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社交場合說錯話?教育家揭「4大溝通禁區」提問前先踩煞車
什麼問題不該問?
「表達」主要目的是增進彼此理解而說的,因此,說話「貴在精,不在多」,想說對話,也包含掌握提問的「煞車皮」,我們善於把注意力與時間留給說話的人,懂得何時我們該停下來,不能再說下去。
就像這句話說:「最好的風景,是跟你一起看的風景。」表達也必須把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才能避免問錯問題的狼狽感。但,即便是擅長溝通的人,也一定有經歷過「說錯話」的尷尬時刻,如何避免或是化解呢?
延伸閱讀:
聊天如何找話題?別再聊天氣!溝通教練揭「10話題」從這角度開始聊
首先,提問的煞車皮一定要「安檢」好,事先記得做好「避雷」的功課,問答之間務必拿捏好提問的分寸,就像《中庸》所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千萬不要在氣氛熱絡時,因為問錯問題而落入樂極生悲的僵局,更不要在關係不明時,問錯問題而產生難解的誤會。
與人溝通,常常像是放大檢視我內心同理與尊重的每個細節,仔細回想過往的溝通經驗,我也曾因問錯問題而留下不少遺憾和失落。例如,在兵荒馬亂的青春時代,即便知道每段相遇都是美麗的奇遇,卻常輸給自己高傲的溝通姿態,無法溫柔迎向他人的善意,每個人帶著不同的DNA來到這世界走一遭,即便是心有靈犀,最後其實都輸給彼此的自尊心。每段關係如同行旅在一條闃暗的隧道,唯有雙向奔赴,有效溝通,才有機會抵達有光的幸福。
延伸閱讀:
道歉不是說「對不起」就好!溝通專家揭「NG說法」:2字根本不必要
避開4大提問禁區
若要說問錯問題,又不懂緊急讓言語「煞車」,最後因溝通不良,反目成仇的著名事件,就屬「施鄭不婚」的故事最為經典。明末清初,施琅原是鄭成功的第一戰將,也是強力的左右手,兩人有志於反清復明的大業。軍事奇才施琅的情緒常常暴衝,鄭成功也是強勢和霸氣的領導,兩人都在互踩彼此溝通的底線。
人在江湖走,都要學會「煞車」的說話技巧,兩位聰明又有魅力的男人原是強強鏈結,甚至有機會改寫台灣歷史的大局。以古為鑑,我們若是能避開以下4個提問禁區,就能創造溝通的雙贏:
1. 避免個人主觀價值轉移的提問
尊重是溝通的基礎,在溝通時,最常犯的錯是「自以為是」,我們總以為對方應該要同意你的論點或是想法。
例如:
我覺得每個有品味的人都會喜歡村上春樹的小說,你讀過他哪些作品?(X)
你覺得一般人都喜歡村上春樹的小說嗎?你對他的作品評價是什麼?(〇)
提問的技巧,是盡量不要使用「我認為」「我覺得」,你可「反主為客」,以尊重對方見、價值觀、感受為提問。多採用「你認為」「你覺得」,這樣不只可以更理解對方的思考,也不會造成對方內心的反感。畢竟,透過詢問的口吻,才能保有溝通的彈性,只要尊重,就不會引起衝突,可以避免進行價值的直球對決。
2. 避免使用情緒字眼的提問
提問本身是具有建設性和洞察力的,情緒性字眼通常有挑釁、貶低或攻擊性,過於直率的提問,常是溝通的誤區。
例如:
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每次和你溝通,你的態度都很敷衍。(X)
你在忙嗎?如果現在問你問題,會不會打擾到你的時間?(〇)
良性的溝通,需要順暢的討論渠道,宜客觀考慮各種狀況,不用裹挾情緒詞,建議多使用中性的用語,多給對方思考的空間,讓對方感受被尊重,避免落入「欲速則不達」的後果。
3. 避免觸及私領域的提問
無論彼此關係多親密,每個人都有一個不能隨意打開的潘朵拉盒子,例如,家庭關係、健康、薪資等私人話題,基於人我尊重,不適宜窺探或詢問。
例如:
你和老闆的關係很好吧?你們有吵過架嗎?(X)
你願意分享一些和主管群有效溝通的秘訣嗎?(〇)
無論是公開的工作還是私下的生活,沒有人想要隨意赤裸地坦露,尤其是涉及對方不能說的心事抑或是不愉快的往事,都是要格外注意的提問「邊際」。有些人自認古道熱腸,常常是無禮冒犯。只要對方覺得不舒服,就要急踩提問的煞車。
4. 避免逾越關係的提問
提問請確實作好人我的分際,注意互動的禮節。如果是對上司詢問,要給予彈性、選項式的提問。如果是對下屬詢問,要明確表達立場和標準,讓對方容易執行。
例如:
- 對上司:
老闆,這個方案我想「〇〇」處理,不知你能同意嗎?(X)
這裡有3個方案,不知老闆您覺得哪一個方案會比較好呢?(〇) - 對下屬:
這個方案你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呢?(X)
這次的文案就交給你了,下週一下班前,你可以完成嗎?(〇)
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我學到和上級溝通,不能私自越級,提問要簡潔明確,尊重上級的決定,接受上級的回饋和建議。和下屬溝通,要營造信任氛圍,建立分工關係,達到有效地溝通,精準確認工作任務與細節。
提問就像精準駕駛,你要根據路況,避開滯礙的區段,也就是「問題雷區」。溝通者必須「敏銳」地覺察對方對言語解讀的慣性思維。例如,你原本要誇獎對方天真無邪,卻不小心用了「傻白甜」作為形容詞。
你說出口時的價值判讀可能是褒義,但對方卻露出赧色,以為「傻」字是影射他做事不夠專業俐落,帶有否定和貶義。此時,你必須在第一時間誠懇地道歉,立刻修正前述說法,立即溝通,才能避免對方鑽牛角尖。當你錯把焦點放在「個人」的評價,就會無法繼續與對方在同頻的語言世界裡進行善意溝通。
(本文摘自/善意溝通:怡慧老師的0負評暖心說話課/平安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