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關係好的同時,也保有獨立的自己!教你3步驟建立「家庭邊界」

和父母關係好的同時,也保有獨立的自己!教你3步驟建立「家庭邊界」

2025/11/20
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孩子才更願意敞開心扉,那該如何與父母立界線呢?美國執證心理諮詢師吉祥於《好的愛,有邊界》一書中,結合東西方家庭的大量案例,從理論到實務,釐清造成各種人際困境的原因,破除關於界限的5大迷思。無論是原生家庭、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自我邊界,都能明確提出設立邊界感的解方。以下為原書摘文:

如何與父母立界線? 

現在,我們知道了跟父母立界線十分艱難的原因。這些阻擋我們立界線的原因都是非常真實的,也是很可怕的。但是,按照以下幾個步驟來,我相信你是能夠跟父母立好健康界線的。

延伸閱讀:
你是高功能內向者嗎?心理師揭「性格不等於能力」先學會設立界線

第1:梳理界線

簡單說,梳理界線是指我們先要搞清楚我們的父母在哪些地方越界,這樣我們就知道在哪些地方重新建立界線。每一個家庭中父母越界的地方都不一樣,但是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語言上,父母很容易越界,比如說話不尊重孩子,一見面就批評孩子這兒不好、那兒不好。前面講過,我媽媽以前一到我們家,剛進門,一邊脫鞋一邊就開始批評。

她可能是心疼我,也可能是習慣了這樣跟我說話。她看不到我們家房子很漂亮,裝修得很漂亮,裡面的沙發也很漂亮⋯⋯她滿眼都是不好的地方。這是習慣性越界。一個人來到別人家來,一直說別人家不好,這是越界的行為。

結婚之後,很多人為什麼處理不好婆媳關係? 因為很多婆婆會介入小夫妻的關係,打擾小夫妻的生活。你會不會把自己家的鑰匙給公婆或是自己父母? 如果給了,意味著他們可以隨時隨意進出你的家。

我想說的是,除非他們和你們住一起,否則盡量不要給鑰匙。你如果要放備用鑰匙,寧可放在朋友家,都不要放在父母家。因為朋友基本上不會突然進入你家, 但父母有可能會。不打招呼就登門,是越界的行為。小倆口吵架,父母就總是想說兩句,這也是越界。

在育兒方面,有許多父母會越界來教自己的兒女怎樣帶孫子孫女。不同的教育理念常引發矛盾。如果你天天讓父母來幫你帶孩子,好像他們才是你孩子的父母一樣,那麼,當你告訴他們要尊重你的界線,他們就會很難接受。

所以,立界線是要付出代價的,不要以為可以坐享其成。很多人既希望自己的父母像傳統的中國式父母那樣為他們犧牲一切,又希望父母像西方父母那樣讓他們更獨立,但這兩者不可能兼顧,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做出選擇—如果你選擇要一個健康的家庭,那麼你一定要在家裡立好界線,且要付出代價,你自己可能會很辛苦。

在經濟方面,我們容易允許父母越界。比如,我們要買房子,可能會找他們要錢。但是, 經濟上如果不獨立,我們就很難與父母劃清界線,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經濟獨立才是真正的獨立。所以,如果我們要立界線,在這些方面一定要劃分清楚。

我和我先生在經濟和育兒方面達成的一致是:我們的經濟能夠承擔多少,就做多少事情,不向父母伸手;孩子我們自己帶,不要父母幫忙。這樣,當公公婆婆跟我們說怎麼帶孩子的時候,我的先生會告訴他們:「謝謝你們的好意,這些事情我們自己知道怎麼處理,你們不用管。」

我們有底氣講這話。相比因為沒有界線而帶來的糾紛和痛苦,自己帶孩子的辛苦完全是值得的。以上這幾個方面都是父母比較容易越界的地方。

延伸閱讀:
夫妻間要設立「婚姻界線」!婚姻必備的4種界線:隱私、時間都重要

第2:梳理原生家庭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詞可以用於描述家庭關係,叫三角關係。也就是說,父母中的一方常常會對孩子說另一方的壞話,或者是把孩子扯進父母的矛盾中。

比如,母親對孩子說:「你去找你爸要生活費!」或者是:「你爸這個人,壞得很!」諸如此類,原本都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事情,結果把孩子扯進來了,就形成了三角關係。

我想請你思考以下3個問題,以幫助你梳理原生家庭。

  1. 我們家最大的界線問題是什麼? 
  2. 有多少人參與到這個界線問題中來了? 
  3. 我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第3:挑戰內在聲音

前面講過,那些讓你覺得自己非常有罪惡感的聲音,會讓你無法邁出與父母立界線的第一步。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辦?不妨試試以下幾個辦法:
 
第1個辦法:事實檢驗

所謂事實檢驗,就是分辨這些內在聲音是否正確。比如,如果你的內在聲音告訴你:你很無助,你做不了什麼,你抵抗只會被打得更慘。這時你可以反問:我還像小的時候那麼無助嗎? 

