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福利法》修正草案主張65歲以上、所得稅率級距未達20%的長輩不用繳健保費,改由中央政府全額補助,預計27日要在立法院完成三讀。對此,5大醫事團體聯合聲明認為,將加劇世代不公平,更損害健保永續,拖垮財務,呼籲政府與立法機構正視世代正義及健保永續的重要性。
《老人福利法》修正草案主張65歲以上、所得稅率級距未達20%的長輩不用繳健保費,改由中央政府全額補助,預計27日要在立法院完成三讀。對此,5大醫事團體聯合聲明認為,將加劇世代不公平,更損害健保永續,拖垮財務,呼籲政府與立法機構正視世代正義及健保永續的重要性。
台灣將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但台灣人準備好迎接超高齡社會了嗎?精神健康基金會發布2024年「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指出,國人今年整體精神健康得分81.67分,略高於及格線的80分,但卻呈現6年來最低分,推測是受到選舉年影響,以及年輕族群尚未為年老規劃做足準備,導致承受較明顯的精神壓力。
2025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長者,隨之而來的高齡醫療照護成本持續攀升。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至2050年,65歲以上長者的年度醫療費用恐突破新台幣6,200億元!因應高齡化與全民健康雙重議題,衛生福利部持續積極推動疫苗接種等預防醫學措施,然而目前國人疫苗接種率仍有進步空間。以流感為例,今(2024)年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已突破200例,重症與死亡人數均創近十年同期新高,死亡個案絕大多數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如同多年監測資料顯示,凸顯成人疫苗接種亟需更全面的應對策略。 由英僑商會主辦、英國在台辦事處、GSK葛蘭素史克藥廠、保誠人壽與國際創新長壽社企公司協辦的「台英創新與樂齡論壇」匯聚產、官、學界專家,共同聚焦高齡預防、社會醫療及保險照護等多元議題,現場更探討了台灣成人疫苗接種現況與挑戰,期盼匯集專家建議,強化未來政策推動,並透過各領域公私部門合作結合多元推廣措施,攜手為高齡化社會打造堅實的健康防線,實現全民健康的長期目標。 流感疫苗接種率遠低WHO標準!成人健康與經濟穩定面臨雙重挑戰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陳宜君教授指出,2010年至今年65歲以上流感疫苗接種比例皆低於40%,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75%。接種率難以提升,感染本身不僅影響個人健康,恐加重醫療體系負擔。依據衛福部醫療費用申報統計,我國男性及女性人均醫療費用分別在 35 歲及 45 歲後迅速上升1;不只如此,在勞動市場逐漸縮小的背景下,本可透過疫苗預防的疾病一旦廣泛傳播,還可能影響勞動力供應與經濟穩定,在在顯示成人疫苗接種已成為健保永續、勞動市場穩定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課題。 成人疫苗接種率低迷,專家籲借鏡國際經驗整合多元推廣措施 在全球高齡化加速的背景下,各國對成人疫苗接種日益重視。相較美國、英國和澳洲等普遍擁有較完整的成人接種建議時程表,涵蓋不同年齡層和風險族群的疫苗需求,台灣成人疫苗推廣較為緩慢,因為缺乏明確穩定的預算來源。陳宜君教授指出,台灣嬰幼兒疫苗接種計畫是全球優等生,之所以能保持高覆蓋率,乃基於長期政策推動、明確接種時程、公費補助、醫界公衛及教育體系聯手。同樣的模式若能應用於成人疫苗,尤其針對流感、肺炎鏈球菌與帶狀疱疹等疾病,不僅能提升全民健康,還能減輕醫療體系負擔,進一步促進公共健康與社會發展。 公私合作雙贏策略,攜手提升高齡健康防線 提升成人疫苗接種率不僅能有效預防感染疾病,也可提升中壯年、高齡者族群維持健康生活與工作能力,對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而言,還能降低慢性病惡化風險,進一步減少醫療照護支出,之於國家更是至關重要的公共健康策略,不僅有效改善國民健康,減少因感染性疾病造成的醫療資源消耗,還能為應對高齡化社會建立穩固的健康防線。陳宜君教授指出,面對超高齡社會,期待透過公私協力,整合醫療院所、醫護人員、民眾、企業與政府多方共同合作,透過強化政策、健康教育等積極措施,幫助民眾充分了解疫苗接種對成人尤其是年長者的長期益處,方能減輕醫療保健系統和公共財政的壓力,並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力,最終為經濟發展與高齡社會的挑戰打造堅實的應對基石,實踐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2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了半數,其中又以三高對國人健康構成重大威脅,政府積極推動「888計畫」,透過整合專業團體力量,預計以8年時間將8成以上三高病患納入照護網,協助患者妥善管理疾病風險,期望將三高的控制率可以達到8成。有鑑於此,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將結合臺灣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之資料庫與大數據,針對多項慢性病的核心風險因子進行監測、分析,如高血糖及肥胖等,期待共同致力於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群、失智症等疾病防控管理,邁向健康臺灣。 國衛院是以解決國人重要的疾病以及健康問題為任務,擔任政府醫藥衛生智庫,發展醫藥科技 而諾和諾德專注於肥胖、糖尿病等研究,今年因其類升糖素胜肽-1 (GLP-1)之發現、藥物應用及潛力,獲頒今年唐獎之生技醫藥獎,此次合作期望透過研究、臨床試驗、數據分析、科技介入等,找到防治疾病之關鍵。 今年為健康臺灣啟航之第一年,雙方訂於今(22)日簽訂合作備忘錄,鄰近11月14日的世界糖尿病日,更是別具重大意義。 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指出,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推估至2050年,高齡人口每年醫療支出將超過6,200億台幣,期待透過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結合諾和諾德在肥胖及代謝領域的專業知識和GLP-1療法的創新潛力,以創新醫療協作模式減輕慢病對國民健康的負擔,實現「健康臺灣」的長遠目標。