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春天,春天時節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飆到高達30度,夜晚則降到20度以下,這樣大的溫差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說是一大負擔,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柯曉彤所撰此文,分享「5種健康飲食」遠離心血管疾病。
覺得腦袋愈來愈鈍、思考卡關、記憶力變差,甚至擔心大腦提早老化嗎?其實,「吃」對食物,對維持腦袋靈光非常重要!身心科醫師引用國際研究指出,植物性飲食可保護大腦、延緩老化,預防失智。《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植物性飲食的好處,吃對就能保護大腦。
一位65歲病人,糖尿病控制良好,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都在正常範圍,但他認為回診太麻煩,改為在附近藥局買藥服用,半年後回診竟發現糖化血色素飆到8%,腎功能嚴重惡化,尿蛋白也超標,已罹患糖尿病腎病變第3期。醫師提醒,腎臟代償能力強,即使腎功能已流失,身體功能仍維持正常,因此糖尿病腎病變,成為容易被忽視的慢性病變之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20歲的男性,因長期鼻塞、打呼困擾生活許久,不僅晚上睡眠品質差,也影響白天上課精神。病患有過敏性鼻炎病史,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經常發作,又以鼻塞症狀最困擾,雖然曾至診所接受不同藥物及鼻噴劑治療,症狀緩解效果有限。不只鼻過敏 軟骨彎曲更是鼻塞原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李振言表示,患者至大醫院就醫,檢查發現鼻塞原因除了過敏性鼻炎造成下鼻甲肥厚外,主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從20歲到80歲間,大腦重量約會減少5%至7%,大腦血流量也會變少,灰質與白質都會萎縮,神經元數目也會隨老化而逐漸減少,神經元樹突數量減少,突觸密度隨之降低。但在記憶力方面,瞬間記憶與長程記憶幾乎不受年齡影響,只有在短程記憶方面,從30、40歲左右起,就會開始逐漸衰退。認知功能方面在20、30歲時發展到巔峰,然後逐漸衰退。年紀大,有時會忘記事情、放錯東西是很自然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美(化名)在新生兒LSD篩檢中就及早發現罹患高雪氏症,醫師初期建議每三個月定期回診檢查;持續穩定追蹤兩、三年後,小美開始出現食慾變差、肚子脹大的症狀,經過骨髓穿刺檢查後發現,小美體內高雪細胞增生,醫師開始施以酵素替代療法,至今小美已八歲即將進入小學就讀,病情穩定與一般小孩生活無二致。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遺傳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仲興表示,從民國100年至今...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冬季為感冒盛行之際,而12月過後逐漸進入流感的流行時期,群聚傳染力不容小覷,但仍有許多民眾分不清感冒與流感的差別,對於一般感冒也存有錯誤迷思,以下為常見的5大迷思:迷思1:感冒和流感要如何分辨?衛福部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流感是指流感病毒所導致的急性病毒性感染,常會出現3大症狀:(1)發燒。(2)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3)全身痠痛、無力、頭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保護嗓音的重要性經常被忽略,但是其實嗓音對於溝通的功能性及達成效果,可說是關鍵性的增減分。嗓音的保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和生活中的諸多小細節有關,說話習慣、環境溫度還有飲食習慣都囊括其中!講手機不自覺放大音量 損害嗓音健康手機讓聲音很快就疲累。因為聽不到回聲,少了反饋音,讓我們說話太大聲。講電話的聲音比較大,比較高,所以比較累人,因此在任何聲音表演之前,務必避...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近視、遠視、散光、老花與斜視等,都是國人常見的屈光問題,多數原因都與錯誤用眼習慣有關,尤其3C產品發明以來,各種屈光問題逐漸年輕化;而想要矯正視力,一定得要有良好的驗光,才能有適合的眼鏡好使用,能夠看得清楚、戴得舒適。 3C產品發展 屈光問題年輕化 眼科醫師王孟祺表示,眼睛好比照相機,角膜、水晶體如同鏡頭,而視網膜就是底片。隨著...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年約30歲的沈先生,工作常需搬重物,某日搬運時察覺手不自主抖動,後來手抖到字都無法寫,連腳也開始抖、走路遲緩不穩,開始出現頭暈、疲累等症狀。求診後發現沈先生的弟弟曾被診斷威爾森氏症,具有家族病史,檢查後沈先生確診為罕見的威爾森氏症,藥物治療後病情穩定,持續回診追蹤。威爾森氏症為隱性遺傳疾病 好發於40歲以下南投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表示,威爾森氏症是少見的隱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2歲的吳先生工作是司機,休閒時喜歡使用平板或手機,有天要拿牙刷時右手中指無法握起來,勉強握起後就卡住。右手要拿東西時,常覺得拇指無力,手腕處越來越痠痛,原來是罹患輕微扳機指合併媽媽手。扳機指、媽媽手 都是肌腱發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蔡曜鍵說明,板機指的檢查方法,是在手掌及手指交處的筋結突出,按下去時痠痛異常。媽媽手則是拇指靠近手腕處輕按就非常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詹先生有吃檳榔的習慣,然而近1年多來吃東西或打哈欠,下顎都會不自主發出「喀」的怪聲,並伴隨惱人酸痛。後因疼痛加劇求診,才確定罹患「顳顎關節障礙」,經3次震波治療後,終於可以正常張口。常咀嚼、吃過硬食物 恐造成臉頰側關節發炎詹先生在本次求診前,曾接受「喬」下巴治療。但是治療後嘴巴還是無法正常張大,日常生活非常不便。後來顳顎關節處疼痛加劇,就連不張口也痛,才終於就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