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

嬰幼兒秋冬常見疾病與預防

嬰幼兒秋冬常見疾病與預防#輪狀病毒

炎炎夏日過後,天氣逐漸變涼,晝夜溫差加大。天主教聖功醫院小兒科 謝佩穎醫師表示,秋冬將至,是家有小寶貝的媽咪們最擔心的時候,因為此時是病菌活躍與易傳播的季節。除了秋冬氣溫下降,小寶貝抵抗力降低外,天氣寒冷,媽咪們往往怕小寶貝受到風寒而將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流通不良,也是造成寶寶容易感染病毒的原因。此外,秋冬季病毒盛行,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鼻病毒等,寶寶生病的機率自然也就提升了許多。在秋冬季節,一定要注意身體的保健,做到防患於未然。而秋冬季節應預防哪些疾病的發生呢?謝佩穎醫師舉例說明:一、鼻咽炎(感冒)因鼻病毒、冠狀病毒等兩百種以上的病毒所引起,藉由飛沫或直接接觸口鼻分泌物而傳染,小孩一年平均有5~8次的感染,好發於天冷季節。在2~5天的潛伏期後,會出現流鼻水、鼻塞、咳嗽、輕微發燒、頭痛與食慾下降,年齡越小,症狀越明顯、越容易併發細菌感染,其中以中耳炎與鼻竇炎最常見。這時必須要多補充水分、維他命或其他富含維他命食物,多休息再輔以症狀治療的藥物,若發生中耳炎與鼻竇炎等合併症,則需添加抗生素治療。二、流行性感冒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則是冬季感冒的代表!共分成A、B、C三型流感病毒,會出現寒顫、高燒、頭痛、倦怠與肌肉酸痛症狀,數天後再出現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發燒期間約3~4天。大約一星期就會逐漸好轉。當流感嚴重時,可能出現肺炎等併發症,需住院治療,建議先行施打流感疫苗預防疾病發生。三、哮吼好發於秋、冬兩季,以六個月~三歲幼兒為主要對象。哮吼的特徵是說話沙啞、發出如狗吠般的咳嗽怪聲與食慾降低,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肋間凹陷等呼吸窘迫現象,常在半夜發作,必須住院治療。主要的病原體是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與腺病毒等,通常有感冒前驅症狀及發燒。四、急性細支氣管炎秋冬時分,細支氣管炎特別容易流行。雖然這種疾病往往症狀輕微,且可自行痊癒,但假如被感染的是兩歲以下幼兒。症狀則可能是十分嚴重的喘,必須住院治療。細支氣管炎的病原體有許多種,但仍以呼吸道合體病毒較為常見。其所引起的喘,也較為嚴重,且常發生呼吸衰竭,必須使用呼吸輔助治療。臨床上細支氣管炎的主要症狀是發燒、流鼻水、咳嗽與鳴喘(wheezing)。這些症狀與哮喘類似,常會被診斷為幼兒型哮喘。細支氣管雖是輕微疾病,絕大部分都可在門診治療,但孩子如果原先是慢性肺疾病的患者,症狀就特別嚴重,發生呼吸衰竭的可能性也高。細支氣管炎以病毒感染為主,治療上則以氧氣帳、水份與呼吸道物理治療比較有效,不必使用抗生素。五、輪狀病毒腸炎輪狀病毒是一種極容易造成腸炎的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車輪狀,因而得名。被輪狀病毒感染後,孩子可能出現的症狀是發燒、皮膚紅疹、嘔吐與腹瀉。有些孩子因為嘔吐腹瀉嚴重,導致脫水、酸中毒與電解質的不平衡,必須住院用靜脈方式加以矯正。輪狀病毒疫苗雖已開發,但使用並不是很成功。因此預防輪狀病毒感染,目前仍以注重衛生為主。六、肺炎鏈球菌肺炎一般稱為肺炎雙球菌或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的雙球菌或鏈球菌,這種病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就可能從呼吸道或血液入侵,輕微的引起中耳炎、鼻竇炎等,嚴重時會導致肺炎、敗血症與腦膜炎,甚至造成生命危險,不可不慎。七、水痘水痘的病原體,是一種叫做varicella zoster的病毒。這種病毒的主要侵犯對象是嬰幼兒與孩童。孩子被感染之後,經過10~20天的潛伏期就可能發病。在潛伏期,孩子的呼吸道就有病毒存在,可以傳染給其他人。水痘發病的初期症狀是發燒、倦怠、厭食、頭痛與腹痛。疹子多屬廣泛性,嗜中央性,亦即身軀比臉部和四肢都多。疹子的特色是紅疹、水泡、結痂三個階段同時存在,這些疹子十分的癢,孩子受不了就會去抓,造成繼發性細菌感染。此外,水痘也可以誘發腦炎與腦膜炎,有些病人也有可能發生雷氏症候群。謝佩穎提醒,目前水痘仍然沒有特效治療,所能提供的,只是使症狀減輕與支持療法而已。在預防方面,給孩子施以疫苗接種是最佳辦法。

流感小疫苗‧健康大保護,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開始囉!

