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總會想跟對方分享生活中的小事,但如果變成是強迫男友要分享,你知道他會覺得很困擾嗎?其實女生只要轉變想法,就能改變雙方的關係,讓愛情更長久。以「葳老闆的辣雞湯」竄紅的YouTuber周品均,於《獨立,不等於跟愛情誓不兩立!》中分享犀利的戀愛經,教你談一場大人式的戀愛!以下為原書摘文:
談戀愛總會想跟對方分享生活中的小事,但如果變成是強迫男友要分享,你知道他會覺得很困擾嗎?其實女生只要轉變想法,就能改變雙方的關係,讓愛情更長久。以「葳老闆的辣雞湯」竄紅的YouTuber周品均,於《獨立,不等於跟愛情誓不兩立!》中分享犀利的戀愛經,教你談一場大人式的戀愛!以下為原書摘文:
和戀人牽手、抱抱都被拒絕?和他相處總是摸不透他的心⋯你有可能正和「迴避型戀人」談戀愛!知名心理學家段鑫星、心理師李文文與趙亞平於《如何擁抱一隻刺蝟》中,將不同人格的刺蝟,作為戀愛與婚姻中的個體比喻,並融合心理學知識,教你釐清自己的愛情盲點。以下為原書摘文:
當情侶開始交往,甜蜜約會的同時,不免也會遇上由誰來買單等問題,因此一種稱為「AA制」的支付方式開始盛行,也就是雙方共同平分花費的概念。這樣的方法解決了讓許多情侶尷尬的金錢問題,但也有些相左的意見浮現,網友對AA制的看法是什麼呢?你和伴侶也贊同這樣的方式?
戀愛中的情侶,理想上會隨著對彼此熟悉增加,而更能分擔甘苦,成為互相扶持的人生伴侶,但現實中卻不盡如此,有些人反而害怕距離拉近,忍不住想逃離。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全美暻在《你的愛情就像你自己》書中分析,類似這樣的情況,其中一方可能有迴避型依戀的問題,若能釐清這點,找到安全感,反而能讓關係更加穩固。以下為原書摘文:
理想的戀愛關係或許就是無話不談,然而你聽得出來對方的「話中有話」嗎?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說話洞察人心》建議戀愛中的人如果要好好經營關係,可以試著理解情話背後隱藏的需求和暗示,才能有效察覺對方的心意,加深彼此認識。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人都知道,時間永遠不夠用,當你眼看著每天自己手上的待辦事項越來越多,拚了那麼久過30歲卻還沒車沒房沒結婚,再這樣下去就快要躺平當人生魯蛇,心裡的壓力焦慮指數卻越來越高,甚至連健康問題都拉響紅色警報......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挽救你即將爆炸的未來?!在《人生4千個禮拜》一書中,專家給出1項也許是我們每個人這一生中「最受用的建議」,或許更是你現在正需要的: 最後還是得定下來 說到這裡,得提醒大家一件事。我為數不多、但完全有自信提供給大家的1項約會建議,便是:你要「定下來」。事實上,這項建議也適用人生其他每一個領域。 定下來是現代相當常見的恐懼。你可能得決定就是這個人了,但對方其實不是你的理想型,根本配不上你(職涯版的相同煩惱是必須「將就」某份工作,讓你付帳單,卻不足以教你熱情地全心投入)。成千上萬的雜誌文章與Instagram勵志迷因,都提過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將就是一種錯。然而,這個流行觀點是錯的。你絕對應該將就。 講得更明確一點,你別無選擇。你就是會定下來,而且這對你來說是好消息。美國政治理論家羅伯特.古丁(Robert Goodin)曾經就這個主題,寫下一整本專書《論將就》(On Settling)。古丁首先指出,我們在定義「將就」時標準不一。每個人似乎都同意,如果你展開一段關係是在騎驢找馬,那麼你犯了將就的錯,因為你把人生的一部分時間,花在不是那麼理想的另一半。 既然時間是有限的,拒絕將就。花上10年時間,在約會網站上苦苦尋覓,希望找到完美對象,其實也是一種將就,因為你選擇耗費你有限時間裡的10年,處於另一種不是那麼理想的情境。此外,古丁指出,我們一般會把「將就」和他所說的「奮鬥」(striving)的人生拿來對比,也就是活出最圓滿的人生。 選擇「將就」才能活出最圓滿人生 然而,這種對照也是一種錯,不只是我們不免得將就,也因為要活出最圓滿的人生,你必須將就。「為了讓奮鬥稱得上是奮鬥,你必須以相當持久的方式,不斷將就於某件將成為你的奮鬥目標的事。」 古丁寫道:你不可能成為超級成功的律師、藝術家或政治家,除非你先「將就」待在法律、藝術或政治的領域,連帶決定放棄其他職涯的潛在報酬。如果你每一個領域都東沾一點、西沾一點,你不會在任何領域成功。 