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

亞健康協會攜手臺北市藥師公會,點燃公益永續之火!藥師公會全聯會見證:聯手推動全人健康照護新典範

亞健康協會攜手臺北市藥師公會,點燃公益永續之火!藥師公會全聯會見證:聯手推動全人健康照護新典範#超高齡社會

文、圖 / 葉倩如 社團法人中華亞健康協會全人健康照護高峰論壇(以下簡稱:亞協全人健康照護),將於11月12日攜手臺北市藥師公會,在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林憶君理事長見證下,攜手正式啟動串聯協會與公會,推動社區健康照護計畫。 社團法人中華亞健康協會於今年、高齡化社會元年,正式落實全人健康照護高峰論壇的堆動,並將於今年12月醫療科技展中,啟動跨域協作的全人健康照護高峰論壇,得到產官學界的響應與支持。全人健康照護的願景,呼應健康台灣的總體政策戰略目標,由上而下的政府支持聚焦於全人全齡健康照護、醫療與長照整合,以及優化醫療環境與創新發展3大方向。 全人健康照護高峰論壇  引導企業為社區公益健康助力 吳天誠執行長表示,全人健康照護高峰論壇,成立宗旨在於積極推動全民健康, 2025年是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第一年,平均每5人就有1人年滿65歲,而更多的慢性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何運用科技平台,讓民眾能健康地老化;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亞健康的觀念,並從日常生活中做好健康管理,都是重要的議題。而這次,率先全國從社區藥局出發,即是見到落實社會健康永續,社區公益的活動是很好的起始點。 社區藥局未來將持續地整合永續、科技化的健康管理與作為全國安全韌性基礎的健康站,今年首創嶄新典範,由臺北市藥師公會尹岱智理事長率先領軍600位藥師,從社區健康公益起跑,由倡議轉為實際行動,推進在地社區居民自我健康管理,2025年為社區健康永續啟動元年,未來預期將有更多的企業持續助跑。 尹岱智理事長:引領智慧藥事,推進社區居民健康管理 關於未來發展的願景,臺北市藥師公會尹岱智理事長認為,公會積極協助藥師成為民眾最信賴的藥事及健康夥伴,引領智慧藥事,實踐社會健康永續,更是公會積極努力前行的方向。藥師除了提供民眾藥事服務及用藥安全之外,更積極參與多元服務、公共衛生及健康促進,其次讓社區藥局成為社區健康站,並參與更多社會公益的活動,也是公會發展的重點。 圖/臺北市藥師公會陸續落實多元服務、公共衛生及健康促進,此為學生教育推廣:解毒密碼戰。 尹岱智理事長笑著表示,今年與亞協全人健康照護高峰的合作,首波邀請600位藥師齊心參與點燃公益之火,共同懷抱落實健康永續的核心價值。「600位藥師來自公會中參與藥事服務計畫的藥師(例如,家庭藥師計畫、提升用藥品質藥事照護計畫與廢棄藥物檢收計畫)、社區藥局委員會的委員及督導藥師及公益促進委員會委員。」事實上,藥師除了原有的藥事照顧與用藥安全的執業與教育以外,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的照護,尹岱智理事長率領公會,積極地與臺北市衛生局和相關團體合作,例如癌症篩檢、戒菸防毒、失智症教育等。 圖/11 月 12 日,點燃公益之火計畫正式啟動 全人健康照護新典範正式起跑,吳天誠執行長與尹岱智理事長執下首棒,在健康永續的賽道上,以活力之姿引領更多的企業齊心向前跑,共同期許未來,全人健康的新興範式,可望有更多的企業投入健康永續公益的賽道,對於健康永續與公益預期有越來越多的新動能。

高醫團隊積極參與「台灣精準醫療計畫」 成果榮登《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期刊

高醫團隊積極參與「台灣精準醫療計畫」 成果榮登《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期刊#超高齡社會