諾和諾德台灣總經理Daniel Bohsen表示,三高以及與其相關的併發症,已成為國人的威脅以及負擔,作為關注糖尿病、肥胖症的公司,我們非常榮幸能與國家醫藥衛生研究機構合作,為未解的健康問題帶來解方。 最新國民健康調查顯示,臺灣64歲以下成人有超過4成至少罹患一項慢性病,每5人中就有1人甚至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而肥胖為許多慢性病之根源,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和血脂異常風險較正常人高三倍。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下,許多疾病如癌症也漸漸慢病化,而臺灣馬上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相關之照護、防治政策刻不容緩。許惠恒副院長表示:「國衛院已在積極嘗試慢病管理計畫,例如運用AI技術與大數據建立『智慧風險預測系統』,也針對新陳代謝症候群進行積極介入管理,包括生活運動習慣、數位工具配戴監測、藥物介入等,觀察全人照護模式與及早介入亞健康族群對於疾病延緩甚至逆轉的效果,預計在明年就有初步結果。」 肥胖與二型糖尿病也是失智症之高度危險因子,研究顯示,51至60歲族群中血糖每升高15mg/dL,阿茲海默症風險就提高14.5%7。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提醒,三高慢性病患者一旦合併失智,照護負擔將大幅增加,因此失智全人照護是減輕社會及醫療成本的關鍵,也是此次合作後第一項啟動的計畫。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長期致力於失智症的預防、治療和照護領域,並與高雄醫學大學緊密合作,擔任「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的高醫大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楊淵韓主任指出,目前失智症醫療體系與照護系統尚未達到十分有效整合,加上高風險因子早期控管缺乏系統化的框架,因此本次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計畫,致力從轉譯醫學出發,落實醫學研究能與臨床照護結合的政策和方向,同時,透過跨領域跨科系的合作,期望作為日後人才培育基礎,進而達到落實臺灣長照與醫療的結合。 圖/國家衛生研究院 台灣諾和諾德 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
隨著臺灣逐步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預計於2025年突破20%,這對公共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及早發現老年人功能衰退的跡象,國健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高齡整合照護評估(ICOPE)指南,制定了一系列方針,強調評估老年人功能的重要性。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自2023年起,陸續舉辦「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之輔助醫學對策研討會」,以應對老年人群體健康問題。針對指標中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和憂鬱等六大指標,希望從輔助醫學的角度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並引起主管單位的重視及逐步準備應用在相關的場域。 「2024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之輔助醫學策略研討暨產學交流會」謹訂於113年10月6日(星期日)09:00-17:00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啟川大樓6樓第一講堂(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舉行。本次活動由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共同主辦,協辦單位包括溪洲醫院、高禾醫院、民眾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神經科、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高雄市失智症協會等。 【活動亮點】 重量級講者齊聚:此次會議將邀請多位輔助醫學領域的重量級講者,包括義大醫院輔助暨整合醫學科陳明豐博士、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陳忠仁、高禾醫院許庭源院長、高師大理學院何明宗院長及溪洲醫院洪國瑋院長等知名專家,分享輔助醫學在臨床應用與研究中的最新應用。 跨領域輔助醫學應用:會議將探索音樂頻率與大腦細胞對應的跨領域研究,探討音樂治療如何幫助大腦重塑,也預備為輔醫特診在高醫開創新局。此外,邀請高禾醫院王國華牙醫師,從牙齒咬合的角度探討輔助醫學如何改善呼吸中止症候群,為與者提供全新的診療思路。下午的座談會將聚焦輔助生理功能與營養調理的整合應用,邀請多位來自各大醫院的專家,分享臨床實踐與研究成果,為輔助醫學在台灣的未來發展提供豐富的參考。 響應國健署政策:活動將結合國健署「健康九九+」政策,探討如何在高齡化社會中應用輔助醫學,促進長者健康,讓參與者深入了解輔助醫學在公共健康中的重要角色。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陳韜名理事長表示,期盼透過此次研討會,吸引更多醫師(西醫、中醫、牙醫)參與,共同推動輔助醫學在臺灣的發展,讓這些創新療法造福更多國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也指出,這次全國性學術交流會議將分享輔助醫學的既有成果與未來發展方向,為臺灣的健康福祉提供新的動力。 這次會議將為輔助醫學在臺灣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期待未來更多的醫療機構與專家共同推動這一領域的進步,造福更多國人。歡迎對輔助醫學臨床工作有興趣的從業人員踴躍參加,共襄盛舉!
