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女吞安眠藥,竟腦霧「半夜起來煮飯」!醫示警:恐增失智風險

40歲女吞安眠藥,竟腦霧「半夜起來煮飯」!醫示警:恐增失智風險

2025/7/23(2025/7/23 16:3更新)
40歲的科技公司主管小雅,長期依賴安眠藥入睡,隨著使用時間拉長,藥效逐漸遞減,不僅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症狀,對藥物也產生依賴與戒斷反應。她甚至曾在半夜無意識地起床煮食,隔天卻完全沒有記憶。醫師提醒,助眠藥雖能短暫改善睡眠,但長期使用恐造成認知退化、藥物依賴,甚至提高失智風險。

根據統計,國人睡眠障礙盛行率接近四分之一,反映出安眠藥使用需求日益增加。健保署申報資料顯示,全台每年失眠用藥申報量已突破10億顆,且連年攀升,顯示睡眠問題已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隱憂。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傳統安眠藥恐致腦霧、夢遊

開業診所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目前臨床常見的助眠藥物主要分為2類,包括苯二氮平(BZD)類與非苯二氮平(Z-Drug)類藥物。前者為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後者則是作用於特定神經受體,可幫助快速入睡,並降低隔日宿醉感。

但楊聰財提醒,這2類藥物若長期使用或劑量過高,皆可能導致成癮與戒斷反應,並因抑制大腦功能,出現認知功能退化、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症狀,甚至提高失智症風險。此外,兩者藥物都可能產生嗜睡、夢遊、夜食症等副作用,可能增加用藥者的意外風險。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吃什麼?營養師列「5大助眠食物」酸櫻桃、奇異果上榜

新型助眠藥增加深層睡眠時間

楊聰財說明,近年也有針對「食慾素系統」的新型助眠藥物陸續問世。食慾素(Orexin)是一種由腦部下視丘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已知與飲食、運動、甦醒等生理機能調控有關,當食慾素活性過高時,會使人難以入睡。

楊聰財解釋,當食慾素受體被活化時,會促使體內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這些神經傳導物能使大腦保持清醒、刺激食慾及增加運動能力。研究顯示,新型食慾素藥物透過抑制食慾素作用,有助誘發自然睡意、改善失眠,進而增加睡眠效率,為治療選擇提供更多可能。

「研究顯示,使用新型食慾素藥物者,停藥後不會造成反彈性失眠及戒斷症狀。」楊聰財說,傳統安眠藥只是讓人看起來有睡著,但實際上深層睡眠和做夢時間都減少,睡眠品質不佳。食慾素藥物較符合自然睡眠機制,不僅幫助入睡,更能增加熟睡時間,高品質睡眠才能真正達到恢復體力與精神的效果。

楊聰財提醒,依照精神醫學標準,若失眠持續超過3個月,並影響到生理、心理或社會功能,就應儘早就醫。不過在臨床上,許多人只要連續1週睡不好,就可能出現思緒混亂、注意力不集中、判斷力變差等情況,建議及早諮詢專業醫師,避免讓睡眠問題影響日常生活。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