精準醫療是全球醫學發展的關鍵趨勢,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雄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自2019年起積極參與中央研究院主導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簡稱TPMI),長期以臨床實證推動基因研究轉譯應用,研究成果不僅引起國際矚目,更連續榮登國際頂尖期刊《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與《Science》,震撼全球醫學界,更展現高醫體系在精準醫學領域的國際領導地位與科研能量。 高醫TPMI團隊自2019年10月取得人體試驗審查委員會(IRB)核准後,於同年11月啟動第一位受試者收案,截至2023年底,累計已招募超過46,000位參與者,橫跨內、外、婦、兒等32個次專科,由38個研究團隊、300位臨床醫師與研究人員共同參與,是南台灣規模最大、跨領域最完整的精準醫學研究體系。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高醫體系長年秉持「以人為本」的宗旨,結合臨床照護與科研創新,推動精準醫療與智慧健康的落實。為推動南部地區基因體研究發展,高雄醫學大學亦於2019年成立「應用基因體研究中心」,成為南部唯一能獨立完成TPMI基因體分析的團隊,除了負責高醫體系檢體外,更協助中研院處理其他合作醫院超過3萬筆樣本分析,累積深厚技術能量,奠定國家級研究基地的實力。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王照元院長強調,TPMI計畫是台灣醫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象徵著台灣醫學研究從「追隨世界」邁向「引領亞洲」。過去全球多基因風險模型大多源自歐美資料庫,對亞洲人並不精準,中研院攜手高醫等醫院建立以台灣人為核心的基因資料庫,成功開發出專屬於漢人族群的疾病風險預測模型;這不僅讓我們能更早發現疾病風險,更讓亞洲人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基因健康風險地圖。王院長進一步指出,高醫作為大學附設醫院與醫學中心,不僅是臨床醫療的先鋒,更是推動國家級科研計畫的重要引擎。近五年來,高醫已完成超過500件臨床試驗案、累積超過1,000件國際合作研究,以臨床真實世界數據推動個人化醫療應用,為全民健康建立堅實基礎。 高醫TPMI計畫主持人鐘育志教授指出,歐美族群開發的多基因風險模型若直接套用於亞洲人,疾病風險預測偏差可達30%至50%,這項結果突顯出不同族群的遺傳差異,未來的精準醫療必須建立在多元族群資料的整合與比較之上。高醫將持續與中研院及國際學術團隊合作,推動跨族群數據共享,為全球精準醫學的普適性奠定基礎。 高醫TPMI鼓勵組成跨團隊研究小組,結合高醫校院資源,利用TPMI資料庫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深化臨床與基礎研究的整合能量。這些跨團隊合作促進臨床醫師與基礎研究者的交流,並結合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與臨床資料分析,探索疾病機轉、藥物反應差異與早期診斷指標,推動具臨床應用潛力的研究成果。由中央研究院主導的3篇TPMI主要論文及1篇與國外團隊合作的論文,高醫團隊共30名臨床醫師代表參與,分別為發表在《Nature》的《The 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a cohort for large-scale studies》、《Nature》的《Population-specific polygenic risk scores developed for the Han Chinese》、《Nature Communications》的《Clinical impact of pharmacogenetic risk variants in a large Chinese cohort》、《Science》的《Kidney multiome-based genetic scorecard reveals convergent coding and regulatory variants》;並有7位高醫體系TPMI共同主持人亦擔任中研院TPMI研究小組召集人,涵蓋王照元醫師「大腸直腸腫瘤及腺瘤研究小組」、鐘育志醫師「神經肌肉疾病研究小組」、吳文正醫師「泌尿系統疾病研究小組」、黃志富醫師「C型肝炎研究小組」、徐崇堯醫師「睡眠障礙與癲癇研究小組」、陳崇桓醫師「髖部疾病研究小組」,以及郭昭宏醫師「環境汙染研究小組」。 高醫TPMI研究團隊聚焦多項臨床疾病研究領域並陸續產出成果。例如,神經內科楊淵韓醫師團隊針對年齡、性別與APOE 基因在阿茲海默症中的關聯性進行研究。APOE4 基因被公認為阿茲海默症的重要風險基因。高醫失智研究團隊收納近1,800 位正常受試者與阿茲海默症患者,進一步證實在台灣族群中,APOE4 基因於 75 歲以上男性患者的影響力大於女性;而在75 歲以下患者中,對女性的影響力則高於男性。相關研究結果也已發表於國際期刊。 在臨床應用與數位化服務方面,高醫為了協助臨床醫師決策與提升病人用藥安全,打造「TPMI藥物提示系統」,並且規劃TPMI參與者可透過高醫官網「TPMI台灣精準醫療計畫專區」平台查詢個人研究分析結果,讓參與者更理解自身健康風險與生活管理建議。對研究分析結果有進一步諮詢需求的TPMI參與者,可以透過聯繫高醫TPMI團隊,媒合適合的臨床科別或具藥物基因體專業的藥師進行更專業的遺傳、用藥諮詢。高醫積極投入TPMI研究,不僅讓南台灣成為精準醫療重鎮,更讓台灣的科研成果登上國際舞台,未來,高醫將持續整合臨床、學術與科技能量,讓每一位民眾都能享有安全、有效且專屬的健康照護。

