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人生底層到頂層?心理顧問揭「3大關鍵」先扒掉俗世道德觀
我身邊很多人的人生過得平庸乏味、糟糕透頂,每當問他們為什麼不尋求改變的時候,他們總是一臉委屈,說「命運如此,沒有辦法」。這種思維,是典型的畫地為牢、固化階層的思維。
每個人都想突破當下的階層,這確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並不代表不可能。歷史上有很多人,比如劉邦、朱元璋、劉備,他們都是從最底層突破到最頂層的。普通人逆襲並不是神話,但首先得扒去3層皮,這樣人生才會有質的飛躍。有哪3層皮呢?
延伸閱讀:
只要努力就會有所回報?成功人士揭「3個建議」不要過分迷信努力
第1層:扒掉俗世道德觀
我有個朋友在大公司工作,能力非常強,但是兢兢業業5、6年,根本沒有得到大的晉升,薪資也沒有太大變化,很多比他晚入職的人都爬到了高位,只有他還在原位不動。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每次有晉升機會的時候,別人都是擠破腦袋去搶這個位置,只有他像正人君子一樣,大度地謙讓別人,不往前擠。結果,每次職位升遷都沒有他的事。
人生中的機會是要靠自己去抓住的,它不會憑空落在我們的頭上。可是很多人被這些俗世的道德觀限制住了,明明有資格去搶奪這些機會,但就是礙於很多因素,不願意去爭取,希望機會會降落在自己身上。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安貧樂道,君子談義、小人談利。也就是說,每次一說到利益,我們就覺得這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情。我們小時候最常聽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在利益面前不能表現得感興趣,更不能去爭取,而是要懂得禮讓別人。
傳播這種思想本身是好的,但是讓很多人產生了曲解。他們覺得談利益就是骯髒的,凡事先謙讓別人才是對的。這種思維過於偏頗。一個凡事都禮讓別人、成就別人的人,只會失去屬於自己的機會。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很多時候惡人更容易成功,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惡人的骨子裡有一股野性,他們能夠搶到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機會。當然,我們並不鼓勵做惡人。我們要做好人,但要做勇於爭取機會、懂得考慮自己的好人。
人們除了更願意做不爭不搶的君子外,對金錢也有很大的誤解,常常本能地認為有錢人都是壞的,沒錢、沒地位的窮苦底層人才是好人。真相是,錢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很多時候,它是我們實現人生抱負的一個很好的工具。
所以,我們要敢於突破所謂的俗世道德觀,不要被其捆綁住,喪失一些原始的野性。如果你本來可以是一隻狼,那就避免自己被馴化成一隻任人宰割的綿羊。
延伸閱讀:
成功人生的5大關鍵!知識、技能、人脈⋯首席執行長揭「先顧好這2個」
第2層:扒掉規則的束縛
我們很多人之所以很難從底層突圍,是因為被各種規則深深地束縛著,在成長道路上舉步維艱。既然規則制定出來,不就是用來遵從的嗎?如果你這麼想,代表你對規則本身缺乏清晰的認知。
首先,什麼是規則?英國哲學家摩爾(G. E. Moore)於1903年完成的著作《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中提到,倫理法則不過是一種概括。規則是人為制定的固定條例、章程和規矩。
規則有兩個特性:第1,規則是由人制定的,並不是先天地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步產生的,所以規則具有相對性,會因時因地而異,並不是絕對的鐵律。第2,人們可以對規則本身進行價值評判。簡單說,既然規則是人定的,就不能保證規則的公平、正義和合理,任何人都可以主觀定義這個規則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合理的還是非正義的。
在德國企業家雷納.齊特爾曼(Rainer Zitelmann)的著作《富豪的心理》(The Wealth Elite)中提到,個體都傾向於模仿多數人的行為,因為這可以滿足一個人想要被社會接納的本能,並創造一種「舒適的從眾性」。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限制在模仿他人上,盲從既定的規則,那就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作者甚至認為,無知也可以成為成功的因素,因為瞭解的東西少,反而不會被既有的一些規則、經驗所束縛。所以和那些在某一特定行業和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人相比,很多半路出家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所以盲從規則,完全按照規矩辦事,對你來說並不一定是有利的,甚至會成為你的束縛,讓你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錯失突破階層的機會。那到底該如何打破這種規則的束縛呢?並不是要你直接對抗規則,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規則同樣如此,如果貿然去打破規則,恐怕只會傷及自己。
所以,打破規則並非單純地與規則對抗,而是在整合現有條件的情況下,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精益求精,另闢蹊徑。這就要求你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探索新的可能性,並且敢於質疑一切不合理之處。
總之,做人不能永遠板是板、眼是眼,過於循規蹈矩,要具備足夠的靈活性和發展性。遵守規則固然很重要,但是不應該成為規則的奴隸,更不能讓舊有的規則束縛手腳。另外,我們還要學會以長遠的、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一切。過去的規則放在今天的背景之下,有可能已經變成阻礙發展的絆腳石。這時候,如果你再堅守下去,就是迂腐,就會被淘汰。
所以在受到某種規則掣肘的時候,我們必須懂得變通之道,下決心打破規則,求得突破。而當眼前的某種趨勢並不明朗,在陷入迷茫狀態的時候,我們也必須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特別是當人們產生某種固定的看法,對某些事物形成一種偏見時,如果我們能打破人們的成見,完成新的創新,那麼就有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第3層:扒掉欲望的驅動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就,最大的障礙其實是自己。只有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看清事情背後的邏輯,才能從底層突圍。人是有生理驅動和意識驅動之分的。生理驅動,簡單說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欲望行事,比如餓了就吃,睏了就睡,不想走出舒適區,懶惰、拖拉、趨易避難,等等。
所謂意識驅動,簡單說就是個體能做出一些反人性的行為,成為自己行為的主導者,在行動決策的時候理性腦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不會純粹被短期的利益誘惑,而是能夠從更遠、更高的維度上看待事情,能克制自己,做更有價值的事。
舉個例子,你現在能靜下心看一本書嗎?你能堅持每天鍛鍊半小時嗎?你能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嗎?如果可以,那就說明你更多是受意識驅動的。王陽明也曾說過:「能克己,方能成己。」不為外物所惑,懂得延遲滿足感,你的人生就贏了一半。
但很可惜,我們大多數人往往做不到這一點,被自己身上的生理欲望深深操控著,結果日子過得越來越頹廢。比如很多人上了一天班,晚上回到家最想做的事就是滑滑手機,打打遊戲,或者跟朋友同事出去瘋玩。他們需要透過這種娛樂的方式緩解自己的焦慮,滿足自己的感官需求。
那麼怎樣扒掉欲望的驅動呢?可以從2個方面去做。
- 持志:簡單說,就是你要靜下心,發自內心地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事,想成為怎樣的人。只有心中有這樣一種志向和追求,你才能擺脫身邊的諸多誘惑,跨越重重阻難。所以成大事的人,無不是一開始心中就有了明確的志向。
- 提升自己的認知:只有當你的認知提升到一定層級後,你才能夠從更高、更遠的維度上審視當下的一切,才能脫離低級認知的束縛,看明白事情背後的本質。深陷欲望當中,本身就是認知狹隘的一種表現。所以,想要逆襲,就要扒掉欲望的驅動,走出舒適區,以效果和目標為導向,控制自己的懶惰,用對目標的欲望降服自身的生理欲望。
(本文摘自/你的忍讓,只是廉價的示好:透視表象下的人性法則,從此不再吃悶虧/時報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