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男子罹血友病一年出血30次 工作難找生活苦

男子罹血友病一年出血30次 工作難找生活苦#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根據統計,我國目前有1,336名血友病病友,此些病患因缺乏凝血因子,需戰戰兢兢度日,經不起任何碰撞、不能久站、膝關節還會受損,面對動不動便大量出血的日子,一生所經歷過的路程,聽起來令人心酸。從小就罹血友病 家庭經濟難負擔一名現年四十三歲的男子,剛出生,老天爺就向他開了玩笑,在出生三個月後,因突如其來的出血症狀,確診罹患血友病,他說,過去尚未有健保時,一個月大約會出血二到三次,平均一年出血三十次左右,每每施打凝血因子,就要支付一萬元的藥費,他回想,二、三十年前,那些付出去的藥費簡直是天價。除了對家庭經濟產生巨大負擔之外,病情的嚴重性,在生活上也造成諸多不便,他指出,因為出血關係,關節受損,最嚴重時連蹲下的動作都無法做,更不能久站,洗澡時還要準備椅子坐下來洗,工作曾經一度難尋,即便現在病情好轉,順利找到工作,也因為行動不便,有時還會遭老闆質疑工作能力。需求性治療 病患深陷出血之苦過去,在治療血友病的方式上,因健保政策大多採取「需求性治療」,簡言之,也就是發病後才能給予藥劑補助,導致不少病患深陷疾病的折磨,所幸經健保署於去年通過「預防性治療」,針對重度患者,給予一周施打二至三劑凝血因子的補助,進而減少病患出血的頻率。林口長庚醫院凝血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鴻指出,血友病若採預防性治療可降低89.4%的年出血率,他說,中重度B型血友病平均每年出血8.6次,每次出血皆是對身體的傷害,其中7成是關節內出血,關節反覆出血會導致滑膜炎和關節炎,嚴重甚至會殘障。關懷血友病協會林旭科理事長提醒,血友病病情控制不好,除反覆性出血、健康堪憂外,醫療支出也增加了病友的經濟負擔,親友需要陪伴照護也增添家庭的壓力,鼓勵重度血友病病友積極進行預防性治療,做好自主健康管理。

她更年期出血誤當回春 竟是子宮內膜癌

她更年期出血誤當回春 竟是子宮內膜癌#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58歲的王姓婦人,已經停經5年,但最近3個月陰道斷斷續續出血,跟友人聊天時提及,友人跟他說:「恭喜你,回春了!」。王女士信以為真,認為自己又變年輕了,但是在3個月後,她的陰道仍然異常出血,自覺不放心,便到婦產科求診,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南投醫院婦產科高惠芬醫師提醒,停經後若有陰道出血狀況,應儘快就醫。高惠芬醫師表示,一般停經婦女的正常子宮內膜厚度約為0.5公分,而個案在婦產科醫師問診、內診以及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其子宮內膜增厚約2公分,超過一般停經婦女正常子宮內膜的厚度,因此醫師隨即安排子宮內視鏡檢查,以及子宮內膜切片手術,切片化驗的結果即顯示為子宮內膜癌。非回春是警訊!停經後異常出血速就醫因此醫師也叮嚀,停經後一年不會有陰道出血的情況發生,有此症狀是一種危險訊息,應儘快就醫,進行進一步之檢查,或者透過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骨盆腔超音波檢查,提早發現病變、提早治療,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 

