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颱風、地震、世界末日?未來學家揭「災難性思考」忽略真正危險

害怕颱風、地震、世界末日?未來學家揭「災難性思考」忽略真正危險

2025/7/30(2025/7/30 13:30更新)
做任何決定或面臨挑戰前,總是先想到最糟糕的可能性,小心陷入「災難性思考」!政治學家、軍事戰略專家和未來學家佛羅倫絲.高布(Florence Gaub)於《未來使用說明書》一書中,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等領域,帶領讀者重新思考未來的樣貌,並校正誤解與偏見,重拾對未來的想像力與行動力,積極把眼光投向明天。以下為原書摘文:

未來的想像力是一種迷人的人類特質,但有時候它卻無法展現它本該有功能。它本該幫助我們看見不同選項、協助做出決策,卻也可能帶來反效果,讓我們綁手綁腳甚至動彈不得。

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我們特別焦慮、擔憂未來的時候,以及當我們無法接受部分未來是無法預測的時候。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內心往往會啟動四種心理機制中的其中一種,而這些機制都有一個共通點:可以暫時趕走不舒服的感覺,卻無法真正為我們創造未來。

不僅如此,它們還會讓我們在面對各種風險和突發狀況時變得更加脆弱,甚至錯失原本可以把握的機會。這4種機制分別是災難性思考、幻想式思維、確定感的錯覺,以及所謂的偽未來,一種看似是未來,實際上卻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延伸閱讀:
成功人生的5大關鍵!知識、技能、人脈⋯首席執行長揭「先顧好這2個」

恐懼過頭致「災難性思考」

我們人類天生擁有一套警報系統,保護我們免於未來的危險,那就是恐懼。恐懼會展望未來,讓我們能夠預先察覺潛在威脅及其後果,並促使我們採取行動加以避免。

少了這個警示系統,我們大概無法活得長久。不過這個警示系統有一個致命缺陷,當它過度反應時就會失靈,也就是恐懼一旦過了頭,就會變成災難性思考。

雖然災難性思考和思考最壞的情況聽起來很相似,但兩者並不同。後者是模擬最不利的各種條件,並以其做為思考具體對策的依據,因此是替未來做準備的利器和關鍵。災難性思考則是另一種思考模式,我們會高估負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誇大負面後果,可能會出現害怕、恐懼甚至是焦慮和偏執等情緒。

恐懼和災難性思考不同,恐懼是一種較為理性的認知過程,災難性思考是一種帶有偏見、情緒性的反應。談到未來時感性固然重要,但過多的感性也會帶來反效果。

首先,災難性思考不一定能保護我們。事實上,對一件事的恐懼程度與它實際發生的可能性並無直接關係。舉例來說,我們高估了恐怖攻擊的風險,但我們卻常低估了心臟病或癌症的致死率。我們也高估了地球可能被小行星撞擊的機率或被衛星碎片撞擊的機率。

在健康有關的議題也常見到災難性的思考模式。年輕人自覺比年長者更容易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威脅,事實卻正好相反。就連在犯罪案件上,大家也喜歡往最糟的方向想。年長的婦女最害怕在街上被襲擊,但根據統計,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是年輕男性。

延伸閱讀:
Google模式的「未來思考」!創意博士教「保持1心態」邁向更好人生

災難性思考的負面效應

災難性思考的負面效應不僅於如此。

其一就是身體感到不適:冒汗、心悸、肚子痛等等,而且長期下來,這樣的思考方式對健康也非常不利,會讓我們更容易罹患心臟病、性功能障礙、失眠和胃潰瘍。一個人如果已飽受慢性疼痛之苦,再加上容易陷入災難性思考,那麼他的疼痛感通常也會更強烈。

其二是心理也會受到折磨:除了容易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外,還可能罹患強迫症、進食障礙和其他的精神疾病。帶著這種想法進入戀愛關係的人,往往會不自覺地選擇一個讓自己更焦慮的伴侶,這也就成了所謂的自證預言,我們當中有百分之二十是這樣的人。

或許最該注意的是,災難性思考會直接阻礙我們面對未來、邁出行動的可能。當我們焦慮時,大腦會啟動杏仁核,並阻礙我們進入負責解決問題、想像力、動機、學習和記憶的區域。一旦杏仁核發出警報,我們的身體就只剩下3種反應:攻擊、逃跑或動彈不得。

因此,什麼都不做是常見的回應焦慮方式。害怕失敗不敢爭取心儀的職缺;擔心面試不順就直接放棄出席;害怕賠錢就不投資在有前景的基金上;害怕搭飛機或陌生的文化,便錯過造訪異國、體驗新事物的機會;然後把選票投給承諾一切照舊的候選人。

我們沒有辦法在過度焦慮的情況下冷靜思考,發揮創意想出辦法,喚起重要的回憶,或是保持客觀和正確的視角。結果是,我們失去未來的掌控權,停止思考和主導未來。災難性思考之於我們的未來,就像肉毒桿菌打在額頭上一樣,都是麻痺毒藥。

災難性思考忽略真正的危險

災難性思考的後果還包括忽略真正的危險,因為我們深陷在想像的災難中。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恐怖攻擊之後,許多美國人對搭飛機心生恐懼並轉而開車。

但統計顯示,開車的風險高於搭飛機。根據估計,僅僅是因為害怕飛行而選擇開車的結果,造成了2300人在車禍中喪生。另一個例子和擁有槍枝有關:許多人因為害怕其他人擁有槍枝而購買武器,不過數字告訴我們,自擁武器而自傷或致死的機率反而更高。

這就有點像一個年輕童軍的故事,他在森林裡迷路了,避開救援人員躲藏了4天,因為父母告訴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類似案例不勝枚舉,因為只要焦慮的開關被打開了就很難停下來。

這些政治人物會利用我們傾向悲觀的心態,他們擅長將我們對陌生人、罪犯和喪失身分的恐懼,誇大為不折不扣的災難性事件。例如美國總統川普操控社會對移民和犯罪的恐懼,但他並不是先例。

極右派政黨也善於利用穆斯林人口占比做為災難的藉口,還有在戰爭時期甚至可以利用敵人的最深恐懼做為策略。俄羅斯總統普丁多次提及俄羅斯的核武器,但他的意圖不在於動用核武,而是把恐懼當作武器,造成百分之六十九的美國人和百分之八十三的俄羅斯人都擔憂核戰爆發,恐懼感不分國籍。

(本文摘自/未來使用說明書:寫給對未來迷惘的人,破除焦慮恐懼,擁抱不確定,培養自己無限可能的大思維/商周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