臺中榮總由李政鴻副院長率隊至台北參加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宣示超高齡社會的醫療與養護大未來的願景。博覽會中,臺中榮總展示的「智骨篩」智慧醫材軟體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殊榮,由總統賴清德親自頒獎。這一殊榮顯示了臺中榮總在高齡健康領域的創新與潛力。 在開幕式上,賴清德總統宣示了健康台灣以及高齡照護的3個方向:第一是強調產官學研攜手同行的重要性;第二,健康台灣的實現需要運用科技,包括設置超級資料中心與推動人工智慧;第三,眼界要廣,科技沒有國界,台灣應立足本地,佈局全球,抓住科技帶來的機會。臺中榮總在陳適安院長的領導下,全力推動智慧醫療與尖端醫療的未來發展,並成立了全國最大的遠距照護中心,由護理師24小時輪班,運用遠距智慧科技監測,實現全人照護及智慧照護的美好願景。 此次博覽會中,臺中榮總骨科部與宏碁智醫共同開發的的智骨篩(VeriOsteo® OP)智慧醫材軟體榮獲十大高齡友善特色產品 智骨篩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通過標準的胸部X光片來預測骨密度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預測結果與傳統骨質密度攝影(DXA)掃描結果高度相似,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 智骨篩提供了一種新的診斷方法,無需傳統DXA掃描即可在骨質疏鬆的初期階段提供早期警告。該產品已獲得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的批准,成為台灣首款智慧醫療設備,這一突破性工具將革新骨質疏鬆的預防和治療方式。 此外,臺中榮總也展示了其他高齡健康產業中的創新成果,包括呼吸道疾病居家復健與肺功能自我監控的穿戴系統。該系統以簡易穿戴裝置提供3種有效的居家復健運動,並能監控肺功能狀態,有助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部復健。臺中榮總家醫部還實地展示了居家遠距生理監測照護服務,並讓參展民眾進行體驗。 透過照護包租賃,內含多種生理監測設備,讓民眾在家中進行監測,並藉由網路上傳數據,通過後端遠距AI智能系統即時分析,提供完整的健康管理。體驗的民眾透過雙手按壓平板,心電圖及可即時記錄並上傳遠距中心,民眾都感到非常新奇。李政鴻副院長表示,目前此系統已經運用在社區民眾和住宿式機構,能即時偵測生理徵象的變化,預先做出反應。
2025 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485萬人,占人口比例20.8%,超高齡社會倒數計時!然而, 台灣人平均卻有高達8年的不健康餘命,成為國家、社會與家庭重大負擔。其中「衰弱與肌少症」、「老化」、「癌症」、「失智」、「憂鬱症」等五大高齡健康潛在風險,成為迫在 眉睫的公共健康危機。這些健康問題若提早發現治療,能大幅減輕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台灣首場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由生策會、生策中心主辦,將於8月2日至4日在台北 世貿一館登場。本次博覽會匯集了多家指標醫療院所,展示如何運用最先進的AI技術、影像診斷和大數據分析,早期發現並治療高齡者的潛在疾病,降低走向失能臥床的風險。 以吞口水聲音判斷吞嚥力?10 秒鐘姿勢變換就能看出肌少症? 高齡者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是吞嚥困難,導致營養不良。日本近幾年提出的「口腔衰弱」概念,指出吞嚥困難等問題,會增加肌少症、衰弱、失智和跌倒臥床的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大約每10位高齡者就有1位具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成大醫院咀嚼吞嚥中心 開發全新APP,只要收錄吞嚥口水的聲音,就能判斷是否有吞嚥力衰退問題,準確率可達80%。此APP將在展會首度亮相,民眾可在展期3天至成大醫院攤位測試吞嚥功能。 至於肌少症牽涉到營養不足、活動力下降、疾病等問題。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男性肌少症盛行率為23.6%,女性為18.6%。慈濟醫院首創以姿勢變化為肌肉健康指標,只要10秒鐘就能偵測出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本次展會將開放民眾體驗。 限量 300 名額!透過檢測端粒長度,掌握老化密碼 「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可保護染色體,但會隨著複製而縮短,被推 測和細胞衰老有關,為細胞內的「生物時鐘」。通過檢測端粒長度,可了解身體老化程度並 制定抗老計畫。中醫大附醫在展會期間提供限量 300 個名額的免費端粒長度檢測,千萬不要錯過! 打破癌王魔咒!世界首創 AI 輔助偵測,揪出早期胰臟癌 胰臟癌因早期難發現且擴散快,5年存活率僅10%,被稱為「癌王」,是致死率最高的 癌症,也是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儘管在腫瘤小於 2 公分、未轉移時診斷,治癒率可達80%, 但40%的個案難以在此階段發現。一旦腫瘤大於 2 公分,治癒率降至不到 20%。台大醫院結 合 AI 大數據技術,開發世界首創的 AI 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可辨認小於 1 公分的腫瘤,約 1分鐘完成判讀,正確率超過 90%。