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

【腹瀉不是小感冒】病毒性腸胃炎高峰期,孩子發燒腹瀉怎麼辦?4步驟照護指南

【腹瀉不是小感冒】病毒性腸胃炎高峰期,孩子發燒腹瀉怎麼辦?4步驟照護指南#輪狀病毒

近期台灣社區中出現多起病毒性腸胃炎群聚感染,尤其常見於托嬰中心、幼兒園及學校等人群密集場所。以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為主的腸胃病毒,傳染力強、潛伏期短,發病後可能迅速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 雖然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可自行痊癒,但兒童容易因發燒腹痛而食慾變差,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體液缺乏、電解質失衡甚至住院風險。本文整理4大照護關鍵,協助家長更安心因應。 一、認識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與風險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或飛沫接觸傳染,典型症狀包括: 水樣腹瀉 嘔吐噁心、食慾下降 腹脹、腹部絞痛 倦怠、哭聲無力或嗜睡 發燒、活動力顯著下降 幼童因體重較輕、體液儲存少,更容易在短時間內進展為脫水狀態,應特別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病徵: 嘴唇乾裂、無淚、無口水 尿量減少或顏色變深 活力變差、眼眶凹陷 除了脫水外,極少數情況下,嚴重脫水可能引發併發症,如循環休克、急性腎功能受損,雖然機率不高,但家長仍應提高警覺,避免延誤就醫時機。 二、預防脫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使用「低滲透壓口服電解質液(ORS)」 腹瀉與嘔吐造成水分與電解質流失,首要處理原則是補水和電解質。兒童口服電解質液(台灣俗稱電解水)的選擇,需注意兩個關鍵:滲透壓,以及葡萄糖和鈉離子的理想濃度與比例。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針對腹瀉引起的脫水,應使用低滲透壓(約 245 mOsm/L)的口服電解質液作為治療標準。低滲透壓的電解水更容易被腸道吸收,能有效補水且不加劇腹瀉。 此外,葡萄糖與鈉的莫耳濃度比例需要接近1:1,能最有效地幫助腸道吸收葡萄糖與電解質,是WHO建議配方的一大核心。 三、減緩腹瀉症狀:LGG益生菌有效幫助恢復腸道健康 除了補水,減緩腹瀉症狀也是防止脫水的重要一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兒科主治醫師張育瑞醫師指出,L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鼠李糖乳桿菌是目前針對病毒性腹瀉中研究證據最完整的益生菌之一。 多項臨床研究指出,LGG可縮短病毒性腹瀉持續時間,促進腸道菌相恢復。 國際指引如 ESPGHAN(歐洲小兒腸胃營養學會)與 WGO(世界胃腸病學組織) 均建議,可在腹瀉時作為輔助使用。 四、市面上有許多電解質液和LGG益生菌的產品,該如何挑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兒科主治醫師張育瑞醫師,提醒可掌握以下重點: 口服電解質液(ORS)選擇建議: 符合WHO建議配方(低滲透壓、葡萄糖與鈉比例接近1:1) 避免使用一般甜飲或高滲透壓產品,以免「越喝越拉」 LGG益生菌選擇建議: 確認菌株標示:即使同樣是LGG益生菌,來自不同菌株,效果也會有落差。選擇明確標示含有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ATCC 53103)的菌株,以確保其益生菌之品質效果。 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大廠牌或大藥廠通常會進行完整的抗藥性篩檢,以確保益生菌沒有攜帶可轉移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這樣一來,可以大幅降低兒童在未來感染抗藥性細菌的機會。 市面上已有符合上述條件的產品,如有需要,建議家長可諮詢醫師或藥師協助挑選適合孩子使用的配方。 📌 最後提醒照護病毒腸胃炎兒童的重點 觀察是否脫水:如尿量減少、持續嗜睡、嘴唇乾裂等,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 勿自行使用止瀉藥物:止瀉藥可能影響病毒排出與腸蠕動調節,應由醫師指示使用 病毒性腸胃炎雖常見,但只要掌握正確的補水策略與腸道照護方法,我們能幫助孩子更快康復,減少住院與併發症風險。建議家長平時備有WHO建議配方的口服電解質液與具實證支持的益生菌產品,在病毒流行期間作為家庭的健康防線。

