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別再手撐地!醫揭韌帶損傷「恐怖後遺症」:手腕痛、握力下降
2025/10/2(2025/10/2 14:39更新)
手腕韌帶損傷的後遺症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醫師陳重宇指出,「舟月韌帶損傷合併舟狀骨與橈骨關節炎」(Scapholunate Advanced Collapse,SLAC)是舟月韌帶損傷後常見的後遺症,因韌帶受損導致8塊腕骨間排列失衡,使關節承受異常壓力,軟骨逐漸磨損,最終引發退化性關節炎。
常見症狀包括:
- 手腕隱隱作痛
- 握力下降,拿重物困難
- 手腕腫脹、活動度減少
- 嚴重時連轉水龍頭、開門都會受限
延伸閱讀:
沒有骨折,手腕卻好痛?醫:恐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教你2招判斷
藥物、護具沒改善需手術
陳重宇說明,對於這類退化性病變,若藥物、護具或復健無法有效改善,便需考慮手術。早期病人可以透過藥物、護具或復健治療控制症狀,若病程已進入中後期,則需要動手術。
以下為常見手術:
- 全腕關節融合術:優點是止痛效果佳,能提供較高的穩定度與力量,但會完全失去手腕活動度,較適合勞力工作者。
- 部分腕骨融合術:優點是能有效止痛,同時保留約8成力量與6成活動度,在功能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
陳重宇表示,由於劉先生的症狀是手腕腫脹、活動受限和握力明顯下降,X光檢查顯示已進展至中後期病程,經醫療團隊充分討論後,劉先生接受「舟狀骨切除合併四角融合術」(scaphoid excision and four corner fusion),並使用新型環狀鋼板固定,復原順利。

延伸閱讀:
手腕麻痛無力怎麼辦?復健科醫教你「肌腱滑動運動」5步驟改善症狀
手腕疼痛、僵硬快就醫
陳重宇提醒,民眾若長期手腕疼痛伴隨腫脹或僵硬,切勿拖延,應該及早透過X光或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能釐清是否為韌帶損傷或退化病變,並選擇合適治療方式。
陳重宇呼籲,慢性手腕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盡快就醫接受妥善治療,不僅能有效止痛,也可保留手腕功能,幫助病人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