阿瘦公佈《2025足健康趨勢摘要》 揭九成國人步態失衡 足部健康成為社區關懷新焦點 奇美醫院與阿瘦簽署MOU

阿瘦公佈《2025足健康趨勢摘要》 揭九成國人步態失衡 足部健康成為社區關懷新焦點 奇美醫院與阿瘦簽署MOU#超高齡社會

台灣即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將超過二成,長者跌倒與行動退化成為社會健康風險焦點。為落實預防醫學並推廣足部健康觀念,ASO阿瘦與奇美醫院本月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結合醫療與產業科技之專業能量,共同推動足部健康檢測、臨床研究、產品應用及社區衛教,協助民眾了解自身足部狀況,讓健康教育從醫院延伸到社區,實踐「從腳開始的健康管理」。 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健康的腿就等於強健的第2顆心臟,與阿瘦合作不只是單純的醫療與產業結盟,更將醫療專業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希望讓民眾在生活場域中了解自己的足部狀況,及早關心姿勢與平衡,從預防出發提升行動品質。 阿瘦導入足測科技 協助民眾從「走路」看見健康風險 阿瘦長期關注足健康,自2018年推出「動態足壓量測系統」,迄今已累積超過 50 萬筆數據,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足部健康資料庫。雙方將合作在奇美醫院運動強化中心導入最新的步態智慧量測服務,可在90秒內快速解析足部壓力與走路樣態,即時生成圖像式報告,讓民眾透過視覺化數據了解重心分佈與行走穩定性,提早發現是否有重心偏移、壓力集中及步態不協調等狀況,作為健康促進與運動建議的參考依據。 阿瘦董事長羅榮岳表示:「未來將透過健康講座、衛教活動及臨床研究等,讓足部健康檢測走出門市、走進醫療與社區推廣,打造完整的足部健康照護網絡。」 50 萬筆足測大數據揭示:九成國人步態失衡 足部結構穩定度與重心平衡高度相關 根據阿瘦最新發布的《2025足健康趨勢摘要》,全台受測民眾中有 91% 存在步態失衡或重心偏移,其中內偏步態(足底內旋)佔 45.56%、外偏步態(足底外旋)佔 34.37%、左右腳步態不一致佔 10.72%。 進一步分析顯示,左右腳步態不一致程度、足弓指標偏離程度,皆與左右腳壓力差呈高度正相關,代表足弓變形程度越高,走路時重心分佈越不平均。當雙腳受力失衡,身體在行走間更容易出現晃動與不穩,潛藏跌倒與平衡退化的風險。 在年齡與性別的分析中,步態健康呈現明顯差異。未成年族群的足弓仍在發育階段,大約在 20 歲左右才進入穩定狀態。就整體趨勢而言,男性在 50 歲以前足弓支撐度普遍優於女性,但隨年齡增長,退化速度較快;50 歲之後,女性雖面臨骨質與肌力流失的挑戰,足弓指標穩定度卻相對平穩,顯示下肢結構變化幅度較小。 而從BMI值與步態狀況的交叉分析結果發現,體重越高,足弓穩定性越差。肥胖族群除常見足弓塌陷、內偏步態外,左右腳受力差亦顯著上升,代表身體重心更不穩;而體重過輕者則易出現外偏步態,避震不足、足底僵硬,代表不同體型都潛藏足部健康風險。 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這一結果反映,足部健康並非單純受年齡、骨密度或肌肉量影響,也與姿勢、負重、步態調整能力以及生活型態等息息相關。鄭融指出:「步態是行走平衡與跌倒預防的重要指標,步態異常會導致肌肉發力不平衡,進而影響膝、腰關節受力。足測是讓民眾意識身體狀況的第一步,若能早期調整,就能減少不適與退化風險。」 年輕族群對足部不適最敏感 男性50歲後退化風險倍增 阿瘦同時針對全台約三千名民眾進行「足健康意識與行動調查」,結果顯示足部問題呈現年輕化趨勢。調查結果發現,20至35歲族群對足部不適的敏感度最高,但自評健康分數卻最低;約三成民眾從未聽過或做過足測,僅約一成曾接受專業醫療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受訪者平均每年仍願投入兩千至三千元於鞋墊、運動與保健支出,顯示健康需求高、但缺乏系統性教育與正確行動指引。 性別方面,女性對腳的疲勞、冰冷與水腫等循環問題感受明顯高於男性,對足部舒適與健康的敏感度也更高;男性雖自認足部狀況良好,但對照足測數據則顯示,男性在 50 歲後足弓退化速度明顯加快,步態偏移與壓力不均比例高於女性,為中高齡階段的潛在高風險族群。 從數據到行動建立社區健康關懷網絡 共同推動全民足健康 阿瘦總經理郭欣怡表示,足健康不僅是高齡議題,更是全齡議題。長期站立、久坐與運動負荷,都是現代人足弓塌陷、步態偏移與疼痛的誘因。阿瘦希望透過足測數據與臨床合作,讓足部健康成為國人預防醫學的重要一環,讓民眾在還沒出現症狀前,就能了解自己的足部狀況。 奇美醫院與阿瘦此次合作,不僅是產醫結合的示範,更代表預防醫學生活化的轉型。雙方將以「運動強化中心」為起點,逐步推展至社區健康課程,建立醫療與品牌共創的健康網絡,讓醫療走出院所、讓健康從腳開始。

