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超夯的「雙贏溝通法」!揭密日常閒聊「3大原則」贏得好人緣

美國超夯的「雙贏溝通法」!揭密日常閒聊「3大原則」贏得好人緣

2025/10/9
美國人從小接受溝通訓練,懂得以對方為中心思考,到底溝通有哪些技巧呢?日本溝通教練、TEDx演說訓練師小林音子於《WIN-WIN!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一書中,實地考察美國的教育環境,以豐富的實務經驗為基礎,透過「4種尊重原則 X 6種附和方式 X 7種觀察秘訣」,教導讀者如何錨定心態,全方位提升溝通表現。以下為原書摘文:

STEP1:目的=變得熟識

首先要看心態。話說回來,為什麼要展開閒聊和日常對話?先從讓目的明確化做起,整頓心態。在不同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其展開閒聊和日常對話的目的。想以社會上發生的各種話題來炒熱氣氛、想確認彼此的近況,或是想一起共享某人的傳聞、想針對高尚的主題展開討論,或是針對共同的嗜好展開資訊交流、對彼此工作的辛苦產生共鳴⋯⋯

但這些目的背後更大的目的,不就是「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彼此變得熟識」嗎?就算是從「早安」「今天天氣不錯呢」「最近過得好嗎?」這種安全的問候展開的閒聊或日常對話,其目的也是要與對方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這點有明確的認識,便會發現這是很重要的溝通。就像這樣,重新認識「變得熟識」是真正的目的,調整好心態後,再往下一步「接受對方」邁進吧。

延伸閱讀:
好好說話很難嗎?研究揭「認同威脅」不利於溝通:8成人會不歡而散

STEP2:接受對方

閒聊和日常對話的目的是「變得熟識」。為了與對方變得熟識,就必須展開對方會喜歡的溝通。不過,談話的對象擁有各式各樣的背景。

因此,STEP2要「接受」這各式各樣的人。要接受各式各樣的人,必須尊重對方,做好能抱持共鳴與對方應對的準備,同時以語言和非語言來接受對方。

對話的對象是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所以嗜好不同,成長的環境也不一樣。信仰的宗教不同,工作也不同。熟悉的領域也不同,個性也不同。此外,就算我方想和對方變得熟識,但對方或許不這麼想。包含這些事在內,全部都得接受,要有這樣的心態。

為什麼接受多樣性很重要?不管你有沒有自覺,要是你自己認定「我的對話對象就應該是這樣」,便和大部分人都無法展開讓彼此變得熟識的有意義溝通。這感覺很理所當然,但大部分都會在不知不覺間期待對方擁有和自己一樣的想法、感性、行動模式。

但對方和你擁有不同的人格,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此理所當然的事,如果沒重新接受它的話,要展開與人變得熟識的對話可沒那麼容易。出門倒垃圾時,會與住同一棟大樓的人擦身而過,你很親切地向對方說「早安啊」,但對方卻沒回應。

因為這樣一件小事,你整天都不愉快。基於「他忽視我」「他故意不和我打招呼」等臆測,而自行認定是對方不對。這是因為你無法完全接受「我跟他打招呼,他不理我」的事實。

儘管只是打聲招呼,你心中也抱持期待,認為對方應該會和你一樣笑臉相迎,回一句「早安」對吧。是像這樣自我認定,而展開溝通,還是不管對方怎樣問候都會接受,而展開溝通,這會有很大的差異。

如果是「想變得熟識」,得做好接受多樣性的心態,要正向看待對方,避免擅自生氣。接著會心想「這個人是不擅長和人打招呼嗎?」「他無法跟人打招呼的原因是什麼?」「難道他在整我?」,在腦中浮現正面和負面的臆測,但這時候重要的是別自我認定。

總結來說,你要對對方抱持期待是無妨,但你擅自認定對方的想法,就是「無意接受對方」。
為了建立良好的關係,想要強行改變對方,這並非明智之舉。

將焦點放在接受對方的一切,這才是自己能做到的唯一自由。因此,需要有全力投入接受多樣性的態度。開始接受後,就能為了與各種人變得熟識而展開對話。說到接受多樣性,往往會以為是接受外國人,但儘管同樣是日本人,一樣具有多樣性。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社交場合說錯話?教育家揭「4大溝通禁區」提問前先踩煞車

STEP3:以語言、非語言來表現

接受對方的多樣性後,接著要以語言和非語言來表現,以回應對方的尊重需求。

接受來自對方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表現,如果對方的表現不論是在語言還是非語言上都很正向,就以正向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表現來回應。但如果語言和非語言都是負面時,語言要以正向回應,非語言則是配合對方的情緒,此乃其要訣。

舉例來說,如果對方用負面的語言說「那個人不可原諒」,同時以負面的非語言嘆了口氣,你就要暫時先接受它,用語言正向地回答他「原來你對那個人有這麼強烈的情感啊。我們一起來思考解決辦法吧」,同時在非語言方面,要配合對方的情緒來表現。這給人的感覺,就像表情和聲調要更貼近對方的情感一樣。

如果這時候連表情和聲調都做出開朗的回應,對方見你沒對他產生共鳴,或許會覺得落寞。因此,表情和聲調這類的非語言雖然要配合對方的情緒,但在語言上則要回應一句「我們一起來思考解決辦法吧」。要是對方身子前傾,說出負面的話,我方也要以非語言表現來配合其前傾姿勢,但唯獨話語要改為正向來回應。

除此之外,說話的起伏和速度,也要盡可能配合對方。總之,以非語言配合對方,這點很重要。這時候要是連語言都配合對方,就會淪為說別人壞話,或是一場負面的對話。就算沒用語言來配合,還是以在接受方式上比重較大的非語言來配合,對方會覺得得到共鳴,應該不會覺得不舒服吧。

此外,與對方的關係性也要注意。舉例來說,當上位的人誇獎你「剛才發表得很好哦」,你雖然要用敬語很謙遜地說一句「謝謝,我得到很多練習的時間,所以才能展開綿密的準備工作」,但聲調和表情的非語言,要配合對方有開朗的表現。不管做什麼事,時間、地點、場合都很重要。

(本文摘自/WIN-WIN!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說真話也不傷人」的聰明人際學!/平安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