新北輪狀病毒疫苗開打!低收戶全補助

新北輪狀病毒疫苗開打!低收戶全補助#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醫療文獻指出,輪狀病毒感染者1克的糞便中就有10億顆輪狀病毒,然而只需要10顆病毒,便得以引發症狀,家長照顧小孩,可輕忽不得。輪狀病毒除了會引起嬰幼兒嘔吐、腹瀉、發燒,甚至因嚴重水瀉而須住院治療,且因感染力極強引起全家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是接種疫苗,市長侯友宜指示衛生局,為照顧弱勢族群嬰幼兒,自今年10月1日起,凡設籍低收、中低收入戶且出生滿6至24週嬰幼兒,攜兒童健康手冊及健保卡、低收、中低收證明,至衛生所免費口服疫苗。整個療程2劑約4千元,預計千餘名嬰幼兒受惠。嬰幼兒在初次感染輪狀病毒 病情會最為嚴重衛生局局長陳潤秋指出,輪狀病毒主要傳染途徑為食物及飲水污染,以及體液傳染,嬰幼兒感染後會嘔吐、腹瀉、發燒甚至脫水,嚴重者病程長達10天,常須住院治療。是5歲以下嬰幼兒嘔吐、腸胃炎及嚴重腹瀉的主因。由於輪狀病毒傳播力太強,防不勝防,單純仰賴勤洗手、清潔消毒,實在難以防堵。疾管局的資料也顯示5歲以下感染輪狀病毒的發生率為90%。一旦發病,只能給予打點滴、口服藥物等支持性治療,以緩解脫水、電解質失衡的情況。然而,因嬰幼兒抵抗力較弱,在初次感染輪狀病毒後症狀較為嚴重,平均需住院5天左右,等症狀完全改善也需7~10天,一旦照顧時間拉長,對小孩、爸媽來說無疑是一種身心煎熬。輪狀病毒傳染力強 家長應重視預防接種侯友宜強調,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經濟弱勢族群常因醫療資訊不足、經濟狀況不佳等因素,以致家中幼童是感染輪狀病毒的高危險群。而治療輪狀病毒感染目前沒有特效藥,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降低感染的風險及住院率,減輕弱勢家庭醫療費用支出。衛生局呼籲,預防傳染輪狀病毒,父母及嬰幼兒應勤洗手,尤其外出回到家後,先洗手再與嬰幼兒接觸。另家中嬰幼兒常觸碰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需定期以稀釋過的漂白水消毒。

女娃上吐下瀉 輪狀病毒感染致腸胃炎

女娃上吐下瀉 輪狀病毒感染致腸胃炎#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爸媽注意!許多大人上完廁所後沒有確實執行洗手動作,隨便清水沖一沖。然而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有可能讓您的心肝寶貝食慾不振、上吐下瀉,嚴重甚至脫水住院受罪好幾天!嬰兒期未接種疫苗 感染輪狀病毒腸胃炎上身剛滿3歲初上幼稚園的彤彤(化名),某天放學回家後晚餐不吃飯,入夜更出現發燒、嘔吐及腹瀉等症狀,整個晚上來回跑廁所10幾趟。隔日就醫檢查,確診由輪狀病毒引起腸胃炎,頻繁腹瀉造成輕微脫水,安排住院觀察治療。醫師問診得知媽媽平時有便秘習慣,但這幾天排便卻異常順暢,可能就是感染病毒的罪魁禍首。再加上彤彤嬰兒時期沒有接種疫苗,少了一道保護,才造成這次病從口入。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輪狀病毒是導致嬰幼兒急性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且佔全球兒童急性腸胃炎住院率約39%。我國因腸胃炎住院的兒童中,也有12.8%是感染輪狀病毒,逢流行季節還可高達30%。黃瑽寧醫師說明,預防輪狀病毒的最好方式就是接種疫苗,目前台灣有2種疫苗提供選擇,建議父母可於寶寶滿月回診時,先詢問了解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再於第2個月回診時,與五合一疫苗一起接種,讓寶寶及早獲得更完整的防護。越年幼感染輪狀病毒 脫水風險高黃瑽寧醫師表示,輪狀病毒常於秋冬之際流行,家庭傳播是常見的途徑,另外住院兒童也有較高可能暴露於感染風險中。感染輪狀病毒後主要症狀包括:嘔吐、發燒、頻繁腹瀉,若發生在年紀越小的寶寶身上,更有脫水的危險,需住院進一步治療。依據義大利一項家長壓力調查顯示,當一名兒童因輪狀病毒腸胃炎住院治療時,若滿分為10分,平均父母壓力可高達6.6至8.4分。因此預防勝於治療,接種疫苗不僅保護孩子,也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輪狀病毒高傳染性 重視疫苗接種護健康黃瑽寧醫師提醒,大人感染輪狀病毒後,雖然症狀輕微,卻很高的機率將病毒帶給孩子。因輪狀病毒具高傳染性,能長期生存在孩童的玩具、用品上達數天,即使勤洗手、常做環境消毒,防止病毒傳播的效果仍相當有限。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還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在寶寶體內建起一道自然防線,抵擋病毒入侵。依據資料統計,民國107年輪狀病毒疫苗施打率已達73%,普及率逐年提升,未來也希望民眾重視接種疫苗的重要性,一同守護下一代健康。