台大醫院將在 8 月 3 日上午 11 點與 8 月 4 日下午 3 點在展 場舉辦與癌症預防有關的講座。 AI 技術助力,提升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早期診斷率 據估計,65歲以上人口中約 15%受到帕金森氏症影響,但早期發展緩慢,影像變化微 小且缺乏明顯病灶,使早期診斷準確率僅53%,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者更降至 26%。長庚醫 院利用AI技術分析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率達 90%,大幅降低誤診率。長庚醫院將於 8 月 3 日下午 2 點 30 分在展場舉辦「AI 智能診斷,精準守護腦健康」講座。 台灣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 7.99%的 65 歲以上老人受失智症影響,患者總數超過 35 萬 人。失智症一旦出現明顯症狀,通常已進入不可逆階段。臺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通過步態、 語調、眼動等細微行為指標,結合頸動脈超音波與腦部造影 AI 分析,可精準檢測極早期失智 症,達到預防或逆轉的效果。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致力於預防極早期失智症的研究,除藥物 治療外,還提升病患日常生活的獨立性和生活品質。 失智症患者家屬經常找不到相關衛教資源,面臨資訊不足和照護壓力。亞東醫院與遠 傳電信合作,開發失智 Open AI 人工智慧站,提供即時問答,協助解答長照相關諮詢需求, 宛如 24 小時待命的隨身失智症照護幫手,有需求的民眾可至展場體驗。 中老年憂鬱症讓失智風險大增!iTBS 療法可改善大腦活性 憂鬱症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 2030 年,憂鬱症將成為導致人 類失能的首要疾病。對中老年人來說,憂鬱症不僅影響認知功能,降低生活品質,增加自殺 風險和過度用藥,還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危險因子。除了藥物治療,近年來興起的腦刺 激療法通過刺激和活化相關腦區,有效緩解憂鬱症狀。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首次發現「間歇 性叢集型陣發刺激 (iTBS)」對高齡憂鬱效果顯著,可大幅改善腦部活性。
臺灣已成為高齡化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將超過20%。為了儘早發現老人功能衰退的跡象,國健署 (HPA)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高齡整合照顧評估 (ICOPE) 指南制定了一系列方針,強調評估高齡者功能的重要性。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自2023年開始舉辦「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之輔助醫學對策研討會」,針對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六大項目,從輔助醫學的角度提供有效而科學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也得到了主管單位的重視,並開始準備應用於相關場域。 今年的「2024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 (ICOPE) 之輔助醫學學術公益研討會」將於113年7月7日 (星期日) 09:00-17:00在中國醫藥大學水湳園區卓越大樓B2國際會議廳 (台中市經貿路一段100號) 舉辦。活動由台中市衛生局指導,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與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共同主辦,協辦單位包括台灣中西整合醫學會、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協會、長安醫院及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當日活動將邀請到衛生福利部林靜儀政務次長、台中市政府盧秀燕市長 (邀請中)、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曾梓展局長(邀請中)、林祈烽議員等貴賓出席。課程演講方面,邀請了台大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蔡兆勳主任、臺灣放射腫瘤學會邱仲峯理事長,以及長安醫院徐錦池院長和輔助醫學中心陳惠萱主任分享輔助醫學特別門診的相關事宜。此外,多位臨床醫師及教授也將發表研究及實證報告,精彩內容敬請期待,歡迎各位長官及先進夥伴蒞臨指導。 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陳韜名表示,近年來醫學會響應政府的大健康方向,以IC0PE的六大關鍵指標為基礎,在醫學會所舉辦的研討會中進行討論交流並推動實施。此次活動為了擴大民眾參與,特定調為公益性質,期盼能讓更多民眾免費參加,進一步推廣輔助醫學,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