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媽媽有沒有這種經驗,剛生完第1胎沒多久又立刻懷第2胎?假如身邊有神隊友,那麼生第2胎絕對不成問題!近日一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分享,剛生完1胎還在坐月子時,婆婆來訪,許久未見,原來婆婆是想跟她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生1胎VS第2胎」差在哪?
當氣溫升高,不只臉部肌膚燥熱難耐,相對敏感脆弱的私密處也頻頻亮紅燈!現代女性對於自身私密處的健康越來越敏銳,當出現搔癢、異常分泌物,甚至尷尬氣味時,除了會尋求醫生諮詢,更會於日常搭配專用「私密處清潔、保養產品」,但對於私密處如何正確呵護?日常習慣又容易忽略哪些?德國美容專家為女性解答6大正確觀念。
白血病又稱血癌,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發病年齡高,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且多已合併慢性病。醫師指出,此病早期僅有化療可選,但近年已有新型標靶藥物問世,透過「固定療程療法」,以標靶藥物組合治療,患者不需長期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41歲的怡芬原本傷體健康無異,但3年前的某一天,突然開始感到腰痠背痛、莫名打嗝,幾天後演變成下背痛、四肢無力,僅在短時間內就變成全癱病人,後確診罹患罕病「泛視神經脊髓炎」。醫師指出,其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黃金治療時間為發病後3年內,所幸已有生物製劑新藥可使用,能幫助患者減輕發作時疼痛、重新恢復行動能力。
30歲李先生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平時喜歡吃炸物、喝冷飲、熬夜,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常常把患部抓到破皮流血,讓他非常困擾。後續至中醫門診就醫,醫師開立內服藥與外用藥膏,並建議改善平日的生活習慣,經過3個月內服外敷的調養後,終於不用再繼續吃藥。
你是哪一種媽媽,一起來看看!一早起來,是不是又想著「我昨天又對小孩發脾氣了,我真是個壞媽媽,對小孩一點耐性都沒有」,還是會一個人默默筆記「今天要幫女兒買教具,明天要幫兒子送餐盒之類⋯⋯」呢?
一名65歲女性因意識混亂不清,被家人帶至急診,據述因為被家人發現近1週都關在房間不出門,也鮮少說話,該患者平時有長期飲酒的習慣,且多年前曾因嚴重的胃潰瘍,做過部分胃切除手術。綜合以上因素,神經內科醫師指出,患者若出現類似腦部疾患現象,可能與缺乏維生素B1有關。
過去的生產過程中,剪會陰幾乎是常規的做法,且早期自然生產流程標準化,為避免產婦因疼痛扭動,造成傷口亂裂、增加出血的機會,醫師皆會先執行會陰切開術。對此,造成許多孕婦生產前產生恐懼,害怕剪會因會造成日後的後遺症。婦產科醫師表示,懷孕生產有眾多面向,絕非單一個選項或動作就可定義,當然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信任和同理的基礎上。
台灣正逢新冠第4波疫情大流行期間,民眾除了要小心變種病毒的威脅,同時更別輕忽感染「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的風險!專家警告,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性細菌,不僅住院時間可能延長3~5倍、引發急性敗血症死亡,甚至會連帶影響照護者及他人安危,呼籲民眾及病人做到4件事,共同預防2025年「超級細菌」時代來臨!
50多歲洪女士看診時,自述嘴巴張口時,左側臉頰會疼痛,且無法張大口咬食、睡眠時會磨牙,困擾許久。醫師檢查確診為顳顎關節障礙引起的不適,並運用傷科手法矯正異常的關節,再配合針灸局部關節周邊肌肉,輔以雷射針灸照射下關、頰車、翳風等穴位,患者疼痛感已減輕8~9分,終於可以放心張口吃飯了。
夏天到了,悶熱的天氣讓頭皮更容易出油,頭皮也積聚大量油脂及污物,進而造成頭髮稀疏、頭皮屑變多、頭皮發炎⋯等頭皮問題。營養師表示,透過飲食調整就可以輕鬆擁有一頭清爽頭皮,但想要養出健康的頭皮,除了飲食調整外,生活作息也很重要。
春夏去寒抗感冒,可以喝哪些茶飲來保養身體?除了常見的薑茶、桂圓紅棗茶、綠豆湯、四神湯等,中醫師更建議「9大茶飲」以及飲食方針,提供茶飲保健的適合體質及注意事項,讓民眾補對身體、增強免疫力,但切記,若正值感冒有發高燒、流鼻涕時,勿隨意吃補,吃錯反恐致感冒不容易好轉,進補前應先諮詢醫師。
85歲的林奶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慢性腎臟病、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放過支架。大約2年前因為走路時踢傷足趾,小傷口逐漸變大傷口,並延伸到足背及足底,醫院檢查發現是血管阻塞,加上糖尿病的周邊血管病變、周邊神經病變,手術後改善情況仍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