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

戒除成人病 從早睡早起開始

戒除成人病 從早睡早起開始#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超商或是藥妝店所販售的各式各樣營養補充品(supplement)也是屬於一般食品,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其上標示有「營養補充食品」或是「健康輔助食品」的字樣,不過這並未經過任何許可或認證。也無法寫明商品具有任何療效或功能。確認商品有效性 約需花費一億日圓各位或許會想,要取得特定保健用食品認證、能夠宣稱商品具有療效或具體功能的話,不管是健康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了吧!但是確認商品有效性的實驗、提出申請書的手續等,大概需要花費一億日圓以上,因此能夠提出申請的,僅限於能夠支付高額實驗費用的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不管製造出多麼有效的商品,也無法提出特定保健用食品的認證申請,只能將商品當作一般食品來販售。不過,現在取得特定保健用食品認證的商品,其數量超過1000種以上,而且這些商品也成功地吸引到各位同學的注意,特定保健用食品有幾項為人詬病之處,其一,確認商品是否有效的臨床實驗病例數,壓倒性地遠低於醫藥品的實驗數,其次,一旦認證某項商品之後,便幾乎不再執行任何監督管控的程序。應該考慮「不該攝取什麼才有益健康」實際上,在食用油中率先取得特定保健用食品認證的花王「Edible Coconut Oil of NAGASE」,後來遭指出含有致癌物質,製造商因而撤回之前所提出的申請,那麼,今後該如何與特定保健用食品或健康食品打交道才好呢?首先,希望各位同學銘記在心,「世上並不存在可以『抵銷不養生/不健康習慣的免死金牌』」,此外,希望各位考慮的,不是該攝取什麼才能夠得到健康,而是不該攝取什麼才有益健康,「不管車上裝設有多麼性能卓越的剎車片,一直踩著油門的話,也無法順利把車子停下」身體的原理也是一樣的。空腹、早睡早起,以及食用蔬果皮抽菸、暴飲暴食以及熬夜,這是導致成人病的3大原因,各位也非常清楚這些習慣對身體不好吧?那麼,首先就從停止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開始,其次才是做對身體有益的事,而經過醫學證明確實對身體有效的,也只有3項而已,也就是空腹、早睡早起,以及食用蔬果皮!比起「食用對身體好的特定保健用食品」,首先應該做的是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戒除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的壞習慣」才是第1步,而改善生活習慣之後要加入特定保健用食品作為輔助,我也贊成,以為只要食用特定保健用食品,不養生也沒關係的話,沒有比這更愚蠢的想法了,特定保健用食品既不是萬靈丹,也不是免死金牌!(本文摘自/男人的奇蹟養生術/天下雜誌出版)

