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迎來健保給付四合一治療時代,及早治療是穩定控制關鍵

多發性骨髓瘤迎來健保給付四合一治療時代,及早治療是穩定控制關鍵

2025/11/20

「多發性骨髓瘤」與白血病、淋巴瘤並列為3大血液惡性疾病,卻是最不為人熟知的一種。高雄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林世哲主治醫師指出,這是一種源自骨髓中「漿細胞」的癌症,屬於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由於患者多為60歲以上,常被誤以為是骨頭退化或年老貧血,直到症狀明顯才確診。

林世哲醫師說明,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常以「CRAB」四字來判別:高血鈣(C)、腎功能病變(R)、貧血(A)、骨骼破壞(B);病人可能因為腎功能變差去腎臟科、因為骨頭痛去骨科、手麻去神經科,但實際上根源都在骨髓裡。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症狀與老化現象相似,許多患者確診時病情已進入中晚期;林世哲醫師提醒,若有長期不明原因的骨痛、疲倦、貧血或腎功能異常,都應主動至血液腫瘤科檢查。「越早診斷、越早治療,疾病控制效果就越好。」

早期介入能強化第一線治療深度

林世哲醫師提到,多發性骨髓瘤以目前醫學來說仍無法治癒,隨著每次復發間隔縮短,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也會隨之攀升;根據數據顯示,光一線到二線治療間,病患甚至也可能因為沒有及時治療而死亡。

多發性骨髓瘤雖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適當療法做好長期控制。林世哲醫師解釋,過去多以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與蛋白質體抑制劑的三合一療法為主,但病人若復發,每次緩解的時間都會越來越短。「第一次治療的深度,決定後續能走多遠。」他強調,如果病人狀況合適,初次治療的緩解越深、持續時間也最長,若一開始治療不夠積極,後續控制將更困難。因此,國際臨床指引已建議「四合一療法」成為標準做法,讓病人一開始就有機會獲得最完整的疾病控制。

慶幸的是,台灣現在的治療已接軌國際。林世哲醫師指出,四合一療法是在原本三合一的基礎上,再加入單株抗體,能更精準鎖定腫瘤細胞,提升治療深度與控制時間。根據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及美國癌症治療(NCCN)指引,四合一療法已被列為優先治療選擇。台灣從9月起健保也給付新診斷、且適合自體幹細胞移植的患者使用四合一療法。林世哲醫師提到,這項政策將大幅減輕病人經濟負擔,也讓醫師能更有彈性地規劃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70歲阿嬤從骨折疼痛到重回正常生活

林世哲醫師分享,臨床就有一名70歲阿嬤因腰椎壓迫性骨折就醫,起初以為只是退化性問題,進一步檢查後,發現骨髓瘤細胞大量增生,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經過評估後,病患選擇使用四合一療法,再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後指數明顯下降,現在追蹤1年多都維持穩定。「新的治療策略讓病情控制時間延長、副作用也沒有明顯增加,許多患者不需長期住院,即能在門診持續治療,也能過回正常生活。」

林世哲醫師也提到,現在的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方式已更便利,許多藥物改為口服或皮下注射,減少住院時間與不適;過去常要打點滴、住院治療,現在多數病人都能門診完成。他也提醒,台灣每年約新增800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發生率已逐漸接近白血病;由於疾病容易被忽略,許多人錯過黃金治療期。「多發性骨髓瘤只要提早診斷、積極治療,配合健保給付的新方案,病人完全有機會將疾病穩定控制多年,邁向更長、更穩、更有品質的生活品質。」

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