尾牙聚會狂吃3攤 男子連吐六次吐出血

尾牙聚會狂吃3攤 男子連吐六次吐出血#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年底尾牙多,大吃大喝小心傷身!台中一名39歲的陳先生,連續三天當中,有尾牙、聚餐、吃火鍋,沒想到第三天火鍋吃到吐,還連吐六次,吐到出血,嚇得趕緊掛急診,原來他吃太撐吃到吐,吐得太激烈造成食道裂傷。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何明印醫師表示,陳先生說自己平時健康狀況良好,也沒有腸胃問題,一開始懷疑是吃了不乾淨的食材才會嘔吐,沒想到最後竟會吐出血來。目前他住院3天,食道裂傷的情況在治療之後已經穩定,現在用餐飯量減半,吃六七分飽剛剛好,也不再收菜尾了。大吃大喝腸胃難負荷 當心食道裂傷何明印醫師也提到,患者因為吐得太嚴重,造成食道口和胃交接的地方裂開,食道裂傷出血,才會吐完食物就吐血。因為大吃大喝腸胃負荷不了嘔吐,尾牙季節、冬令進補最常發生這樣的病例。最後醫師也提醒民眾,若原來狀況良好,食道裂傷出血的狀況都會在3天左右控制下來,但如果本身原來就有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瘤的話,很容易引起靜脈瘤破裂出血,此時往往會有更嚴重的出血,甚至休克造成生命危險,不可不慎。

銀杏交互作用多 混「藥」吃恐增出血風險

銀杏交互作用多 混「藥」吃恐增出血風險#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有多數民眾都認為,保健食品都很安全,但事實上不管事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只要進入體內,都可能會影響藥品吸收、代謝等,進而改變藥物的療效,甚至增加副作用的機率。謹記6種藥物 避免與銀杏產生交互作用好比一般常見的銀杏,往往只要有人出現記憶力不好、健忘、失智等症狀時,就會開始服用,以至於近幾年,銀杏相關的保健食品非常熱門,但藥害救濟基金會紀美琴藥師表示,銀杏在保健功效上,其實並無任何明顯功效,且在藥物使用上,也僅對於末梢循環障礙的病患,有輔助治療的功效,且值得注意的是,銀杏與許多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因此,針對一般民眾常見的藥物,藥師提供了6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幫助民眾可多加留意:1)抗血小板劑/心律不整或曾經中風過的患者經常使用此類藥物,如阿斯匹靈、clopidogrel,有增加出血的風險。2)抗凝血劑/如warfarin,有增加出血的風險。3)胃酸抑制劑/如omeprazole,恐降低藥品血液濃度。4)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如NSAIDs,有增加出血的風險。5)第一型糖尿病患/會降低胰島素的功效,使得藥品功效變差。6)抗癲癇藥物/如valproate,使藥品效果變差,進而導致癲癇復發。此外,紀美琴藥師建議民眾在攝取藥物與保健品時,應先詢問藥師或醫師,以免造成交互作用,對身體產生危害外,也提醒民眾不要認為藥物間隔吃就沒事,實際還是會產生交互作用。

中年婦女陰道出血以為更年期 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癌

中年婦女陰道出血以為更年期 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癌#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中年婦女若陰道有異常分泌物,或有異常出血,可要有警覺心,別以為是因為更年期作祟,而放著不管,當心是子宮內膜癌!台中就有一名四十九歲婦人,約半年多前,陰道開始異常出血, 於是她不以為意,並認為應該是更年期所造成的經期不順,不料連續半年來,症狀持續未改善,才肯至醫院看診,經檢查後,才意外發現是子宮內膜癌,所幸癌細胞尚未轉移子宮頸與骨盆腔,僅子宮摘除與周邊淋巴摘除,目前復原狀況良好。子宮內膜癌容易遭到誤診  童綜合醫院婦癌科暨癌症中心主任劉錦成醫師說,子宮內膜癌症狀,主要表現在陰道出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為大量出血,所以常被年輕或近更年期患者誤認為月經不調,而延誤就醫時機;如果沒有超音波,或病理切片檢查,有些醫師也會輕易忽略。他解釋,子宮內膜癌本身及其出血與排液的瘀積,一般會刺激子宮不規則收縮而引起陣發性疼痛, 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以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臟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惡病質等,都是子宮內膜癌的徵兆。 劉錦成呼籲,子宮內膜癌,無法經由子宮頸抹片來篩檢,所以超音波和子宮內膜切片是子宮內膜癌最好的檢驗方式,因此特別提醒,凡有家族史,包括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癌、卵巢癌,或接受停經後單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或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病人,應定期接受檢查;建議婦女若有不正常且連續性出血,最好及早就醫治療。