健康食品認證亂發!政府竟成麻煩製造者

健康食品認證亂發!政府竟成麻煩製造者#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整理)只要掛上健康認證食品標章的食品,其銷售量幾乎能成為票房保證,使得不少產商,對於這個俗稱小綠人的識別名片,趨之若鶩,不過,這樣的認證制度自從連碳酸飲料瓶身都能見到蹤影的同時,免不了讓人質疑,認證標章的發放,是否出現浮濫現象?認證標章為了國人健康?還是替廠商背書?為了促進國人健康,該認證制度因應而生,由政府主導,讓廠商能針對高達十三項的保健功效,進行廣告宣稱,但這樣的動作,到底是為了國人健康,還是替各大廠商敞開方便之門,幫其背書,有利可圖?立委王育敏與董氏基金會為此召開記者會,直指該認證制度不但看不見任何健康效益,更容易誤導消費者,以為食品能夠治療百病。攤開健康食品認證的遊戲規則,明訂廠商能宣稱13 種功效,包括,「護肝」、「抗疲勞」、「調節血脂」、「調節血糖」、「免疫調節」、「骨質保健」、「牙齒保健」、「延緩衰老」、「促進鐵吸收」、「胃腸功能改善」、「輔助調節血壓」、「不易形成體脂肪」、「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羅列得洋洋灑灑。認證標章誤導群眾 走入治病歧途仔細端詳這些功效,極易誤導消費者,走入治病歧途!舉例而言,肝病患者寧可吃健康食品,也不願進行正規治療,亦或高血壓患者,因害怕藥物長期服用,會引發副作用,所以改吃健康食品控制血壓。這些由健康食品認證,所衍生的問題,眾多醫師早已抱怨連連,在社會不缺乏謠言迷思的今日,政府儼然成為迷思的製造者,食品健康認證真是國民健康之福?王育敏表示,我國健康食品的認證過於浮濫,缺乏對食品整體營養價值的綜合評估,即使產品本身含糖量高、添加物多或添加代糖,只要經政府審查具單一保健功效,就可取得健康食品標章,容易誤導消費者以為「多吃多健康」。日前,董氏基金會發表一份對於市售發酵乳含糖量報告,赫然發現,即使貼上小綠人標章的發酵乳,含糖量同樣高得嚇人,倘民眾天天喝一瓶,很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又,去年曾紅極一時的綠膳纖,因主打第一支經由政府認可的瘦身產品,使該產一夕爆紅,各大通路賣到缺貨,形成搶購風潮,然而在蘆薈素風波過後,卻黯然下架,更屢屢遭查,廠商藉由認證標章,違法宣稱產品能夠減重的違規事件。健康食品真的健康?董氏基金會同樣列出三大質疑: 1)含糖量高/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糖攝取建議量的標準,以成人平均每日需攝取2,000卡熱量為例,每日糖攝取不應超過25克。董氏基金會以標榜幫助胃腸功能改善的發酵乳飲料為例,一小瓶100c.c.乳含量不高,含糖量卻高達13.3克,只要喝兩小瓶,糖攝取量就超標;若是飲用標榜有護肝功能的青草茶,更是喝一瓶就超標。2)添加物多/添加木糖醇的口香糖,號稱可降低蛀牙發生率而取得健康食品認證,但口香糖原本便是由多種食品添加物組成,董氏基金會認為此宣稱恐怕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多嚼這類口香糖,即可不需維持良好刷牙習慣,便能維持口腔健康,實在是大大誤導。3)添加代糖/董氏基金會表示代糖雖然沒有熱量,但容易養成嗜甜的口味,建議正在養成口味的幼童、學齡兒童少攝取這類食品;而近期大打廣告的某碳酸飲料,以不易形成體脂肪為號召,卻是添加代糖的代表。根據美國普渡大學Swithers及Davidson教授發表的期刊資料顯示,攝取含代糖的食物或飲料,反而可能會讓人攝取過多的熱量,進而造成脂肪和體重的上升。 立委王育敏呼籲政府,健康食品應更名為「機能性食品」,以正視聽。此外,政府應修正《健康食品查驗登記審查原則》,提高健康食品認證的申請門檻,對於含有過多飽和脂肪、糖、鹽或非營養所需添加物等的食品,應限制此類食品不得申請健康食品認證。

健康食品非藥 肝腎異常者亂吃傷身

健康食品非藥 肝腎異常者亂吃傷身#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三餐外食導致天然蔬果攝取不足是常有的事,因而有更多人會選擇「健康食品」來補充營養,但更多時候媒體所宣稱有特殊療效的保健食品,往往都只是為了吸引家中年長者買來保養身體的噱頭。健康食品僅能做為營養補充選擇南投醫院藥劑科陳素蜜主任表示,健康食品其實是食品的一種,不是「藥」。它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而非以治療或矯正疾病為目的,健康食品是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具備保健功效與「輔助」治病和「預防」效能。換句話說,健康食品主要是調節身體機能,不以治療為目的,千萬不要相信誇大的廣告而且,如果民眾本身已有肝或腎功能異常,又併用其他來路不明的健康食品,可能會增加身體負擔,甚至讓病情惡化。民眾購買時請要認明政府核准的標章才有保障。因此陳主任再次提醒,在購買時務必選擇有「衛部健食字號」、「衛部健食規字號」及「健康食品標章」,也呼籲民眾,任何保健食品都比不上飲食均衡加上適度的運動,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就是最好的保健。 

