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學家說:想談對戀愛,你更應該要「將就」?

為什麼心理學家說:想談對戀愛,你更應該要「將就」?

2022/3/26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人都知道,時間永遠不夠用,當你眼看著每天自己手上的待辦事項越來越多,拚了那麼久過30歲卻還沒車沒房沒結婚,再這樣下去就快要躺平當人生魯蛇,心裡的壓力焦慮指數卻越來越高,甚至連健康問題都拉響紅色警報......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挽救你即將爆炸的未來?!在《人生4千個禮拜》一書中,專家給出1項也許是我們每個人這一生中「最受用的建議」,或許更是你現在正需要的:

 

最後還是得定下來
說到這裡,得提醒大家一件事。我為數不多、但完全有自信提供給大家的1項約會建議,便是:你要「定下來」。事實上,這項建議也適用人生其他每一個領域。

定下來是現代相當常見的恐懼。你可能得決定就是這個人了,但對方其實不是你的理想型,根本配不上你(職涯版的相同煩惱是必須「將就」某份工作,讓你付帳單,卻不足以教你熱情地全心投入)。成千上萬的雜誌文章與Instagram勵志迷因,都提過一個廣為流傳的觀點:將就是一種錯。然而,這個流行觀點是錯的。你絕對應該將就。

講得更明確一點,你別無選擇。你就是會定下來,而且這對你來說是好消息。美國政治理論家羅伯特.古丁(Robert Goodin)曾經就這個主題,寫下一整本專書《論將就》(On Settling)。古丁首先指出,我們在定義「將就」時標準不一。每個人似乎都同意,如果你展開一段關係是在騎驢找馬,那麼你犯了將就的錯,因為你把人生的一部分時間,花在不是那麼理想的另一半。

既然時間是有限的,拒絕將就。花上10年時間,在約會網站上苦苦尋覓,希望找到完美對象,其實也是一種將就,因為你選擇耗費你有限時間裡的10年,處於另一種不是那麼理想的情境。此外,古丁指出,我們一般會把「將就」和他所說的「奮鬥」(striving)的人生拿來對比,也就是活出最圓滿的人生。

選擇「將就」才能活出最圓滿人生
然而,這種對照也是一種錯,不只是我們不免得將就,也因為要活出最圓滿的人生,你必須將就。「為了讓奮鬥稱得上是奮鬥,你必須以相當持久的方式,不斷將就於某件將成為你的奮鬥目標的事。」

古丁寫道:你不可能成為超級成功的律師、藝術家或政治家,除非你先「將就」待在法律、藝術或政治的領域,連帶決定放棄其他職涯的潛在報酬。如果你每一個領域都東沾一點、西沾一點,你不會在任何領域成功。

同理,戀愛關係是不可能真正圓滿的,除非你願意至少有一陣子認定一段關係,即便那段關係有各種不完美之處。也就是說,你必須抗拒誘惑,不去想外頭有無數更好的人選。不用說,我們很少以這樣的智慧來對待感情。我們有許多年都不曾全心投入任何一段關係——一旦要定下來就找藉口分手,或是不論談哪段感情都不太認真。

另外還有一種模式,每個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都碰過好幾百遍:我們的確做了承諾,但過了3、4年就想喊停,認定這段關係走不下去了,控訴另一方心理有問題,或是兩人就是沒有想像中般配。有時這2種理由可能是實情;人們談戀愛時(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確會做出驚人的糟糕決定。不過,真正的問題往往是,另一個人也是人。

換句話說,你們的關係會碰上問題,不是因為你的另一半特別有問題,也不是因為你們兩人不合適,只不過是你終於注意到,你的另一半所有(難免)有局限的地方,和你的幻想世界一對照,讓你感到非常失望。幻想世界裡,沒有現實中的那些條條框框與出乎意料的事。

哲學家伯格森談及未來時指出,未來的吸引力大過現在,原因是你可以沉溺於對未來的各種期待,即便你希望的事物相互矛盾。這一點其實也可以套用在幻想中的戀愛對象。我們幻想出一堆特質,但是在真實的世界裡,不可能同一個人同時擁有那些特質。

舉例來說,很常見的狀況是談戀愛時,你下意識希望對方能帶給你無窮的安全感,但也要帶來無限的興奮感。然後,沒發生這種事的時候,你便假設問題出在對方身上,想著或許外頭有人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自己應該去尋找那個人。

然而,實際情況是你的要求自相矛盾。源源不絕帶來刺激感的人,一般來講不會是可靠的安定感來源。你希望在真人身上同時找到這2種特質的荒謬程度,並不亞於夢想另一半的身高同時是180與150cm。

為你的選擇做出承諾,更快樂
此外,你不僅應該將就;理想上,你還應該以難以脫身的方式讓自己將就,例如同居或結婚生子。我們做出很多事來避免面對有限性,好讓自己一直相信有可能不必在互斥的選項中選擇一個,但諷刺的是,等你用不太有回頭路的方式終於做出選擇時,你通常會變得更快樂。我們為了不要斷了自己的後路,幾乎什麼都願意做,一直活在幻想裡,徜徉於那個不受限的未來。然而,破釜沉舟之後,我們一般都會很開心做了一個了斷。

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Daniel Gilbert)與研究同仁做過一個實驗,讓數百人免費挑一張藝術海報帶走,接著將受試者分為兩組。第1組被告知,可以在1個月內改挑另2張海報;第2組則被告知選了就是選了,不能換。在後續的追蹤調查中,選了不能換的那一組不會猶豫不決,盤算著或許還能做更好的選擇——這群人對於自己選定的藝術作品,顯然滿意度較高。

我們其實不需要心理學家也能證實這一點。吉爾伯的研究發現深植於無數的文化傳統裡,最明顯的例子是婚姻。結婚的雙方承諾禍福與共,不會大難來時各自飛。結婚的人做的這個約定,不僅能協助雙方撐過困難時刻,也會讓美好時光更令人滿足,因為全心投入某個有限制的作法後,就比較不可能把時間花在渴望夢中情人。

結婚的伴侶一旦有自覺地做出了承諾,便斬斷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幻想,享受到前一章提過的「錯過的喜悅」:他們體會到放棄其他選項後,自己當初的選擇有了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去做你一直害怕或拖延的事情,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海闊天空,例如:終於提出辭呈、生小孩、處理惡化的家庭議題或簽約買房子。

你再也無法回頭的時候,焦慮會消失,因為現在只有一個方向可走:你要前進,走向你的選擇帶來的結果。

(本文摘自/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大塊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