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如何有意識地活著?心理學家教你「這樣做」別回首過去

人生下半場如何有意識地活著?心理學家教你「這樣做」別回首過去

2025/8/5
很多時候,我們的反應其實是過去經驗留下的模式。沒察覺的話,就可能一直在重演舊故事,影響現在的選擇和關係。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榮格心理學家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於《穿越中年迷霧》一書中,著重與自己進行深層對話,修復創傷、覺察自己的靈魂,並揭示與內在對話的具體工具,幫助讀者洞察來自靈魂深處的訊息,唯有展開與自己的深層對話,才可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早年經驗影響現在的決策

我曾在其他書裡寫過2位50多歲男人的故事,他們各自經歷了3次痛苦的婚姻,每次婚姻都因為他們害怕遭到拋棄的恐懼而失敗。
 
這兩人在10歲時,都曾目睹自己的母親跟著陌生男人離去,再也沒有回來過。因此,他們的後設故事從那些心靈灰燼中浮現:「如果我無法信任她,我怎麼能夠信任你?」雖然這個推斷不完全正確,卻是那場創傷性失落推演出來的合理結果,然而,它果不其然的導致了佛洛伊德所謂的「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
 
這兩個男人的後設故事有強大的主導力,導致他們對配偶過度懷疑,甚至竊聽她們的電話。其中一人甚至在徵信社無法找到任何外遇證據後,還要求對方接受測謊。在兩人的內心深處,童年時期遭到拋棄的恐懼實在太強烈,以致成為他們看待配偶的濾鏡。到最後,他們的配偶無法承受那種持續的懷疑與監控,只好結束婚姻,這在無意中確認與強化了後設故事的訊息:「看吧,她是不可信賴的,而這個女人就像她一樣,就像我所擔心的。」
 
在這兩個例子中,儘管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選擇,一個人實際的身分認同,以及成長中本應發展出的韌性,都遭到早年的經驗所取代了:「他們當初讓你失望了,而他們未來也一定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你失望。」令人悲哀的是,不只是個人,連伴侶與孩子也都遭到這股過往的敘事力量所犧牲,因為這些後設故事轉移歷史,使過往的悲劇性結局一再重複發生,實在令人遺憾。

延伸閱讀:
上了年紀該有的必備品!不想成固執貪婪的老人,要先擁有「1寶物」

舊有模式不適用現在的生活

我們每個人(即使在嬰兒與孩童時期)總是本能的四處張望,想要尋找線索,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正是這樣的方式,使人類得以在獅子逼近、敵人來襲,或在不友善的家庭環境中生存下來。

問題是,孩子的解讀是主觀的,也就是因應生活情境不得不產生的反應,並且侷限於當時的時間與處境。因此,當我們將舊有的後設故事,套用到其他場景、其他人,或當下的現實時,我們的反應往往是基於舊有模式,讓結果帶有偏誤,同時為當下那一刻加添了另一層的歷史重負。
 
即使面對選擇伴侶這般重要的事,也可能是重演過去的故事,或是試圖逃離那個故事。切勿以為過去的故事不會影響當下的抉擇。若我們不加以覺察,就只能重演受命運擺布的個人歷史,或逃離它;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我們都不自覺地延續那個舊有故事。
 
我必須承認,當我看到一對男女許下結婚誓言,不禁會想,是什麼樣的「故事」使他們兩個人在一起、影響他們的本能互動,或許甚至預示了未來的結局?我們必須問,假如我們沒有覺察到,故事之下一直有一個故事存在,那麼我們在面對影響深遠的選擇時,到底擁有多少自由?
 
有時我們會突然意識到:「有些事情好像似曾相識」,正是這個簡單的察覺讓我們有機會擺脫歷史的枷鎖。我的關係為何總是以同樣的方式發展?伴侶的哪些部分讓我覺得既熟悉又討厭?為什麼我感到不滿、有種不安與漂泊感,並且不斷尋找方向?這些重要的問題其實非常根本,而且可帶出洞察,我們若沒有發現每段關係的共同原因就是自己,那麼命運之輪會再次轉動,而我們過去的故事會更加強化。
 
這些問題不僅與適應有關,就許多方面而言,關乎生存本身。嬰兒或孩童若無法持續跟環境的需求進行協調與適應,就無法存活下來。這些需求不僅是人際層面,而且是集體層面的。因此,貧窮、戰爭、長期緊張情勢、制度性壓迫,以及許多其他的環境動亂都要求個體去適應它,有時甚至要求我們為了生存,而犧牲與生俱來的童年性格。

延伸閱讀:
人生下半場找個伴比較好?心理分析師:做到「這2點」才是成熟愛情

人生下半場問自己這件事

 因此,這些早期適應行為與內化行為模式的殘留,會在成年人生的表象之下持續流動,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生活中有太多的重複行為恰恰來自這個矛盾現象:那些曾具有適應性與必要性的行為,如今卻開始限制我們,將我們束縛於童年的無力感之中,這又有什麼好驚訝的?我們有學過要說「我在哪裡弄丟了那個東西?」而不是說「誰偷了那個東西?」嗎?我們是否能學習敞開自己並傾聽,而不是覺得自己應該有責任介入並解決問題?
 
在成年人生的任何時刻,歷史的無形之手會伸出來,並拉下老舊的控制桿,使人生列車再次行駛在早已磨損的軌道上,而不是展開一段獨特的全新人生旅程,那是每個孩子內心渴望且蘊含的人生。除非我們看見這些鬼魅般的糾纏,否則我們仍然會受其擺布。不過,光是看見它們,並不足以削弱其力量。
 
事實上,人生下半場多半致力於辨識這些幽靈般的存在,並與它那退行性的意圖奮戰。歷史的重錘也許會鍛造出新的生命,但那使其成形的鐵砧,卻是人生中不變的存在。然而,盤旋不去的歷史帶著它繞行不止的指令,其實才是唯一恆久不變的東西,即使我們每個人都想在自由的鍛鐵廠尋求更完整的自我實現。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後設情結與故事主宰了我們大部分的人生。自由之窗很窄,如果我們一時忽略這些深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幽微痕跡,這扇窗就會完全關閉。

若我們希望更有意識地活著,就必須問自己:我對自己和他人的核心感知是什麼?我們該如何與彼此連結?

到目前為止,當我回顧自己至今的人生起伏,我看到哪些模式?又是受到哪些後設小說所驅動?我們並不做瘋狂的事,而是根據內在心靈啟動的故事,做合乎邏輯的選擇。因此,我們要從模式、激烈的情緒反應、停滯的困境開始,並且問,是什麼想法驅動了我?
 
然後,我們要正面迎戰那個想法,隨著時光推移,設法以更成熟的詮釋來解讀世界,取代童年的限制,而且那個詮釋者不再是一個孩子。

(本文摘自/穿越中年迷霧:榮格心理學家的指引,開啟內在對話,理解焦慮、創傷、夢境、陰影,解答生命難題,活出自己/天下雜誌)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