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

食品廣告無形中已違規? 民眾務必慎選!

食品廣告無形中已違規? 民眾務必慎選!#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看著電視廣告上打著宣稱療效的各種產品,再加上使用前後的對照圖,實在很難讓人忍住不買,但真的有如此神奇、速效嗎?消費者可要張大眼睛看清楚,切勿聽信誇大不實或宣稱具有療效的廣告,以免破財又傷身。但你清楚如何辨識食品違規廣告嗎?食品廣告的違規情形各有不同,依據衛生署規定的食品標示或廣告詞句認定標準規定,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誇張、易生誤解或宣稱醫療效能之情形。 像是不得宣稱預防、改善、減輕、治療疾病或生理情形,如壯陽、改善過敏體質、治失眠、治療近視、降血壓等,其它如降肝脂、解肝毒、消腫止痛、止喘、消除心律不整都不行;涉及中藥材之效能,如補腎、健脾、養肝、益胃、清心火、潤肺等也已算涉及食品廣告違規。標榜健康食品,須經衛生署審核通過,即可標示衛署健食字第x號及健康食品標章,相關核准產品可至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面對此類食品廣告時,要提高警覺、謹慎選擇,千萬不要聽信來路不明的偏方或廣告,更不要選用誇大不實的產品,以免傷害自己或家人的健康。

健康食品迷思?需認明健康食品標章

健康食品迷思?需認明健康食品標章#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會自行購買一些膠囊錠狀的食品,印象中好像都是聽業者說這是「健康食品」,聽起來就會讓一般的食品價格水漲船高,導致出越貴越有效的迷思,卻不知道這些說法和行銷的手段都已經違反規定。 正確的健康食品都受到健康食品管理法的規範,要如何才能知道它是不是真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認明健康食品標章,俗稱「小綠人標章」,有小綠人衛署健食字第A000000號,才是真正的健康食品喔。衛生局也再次呼籲消費者,購買食品時要認清產品資訊,包括品名、成分、有效日期、負責廠商(名稱、地址及電話)、原產地及必要的警語。由於食品種類及形態日益多元化,做個聰明的消費者要五不買,來源不明者不買、成分不明者不買、標示醫藥效能者不買、誇大功能者不買、標示不完整者不買。 衛生局提醒鄉親要注意食品非藥品,就如健康食品也不應該有「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觀念,除了知道正確的健康食品標示外,另外要「停」下來冷靜思考是否確實有需要及對健康有幫助,要「閱」讀包裝上的標章即核准字號、警語、注意事項、建議攝取量及該產品保健功效的實質含義,要「聽」醫師或營養師等專業「醫事人員」的建議才能正確選購食用真正對自身狀況有助益的健康

健康食品吃出問題 趕緊通報拿好禮

健康食品吃出問題 趕緊通報拿好禮#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5歲的陳小弟,從小患有過敏性鼻炎,父母購買號稱能改善過敏體質的綠藻片,每天讓陳小弟當成零嘴大量食用,半年後,陳小弟的手掌及腳掌皮膚竟變成橘紅色,醫師診斷陳小弟的病情很可能與食用了過量的綠藻有關。50歲張太太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常覺得膝蓋痠痛,張太太以為多補充鈣質可以改善症狀,因此到藥局購買鈣片。剛買來第一天,張太太心急地吃了好幾錠,沒想到隔天竟然出現全身紅疹、發癢的症狀,醫師認為張太太很可能是對鈣片過敏。上述案例都是衛生署「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曾接獲的通報案件,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食用市售健康食品或一般保健食品前,務必詢問醫療人員,而且要依照建議劑量服用;若食用後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應停止食用並儘快就醫,並向該系統通報。為了鼓勵民眾通報,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還有「通報贈好禮」活動,凡於活動期間通報成功,並經查證符合資格者,不須抽獎即可獲贈4GB隨身碟或時尚保溫杯一只。  遇到像陳小弟或張太太這樣的例子,多數人的反應是「吃健康食品應該很安全,怎麼會發生這些不適反應呢?」,事實上,市售許多號稱具有保健功效的膠囊錠狀食品、營養補充品,甚至是衛生署核准的「健康食品」等,雖然是食品,但大都有經過濃縮萃取等程序,濃度含量已和一般食物不同,雖然具有一定保健效益,但仍有可能因為食用者體質、與其他藥品、食品發生交互作用,抑或食用方式不當等原因,導致「副作用」的發生,造成身體不適,如拉肚子、過敏等。因此衛生署自97年設置「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民眾食用健康食品或是一般膠囊錠狀食品後,若發生任何不舒服的反應,或覺得產品沒有達到宣稱的功效,都屬於「非預期反應」,可以向此通報系統通報。此一通報系統有助於政府建立食品安全資訊監控機制,蒐集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上市後安全資料;衛生署評估通報案件及產品安全性後,將及時採取相關措施,以減少可能發生的危害或避免影響範圍擴大。 

