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談戀愛總是犯同樣的錯?精神科醫揭「1原因」導致重蹈覆轍

為什麼談戀愛總是犯同樣的錯?精神科醫揭「1原因」導致重蹈覆轍

2025/8/25(2025/8/25 15:41更新)
犯錯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驗,但是人總是犯同樣的錯,尤其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特別明顯。精神科醫師戈登.李文斯頓(Gordon Livingston)於《這一生,你要體會的30件事》一書中,分享「人生必知30件事」,透過犀利的文字與真誠的語言,帶領讀者穿越眼前的迷霧灰暗,找到「改變」的力量。以下為原書摘文:

挑選對象容易犯同樣的錯

犯錯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驗,也是「嘗試錯誤學習法」(trial and error learning)的根本要素。有些錯誤的後果比較嚴重,也有少數錯誤無法挽回。而重複犯同樣的錯,則是令人非常受挫的經驗,這種現象,在人們選擇交往對象的時候特別明顯。

有人說過,再婚表示希望戰勝經驗。大家可能會直覺認為,從第一次婚姻中學到的教訓,會讓第2次的選擇過程比較明智一些。但很可惜,再婚的失敗率甚至超過年輕時第1次結婚的離婚率——50%。

這個數字背後代表的事實是,即使人到了40歲,在人生哲學和行為上,還是跟20歲的時候一樣。可是這並不表示,我們在這段歲月裡什麼都沒學到。事實上,大部分人此時都已經完成學業,工作表現更加成功。我們只是在「自己是誰」,以及「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人」這兩件事情上,並沒有得到深刻的認識。

學習過程重視的不是累積答案,而是找出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心理治療會使用問與答的形式進行。跟多數人以為的不同,這並不是治療師引導患者前往已知方向的技巧;它代表的是一種共同探索,以「提問」來進入思想與行為的動機和模式。每次詢問的過程,都要試著把過去的影響,連結到目前患者對於「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及「如何得到」的想法之中。

延伸閱讀:
人生下半場如何有意識地活著?心理學家教你「這樣做」別回首過去

我們如何選擇要在一起的人?

我們喜歡自認是理性的人,所做所為都可以提出解釋的理由,所以要我們承認大部分的習慣行為,都是由自己幾乎沒有意識到的需求、欲望和經驗所決定,而且這些還跟過去的經驗息息相關,往往令人感到不安。

舉例來說,「遺忘」這個行為,常被理解成我們對那件事情在無意識下的評論。你想想,為什麼牙醫診所要定期打電話給患者,提醒他們預約時間?因為對多數人而言,看牙醫是一種不愉悅的經驗,因此我們經常會「忘記」預約時間。而當我們忘記其他事情,像是生日、週年紀念日、名字、答應過的事等⋯⋯這種種行徑,也可能意味著我們難以公開承認的潛在心態。 

我們選擇要跟誰在一起也是如此。人類幾乎所有的舉動,都是在表達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幾乎沒有什麼行為是「無關自尊」的。我常常告訴患者,這個準則適用於所有重要的人生決定:如果這麼做,會讓我對自己有什麼感覺?尤其是跟這個人在一起,會讓我有什麼感覺?

你可以像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在電影《愛在心裡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裡那樣說出:「妳讓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男人。」這句話嗎?

人們的重蹈覆轍,可以從家裡不斷上演的戲碼中看得最清楚,這暗示我們長期以來都在排演。對於那些描述自己婚姻中總有類似衝突情節的人,我最常問他們的問題是:「如果你說了那句話,你覺得這段對話會怎麼繼續?」

如果追溯爭吵的源頭,幾乎每次都能發現命令、批評,或是直接的侮辱。可想而知,對方當然會拿出敵意來應對。例如,最近有位患者告訴我,他太太一大清早就在抱怨,而他的回應是:

「不要再發牢騷了!」不用問也知道,那一天他們的關係就是每況愈下。當我詢問這些人,為什麼非要說出某些會導致衝突的話,他們的回答總會帶著防備或報復的口吻:「難道我沒有資格說出自己的想法嗎?」

延伸閱讀:
你是自己做決定,還是跟著別人前進?精神科醫:別讓人生自動駕駛

當恩愛夫妻成為最親密的敵人

隨著時間過去,生命中最親密的關係演變成權力鬥爭,而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則成了最親密的敵人。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實在叫人震驚。命運共同體的感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日復一日的戰爭。彼此賭上幾乎是自尊的存亡,而那威脅者不知道為什麼竟然就是最了解我們的人。誰會想要這樣的生活,必須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戒,只為了競爭那連當事人都說不清楚的目標?

但是,當有人請他們不要再做出那種批評輕蔑的評論——大部分婚姻的衝突根源——他們卻會把改變的責任,從自己身上推到「那個人」身上。這讓人不禁想到國際之間的衝突,每個國家都想要和平,卻沒有人想要先停止報復,害怕這樣做會讓自己變得脆弱好欺負。

這種懷疑態度的核心就是「缺乏信任」,許多人際關係似乎也是如此。遇到這種狀況時,我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類似這樣:「試試看你會有什麼損失嗎?」不過,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我得試多久?」或許比較好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得跟一個自己不信任的人過日子?」但很少人會問這個問題,因為它點破這些人在一段不開心的關係中,仍共同生活這麼多年的所有理由,可能是錢、顧慮小孩、害怕孤單,和單純的惰性使然。

可悲的是,多數人對幸福快樂的期望很低。彷彿在人生經驗的折磨下,他們早已經拋棄了聖誕老人、牙仙,這些伴隨童年成長的神話。人們把所有持續性的喜悅感,都視為娛樂產業所提出的浪漫理想,就像億萬豪宅或噴射機一樣,跟自己的生活毫無關聯。這種幻滅是改變的重大障礙,因為我們無法期待人們願意冒著情感風險,去追求自己認為不可能的目標。

現在方法行不通,那就換一個

鼓勵人們改變,是一種共享希望的練習。無論大部分人對改變自己的人生多麼嗤之以鼻,都還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我常常使用這個欲望來鼓勵人們嘗試新事物,運用的便是一般人的共同信念——孩子對人生的大部分認識,都是透過觀察父母學來的。我經常藉此說服那些父母,試著為了他們的孩子,建立起和善、寬容,和願意解決衝突的榜樣。

接著,就要講到重複行為會導致同樣後果的概念了。多數人都對實驗方法和因果概念有足夠的認識及理解,假如過去的行為帶給他們不滿意的結果,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新的方法。我比較喜歡用實際而非理論的角度來陳述這個觀念:「我無法提供適用於所有感情關係的答案,我只相信有效的方法。既然現在的方法行不通,為什麼不試試其他方法呢?

(本文摘自/這一生,你要體會的30件事【暢銷紀念版】:精神科醫師最犀利的人生告白/商業周刊)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