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胖症

全台百間院所助糖胖症患者共減去 3,700 公斤!醫:糖胖症僅控糖減重還不夠 器官保護不可少 「診間 4 問」啟動心腎體重全面保護

全台百間院所助糖胖症患者共減去 3,700 公斤!醫:糖胖症僅控糖減重還不夠 器官保護不可少 「診間 4 問」啟動心腎體重全面保護#糖胖症

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突破 250 萬人,每年仍以約 2.5 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其中高達 8 成患者同時合併過重或肥胖問題,形成更棘手的「糖胖症」,使全身器官承受嚴重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糖胖症不僅會提升全因性死亡風險逾 2 倍,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也增加近 1.8 倍。美國糖尿病學會(ADA)近年提出「心臟–腎臟–代謝(CKM)症候群」概念,強調糖胖症會導致血壓升高、使血管內壁受損,引發栓塞,造成心臟與腎臟負荷倍增,增加心臟病及慢性腎病風險。然而統計顯示,僅有不到 3 成患者執行體重管理,顯示提升疾病認知與行動力刻不容緩。 「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啟動     助患者同步控糖、減重、護器官 為協助糖胖症患者獲得更全面的治療照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 2024 年啟動「糖心胖三合守護 計畫」,號召全台 122 家醫療院所參與。計畫透過醫療團隊衛教、追蹤與以符合國際指引建議的藥物治療,協助患者同時達成控糖、減重與器官保護三大治療目標。 歷時近十個月的計畫最終共 883 位糖胖症患者接受完整衛教、追蹤及治療。結果顯示,參與計畫之 患者共減重 3,708.6 公斤,平均腰圍縮小近 5 公分,相當於褲頭小了兩個尺碼,更有半數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降至理想目標。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糖尿病學會糖尿病工作小組委員楊宜瑱指出,這些成果證明只要醫病攜手、以正確衛教與有效藥物,就有機會改善健康,幫助患者重拾健康並遠離共病。 告別「控糖減重就足夠」舊思維  「診間四問」讓患者化被動為主動 楊偉勛理事長分享,美國糖尿病學會 2025 年指引建議,糖胖症患者應及早就醫,在初診時即完成糖、胖、心、腎及其他共病風險的全面評估,並優先選擇具多重效益的治療策略。他更指出,糖尿病治療已進入「醫病共享決策」時代,患者應化被動為主動,透過「診間四問」與醫師充分溝通,包含了解自身血糖、體重、腰圍與 BMI 等體位指標,確認心腎等共病風險,並與醫師共同設定治療目標與選擇合適藥物,透過全面性的控管,有效保護器官,守護長期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治療與國際接軌  部分 GLP-1 腸泌素藥物兼顧「糖、心、胖、腎」四重效益 隨著科技進步,糖尿病藥物推陳出新,楊宜瑱部長分享,近年 GLP-1 腸泌素類藥物問世,為糖胖症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國際治療指引也建議若有控糖減重需求,可優先考慮 GLP-1 腸泌素類藥物;若合併心腎甚至脂肪肝風險,則可選擇具器官保護實證效益的 GLP-1。「GLP-1 是人體腸道分泌的荷爾蒙,不僅能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以輔助體重管理,在身體各個器官也都可以發揮功效。」她舉例,目前部分 GLP-1 藥物具有國際大型三期臨床實驗及真實世界資料證實,能降低近六成重大心血管事件風險,並對腎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顯示其在控糖、減重外的器官保護價值。「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中的藥物也是使用 GLP-1 藥物,讓台灣患者的治療與國際治療接軌。」 全台院所展現「糖心胖共治」軟實力     醫病協力提升治療成效 本次糖心胖三合守護計畫共 122 間院所參與,每間院所透過整合照護與患者教育,展現臨床實證成 果,其中 12 院所更以優異表現獲得表揚,包括榮獲「特優獎」的三軍總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華謙家醫科診所及陳宏麟診所;「優選獎」的林口長庚醫院、衛福部臺北醫院、陳霆昌安糖診所與曾競鋒診所;而「佳作獎」由新光醫院、高雄新正薪醫院、芯禾診所及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獲得。 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指出,糖尿病治療已進入「醫病共享決策」時代,呼籲患者就診時主動提出「診間四問」,掌握血糖、體重、腰圍與BMI,並與醫師共同設定治療目標與選擇合適藥物,全面守護心腎健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供) 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楊宜瑱指出,GLP-1腸泌素類藥物具「糖、心、胖、腎」四重效益,不僅能穩定血糖、輔助減重,部分種類更具心腎保護實證,展現其在控糖與減重之外的器官保護價值。(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供)

他胖到血管全塞,二度心梗險死!醫用超夯減肥藥「腸泌素」逆轉糖胖症

他胖到血管全塞,二度心梗險死!醫用超夯減肥藥「腸泌素」逆轉糖胖症#糖胖症

55歲范先生罹糖尿病多年,體重曾達120公斤、腎功能異常,因工作忙碌常漏服藥,2018年首次心肌梗塞緊急置入支架,去年再次心肌梗塞,半夜胸痛、喘不過氣送急診。他痛定思痛,開始規律回診與慢性病治療,透過腸泌素藥物治療,成功降至92公斤,降低心血管風險、改善腎功能,使疾病獲得有效控制,生活品質也顯著提升。