流感小疫苗‧健康大保護,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開始囉!#輪狀病毒

今(98)年的公費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即將於10月1日全面展開,施打對象包括65歲以上老人(民國33年12月31日前(含)出生者)、機構對象、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滿6個月以上(民國98年4月30日前出生)至3歲以下嬰幼兒、醫事及衛生等單位相關人員、禽畜工作人員、國小一年級至四年級學童之外,今年更新增3-6歲幼兒。12月1日起,如公費季節性流感疫苗尚有剩餘,將開放全民施打至疫苗用罄為止。依據往年經驗,預估流感在12月中旬開始流行,農曆年前達到高峰。疫苗施打後需約2週後才會產生抗體保護效果,面對即將到來的流感季節,現在接種疫苗正是時候。為方便民眾就近完成接種,如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可前往台中市245家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接種流感疫苗;醫事及衛生等單位相關人員(由衛生局安排接種)、禽畜工作人員(安排至衛生所接種),國小一至四年級學童則在校由醫護人員集中接種;而台中市各區衛生所為服務民眾,則於一般預防接種時間提供免費接種服務。另H1N1新型流感疫苗,預計11月開打,詳細接種日期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公告之。如欲查詢本年度流感疫苗接種地點,歡迎電洽台中市衛生局及各區衛生所,或至本局網站http://www.tcchb.doh.gov.tw/線上查詢。本局防疫專線:04-23801151提醒家長,秋冬同時是輪狀病毒與流感高峰,應讓寶寶於六個月內完成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有助於臨床上鑑別診斷初期症狀相似的這兩種疾病。世界衛生組織也已建議各國,以疫苗做為對抗輪狀病毒流行最有效的方式。以口服二劑型輪狀病毒疫苗為例,自寶寶六週起即可接種,兩劑間相隔至少四周,最早可在十週大完成兩劑疫苗,不僅保護寶寶的健康,更可避免感染後的醫療支出與難以計數的心理負擔。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給幼兒完善的保護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給幼兒完善的保護#輪狀病毒

