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康意識提升,避孕成為不同人生階段的重要課題,了解月經週期有助於掌握自然避孕時機。常見避孕方法包括事前與事後口服避孕藥,以及保險套、子宮內避孕器、陰道環等多元選擇,應依個人需求與專業建議選擇適合方式。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產品,正確避孕是自我保護與負責任生活的展現。
當走向痛苦的生命末期時,安樂死是可能的選擇嗎?當全世界有超過15個國家通過安樂死合法,台灣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嗎?至今6年過去,安樂死立法仍遙遙無期。《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訪推動安樂死合法化的婦產科醫師江盛,他從2018年開始致力推動「死亡權利法案立法公投案」(簡稱「安樂死公投」案),在街頭巷尾找人連署,爭取安樂死合法的可能。
立冬是冬天的開端,氣溫開始明顯轉冷,萬物進入休養蓄藏的階段。中醫認為,這段時間應重視「養腎護陽、儲存元氣」,若忽視保暖與調養,可能造成腎氣不足,出現手腳冰冷、腰痠背痛等不適,立冬養生建議用一壺暖身茶、兩個穴道,再加上三九貼,啟動身體自我修護。
夫妻出遊可以維繫感情,當看到伴侶如何處理壓力、適應意外或投入新體驗,可以對伴侶產生全新的觀點,但若伴侶要帶上家人是否恰當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幾段故事,包括蜜月還得當小媳婦、夫妻出遊卻要帶婆婆⋯⋯其實夫妻好好溝通最重要,別讓爭吵敗壞了旅遊興致。
台灣人愛吃白飯,但白飯有哪些營養你知道嗎?常常說減肥不能吃白飯這種精緻澱粉,到底飯要怎麼吃才不會發胖?《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介紹白米飯不僅擁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營養素,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熱量來源,每天的白米飯攝取建議量約為1.5到3碗飯,如過怕血糖升高,可以改吃胚芽米或糙米飯。
近期季節轉換,耳朵突然出現不明耳鳴、耳悶,不是「一時耳背」也不是對方音量太小,當心是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耳鼻喉科醫師提醒,天氣變化大是耳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提醒民眾若有類似症狀,務必掌握72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盡速就醫接受治療,避免聽力永久受損。
20多歲的小齊在待業期間,開始出現幻聽、被害妄想等症狀,每天覺得有人在監視他、要攻擊他。家人雖發現他精神狀況不對勁,但因為病人缺乏病識感,往往不知道自己生病也不願就醫,因此拖延治療。精神科醫師提醒,思覺失調症不是中邪、無法治療,而是大腦生病了,發病後平均1年半才確診,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增加治療難度。
新冠疫情急速升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言人羅一鈞表示,國內上週新冠肺炎(COVID-19)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上升88.2%,推測與變異株轉換等有關,預計疫情6月中下旬達高峰,屆時單週就診上看5.5萬至6.5萬人次。疾管署呼籲民眾,平常要做好良好衛生措施,包括自主戴口罩、常常勤洗手,若有重症徵兆儘速就醫。
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第19週新冠門急診就診計人次達2025年新高點,預估6月將至高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呼籲,接種新冠JN.1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若等到疫情高峰才決定接種,往往已來不及建立足夠保護力,建議本身患慢性病患者及年長者等高風險族群儘快接種疫苗。
近來坊間興起吃麥片當減肥餐的風潮,但這真的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嗎?燕麥片、麥片竟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健康吃燕麥口味又該怎麼挑選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特邀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師尤偉銘,為民眾解答吃燕麥的好處,以及哪些人不建議吃。
媽媽常為了副食品煩惱,而製備與儲存的容器也十分讓人煩心,許多媽媽都常選擇矽膠,但仍然有著「矽膠耐熱嗎」、「矽膠有毒嗎」的迷思!到底矽膠可不可以安全使用,真的有如說明般的耐熱?會不會有塑化劑呢?《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好食課專欄,一次解析讓你知道。
小滿是夏天的第2個節氣,小滿節氣適逢台灣梅雨季,潮溼又悶熱,外出淋了雨與進入室內有冷氣空調,一不小心就風寒、頭痛,因此小滿養生注重去濕。《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但漢蓉分享小滿養生的方法,並分享黑糖蜜炙生薑、牛蒡生薑紅茶飲的食譜,簡單沖泡生薑紅茶就能發汗祛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