聰明分辨!保健食品和健康食品的不同

聰明分辨!保健食品和健康食品的不同#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澎湖縣衛生局為保障保健食品使用之安全性,加強抽驗轄區各藥局販售之膠囊狀 錠狀食品,此次抽驗永安藥局、全友藥局、振發藥局、宏淇藥局販售之產品共10件,結果均未檢出檢驗項目之西藥成分。 而該如何分辨保健食品及健康食品呢?澎湖縣衛生局簡單告訴大家辨別「健康食品」的方式,首先可從產品包裝外觀上辨識是否有小綠人標章及衛生署核發許可證字號,如:衛署健食字號或衛署健食規字號,而且健康食品可以標示或廣告方式宣稱保健功效。目前衛生署已核准13種保健功效:包含免疫調節作用、調節血脂作用、調整腸胃功能、護肝(化學性)、改善骨質疏鬆、牙齒保健、延緩衰老功能、調節血糖、抗疲勞功能、輔助調節血壓功能、促進鐵吸收功能、輔助調整過敏體質、不易形成體脂肪功能。 針對坊間質疑保健用食品號稱有神奇效果,衛生局也做出回應,一般大家都覺得天然萃取一定安全,這個觀念不一定對喔!「健康食品」及「錠狀膠囊狀食品」如:紅麴、綠藻等,雖本質為食品,但產品本身是經由濃縮、萃取等程序製作,濃度含量已不同於直接食用一般食品,民眾應該依照建議食用劑量攝食,切勿為了快速達到某種效用而自行增加劑量。另外,個人體質對食物反應都有差異,例如有人對奇異果過敏,有人卻不會。「健康食品」、「錠狀膠囊狀食品」也是相同道理,即使是天然物萃取,對於不同的個體,還是可能發生不適,並非百分之百安全。一旦食用產品後造成不適,務必先停止食用且就醫,千萬別相信排毒說法,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

「健康食品」真的健康嗎?

