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滑雪要做哪些準備?國家隊隊醫列「6件事」防膝蓋、腰椎受傷風險
滑雪玩法多樣帶來不同運動傷害
國家隊隊醫、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楊怡強表示,目前台灣滑雪人口已突破4萬人,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成長,讓更多人開始重視滑雪帶來的運動傷害。臨床觀察,後疫情時代滑雪受傷就醫人數較疫情前增加3倍,突顯運動傷害的預防與傷後治療復健的重要性。
楊怡強說明,滑雪玩法多樣,從雙板、單板到carving(割雪滑行)、freestyle(自由式滑雪),甚至流行的「平花」(Ground Tricks/Gratori)風格,可能帶來不同的傷害模式。例如雙板常見前十字韌帶撕裂、「滑雪者拇指」,而單板則易發生手腕骨折、尾椎挫傷及腦震盪,需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及運動特性,預防運動傷害。
北榮首創滑雪運動員全方位檢測
台北榮總復健部結合運動科學與運動醫學,積極發展滑雪運動員全方位檢測以及板類運動專項運動傷害分析,首創滑雪運動員全方位檢測體系,提供滑雪競技及休閒運動愛好者,對於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程度的完整評估,協助運動員全面掌握自身狀態,進而達到最佳表現。
楊怡強指出,全方位檢測體系涵蓋下列項目,並結合手機APP,可立即顯示檢測結果:
- 基本體能測驗:如立定跳遠、星狀平衡測試等,透過治療師分析過程中出現之動作異常做為日後訓練建議的修正。
- 心肺運動測試:同時評估心臟、肺臟與肌肉運作效率的檢測工具。
- 沉浸式平衡覺檢測及訓練:結合力板(force plate)技術、動作捕捉與虛擬實境(VR)環境,將人體平衡3大系統(前庭、本體感覺、視覺)利用系統化測試來評估功能狀況,審核滑雪運動員身體素質,是否足以應付高速以及高強度的滑雪運動。
- 反應速率儀器:評估和訓練人體的周邊視覺、反應速度、手眼協調和認知處理能力。
- 多工決策反應測驗:透過科學化及標準化數據,測試運動員的快速決策與反應能力,注意力分配與抗干擾能力。
- 高解析度軟組織超音波檢查:運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技術,能清楚檢視肌腱、韌帶、肌肉、關節、軟骨與神經等細微結構,快速掌握運動傷害的程度。

延伸閱讀:
吳沛燊專欄》膝蓋痛怎麼辦?教你「2招」在家做:10分鐘有效改善
可先發現韌帶功能缺失及早治療
楊怡強表示,利用高解析度軟組織過超音波進行肌肉骨骼與關節掃描,可有效精準判斷滑雪運動傷害。除了滑雪,全方位檢測體系也能應用在其他運動檢測評估,如衝浪、衝浪滑板、船尾滑水、水翼、風翼、風箏衝浪,甚至常見的滑板以及長板等運動都可能出現的「方向性傷害」。
楊怡強進一步指出,方向性傷害即前後腳表現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傷害模式。可利用高解析度軟組織超音波,即時觀察運動中,前後腳膝蓋韌帶的細微差異,並透過「動態測試」找出尚未斷裂卻已失去正常功能的韌帶組織,及早介入治療。
滑雪前應注意6件事
針對一般民眾的預防傷害衛教,楊怡強建議,在開始計畫滑雪前,應落實下列準備事項,保護自身運動安全,慎防運動傷害:
- 先釐清自身的興趣與選項(較偏好單板或雙板),並了解常見傷害風險與預防。
- 在雪季前應調整體能狀況,包含核心肌群的穩定訓練,以及安全摔倒姿勢的練習,例如:保持核心收緊、盡量以大面積接觸地面來分散衝擊、避免手腕直接撐地,減少急煞或急停的情況。
- 在肌力體能部分,應加強腿後肌群的離心控制以及臀肌的動作穩定性,以降低膝關節與腰椎受傷的風險。
- 至少需具備基礎的有氧耐力,才能應付一整天滑雪的能量消耗。
- 若時間允許,建議搭配平衡感與敏捷度訓練,以提升反應能力,面對雪道突發狀況時能更靈活應對。
- 切勿忽略裝備調整與熱身的重要性,如合適的雪鞋固定器設定、充足的暖身與伸展,都能有效降低意外與運動傷害的機率。
楊怡強補充,若一般民眾希望藉由全方位檢測體系瞭解自身狀態,單次全項目檢查共約花費新台幣8,000~12,000元,但復健科醫師會依照不同運動項目、個人化身體質量狀態來決定實際檢查項目。若以專業滑雪運動員來看,為配合冬季滑雪賽事、夏季訓練,則通常每年在春、秋季會各進行一次檢查。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