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被稱為「三明治世代」的中壯族群,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家庭照顧壓力勢將有增無減。根據國際最新研究證實,三明治族群每週花超過20小時於照顧工作上,心理健康可能惡化。對此,專家呼籲擴大或延伸喘息服務,避免家庭與職場蠟燭兩頭燒。
為減輕不孕夫妻在求子過程中面臨的龐大壓力,國健署持續推動試管嬰兒補助政策,近期正研擬進一步擴大補助方案,擬調高年輕夫妻補助、鼓勵成功者繼續生,金額比照第1胎,若以現行第1胎最高新台幣10萬元計算,生3胎有望獲30萬元補助,至於有關補助方案的修正內容,待核定後將會對外公布。
暑假一直滑手機,小心成肩頸痠痛主因!每年暑假過後,神經外科門診都會湧現一批為數不小年輕族群,因頸部疼痛前來就醫,多是長時間姿勢不良玩手遊、看漫畫所致,姿勢外觀明顯呈現駝背坐姿、頭前傾,體態完全走樣。醫師提醒,如果出現手腳無力、感覺喪失或食慾不振等症狀,就必須盡快就醫。
想要快速減脂、提升肌力,不如試試「開合跳」吧!它是全球公認脂肪殺手,堪稱最簡單的熱身運動,卻又比跳繩及跑步更爆汗,還不用特地跑一趟健身房,只要選一處適合跳躍的地方,即使是馬路邊,都可以成為你的運動勝地。無論是保持骨質密度、加強心肺⋯你能想到的優點,開合跳都有。《優活健康網》特地選摘此文,一起來看正確的開合跳怎麼做吧。
69歲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洗腎病史,除末期腎臟病外,還有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5年前他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雖經下肢動脈介入治療後症狀緩解,仍反覆復發阻塞5次,直至近日他一早起床,突感雙腳嚴重疼痛、冰冷、麻木無力,警覺到自己的下肢血管可能又出現狀況,緊急送急診後,診斷為因股動脈急性栓塞,所造成的肢體缺血症。
儘管慢性腎臟病(CKD)隨著醫療進步已逐漸讓病患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但醫師表示,仍有高達6成患者因併發尿毒性肌少症而有諸多不適;事實上病友只要提早培養運動習慣,找到對的飲食方向,都可以避免尿毒性肌少症發生。 郭綜合醫院透析中心主任林孟德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長期累積尿毒,身體就會因為慢性發炎而變得容易疲勞、體力下降,若加上病患本身食慾差,又有代謝酸中毒、胰島素阻抗情形,蛋白質便會開始分解...
不少媽媽為了孩子能吃得安心,想要嘗試親手做副食品,可保障健康和營養均衡,但卻不知道從何下手嗎?其實只要利用常見天然食材,並掌握副食品點心製作的原則,就能讓寶寶攝取到充足營養,還能同時訓練咀嚼能力。以下分享「5個」寶寶在1歲前就能吃的簡單副食品食譜,讓第一次做副食品的媽媽們一次就上手!
七夕情人節剛過,你/妳發現和對方相處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開心嗎?原本期待的約會變成吵架收場,心裡很惶恐自己不夠好、害怕隨時隨地會失去他,甚至願意全部照他說的去做⋯有可能你正受到「煤氣燈效應」操縱了!心理師提醒,快檢視自己的關係,有沒有出現這3種情況。
民眾普遍認為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但其實夏天也不容忽視。天氣悶熱容易造成血管擴張,如果沒有喝足水份也容易脫水,導致血液相對濃稠因而易誘發「心肌梗塞」。中醫師表示,日常生活避免待在酷熱不通風的環境,也要避免大量出汗;飲食上需控制鈉含量;平常也可運用穴位按摩,才能達到養心的效果。
一名60歲老翁患有糖尿病,血糖長期控制穩定,過去數年來雙眼視力逐漸模糊,原以為是年紀增長的視力退化,檢查後發現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醫師表示,人體眼睛內的視網膜富含血管,糖友因血管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造成視網膜受損,更容易加速早發性白內障出現,也是造成許多糖友失明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你知道每個人身體能負荷的運動強度,其實都不一樣嗎?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會在新聞上看到,有民眾在健身房或馬拉松比賽時突然猝死的原因。醫師提醒3大高風險族群,應格外注意身體究竟能負荷多大強度的運動,也提供日常生活中檢測及保養心血管健康的方法。
53歲黃女士,最近1個月看到食物就想吐、食慾不振、全身無力沒精神,且舌頭有麻刺感,已達半年之久,吃東西時味覺也變差,於西醫看診檢查後,表示無特別異常。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狀況仍沒有緩解,於是尋求中醫診斷為更年期不適,經調理後,食慾改善能吃得下食物,味覺變化減輕,也比較不易疲倦有體力能出門走走。
「打呼」不只出現在成人身上,即便是新生兒也有可能會發生,但是對於新手爸媽們來說,卻是一件令人憂心的事情,紛紛擔心「寶寶打呼」是否是因為呼吸道異常,甚至是有呼吸不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