失智友善繪本 呼籲社會共同關懷

失智友善繪本 呼籲社會共同關懷#超高齡社會

文、圖 / 葉倩如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持續攀升,國民健康署響應2025年國際失智症月,以「行動關懷.理解失智」為核心,推出失智友善繪本《途中的光芒》,從失智阿公的視角描繪記憶剝落與家人陪伴,期望社會大眾正確認識失智症,減少汙名化,共同營造理解與支持的友善環境。 讓失智者的能力被看見、讓差異不被放大 每年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今(2025)年主題為「Ask About Dementia, Ask About Alzheimer’s」(關心提問,理解失智),國民健康署以「行動關懷.理解失智」為核心,呼籲各界共同營造失智友善環境,今年特別編製「途中的光芒」失智友善繪本。繪本以細膩筆觸與柔和配色,將失智阿公「剝落的記憶」巧妙地視覺化、予以具象的描繪。熟悉的事物在失智的阿公的腦中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有時像拼圖般缺了幾塊,卻在家人與友善社區的溫暖陪伴下,一點一滴被光與色彩再次重新填滿,依然保持著生活的節奏。 便利貼與清單成為阿公日常的友善利器,幫助他記得下一步動作,也讓家人知道該怎麼陪伴他才是剛好。儘管阿公遇到許多困難,仍然想要自己繫鞋帶及完成各種生活細節。繪本從「不知何時起,我的世界需要努力拼湊」到「我想讓大家知道,原來的我還在」,傳達出失智者只要被理解與尊重,生活就能穩穩前行,「我依然是我」! 建立健康生活型態,推動失智友善台灣 國民健康署沈靜芬署長表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需要社會全體共同理解與支持的重要健康議題。面對高齡化社會,國民健康署致力於推廣對失智症正確認識,鼓勵民眾從生活中建立健康生活型態,透過均衡飲食、運動、社會參與、避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吸菸等,積極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同時,國民健康署期盼友善不只是理念,而是全民都能參與的日常,從去除失智症汙名化、倡議失智者人權,讓失智者在社區中能安心生活,與家人共享有尊嚴及品質的美好日常,也呼籲國人理解並與失智者同在,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失智友善繪本《途中的光芒》預計在本(114)年度10月底完成編印,並於11月底完成2D數位動畫製作,完成後將放置健康九九網站,歡迎各界推廣運用。 延伸閱讀: 1.【途中的光芒】 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8898 2.【如果你迷路數位繪本】 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427 3.【來自遺忘星球的爺爺繪本影音】 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317 4.【失智症十大警訊】 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4253 5.【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工作手冊】 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889

獨居越來越普遍!專家估「全台70萬獨居老人」衛福部擬明年提新策略

獨居越來越普遍!專家估「全台70萬獨居老人」衛福部擬明年提新策略#超高齡社會

隨著國人壽命的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呈快速成長,占總人口比率亦持續攀升,目前正邁入超高齡社會。對此,衛福部社家署表示,國內目前列冊關懷的弱勢獨居老人有6.5萬,但據推估全台獨居長者約達70萬人,預計2026年推出新策略,盤點國內實際獨居長者,讓長輩獨居但不孤獨。

失智症警鐘!熱蘭遮失智症協會20週年北上分享迎戰經驗 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白明奇醫師籲「文化平權」守護黃金歲月

