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媽媽有沒有這種經驗,剛生完第1胎沒多久又立刻懷第2胎?假如身邊有神隊友,那麼生第2胎絕對不成問題!近日一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分享,剛生完1胎還在坐月子時,婆婆來訪,許久未見,原來婆婆是想跟她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生1胎VS第2胎」差在哪?
白血病又稱血癌,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發病年齡高,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且多已合併慢性病。醫師指出,此病早期僅有化療可選,但近年已有新型標靶藥物問世,透過「固定療程療法」,以標靶藥物組合治療,患者不需長期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私密處異味並不罕見,大多數女性在生活中都曾遇過這樣的情況,只是當氣味變得明顯,甚至影響到生活日常,難免讓人感到困擾,究竟私密處異味是什麼原因?別人聞得到嗎?又該如何改善呢?《優活健康網》整理私密處異味的相關QA,只要釐清原因就能對症下藥,還讓私密處保持清新。
65歲陳先生有10多年乾癬病史,全身體表面積80%以上受到影響,屬重度患者,但由於夜市工作關係,日夜作息顛倒,加上最近天冷愛吃薑母鴨等補品,又因使用口服用藥治療的副作用影響肝功能,而中斷治療,因此乾癬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良好改善,一旦發作起來,渾身發癢不舒服,且皮屑掉滿床,早上起床床上佈滿白色皮屑,讓家人深感困擾。
刷牙力道越大、牙齒就會越乾淨?錯!26歲朱小姐因刷牙時經常牙齦流血、疼痛,到台北慈濟醫院牙科就醫,醫師發現她的牙齦不但發炎,還有退縮、牙根外露、牙齒變長的情形,進一步詢問日常清潔情形、牙科病史之下,才發現是因她長期使用刷毛過硬的牙刷,且刷牙力道過大,所造成的牙齦退縮情形。
聽到開刀要麻醉,不少民眾都心慌慌!台灣人對於健檢、手術要進行麻醉,有許多擔心和迷思,常認為「會不會麻了就醒不來」、「麻到一半突然醒來怎麼辦」,甚至因為不願接受麻醉,而放棄必要性的醫療處置。但麻醉科醫師提醒,其實民眾可以在手術前,主動要求確認麻醉醫師身分,共同討論在麻醉過程中擔心的問題,制定解決方案,以便讓自己安心又安全地接受治療。
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帶來的早死風險,健康專家都建議「運動333」,也就是每次30分鐘、每週至少3次的運動建議,但對於工作忙碌,下班就累得半死的上班族來說,卻覺得如同天方夜譚般難以達成。但最新研究發現,只需每天大約運動11分鐘,就有明顯預防早死風險的效果,甚至每天只要有動一動,即使時間很短,都有幫助。
許多營養指南都會針對「吃」提出建議,卻鮮少提到怎麼「喝」得健康。來自美國的飲料指導專家組(Beverage Guidance Panel),成員包括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營養學主任華特.威力(Walter Willett),他們近年依照六級分標準,對各種飲料進行評比⋯⋯
婆媳問題是家庭問題排行榜的常客,其中「顧娃問題」也常常被拿來討論,新手媽媽從懷孕、坐月子到照顧寶寶都很辛苦,若婆家什麼事都要干涉,可能會讓彼此都很累。然而,解決這種情況的方法是多方溝通,建議媽媽們,可以和婆家坦誠交流你的感受和需求,同時也要聆聽他們的想法。
「腎臟病」通常透過尿液檢查、血液檢查得知腎臟損傷,腎友們可能會疑問「抽血驗尿報告腎功能突然退步了?」對此,腎臟科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分成5期,若發展至第五期後恐需要洗腎,若想維持腎臟健康,建議控制飲食、體重以及規律運動。
台灣人愛吃保健食品,而藥品開封後常見的乾燥劑、棉花等,到底要不要拿出來?藥師表示,「都要。」他指出,台灣環境氣候潮溼,保健食品或藥品內的乾燥劑和棉花若未取出,會在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後,反而讓藥品受潮,使藥錠更容易變質,且一旦藥品拆封後,依照不同劑型,有不一樣的保存期限。
隨著年紀增長,骨量便會逐年減少,當骨量流失過多,原本骨頭變得多孔隙、脆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一名60歲老婦的媽媽就是案例之一,原本身體健康,卻在一次跌倒後髖部骨折,從此臥床不起,經醫師診斷為骨質疏鬆。老婦深怕自己步入母親後塵,不小心也「一跌不起」,因此到家醫科做骨鬆諮詢與檢查,檢查結果顯示也有骨質疏鬆。
53歲黃先生長期患有反覆發作的慢性支氣管炎,讓他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常常稍微走一點路就喘不過氣,寧願坐著不動,家住4樓的他每次一想到出門時要爬樓梯,就覺得疲憊,開始不喜歡外出,漸漸對出門玩樂失去動力⋯復健科醫師提醒,患有氣喘、慢性阻塞型肺部疾病、新冠肺炎後遺症等肺部疾病族群,可嘗試「胸腔復健」改善呼吸阻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