保健食品吃多無害?食用禁忌眉角多

保健食品吃多無害?食用禁忌眉角多#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國人注重飲食保健風氣盛行,有部分的民眾竟對健康食品持有「少吃可惜、多吃無害」的錯誤觀念,而忽略過量攝取,恐為身體健康帶來不必要的反效果;慢性病患者過量服用健康食品,可能會使病情惡化。小心!越吃越傷身。吃多傷身!健康食品服用學問多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發現,購買健康食品的消費者,在服用過後會引發的不適症狀多為腸胃不適,其次為神經系統疾患及皮膚過敏等問題。藥害救濟基金會季美琴藥師表示,在選購健康食品時應注意,產品包裝上是否有衛生福利部認證的「小綠人標章」;產品功用有無符合食藥署明定的13項保健功效。食品非藥品 當心交互服用的危險季美琴表示,健康食品並非「藥品」,多數民眾易將健康食品當作治療疾病的處方,取代用藥,過度食用可能會引發腹瀉、腸胃脹氣等問題,她指出,有紅斑性狼瘡症的患者應避免使用有調節免疫力功能的健康食品,亦或者在購買前必須與醫師溝通,是否有服用的必要性;且在食用健康食品時,切勿與人蔘、靈芝等刺激性食物搭配服用,以免導致病情惡化。然而,還有哪些健康食品,容易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帶給患者反效果的影響呢?藥師陳文志整理出5項常見的健康食品類別,破除保健食品對身體無害的迷思:1)紅麴/內含Lovastatin成分具有降低血脂、血壓的成效。但如同時服用statin類降血脂藥物,恐導致血濃度升高,引發橫紋肌急速受損的副作用。倘若出現過度的肌肉疲勞、疼痛的症狀,請立即停藥,並盡快尋求醫生或藥師諮詢。2)魚油/內含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血脂、抗血栓,且可預防心肌梗塞。但與阿斯匹靈及其他抗血凝劑使用,恐徒增出血的危險性。3)人蔘/有降血糖,促進免疫的功用。但搭配人蔘使用,恐減少抗凝血劑的療效,可能導致增加出血的危機;另外,由於降血糖功能,若同時使用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可能會增加低血糖發生率、降低免疫抑制劑的功效。4)銀杏/有預防心血管疾病、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但切勿與抗癲癇藥物一同服用,恐提高癲癇的發作機率,增加出血併發症的危機。5)甘草/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的功能,但有服用降血糖藥品的糖尿病患者應避免使用,以免抗血糖藥物的作用減少,導致血糖升高;且甘草具有讓鈉離子沉積在體內的作用,高血壓、服用類固醇或腎功能不好的患者應小心服用。保健食品選購之道 遵守停看聽原則健康食品僅作為預防疾病與身體保健的輔助用途,民眾切勿有吃多對身體無害的過度迷信,且不可替代正常飲食及藥物治療,否則可能會引發非預期的不良後果;季美琴藥師呼籲,民眾在購買健康食品時,應秉持「停看聽」守則:停下來思考是否有應當服用必要性、看清楚產品標示內容及功效、主動尋求醫生或藥師諮詢;遵守適量且正確的健康產品的食用辦法。

【免費講座】健康食品大剖析

【免費講座】健康食品大剖析#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工作忙碌、生活型態及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現在三餐在外的人越來越多,以致在營養攝取方面,無法達到均衡,因此,就有民眾開始習慣天天吃健康食品,希望能藉此來營養均衡。有鑑於此,亞東醫院特邀藥學部王怡茹藥師主講「健康食品大剖析」,希望能透過此講座,幫助民眾更加了解健康食品,而不是一昧的亂食用,因此,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健康食品大剖析時間:12月24日(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一樓思源廳洽詢:02-7728-2123