全球新流感疫情拉警報,目前全世界極力防堵秋冬爆發大流行,學者研究發現,許多流感患者合併細菌感染,尤以肺炎鏈球菌居多,另一種同樣很容易侵襲嬰幼兒,令家長頭痛的就是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梁雅惠指出,肺炎鏈球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中,免疫能力降低時,藉由飛沫或受飛沫污染物品感染。此菌會導致侵入性感染症,如菌血症、腦膜炎,以及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包括中耳炎及鼻竇炎,在老年人及嬰幼兒其致死率相當高,即使治癒也有部分兒童會有許多後遺症問題,如:痙攣、癲癇、智力障礙、聽力障礙等。目前肺炎鏈球菌對抗生素已產生高的抗藥性,臨床上,一般認為使用施打疫苗為較佳預防方法。梁雅惠說,目前國內有兩種預防肺炎鏈球菌疫苗,一種是七種結合型疫苗,可以使用在兩歲以下的兒童,2~6個月者施打四劑,每劑至少間隔1個月。7~11個月者施打三劑,每劑至少間隔1個月。12~23個月者施打二劑,每劑至少間隔2個月。2~9歲者施打一劑,抗體產生比例可超過九成。另一種是非活性的23價多醣體疫苗,使用在成年人及兩歲以上的幼兒,約有五至七成保護力。國內今年七月份起,將全面實施「五歲以下高危險群列入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政策,有六類族群屬於高危險群,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人工耳植入者,以及慢性疾病患(包括慢性腎病變、慢性肺病與糖尿病等患者)、腦脊髓液滲漏、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療癌症或器官移植者。梁雅惠表示,輪狀病毒每年造成全球50萬名兒童死亡的腹瀉疾病,有85%是在非洲與亞洲開發中國家,因此6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全球各國使用疫苗來對抗輪狀病毒。全世界5歲以下的嬰幼兒95%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經由糞口途徑傳染,接觸受病毒感染的排泄物、嘔吐物或病毒附著的物體表面後,雙手未清洗乾淨就去照顧幼兒造成傳染。她提醒民眾,台灣以往大多出現在秋冬,但最近春夏也出現不少感染案例,值得大家注意,高峰族群為6~24個月大的寶寶,年紀越小感染病毒狀況越嚴重。梁雅惠說,感染輪狀病毒會先出現嘔吐、發燒,之後開始腹瀉,患者可能一天有多達10幾次水便,進而出現脫水、休克現象,臨床上以補充水份、電解質為原則,飲食方面建議儘量清淡,少量多餐,哺餵母乳的嬰幼兒,不需中斷母乳哺餵,如果喝的是配方奶,應將牛奶稀釋後餵食,少數腹瀉情況嚴重的嬰幼兒,較容易導致乳糖吸收不良,所以如果已經腹瀉一個星期,最好改以無乳糖配方奶餵食。梁雅惠說,目前市面上有羅特律Rotarix®及輪達停Rotateq®兩種疫苗,由於兩家藥廠生產的疫苗所使用來源不同(人類或牛人重組的輪狀病毒疫苗),所以建議避免交替接種,前者在嬰兒2、4個月口服二次,後者在嬰兒2、4、6個月口服三次,與其他疫苗接種並沒有限制,只有必須與小兒麻痺口服疫苗間隔2週。另外,輪狀病毒疫苗常見副作用包括:食慾降低、躁動、輕微發燒、嘔吐或腹瀉等,但發生率低,根據上市後的調查顯示,接種的嬰幼兒普遍接受度良好,且在預防上都可達到八成以上效果。她強調,接種疫苗不僅能有效降低疾病感染風險,更能避免感染疾病後的醫療支出以及成本的付出。現有許多疫苗不斷在研發改進,讓家長有越來越多選擇機會,建議民眾應先對疾病有較多了解,並評估自己經濟狀況,選擇適合疫苗定期讓寶寶接種,就能得到很好保護效果,以減少疾病感染機會。

解決兒童腹瀉 適合補充運動飲料?!

解決兒童腹瀉 適合補充運動飲料?!#輪狀病毒

在兒科門診中常可遇見因腹瀉而就醫的小朋友,有些家長以為,小朋友的排便次數增加或是大便中水分含量增多就是腹瀉;事實上,排便次數的多寡和年紀有關。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科 - 文萬欣醫師指出,在新生兒,尤其是餵哺母乳的嬰兒,一天大便的次數可達七、八次之多,形狀也會略微稀糊,要到滿月之後,大便才會比較成形,排便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三歲以上的孩子,排便的次數則接近成人,平均一天一次。就醫學所定義的腹瀉,是一天排便量依體重換算每公斤超過二十公克,也就是說,十公斤重的嬰兒其一天大便量要超過兩百公克才算是腹瀉。另外,依腹瀉時間持續的長短可分為急性及慢性腹瀉,急性腹瀉是指症狀少於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則是超過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一般會造成小朋友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有時必須接受多項檢查才能找出病因。文萬欣醫師表示,絕大多數的兒童腹瀉都屬於急性腹瀉,主要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常見的感染源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等。一般說來,若染患病毒性腸胃炎,嘔吐的症狀會比較明顯,大便也以水樣便居多,不太會有血絲便;而細菌性腸胃炎的糞便則比較會有血絲或黏液狀物質。此外,某些藥物的使用,如抗生素、吃太多高滲透壓的物質(太甜的果汁飲料)或太油膩的食物,也有可能造成兒童腹瀉。兒童腹瀉在治療上可分成:補充水分、飲食治療及針對腹瀉原因的藥物治療三個方面。一般可以經口補充水分,若小朋友吐得太厲害無法從口進食,或是腹瀉太嚴重,一吃就拉,則必須使用靜脈點滴注射,口服水分的補充以口服電解質液最為恰當;文萬欣醫師提醒,一般市售運動飲料糖分太高,不是很適合腹瀉的兒童飲用。在飲食治療方面,餵食母乳的嬰兒不需要停止餵食,餵食配方奶的嬰兒可改為食用米湯,或是將原本食用的配方奶稀釋2/3-1/2不等,但若食用稀釋配方時間超過3-5天,則寶寶會營養不足,需向兒科醫師諮詢進一步處理方式,或考慮換用不含乳糖的奶粉(俗稱止瀉奶粉)。年紀較大的兒童,則給予清淡飲食(少油、少糖、少鹽),如稀飯、白吐司搭配一些清淡菜餚等。至於針對腹瀉原因的藥物治療,只要家長們遵照小兒科醫師的指示,按時給小朋友服藥,那麼,小朋友的腹瀉應該很快就可以痊癒了。

輪狀病毒肆虐 小兒腸胃遭殃!