失智症警鐘!熱蘭遮失智症協會20週年北上分享迎戰經驗 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白明奇醫師籲「文化平權」守護黃金歲月#超高齡社會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統計指出,目前全球約有 5,500 萬名失智症患者,且平均每 3 秒鐘就新增 1 名患者,失智人口逐年攀升,不僅考驗醫療體系,更威脅國家人力資產的延續。隨著台灣即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比例快速增加,象徵黃金世代的勞動力正逐步流失。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達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且未來十幾年內將突破68萬,盛行率將近10%。國、內外人口結構變化,使得失智症問題日益嚴峻,黃金世代勞動及生活力逐年流失,難得的「黃金流動率」也面臨瓦解危機。專家呼籲,當高齡與失智浪潮翻湧,以「文化平權」實踐防治和照護,讓所有群體都能獲得文化參與與支持,不僅是健康權,更是認知活力持續的重要力量。提升國民失智素養,打造友善、均衡的藝術與社區參與環境,有助於接住每一位長者的「黃金歲月」。專家提醒,除了醫療介入,文化平權在失智症防治上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唯有透過教育、社會支持與正確認知,才能讓患者與家庭獲得尊嚴與公平的照護。 當失智症悄悄上門,偷走的絕不僅僅是記憶。協會曾有照護者分享親身經歷,罹患阿茲海默症後,他的父母對親人的呼喚、家庭活動、過去的喜好都逐漸冷淡,不再表露情緒。「過往嚴謹的父親與家人不再有衝突,卻也沒有擁抱、沒有笑聲,有如隔著一道厚厚的透明牆。」這種來自家屬的無力與遺憾,是許多失智症照護家庭的共同心聲。 這狀況阿茲海默症患者中屬於「常見非認知症狀」,約48%早期就會出現明顯的情感淡漠,切斷了情感的流動、親情的連結。失智症患者被偷走的不僅是人生悲傷的片段記憶,而是抹殺了患者與家人過往與未來的人生美好。然而,正因有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的努力,更多病友與家屬走進多元藝術、社區宣導、音樂會與交流活動中,在一次次互動中重建「活著」的情感經驗。藉由協會協助參與音樂劇演出,雖然時常不記得歌詞,但在表演現場,卻能露出久違的笑容,與孫子眼神交會,說出「我還在這裡」。講座當場亦有一位病友現身說法,表示受到鼓勵參與協會活動後,除了增加對自身疾病的瞭解,更有感多元策略下延緩病程惡化的成效,現場家屬感動表示,「這些互動不僅是恢復記憶,更是重新打開情感的門,讓我們還能一起牽手走下去。」 