「健康食品」真的健康嗎?#健康食品

健康食品顧名思義就是對「健康」有益的食品,由慢性病防治之觀點,國人應攝取較少油、糖、鹽及食品添加物的食物,食品中若有某成份具有特定保健功效,也不代表此食品是符合健康原則的。民國88年開始實施的「健康食品管理法」對健康食品審核只考量單一或少數特定成份的安全性及保健功效,而忽略整體的營養價值,造成某些政府背書的「健康食品」其成分及營養價值卻不及一般食品。(圖:天然食物最健康,董氏基金會提供)董氏基金會今年初抽查市面74件常見健康食品,整理出成份及營養價值有疑慮共17件品項,如某廠牌牛乳宣稱鈣含量較一般鮮乳高,但該產品卻並非100%鮮乳!另也有品項含過量糖、食品添加物等,均有失健康食品立法之美意。不夠健康的健康食品對身體可能的影響董氏基金會今年初抽查市面上74件常見的健康食品(截至2/17,有登記的健康食品224項,扣除整併、失效品項後為205項),整理出有疑慮產品共17件,這些疑慮包含含有許多食品添加物(如人工調味劑、著色劑、香料等)、含過量糖份或欲達保健功效而可能額外攝取過多熱量等,均有失健康食品立法之美意。如某些廠牌的牛乳或優酪乳包裝宣稱「經衛生署認可,促進鈣質吸收」,但在認證實驗中,其吸收率是和鈣片做比較,一般牛乳其實就有這種效果,且該產品的非脂肪乳固形物僅有4%以上(其規格屬於CNS調味乳的規範,也就是牛乳成份50%以上即可),非100%鮮乳!部分取得健康食品認證的調和油或烹調用油,大多數是因為產品含有植物固醇或必須脂肪酸(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等,故宣稱可以降低血脂或預防體脂肪形成,且建議每日攝取30~45公克以達保健功效。由於這些產品取得健康食品認證,民眾可能認為較其他油健康而過量使用。事實上,應隨著烹調方式不同,選擇適合之油脂,且應多元化,即可兼顧安全性及獲得必須脂肪酸;而植物固醇的最佳來源為全穀、蔬果類,而非長期食用含有植物固醇的烹調用油。    含有過量糖分,易增加人體負擔許多文獻均指出飲食中過度攝取添加糖會導致體重增加,且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衛生署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均建議,精緻糖攝取量(含水果中的糖)應小於每日總熱量來源的10%,以每人每日攝取1600大卡計算,最好不要超過40公克。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於2010年建議應更嚴格限制添加糖的攝取,分別建議成人女性(1800卡)、男性(2200卡)每天添加糖的攝取量應少於20及36公克。調查發現,部份健康食品添加過多的糖(added sugars),如某廠牌活菌發酵乳因有助增加腸內益菌、增加腸道運動的保健功效而取得健康食品認證,但需每天飲用200毫升以上,相當於額外攝取30公克的糖(約近7顆的方糖),雖包裝上標示「本產品添加砂糖,請注意熱量攝取」,但還能稱作「健康」嗎?甚至也有某廠牌優酪乳建議每天需飲用400毫升,相當於額外攝取49.5公克的糖,才能達到此項保健功效,民眾在希望腸道健康的同時,卻不知不覺地攝取了過量的添加糖,反而容易增加人體的負擔。含有過多食品添加物某些口香糖因有減少口腔內牙菌斑、減少牙菌斑內突變形鏈球菌數量、有助於降低蛀牙的發生率等功效而取得健康食品認證,但都是由多種食品添加物組合而成,如:口香糖膠、阿拉伯樹膠、香料、磷酸氫鈣、光澤劑、酪蛋白磷酸胜肽、無水檸檬酸、山梨醇、二氧化鈦、人工甘味料、鹿角菜萃取物、調味劑、抗氧化劑…等。觀察各大賣場,這些口香糖常和牙刷擺放一起販售,也曾有家長反映說,教師會鼓勵學童飯後嚼食口香糖而非刷牙,顯示民眾認為嚼食口香糖可保健牙齒,而易忽略了保持牙齒健康的根本之道是定時正確的刷牙。上述有疑慮的產品可宣稱自己是「健康食品」,但真正健康的食品如:全穀、蔬果等卻無法宣稱「健康」。多營養素≠營養要吃出健康,飲食就要多樣化才能吃到各種營養素,一些達到健康食品功能之成分,其實從天然食物中就攝取得到,也遠優於吃添加其他成分之萃取物。比如:喝可幫助腸道健康的發酵乳,不如多攝取高纖維的牛蒡、木耳、香菇、全穀、海菜類等蔬果,除了能改善腸內細菌菌相,更可營造腸內益菌的生長環境,並且攝取到多種營養素;欲減少口腔內牙菌斑,降低蛀牙的發生率,應限制進食糖份的次數、咀嚼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全穀,搭配定時、正確的刷牙方式即可減少口腔內牙菌斑;欲攝取豐富植物固醇,可多攝取核果、全穀類等食物。慢性病的發生是因生活、飲食習慣不佳而引起,飲食若不均衡,無論怎麼吃怎樣的健康食品都不會齊全,應從改善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做起,否則就會成為一邊吃毒藥、一邊吃解藥的消費者了!另更有許多正在服藥的病人,常認為健康食品是食物,多吃可促進健康且不會傷身,因此也不會主動詢問或告知醫師,掉以輕心的結果就是發生食物與藥物的交互作用,例如人蔘和阿斯匹靈同時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如果放任三餐亂吃,卻把希望寄託在健康食品上,是捨本逐末的作法,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就是最佳的養生、保健之道。

無聲殺手心血管病 患者怎麼保健?