輪狀病毒肆虐 小兒腸胃遭殃!#輪狀病毒

好發於秋冬季節的輪狀病毒近來仍持續發燒,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小兒科彭圭城醫師指出,近來醫院門診中因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而前來求診的病童就佔了三分之一左右,有的甚至已出現脫水現象,若不加以治療嚴重者可能導致休克甚至死亡。醫師表示,近來仍是輪狀病毒腸胃炎高峰期,再加上氣候不穩定,家長仍應避免帶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平時多洗手並注意個人衛生,飲食勿過油膩,將可減少被傳染的機會。「輪狀病毒」顧名思義,是病毒的形狀環形如車輪狀而得名。彭圭城醫師表示,台灣地區一年四季皆有輪狀病毒感染的病例,但以秋冬季節最嚴重。大致上為每年十一月起病例逐漸增加,至隔年的一、二月達高峰。受感染者以幼兒居多,其中有半數以上年齡層在一歲以下,因此屬於幼兒急性胃腸炎中最常見的病原體。主要症狀是嚴重水瀉、嘔吐、腹痛、發燒,部份病例會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大部分在三至五天可自行痊癒,但若處理不當可能會發生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及休克的危險,甚至危及生命。幼兒輪狀病毒可藉由糞便特殊檢查來證實,但並無特殊抗病毒藥物可用以治療,因此只能針對症狀加以緩解,醫師將給予適當的止吐及止瀉藥劑,如出現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需再補充口服電解質水或靜脈輸液來改善。由於輪狀病毒常造成小腸黏膜受損,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原本吃嬰兒配方奶粉的幼兒也需要暫時換成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為佳;或將牛奶濃度降低、少量多餐等等。幼兒亦可能有痙攣發生的可能,但一般而言預後良好,不必長期服用抗痙攣藥物。醫師建議各位父母親,幼兒平時飲食以清淡為佳,在疾病高峰期少出入公共場所,最重要的是大人及幼兒都應多洗手,以避免帶有病毒的糞便經由口或呼吸道造成感染;若有上吐下瀉、腹痛發燒等症狀儘速至醫療院所就診,以免造成傷害。

病毒活躍 醫師籲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

病毒活躍 醫師籲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輪狀病毒

氣候接近嚴夏之際,許多病毒開始活躍並伺機侵犯幼童,醫院最近出現不少發燒、喉嚨痛合併腹瀉的小病號,經診斷發現,除了這個時節常見的腸病毒外,不少小朋友還合併感染EB病毒與輪狀病毒。據統計,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10月再度出現一波流行。腸病毒重症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佔所有重症病例90%以上,而且年齡越小者,發生率越高。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小兒肝膽胃腸科主任何成宜表示,由於腸病毒潛伏期可高達10天,所以很多父母易忽略對疑似已患病者的避免接觸,造成許多小朋友重複感染不同類型的病毒,包含原本屬於冬季較常見的輪狀病毒;何成宜說目前腸病毒與EB病毒並無疫苗可預防,而輪狀病毒疫苗也僅適用於六個月以下嬰兒,由於病毒多經由口鼻分泌物與飛沫傳染,提醒家長與幼童多洗手、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盡量戴口罩來預防,避免幼童受病毒侵犯。何成宜指出,腸病毒總共有六、七十種,包括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以及克沙奇病毒A型、B型、腸病毒68- 71型等。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所幸大部份的腸病毒患童都非重症病例,只要適當處置,皆可恢復良好。只不過腸病毒患童一旦演變成重症,後遺症及死亡比率仍相當高,因此正確的認識與預防腸病毒感染,並及早就醫治療相當重要。何成宜表示,預防的預防腸病毒方法包含:透過運動與飲食的方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充足睡眠、正確且勤加洗手以加強個人衛生,以及注意環境衛生、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等。若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等情況需立刻就醫。