購買前請先詢問醫師 健康食品亂吃恐傷身

購買前請先詢問醫師 健康食品亂吃恐傷身#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國人重視飲食保健,各類標榜調節生理機能、補充營養等產品因應而生,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消費大眾,對於坊間相關產品,倘未經充分科學證據,即任意宣稱,可能使得民眾花冤枉錢購買一些毫無效果之產品,衛生福利部已建立健康食品審查機制,食品經過科學佐證產品之安全性及保健功效,才能據以申請認可為「健康食品」。健康食品停看聽 買對健康才能加分有人或許要問,既然是健康食品,是不是多吃就多健康?食藥署提醒消費大眾,對於食用「健康食品」,最重要是應考量自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食品。做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應掌握健康食品選購「停」、「看」、「聽」三要訣,『停』下「冷靜思考是否確實有需要及對健康是否有幫助」,並且仔細『看』閱讀包裝上之「標章及核准字號」、「警語」、「注意事項」、「建議攝取量」及該產品「保健功效」之實質意涵,食用前請務必『聽』請教「醫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之建議,正確選購食用真正對自身狀況有助益的健康食品。依選購停看聽的原則,選擇真正有需要的產品,並依建議攝取量,多食無益,並注意成分標示,避免不良反應,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食藥署再次強調,健康食品本質仍屬食品,並沒有等同藥品的效果,亦無法取代正規醫療,有病仍需就醫,千萬不可僅倚靠健康食品,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誤。平時更應有正確的飲食觀念,「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加上持續運動」才是最好的保健之道。

健康食品未經核准宣稱功效 將依法辦理

健康食品未經核准宣稱功效 將依法辦理#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自由時報報導購物台賣減肥產品,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起訴,經法院判定無罪。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依健康食品管理法,早已公告包括調節血脂、不易形成體脂肪等13項保健功效及其評估方法,若業者擅自宣稱產品有保健功效,卻未經科學驗證並由主管機關核可,可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送辦。食藥署進一步說明,若業者宣稱的功效與13項保健功效類似、但非完全一樣,則可能產生類似這次案內情況,但這並不代表業者就可以逃過罰責,該案還是可能退回轄區衛生局,連同代言人的部分,若誇大療效部分很明確,還是會一併依據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開罰,且獨立單一判決並不會影響過往裁罰。切勿聽信不實廣告 均衡飲食為上策最後,食品藥物管理署再次重申,若產品未經核准,擅自宣稱13項保健功效,可依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論處。此外,不論是一般食品或健康食品,均屬食品,不具醫療效能,其標示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內容,亦不得涉及醫療效能,以免遭到罰鍰。另外,食品藥物管理署並提醒消費者,勿聽信誇大不實的廣告,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加上持續運動,才是最好的保健之道。

花錢要當心 保健食品非健康食品

花錢要當心 保健食品非健康食品#健康食品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國人愛吃保健食品,每年都有數百億商機,但保健食品吃出問題的情形屢見不鮮,據醫學報導有免疫疾病體質的人,吃了所謂能「強化免疫」或「降低膽固醇」等功效保健產品後,反而免疫系統或身體機能大亂,導致病情嚴重或膽固醇指數升高情形亦有所聞。市售之保健食品琳瑯滿目且價格不貲,包括活靈芝、牛樟芝、巴西磨菇、螺旋藻、桑黃等產品,宣稱具有抗氧化、強化免疫、調節免疫及降低膽固醇等不同功效,但消費者在花費昂貴費用後,往往未必能獲得保健食品宣稱的功效。保健食品 因體質各異效果不同日前有位消費者向市府法制局消保官投訴,其於99年以來陸續向某販售保健食品公司,購買帝王健體素、活藻、黑髮丸及蛋白濃縮物及高鐵之露等保健食品。業者宣稱所售帝王健體素含有高分子甲殼素,能有效降低膽固醇及血壓,消費者表示受其銷售宣稱功效之誤導,因此長期購買、食用,直到最近健康檢查結果顯示消費者血液中膽固醇反而升高,並無業者宣稱之效果。故而該消費者向消保官申訴要求償還歷年來消費金額,消保官受理後召開消費申訴協商會議,該業者出席表示該消費者所購保健食品均已過7日鑑賞期,而銷售人員在說明產品時並無誇大或誤導,且每人體質各異效果不同,如果消費者能提出醫師診斷證明,證明該消費者身體狀況與本公司產品有關,則該業者表示會接受退費及賠償損害。保健非治療 3要點幫助你挑選市府消保官特別提醒消費者注意,所謂「保健食品」並非「健康食品」。「健康食品」係指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特別加以標示或廣告,且非以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且依「健康食品管理法」規定,凡食品須符合下列3條件者,才可稱為「健康食品」(即有健康食品小綠人標誌),若未符合者則屬一般保健食品:1)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2)特別標示或廣告「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3)經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必然有「衛(署)部健食字第○○○○○○號或衛(署)部健食規字第○○○○○○號」字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