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

她下背痛到睡不著⋯久吃止痛藥也沒用!醫用「1招」減緩8成疼痛

她下背痛到睡不著⋯久吃止痛藥也沒用!醫用「1招」減緩8成疼痛#神經外科

81歲林女士有多年下背痛困擾,疼痛更逐漸延伸至左大腿及左小腿,除行動不便外也影響睡眠,曾接受多次神經叢阻斷術及高頻熱凝治療,仍術後不久疼痛就復發,也因骨刺嚴重不宜再做手術,僅能長期服用止痛藥物,才勉強支撐生活品質。最後經醫師建議「脊椎神經電刺激療法」才改善狀況。

他坐骨神經痛用打止痛針、吃藥都沒效⋯醫用「這招」快速舒緩疼痛

他坐骨神經痛用打止痛針、吃藥都沒效⋯醫用「這招」快速舒緩疼痛#神經外科

一名32歲男性,右側坐骨神經痛已逾2週,該患者打止痛針,吃止痛藥仍無法改善,不僅行走困難,甚至疼痛到影響睡眠品質。就醫後經診斷為「椎間盤突出」,醫師採用介入性疼痛治療,經椎間孔硬脊膜上注射治療,接受治療後當晚疼痛明顯改善,亦可輕鬆平躺入睡、跛行症狀大幅改善。約2週後,患者便停用口服藥,經過半年後追蹤檢查,突出的椎間盤也已經吸收縮小。

七旬翁背痛難耐竟是「骨質疏鬆」作怪!骨科醫警:早期通常沒感覺

七旬翁背痛難耐竟是「骨質疏鬆」作怪!骨科醫警:早期通常沒感覺#神經外科

77歲陳爺爺由於不明因素,導致背痛難耐,以為是背部拉傷的原因,但於診所吃藥復健都無法改善,遂至醫院就診。後續,神經外科醫師透過影像及理學檢查,發現陳爺爺腰椎第1節出現壓迫性骨折,與家屬討論治療方案後,決定執行「微創骨水泥手術」,術後隔日陳爺爺已能下床自行活動,恢復正常生活。

是老化還是巴金森氏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醫親解常見5大QA

是老化還是巴金森氏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醫親解常見5大QA#神經外科

巴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巴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

遭2家醫院拒開刀!90歲嬤跌倒痠麻無力「這手術」她2天能下床

遭2家醫院拒開刀!90歲嬤跌倒痠麻無力「這手術」她2天能下床#神經外科

90歲邢奶奶患心臟病、三高、慢性貧血、耳朵重聽,去年跌倒造成右下肢疼痛酸麻,逐漸難以行走,前往2家醫學中心看診,醫師都考量她年事已高,請她復健,不要手術,但幾個月下來復健無效,只能坐輪椅,她和兒子商量後仍決心開刀,最後由衛福部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聯合多科醫師會診後,進行微創脊椎手術。

就是你!「低頭族」別輕忽長期脖子痛、手麻⋯她一檢查竟罹患罕病

就是你!「低頭族」別輕忽長期脖子痛、手麻⋯她一檢查竟罹患罕病#神經外科

27歲從事視覺設計的「小紫」,因長時間低頭繪圖,去年開始感覺到肩頸痠痛,偶爾會出現手部麻痺,嚴重時連筆都拿不穩,經轉診至醫院安排核磁共振,赫然發現竟是脊髓空洞症,幸好未嚴重到必須手術治療,但醫師仍建議後續必須定期追蹤,同時務必要減少低頭時間,維持正常姿態,以免症狀持續惡化。

鞋越買越大?肢大患者恐少活15年

鞋越買越大?肢大患者恐少活15年#神經外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的施小姐於12年前出現戒指戴不下、鞋子穿不下情形,手部也經常感覺麻痛,一開始以為是孕後水腫不以為意,直到某次喝喜酒時偶遇醫師,才發現原來這些異常症狀都是肢端肥大引起,檢查後更在腦中發現一顆0.8公分左右的腺瘤!外型不正常肥大、聲音低沉、經常頭痛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台灣糖尿病協會創會理事長林宏達醫師表示,肢端肥大會出現包括手部、足部、臉部特徵增大等症狀,但因變化緩慢,病患警覺性低常疏於注意,平均延誤診斷時間約5-7年。台灣腦下垂體學會理事長張承能醫師表示,肢端肥大症最明顯的特徵,即外型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常見的症狀手腳變大、肥厚,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也有皮膚增厚、出油等症狀;甚至有人因肢端肥大導致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醫師具「看相」功力 外觀改變快諮詢醫師張承能醫師說明,曾有調查發現近4成患者沒有察覺自身改變,許多時候是腫瘤已大於1公分以上,對視神經產生壓迫,影響視力時才就醫。肢端肥大患者的外觀改變有某程度的相似性,因此醫師「看相」的功力很重要,一眼就能看出患者罹病與否,才能幫助患者及早獲得正確治療。林宏達醫師表示,肢端肥大症共病很多、症狀變化緩慢,若延遲治療平均壽命會比常人短10-15年,因此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一般民眾,若伴隨可疑外觀改變時,應盡速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或相關科別門診諮詢,才能早期揪出肢端肥大症予以即時適當治療。

頭外傷隱形殺手 慎防延遲性顱內出血

頭外傷隱形殺手 慎防延遲性顱內出血#神經外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心頭部外傷的隱形殺手!一位18歲的陳同學因車禍意外導致頭部外傷,車禍當下精神正常、意識清楚,2小時候突然昏迷!不但昏迷指數下降到4分,並且瞳孔放大,急診醫師發現傷者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馬上會診神經外科醫師,為爭取搶救時間,將傷者直接從檢查室送至開刀房,立即進行開顱手術清除血塊。陳同學手術後恢復良好、意識清楚,並於幾天後康復出院,出院時幾乎沒有任何後遺症。延遲性顱內出血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後突然惡化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世祥醫師表示,頭部外傷最怕的就是「延遲性顱內出血」,頭部受傷以後,即使剛開始電腦斷層檢查無明顯顱內出血,患者本身也意識清楚,但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後狀況突然惡化,產生新的顱內出血,並且出血速度變快,就是所謂的「延遲性顱內出血」,若無即時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此名患者的延遲性出血擴張迅速,若無適時處理,甚至可能無法挽回性命。隱形殺手 腦部受傷後幾小時會突然出現李世祥主任表示,頭部外傷後的延遲性顱內出血,如同隱形殺手,在腦部受傷後的幾小時甚至幾天之內,會無聲無息的突然出現,因此急診室或神經外科醫師都會對腦部受傷的患者進行嚴密觀察,如有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時,就能立即處理,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出院後別讓患者獨處 頭痛、意識不清馬上就醫李世祥主任建議,頭部受傷患者應配合醫師指示留院觀察,即使出院後仍應非常小心注意,受傷後雖然沒有異狀,家人應適時觀察患者,幾天內盡量不要讓患者獨處,如出現任何異狀如:劇烈頭痛、意識不清、持續嘔吐、肢體無力甚至癲癇等狀況,一定要馬上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