流感快速檢查法

流感快速檢查法#輪狀病毒

流行感冒盛行政府雖然有提供疫苗,但據統計顯示仍有許多家長或小孩尚未施打疫苗。這些小朋友出現的症狀多半有高燒不退、頭痛鼻塞、肌肉酸痛及乾咳等情形,經兒科門診快速檢查檢驗後確定是罹患流感,經服用克流感藥物,加上多喝水與休息,多數的小朋友均已順利康復;也有極少數的小朋友出現支氣管炎、肺炎、哮吼等併發症,經住院治療後也陸續康復出院。在台中縣更有傳出因流感而得到腦炎、心肌炎的病童,這是流行性感冒併發的重症,危險性極高,家長千萬不得輕忽。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 周宇光指出在腦炎方面,病童可能會出現的症狀有高燒、意識障礙,感覺與運動神經失調;而心肌炎方面,病童則會出現膚色蒼白、呼吸急促、心跳快、四肢發冷無力、甚至是休克等症狀,因此一旦發現家裡的小朋友有上述的情況發生,父母親就要提高敏感度絶不可以掉以輕心。而避免流感侵襲的防範之道,首先要先接受預防注射,於流感期間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萬一有類似的症狀出現,則應盡快就醫。此外,急性腸胃炎在冬季亦極為盛行,孩童會突然產生嘔吐、腹瀉的症狀,究其病源一般說來有輪狀病毒、腺病毒等。但仍然有因輪狀病毒、或腺病毒感染導致嚴重脫水或電解質失調,嚴重還產生類似腦膜炎併發症的情形,在此呼籲各位家長對於小寶貝感冒的照顧,絕對不可大意。※ 流感快速檢查法:當孩童確認在流感感染高峰時期,出現肌肉酸痛、高燒、咳嗽等症狀,經小兒科醫師研判(即用棉籤放置病童的鼻腔,採取鼻內所分泌的黏液以做檢驗),約半小時即可得出結果,若反應呈陽性,即可確認是感染流行感冒。

天氣轉涼,小心輪狀病毒發威

天氣轉涼,小心輪狀病毒發威#輪狀病毒

天氣逐漸轉涼,因為嘔吐、腹瀉等腸胃不適而求診的小病號,也隨之增加;其中以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最多,有些嚴重感染的病童,甚至必須住院治療,家長可千萬別小看輪狀病毒的威力! 一般而言,輪狀病毒感染後,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嘔吐、水狀腹瀉及發燒。由於症狀嚴重者可能脫水、導致死亡,特別是二歲以下的嬰幼兒,因此家長須特別注意,若幼兒出現皮膚乾燥、活動量減低、小便量減少、無汗、嗜睡、昏迷等症狀時,應緊急送醫。另外,輪狀病毒感染也可能併發腦病變,引起病童反覆抽筋,亦需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輪狀病毒,顧名思義,病毒形狀呈環狀,如車輪一般。感染後無症狀潛伏期約2天,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醫師 蕭正輝指出主要經糞口傳染,很容易經由孩童互相接觸、共用玩具、潮濕的表面而傳染。研究顯示,染病孩童的糞便每毫升有超過100億隻輪狀病毒,而只要約10隻病毒,就足以感染嬰幼兒,導致急性腸胃炎。此病毒主要侵襲孩童的腸胃道,會破壞小腸絨毛,阻礙小腸吸收機能。根據調查,全球每年將近1億4千萬人感染輪狀病毒,即使在已開發國家,病毒也不會因環境衛生的提升而消失,平均每個兒童至少會遭到一次輪狀病毒感染,甚至可能重複感染。治療方面,主要是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如果無法進食則需藉助靜脈點滴補充,以免脫水。傳統上,許多家長會讓幼童在腹瀉階段禁食,但近年研究發現,即使腹瀉,小腸仍有吸收營養的能力,可在幼兒停止嘔吐後即給予餵食,及早補充足夠的電解質液。在急性腹瀉期間,則應避免乳製品及油炸食物,盡可能餵食稀飯、白吐司等清淡飲食。若營養充足,幼兒的腸道可提早恢復功能,並提升抵抗力,縮短病程;相反地,若禁食過久或營養不足,會使小腸絨毛修復延緩,反造成慢性腹瀉及營養不良。目前,已有藥廠研發出輪狀病毒的口服疫苗,根據研究,在嬰兒滿6個月前投予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急性腸胃炎的嚴重度及住院率。不過,教導小朋友勤洗手及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才是最佳的預防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