無聲殺手心血管病 患者怎麼保健?#健康食品

冬天日夜溫差大,低溫會加快血液的凝結,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在血液循環變差的情況下,血流不順暢容易引起心肌缺氧。而當寒意湧現時,身體不知不覺產生的「抗冷」小動作,也會讓血管收縮速度更快,加重心臟的負荷。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平均年齡是52歲,但最年輕的心肌梗塞發作年齡卻只有22歲。因此,好發於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其實會從年輕、甚至兒童期即開始逐漸累積危險因子,其中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建議,要從年輕時養成保護心血管的觀念,並從細節開始著手。過年的應景食品大多以高鹽分、高熱量、多油脂等成分為主,大啖美食之餘卻忽略這些料理都是三高族(高膽固醇、高蛋白、高油脂)的來源,若加上無節制的大吃大喝,攝取的營養超過身體的需要,會使血脂肪上升,容易讓動脈阻塞硬化;此外,很多人在年假期間每天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懶得起身運動,更加重心血管的負擔。康聯資深營養師趙思姿表示,正確選擇食物的營養成份,注意總攝取量,並搭配規律的運動,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的最有效方法。陳皇光醫師說,隨著氣溫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緩慢,身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血管突然收縮,血流供應中斷或血液流通受阻,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或復發)。通常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血管病猝死的高峰期,所以冬季需更注意加強自我保健。暖身運動:睡眠時各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活力不足,清晨起床時突然大幅度運動,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很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注意保暖:手部、頭部、臉部等部位受寒,容易引起末梢血管收縮,造成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供血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栓塞。緩慢起床:因為剛清醒時人體血管的應變能力較差,突然活動易引發血管疾病。在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養神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適度進補:國人素有「冬令進補」的習慣,冬季人們運動量本來就少,加上大量進補熱性食物和滋補藥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心血管疾病。適量運動:運動量減少會造成血流緩慢,血脂升高。適當營養:多吃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及新鮮蔬菜水果。避免糖類、奶油、咖啡及動物油,尤其辛辣、油膩的食物更是禁忌。心情愉快:負面情緒及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陳皇光醫師提醒,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重視,以心血管健康為訴求的產品更是備受青睞。但食用健康食品也有禁忌,尤其衛生署對「健康食品」的定義,闡明健康食品「非藥物而是食品」,雖然能在電視上看見產品廣告標榜某些特定的保健功效,但絕不與治療或矯正疾病的藥物相提並論。例如號稱有降血脂效果的「紅麴」,因為它的作用和史坦汀(STATIN)非常相似,所以有服用史坦汀禁忌的高血脂患者(尤其是有肝炎或肝硬化等肝功能異常的病患),或正在服用以HMG-CoA為主成分的降血脂藥物,也不適合食用。建議您在選擇保健食品前,應先請教醫師的專業意見,避免加重病況。

影音/誇大違規廣告 健康食品居多

影音/誇大違規廣告 健康食品居多#健康食品

衛生署今天公布去年被稽查出的違規廣告,結果發現違規次數排在前五名都是健康食品,都是業者涉及誇大不實以及違法宣稱療效。消費者如果沒注意就可能花錢又傷身。就是這支電視廣告,業者宣稱只要服用含有甲殼素的健康食品,就能促進體內排毒、健康減重,因為內容誇大不實,強調有特殊療效,因此去年總共被衛生單位開罰52次,位居違規廣告第一名。根據衛生署統計顯示,去年違規廣告次數排名前五名,都是健康食品,如果以宣稱效能類型來分析,又以「減肥瘦身」、「美膚美容」,以及強調有助心血管功能的廣告,佔據前三名,而累計去年總共有859件電視、電台廣告涉及違規,罰鍰金額高達新台幣1億8千9百多萬。台灣人到底有愛吃健康食品?根據消基會調查發現,台灣健康食品一年商機,可多達五百到七百億台幣,因此呼籲消費者,選購健康食品之前,可以請教醫師、藥師或營養師,而且產品外包裝上有「健康食品」等字樣,以及衛生署核准編號,千萬不要輕易相信廣告、道聽塗說,以免花錢又傷身。

國人超愛養生健康食品年吃破百億

國人超愛養生健康食品年吃破百億#健康食品

隨著養生風的興起,國人除了食物要吃得健康之外,三餐以外的補品也少不了,根據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的統計指出,台灣民眾每年撒在健康食品上的鈔票多達800億台幣,幾乎是一支美國棒球大聯盟球隊的整季支出。而資料顯示,其中以益生菌與鈣質補充等的保健食品販售最多,且未來可望繼續長紅。在愈來愈精緻化的飲食生活中,大家對於養生逐漸重視,根據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的統計發現,國內民眾每年花在購買健康食品的金額高達800億台幣,絲毫不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尤其是益生菌(改善腸胃道與免疫)、藻類(調節免疫)、葡萄糖胺(關節保護)與鈣質補充(增強骨本)等的相關產品更是夯,可說是保健食品類的當紅炸子雞。不過行政院衛生署提醒民眾,市面上的健康食品眾多,千萬小心挑選,注意是否通過檢驗。衛生署提醒國人,只要保健食品未有「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都不得宣稱具有保健的療效,一旦查獲都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移送法辦,而核准通過的健康食品都可在包裝上註明,衛署健食字號、標章與保健功效等,但不得誇大效用。另外,市面上標有「健康食品」的產品都已通過衛生署審核,但若只註明「保健食品」都僅能做為營養補充的一般食品。而衛生署目前公告可註明的功效包括,改善胃腸功能、改善骨質疏鬆、牙齒保健功能、免疫調節功能、護肝功能(化學性肝損傷)、抗疲勞功能、延緩衰老功能、促近窕吸收功能、輔助調節血壓功能、不易形成體脂肪功能、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調節血糖功能,以及調節血脂功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