同理,戀愛關係是不可能真正圓滿的,除非你願意至少有一陣子認定一段關係,即便那段關係有各種不完美之處。也就是說,你必須抗拒誘惑,不去想外頭有無數更好的人選。不用說,我們很少以這樣的智慧來對待感情。我們有許多年都不曾全心投入任何一段關係——一旦要定下來就找藉口分手,或是不論談哪段感情都不太認真。 另外還有一種模式,每個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都碰過好幾百遍:我們的確做了承諾,但過了3、4年就想喊停,認定這段關係走不下去了,控訴另一方心理有問題,或是兩人就是沒有想像中般配。有時這2種理由可能是實情;人們談戀愛時(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確會做出驚人的糟糕決定。不過,真正的問題往往是,另一個人也是人。 換句話說,你們的關係會碰上問題,不是因為你的另一半特別有問題,也不是因為你們兩人不合適,只不過是你終於注意到,你的另一半所有(難免)有局限的地方,和你的幻想世界一對照,讓你感到非常失望。幻想世界裡,沒有現實中的那些條條框框與出乎意料的事。 哲學家伯格森談及未來時指出,未來的吸引力大過現在,原因是你可以沉溺於對未來的各種期待,即便你希望的事物相互矛盾。這一點其實也可以套用在幻想中的戀愛對象。我們幻想出一堆特質,但是在真實的世界裡,不可能同一個人同時擁有那些特質。 舉例來說,很常見的狀況是談戀愛時,你下意識希望對方能帶給你無窮的安全感,但也要帶來無限的興奮感。然後,沒發生這種事的時候,你便假設問題出在對方身上,想著或許外頭有人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自己應該去尋找那個人。 然而,實際情況是你的要求自相矛盾。源源不絕帶來刺激感的人,一般來講不會是可靠的安定感來源。你希望在真人身上同時找到這2種特質的荒謬程度,並不亞於夢想另一半的身高同時是180與150cm。 為你的選擇做出承諾,更快樂 此外,你不僅應該將就;理想上,你還應該以難以脫身的方式讓自己將就,例如同居或結婚生子。我們做出很多事來避免面對有限性,好讓自己一直相信有可能不必在互斥的選項中選擇一個,但諷刺的是,等你用不太有回頭路的方式終於做出選擇時,你通常會變得更快樂。我們為了不要斷了自己的後路,幾乎什麼都願意做,一直活在幻想裡,徜徉於那個不受限的未來。然而,破釜沉舟之後,我們一般都會很開心做了一個了斷。 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Daniel Gilbert)與研究同仁做過一個實驗,讓數百人免費挑一張藝術海報帶走,接著將受試者分為兩組。第1組被告知,可以在1個月內改挑另2張海報;第2組則被告知選了就是選了,不能換。在後續的追蹤調查中,選了不能換的那一組不會猶豫不決,盤算著或許還能做更好的選擇——這群人對於自己選定的藝術作品,顯然滿意度較高。 我們其實不需要心理學家也能證實這一點。吉爾伯的研究發現深植於無數的文化傳統裡,最明顯的例子是婚姻。結婚的雙方承諾禍福與共,不會大難來時各自飛。結婚的人做的這個約定,不僅能協助雙方撐過困難時刻,也會讓美好時光更令人滿足,因為全心投入某個有限制的作法後,就比較不可能把時間花在渴望夢中情人。 結婚的伴侶一旦有自覺地做出了承諾,便斬斷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幻想,享受到前一章提過的「錯過的喜悅」:他們體會到放棄其他選項後,自己當初的選擇有了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去做你一直害怕或拖延的事情,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海闊天空,例如:終於提出辭呈、生小孩、處理惡化的家庭議題或簽約買房子。 你再也無法回頭的時候,焦慮會消失,因為現在只有一個方向可走:你要前進,走向你的選擇帶來的結果。 (本文摘自/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大塊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前的渣男是指喜歡女人、喜歡拿女人來說嘴的男人。一般而言,男人在當渣男的期間會百般逃避婚姻,等到要結婚的時候,就會死心「接受制裁」。然而,現在的渣男卻是仍抱著渣男心態過婚姻生活。他們只喜歡那個被女性迷戀的自己,討厭去理解迷戀自己的女性的心。他們一面心想「難纏的女人最麻煩了……」,卻還是繼續跟這些女性維持肉體關係。因為他們將女性當成「填補自己內心空洞的道具」來使用,在這種前提下的性關係,可以說是一種自慰行為。