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今年適逢20週年,回首過往,成就與堅持令人動容。白明奇醫師回憶,如同南太平洋的島民遠涉重洋,每一次跨島探險都要靠心中設定的「虛擬小島」作為信念,才能持續前行。「從零起步到今天,我們像孤島間不斷連線的渡船,慢慢化虛為實。」協會創立至今,從沒有任何經費,到舉辦數十場音樂會,影響上萬民眾,推動「三動兩高」預防原則,辦理失智症月健走、市民講座、照護師認證課程,還深入宮廟與當地社團攜手舉辦活動。協會的Triple 10計畫,更攜手許多滿了熱忱的專業醫師,深入台南每一個行政區,為失智症正確衛教宣導、為文化平權與素養而努力。不僅如此,協會更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將台灣在地經驗與國外專家彼此啟發。白明奇醫師表示「下個20年,我們還要繼續把想像中的安全小島變成陸地,連結台灣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 科學與醫療的進步,正帶來失智症篩檢與治療的新里程碑。近年,生物標記與血液檢測能夠大幅提升早期診斷準確率,單株抗體和新型藥物帶來減緩病程的曙光,許多大型醫學中心正積極布局,成大醫院白明奇醫師更同為率先在台施打第一劑失智症新治療。他在本次活動呼籲:「失智症偷走的不只是個人記憶,而是整個家庭的人生。」他強調,政府、產業、學術與社會都應正視並投入失智症防治。防治之道不只是醫藥治療,應從「腦力要動、身體要動、休閒要動」及「高度學習、高抗氧化」的「三動兩高」原則做起,由生活型態、飲食、運動、社區參與等多方面著手,降低發生率、延緩退化,也守住家中每個人的黃金歲月與難得的人力資源。 社會不應讓任何一位患者與照護者孤獨遠颺。走過20年,熱蘭遮失智症協會與白明奇醫師用愛、專業與堅持,牽引失智家庭走過無數風浪,把一座座希望的虛島,真正成為守候每一個黃金世代的堅實陸地,也盼持續成為連結產官學界的力量,攜手破除失智症迷思、建立知識平權的社會,落實失智症預防與早篩早治,幫助台灣延續黃金人才、邁向下一段黃金年代。

92歲準博士奶奶挑戰定向越野!重新定義老年人生:不想輸給70歲年輕人

92歲準博士奶奶挑戰定向越野!重新定義老年人生:不想輸給70歲年輕人#超高齡社會

92歲的林彩美,笑說自己沒辦法跑、方向感不好,竟然報名參加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的「定向越野」,要考驗體力和腦力!《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經歷過時代動盪的她,曾差點成為苗栗通霄「第一位女博士」,卻甘願走入家庭相夫教子,無論人生如何轉彎,挑戰與堅持始終貫穿她的生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