停經婦女陰道異常出血 當心子宮內膜癌

停經婦女陰道異常出血 當心子宮內膜癌#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2歲的陳小姐因陰道出血就醫,經子宮內膜切片確診為子宮內膜癌,且細胞分化不好,所幸經電腦斷層詳細評估為早期,術後出院後僅需門診持續追蹤即可。她表示,本身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每年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習慣,此次陰道出血,起初以為是荷爾蒙失調不以為意,還好家人覺得已更年期了陰道還出血怕有問題堅持要她就醫,才診斷出罹患子宮內膜癌,所幸在癌症早期就發現並即早就醫治療,手術順利清除腫瘤,後續也只要門診追蹤即可。子宮內膜癌無法經由抹片篩檢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婦產科張崑敏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通常會有陰道異常出血的症狀,陳小姐很幸運的及早就醫治療,雖然腫瘤細胞的分化較差,不過因為在第一期就得到診斷並治療,後續不需再接受放射線或化學治療,且預後良好,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依照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每年臺灣約有1,200例新增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已超越卵巢癌及子宮頸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人也常伴隨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張崑敏醫師指出,超音波及子宮內膜切片是子宮內膜癌最好的檢驗方式,凡是有家族史,含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癌、卵巢癌或接受停經後單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者,都建議定期接受檢查,特別是子宮內膜的疾病,無法經由子宮頸抹片來篩檢,提醒婦女若有不正常且持續的出血,最好能請醫師安排相關的檢查。 

急性發燒伴隨出血 恐血癌前兆

急性發燒伴隨出血 恐血癌前兆#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急性血癌早期檢測不易,急性發燒、貧血、紫斑出血可能是癌症前兆!醫師表示,民眾需多加留意身體徵兆,因急性血癌往往伴隨急性發燒,出血、貧血、血小板急速下降等併發症,和一般感冒發燒略有差異,因此患者若發燒、帶有貧血或紫斑出血,應儘速就醫確診。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高偉堯醫師表示,急性血癌大多是早期造血幹細胞發生成熟障礙且大量增殖,而慢性血癌則是較成熟的造血細胞產生異常病變所引發,因此慢性血癌常通常可透過健檢發現,如白血球過高等;但血癌周邊血液常規檢查中,不成熟的芽球性細胞,不一定可以檢測出來,使得急性血癌檢測的困難度增高。因急性血癌早期檢測不易,民眾若有急性發燒、貧血、紫斑出血的情況可能是癌症前兆,千萬不能輕忽。此外,血癌不只是會影響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的生成,進而引發貧血、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嚴重者還可能發生器官衰竭或死亡。不放棄治療!目前治療血癌方式有化學藥物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等,高偉堯醫師建議病人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仍有根治與治癒的機會。

阿嬤胰臟癌手術後大量出血 竟是0.1公分血管在作怪

阿嬤胰臟癌手術後大量出血 竟是0.1公分血管在作怪#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看到食物就想哭!日前,台中有一名八十多歲的老阿嬤,近日食慾變得非常差,幾乎是看到食物就想哭,但阿嬤總是鐵齒,都說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沒想到,拖了一陣子之後,出現黃疸,到醫院檢查,發現有膽結石症狀後,想透過手術清除,意外發現阿嬤罹患了胰臟癌,雖手術後成功把腫瘤切除,但在七天後卻出現大量出血,所幸經醫師長跑六小時的手術後,病情終於穩定。六小時手術 小血管出血很難找胰臟腫瘤切除後,為什麼會突然大量出血,導致阿嬤陷入昏迷?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吳永康主任指出,雖切除腫瘤的過程十分順利,但由於大部份胰臟手術後滲漏出血,是常見的合併症,所以才會造成出血的症狀。而阿嬤會這麼嚴重,必須讓醫師花費長達六小時的手術時間,是因為阿嬤出血的血管並非在一般左胃動靜脈或是胃跟小腸吻合處,而是來自脾動脈近端的小分枝血管,出血點只有零點一、二公分,相當的罕見,所以光找出血點,就找了許久。所幸,發現微小出血點並立即栓塞後,阿嬤的病情逐漸康復當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