不過,這種心態跟覺得喜歡上自己的男性都很無趣,致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女人」的女性是如出一轍。渣男是藉由「得到」,高傲女則是藉由「不讓對方得到」來潛入對方內心的空洞。雖然他們也常說自己只是「貪戀肉體」,但渣男圖的也可能不只是肉體關係。他們進入那些無法自我接納的女性的內心空洞中,為的不是付出愛,而只是想胡亂攪和一番就走人。渣男不但有自戀傾向,同時也是無法接納自己的人,所以他們會在潛意識裡對迷戀自己的女人抱持恨意。他們對自己「只能搞得上這種程度的女人」感到不滿,所以也很常向不只一位女性出手。如果是能夠自我接納、珍惜自己的女性,根本不會對這樣的男人有興趣,自然就會在明白「對方無法接納自己」的當下保持距離。相反地,無法接納自己的女性會因為對方不愛自己,而在迷戀中越陷越深,並對自己遲遲無法獲得愛而百般苦惱。直到終於明白無論自己做什麼都不會有回報後,就開始憎恨對方。即使分手,對男方的迷戀和憎恨依舊留在心裡。為了報復對方,就立誓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想著「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好女人給他看,讓他後悔當時沒有選我!」除此之外,也常自以為對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所謂,早就不在乎對方,結果卻又還是喜歡上其他渣男。一方面否定現在的自己、一方面又迷戀未來的自己的女性,她們不時會需要用「渣男」或「爛人」來填補內心空洞。會這樣做的原因,正是源自於自戀傾向。換句話說,無論是被女性迷上的渣男,或是迷上渣男的女性,就「想利用對方來填補自己內心空洞」這點而言,兩者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無論是渣男,還是無法自我接納的女性,都是在「利用」對方。(本文摘自/我主修傷心的戀愛:為什麼越受傷,越想愛;越被愛,卻越想逃?/遠流出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感情中有處灰色地帶,叫「曖昧」。你眼中只有他的這一刻,他的存在是讓你看到整個世界,還是令你捨棄了你的世界?想愛卻無法放手愛,分手了斷不開思念,你到底愛得多委屈?曖昧像上癮般難戒,因為我們往往以想像填補愛的缺憾,說穿了,當局者迷。因為對曖昧心軟,就是對你自己殘忍。先從小事拒絕對方,看他的反應在曖昧關係中,我們或多或少會盡可能去迎合對方,滿足對方的要求。你可以試試找藉口拒絕對方的小請求,看他的反應如何。如果他表現出不耐煩,甚至冷落你,那很明顯是個給你足夠理由走出這段曖昧關係的證明,因為一個喜歡你、在乎你的人,不會讓你變得這樣卑微,更不會只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為難你。若繼續來往,要堅持守住「朋友」的界線其次,與你的曖昧對象只能以朋友方式往來,超越範圍的舉動就不要做了。許多曖昧中的人會像戀人般約會,甚至牽手、擁抱,這些已超越朋友關係的行為就要停止。當他見你態度有變,而他要是想進一步、怕失去你,你劃出界線的做法,反而會激起他追求及向你表白的勇氣。他是如何對待你的?具體寫下,釐清事實雅如就是想弄清一段如霧裡看花的曖昧關係,前來詢問我的意見。她覺得對方忽冷忽熱,捉摸不到對方的心思,卻發現自己對這段關係愈陷愈深,快要崩潰了。聽了我的建議,她照著去做,首先,為自己訂下界線,不讓對方做越軌的行為,不再讓他牽手,也不再對他有求必應。對方察覺這個轉變後,起初很緊張地詢問雅如,問她是不是不開心或者有心事,就算雅如拒絕了他的請求,他也回應說沒關係,他自己去做便可。然而,過了一個星期,他減少了與雅如聯繫的頻率。原本每天會傳訊息給她,並且時常有互動,但是如今即使雅如主動發訊息,他有時會已讀不回,也沒有再主動邀約。這些就是「客觀事實」。我請雅如在紙上列出了對方的種種,她寫下來後,再細閱一次,同時思考兩人之前的互動,確實沒有任何實質的事情,讓她相信對方是真心喜歡自己,有意與自己發展下去。對曖昧心軟,就是對你自己殘忍現實或許殘酷,但是,如果選擇逃避、選擇拖延,時間過得愈久,只會愈把痛苦延長,更加讓你離不開眼前的曖昧。若你早已察覺不對勁,就應及早離場,不要留下來被對方利用,也不要變成對方的「備胎」。(本文摘自/戒斷曖昧: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分不開的偽愛迷思/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