「顏面神經麻痺」。顏面神經麻痺 以春、秋兩季最好發衛福部南投醫院賴卉蓮醫師說明,「顏面神經麻痺」分為中樞型及周邊型2種類型。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常見於腦中風、腦腫瘤或是頭部外傷等腦部傷患引起,症狀為單側歪嘴而眉眼不受影響,伴隨單側肢體麻木無力的情形。而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病原因尚不明,推測可能為病毒感染、自體免疫失調或生活壓力等原因引起,症狀為單側面癱、歪嘴、眼睛無法閉合、無法皺眉等症狀。據統計每年在台灣平均每十萬人當中,就有15至40個病例,從小孩到老人都可能發生,沒有性別與年齡的差別,而且有復發機會;以每年季節變化時期最多,尤其春、秋二季節,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時間。臉部按摩、臉部肌肉運動促血液循環賴卉蓮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屬於「面癱、口眼喎斜、吊線風、歪嘴風」等範疇,又名面癱。指一側面部肌肉麻木、口眼歪斜、而無半身不遂,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調,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部分患者癒後可能復發。臨床上可以中藥調理或針灸治療。臨床常用穴位如風池、陽白、攢竹、四白、迎香、地倉、頰車、顴顟、下關、翳風、合谷、足三里等穴。除了尋求醫師協助,平時在家也要做好自我照護,保持正常作息,勿熬夜。賴卉蓮醫師表示病人可自行作臉部按摩及臉部肌肉運動(做鬼臉、吹口哨等),刺激局部血液循環,維持肌肉張力。進食後馬上刷牙、漱口,清除口腔內食物殘渣,維持口腔清潔。另外顏面神經麻痺會造成眼睛閉不起來的情形,容易導致眼睛乾澀的情形,必要時可使用人工淚液,睡覺時可以用眼罩保護,改善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