腸胃炎季節 2歲前嬰幼兒恐腹瀉脫水

腸胃炎季節 2歲前嬰幼兒恐腹瀉脫水#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進入秋冬季節,不停嘔吐、無法正常進食的小病患越來越多。剛上幼兒園小班的祐祐因嘔吐、腹瀉問題,令祐祐媽媽感到煩惱。祐祐班上已經陸續好幾個學童都因嘔吐腹瀉問題而請假,到小兒科門診看病也看到許多同是急性腸胃炎的小小孩。秋冬季節輪狀病毒 孩子感染病例增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洪瑋勵表示,嬰幼兒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是輪狀病毒感染。時序進入秋冬季節,門診與急診逐漸出現這類因為不停嘔吐,無法正常進食而前來求助的小病患。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病毒性腸胃炎資料說明,幾乎每一個已開發國家中5歲以下的兒童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是經由糞口路徑傳播,藉由接觸到病童的手、或是病童接觸過的物體表面來傳染,且可能經由呼吸路徑傳染。出生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 當心脫水等嚴重症狀洪瑋勵醫師說明,輪狀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狀,一開始多半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約2至3天後轉為拉肚子水瀉,稀水便可能長達5天,甚至3周。大部分的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但嬰幼兒腹瀉引發的體液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抽搐甚至死亡。最嚴重的症狀常發生在出生6個月到2歲的小孩,及有免疫缺陷的小孩。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具85%以上保護效力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6歲以前98%已感染,5歲以下2人中有1人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就醫,住院率約為2%。目前輪狀病毒無特效藥可醫治,只能依靠水分和電解質補充,因此預防遠重於治療。除了接種疫苗,家長照顧上要注意,幫小寶寶備餐前、進食前、更換尿布前後都要用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建議新生兒餵哺母奶,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許多家長帶嬰幼兒到小兒科門診接種預防疫苗時,會順便諮詢醫師輪狀病毒自費疫苗。洪瑋勵醫師表示,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具85%以上保護效力,可有效降低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引起嚴重腹瀉、減少醫療花費及家長的照顧成本,提升生活品質,家長可與您的小兒科醫師討論接種必要性。

98%幼兒曾染輪狀病毒!疫苗能防範

98%幼兒曾染輪狀病毒!疫苗能防範#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值秋冬時節,是輪狀病毒流行高峰期。輪狀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播,少量病毒即可致病,傳染力極強。在台灣6歲以下的幼兒,98%曾感染輪狀病毒。即使勤洗手、注重飲食衛生仍防不勝防,對於免疫力低弱的嬰幼兒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接種疫苗。台北市補助輪狀病毒疫苗 6至24週大可接種臺北市補助接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設籍臺北市出生滿6週至24或32週內可接種2或3劑,低收入戶、重大傷病、罕見疾病及社會局認定特殊個案的嬰兒,依規定時間接種,全額補助疫苗費用。設籍台北市滿2年的市民或第3胎的嬰兒,則補助2,100元。截至11月底,已有1萬6,886個小寶貝接種,共計接種2萬9,786劑次,接種率約7成。請家長儘速帶家中尚未接種的寶貝,至臺北市輪狀病毒疫苗補助特約醫療院所接種,以獲得保護力。疫苗不可混搭補助 應先確認接種資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陳少卿科長說明,目前市面上有2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符合接種資格的寶寶可擇一安心接種。然而疫苗有接種年齡限制,且疫苗廠牌不能混搭補助,為避免錯過接種黃金時間,可至「臺北市預防接種資訊系統」(https://vaccine.health.gov.tw/),查詢是否符合補助資格及接種合約院所地圖資訊。符合補助對象的嬰幼兒家長,應攜帶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證(證明卡)、兒童健康手冊及健保卡前往「臺北市101家輪狀病毒疫苗補助特約醫療院所」接種,可於現場直接減免疫苗費用。若尚未辦理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證,則請儘速前往臺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申請,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或撥打臺北市衛生局預防接種專線02-23754341洽詢。