如果現在我說小的時候說過的那句話,比如,我現在跟爸爸說「不要打媽媽了」,我還會像小時候那樣被傷害嗎?也許小時候說了這句話,爸爸轉手過來就給了你一記耳光,然後繼續打媽媽。當時你「習得」的是:如果我要立界線,我是會被打的。

可是現在,如果你再說這句話,他還敢反手給你一記耳光嗎? 或者說,如果他還要打你,你是像小時候那樣被打,還是你可以抓住他的手、不允許他再打你? 你看,你現在完全有力量抵抗了。這是在挑戰我們內在的聲音。

第2個辦法:尋找界線的榜樣

你可以找身邊一些年長的朋友或者很有界線感的朋友,一起來做角色扮演練習。這在心理輔導中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和工具,我經常和我的學員做角色扮演練習。

楊剛每年回家都很痛苦,因為他的父母控制欲非常強。他已經很大了,可是父母還是喜歡控制他。他一直想要與他們立界線,可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我們在感恩節前兩個月,就開始反覆做角色扮演練習。

每一次輔導,我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角色練習:他扮演他母親,模仿他媽媽平時說話的樣子跟我說一句話,而我扮演他,回他一句話,然後他就能明白界線原來可以這樣立起來,他就從我身上學習怎麼立界線。

從我們的互動中,他學會了建立健康界線的方式,這是他以前不熟悉、不知道的。在這個方式中,他用新的、有界線的對話溝通方式覆蓋了舊的、沒有界線的恐懼記憶。有時候,我們也會交換角色進行練習。

我扮演他的媽媽,然後跟他說一些控制欲很強、會讓他產生罪惡感的話,他來練習怎麼回應。有時他會說:「不對,等一下,這個回應不好, 我要重新來。」角色扮演練習會給他很多試錯的機會,他可以反覆修改,直到把對話練習到最好、最合適狀態,這個記憶就會漸漸固化,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就知道怎麼回應了。

第3個辦法:建立起安全的團體

我建議你從身邊挑選幾個不會論斷你的行為,並且能夠理解你、願意支持你的人。告訴他們,你在練習立界線,需要這樣的一個群體來支持、接納你,幫助你做練習。因為在設立界線的時候,有可能你會很痛苦,有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

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退到安全的團體裡去療傷。比如,你今天立界線失敗了,很沮喪,這時候你可以回到這個安全團體裡,讓大家來幫助你、安慰你、鼓勵你、支持你。

安全的團體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有時候我選擇用團體輔導的形式,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讓一群人一起來分享、傾訴、療癒、成長。最後要結束的時候,大家都捨不得分開, 因為這個團體變成了他們的安全港灣。

我記得很清楚,某期團體輔導中的一個成員,她是中國一所知名大學的老師。她的媽媽是一個極度強勢的女人,從小就不准她頂嘴,很多時候她明明是被媽媽誤會,想要替自己發聲,但她媽媽會生氣地說:「不准狡辯。」就這樣,她為自己說話的勇氣被媽媽奪走了。在我的團體共進營裡,她和大家分享了這一點,朋友們一下子就群情激憤,紛紛支持她和媽媽立界線。

在大家一同打氣後,她終於鼓起勇氣告訴媽媽:「我有說話的權利,更有解釋清楚的權利,你沒有資格要求我放棄我的權利,我不允許以後我為自己說話時你總是壓制我。」 令人驚訝的是,她原本以為場面會很尷尬,但是當她站起來立界線時,她很順利地就把當初被奪走的勇氣奪了回來。

最後,我還是鼓勵你,讀完這一章內容後,一定要鼓起勇氣去練習。越練習就越勇敢, 你就越容易輕輕鬆鬆地立界線。反之,如果你不練習,你就會越想越害怕。我們需要把學到的東西落實在行動上,理直氣壯地跟父母立界線,這樣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會更加健康。

(本文摘自/好的愛,有邊界:沒有誰該受傷,從揪心到暖心的50個邊界正念練習/寫樂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