喝水就吐 冬天小心那個「輪」

喝水就吐 冬天小心那個「輪」#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3歲賴姓女童,晚上在家裡突然開始出現咳嗽與嘔吐症狀,只要一吃東西就吐,連喝水也吐,診所醫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半夜突然發燒到39度,隔天早上除了嘔吐外,還有拉肚子症狀,體溫持續升高,吃了退燒藥卻不改善,且嘔吐狀況更加明顯,病童出現嗜睡活力減退與尿量變少狀況,就醫檢查確診女童罹患輪狀病毒。冬天為輪狀病毒的高峰期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醫師高佳慧表示,雖然現在非冬季的感染高峰期,但是罹患輪狀病毒住院的病童數目從9月份開始就陸續出現,平均1星期有3~5名病童是因為輪狀病毒脫水症狀而住院,部份病人因為嬰兒時期曾經接受口服輪狀疫苗接種,症狀輕微只需門診治療1~2天即痊癒,隨著季節轉換,冬天為輪狀病毒的高峰期。發燒不退、嘔吐不停、水瀉不止高佳慧醫師指出,輪狀病毒臨床表現一開始和一般感冒類似、患者出現咳嗽流鼻水症狀,之後開始出現發燒不退、嘔吐不停與水瀉不止的主要症狀,常被誤認成流行性感冒或急性腸胃炎,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通常經由糞口途徑來傳播,除了嬰幼兒易受感染外,成年人也會感染但症狀輕微只會出現腸胃不適1~2天。寶寶6周大  就可以使用口服疫苗療程高佳慧醫師呼籲,雖然秋老虎持續發威感覺仍像夏天一樣炎熱,但是季節轉換早晚溫差效應出現,開始要進入輪狀病毒冬季高峰期,家長要特別留意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輪狀病毒目前並無有效的藥物可治療,止瀉藥、止吐藥只能稍微緩解病毒感染。口服疫苗可以有效對抗輪狀病毒的感染,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提供寶寶最早在6周大時,就可以開始使用最慢8個月前要完成口服疫苗療程,經由疫苗保護孩子不受輪狀病毒感染,家屬可以在寶寶2個月大與4個月大接種五合一與肺炎疫苗時一起使用完成保護,也可以在寶寶滿6個禮拜即開始使用。

女童眼睛上吊、抽搐 竟是感染輪狀病毒

女童眼睛上吊、抽搐 竟是感染輪狀病毒#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寶寶上吐下瀉加抽筋,父母驚魂!一名2歲的小妹妹,發生上吐下瀉及發燒症狀,在服藥後症狀逐漸改善。但在隔天,忽然發生眼睛上吊,四肢抽搐的抽筋症狀,持續約2分鐘。父母趕緊將她送到急診,在使用針劑抗癲癇藥物後不再抽筋,並於三天後順利出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神經科許家睿醫師表示,幼童得到腸胃炎合併抽筋的案例並不少見,雖然導致抽筋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確定,但目前是認為跟幼兒腦部發育尚未成熟,較容易因為其他感染造成抽筋有關。抽筋狀況   不影響未來智力發展研究顯示,兒童罹患腸胃炎合併抽筋現象的比例約為30分之1,這些孩子平均年齡大約為2歲,但這些孩子之後的智力、粗細動作等發展情形皆與一般孩子無異,較少出現後遺症,所以家長勿過度擔心。預防腸胃炎為首要也有家長會詢問「難道沒有辦法可以預防嗎?」許家睿醫師表示,目前發現腸胃炎造成的抽筋與輪狀病毒感染有很大的關連,研究顯示,約4成至5成是因為輪狀病毒感染造成。目前已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但對於抽筋的預防效果仍未被證實,但是仍然能減少感染輪狀病毒的機率與嚴重度。因此,許家睿醫師還是建議父母親給寶寶服用疫苗;其實,重點還是照顧者及小朋友應勤洗手,注意衛生與環境整潔,減少腸胃炎罹患的機率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