年輕糖友平均壽命少14年!醫曝「1原因」陷糖胖惡循環:吃太多不自知

年輕糖友平均壽命少14年!醫曝「1原因」陷糖胖惡循環:吃太多不自知#糖胖症

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目前台灣罹病人口已超過220萬人,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更預測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在2030年將直逼300萬大關。但專家指出,目前仍有約5成患者未達到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的控糖目標,原因之一可能與血糖與肥胖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相關,造成的共病與死亡風險也大增,腸泌素作為糖尿病的新治療趨勢,可同時控制體重與血糖。

「糖胖症」恐增7倍死亡風險!醫建議「腸泌素」可逆轉疾病防越來越胖

「糖胖症」恐增7倍死亡風險!醫建議「腸泌素」可逆轉疾病防越來越胖#糖胖症

肥胖是種慢性病,比起正常體重者,肥胖者發生代謝疾病、糖尿病及高血脂風險更高,而一旦糖尿病病友的BMI指數大於27以上有肥胖情形,更要當心罹患「糖胖症」的死亡風險甚至提高至7倍。醫師指出,常聽到用於減重的「瘦瘦針」腸泌素藥物,可一次解決肥胖及糖尿病問題,搭配正確飲食及運動,有助逆轉糖胖症。

糖尿病「胖VS不胖」死亡風險差7倍!醫揭「糖胖症」3大併發症風險

糖尿病「胖VS不胖」死亡風險差7倍!醫揭「糖胖症」3大併發症風險#糖胖症

一位40歲出頭的科技新貴,體重110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糖化血色素高達9%,被確診為糖胖症。經醫師建議下,積極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管理,使用健保給付之降糖藥物,並搭配兼具體重下降及血糖控制的自費口服降糖藥物治療,過程中也透過短期配戴連續葡萄糖監測來控制血糖,經過約半年後,體重減掉17公斤,血糖也下降至正常值。

肥胖又有糖尿病,小心糖胖症!醫揭「併發症超多」眼睛、心臟都難逃

肥胖又有糖尿病,小心糖胖症!醫揭「併發症超多」眼睛、心臟都難逃#糖胖症

「糖胖症」就是肥胖加上糖尿病!根據統計,約8成的糖尿病患者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而肥胖者也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指出,合併糖尿病及肥胖,也就是「糖胖症」的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例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器官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比較高。

越胖血糖越失控,長期恐釀腎臟及心血管病變! 深入了解 血糖 肥胖控制關鍵

越胖血糖越失控,長期恐釀腎臟及心血管病變! 深入了解 血糖 肥胖控制關鍵#糖胖症

根據世界糖尿病聯盟統計,全球約有5.4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1!並有數據指出,高達8成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有肥胖或過重問題,當糖尿病合併肥胖即稱為糖胖症*2,研究指出糖胖症患者具有較高的心血管*2和腎臟疾病風險*3,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糖胖症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肥胖合併血糖問題,英文是diabesity,也就是由糖尿病的英文diabetes和肥胖症的英文obesity組合而成,因此在治療上需同時針對兩個疾病進行處理。 三軍總醫院代謝症候群防治中心主任郭俸志醫師說明,肥胖和糖尿病是會交互影響的,當長期肥胖狀態下,容易造成脂肪組織功能不良,進一步形成異位性脂肪沉積於肝臟造成脂肪肝,於是使得「胰島素阻抗」增加,進而導致糖尿病*4.5,相反地,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島素狀態下,也會使得脂肪組織堆積而增加肥胖的風險!當身體面對2種有害因子的影響下,會讓血糖不易控制,而血脂及血壓異常的風險也升高,進而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的機率大幅增加*2.3。 郭俸志醫師表示,也因此糖胖症患者,除了血糖穩定控制之外,更需將減重列為優先治療目標,才能逆轉此惡性循環,從而減少相關心腎系統等器官病變的產生。原則上BMI ≧27的族群,建議至少必須要先降至24 ≦ BMI<27,再慢慢控制回標準體重 (BMI≦24)。(國健署健康九九+:BMI測試) 飲食控制、運動養成再搭配藥物才是關鍵 不管是糖胖症或是糖尿病患者,郭俸志醫師強調,都必須給予飲食衛教作為基本,進一步養成良好運動習慣,才能達到長期穩定的血糖及體重控制,另外若已達重度肥胖情況時,就可能顯著影響到日常生活能力,如走路會喘、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膝蓋負擔過重產生退化性關節炎等,這樣的高風險族群除了生活型態的介入治療外,就會建議儘早使用輔助藥物或接受減重手術,以避免越胖越無法運動,進一步造成血糖難以穩定控制*6。 郭俸志醫師說明,目前同時具有控制血糖、控制體重及心腎器官保護效果的藥物共有兩大類,分別是口服與針劑型的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以及口服的SGLT2抑制劑。前者除了促進胰島素分泌達到控制血糖作用之外,同時也能抑制食慾、減緩胃排空來達到有效的體重減輕,更重要的是長期使用下具有保護心血管系統的實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當血糖已經降到正常值時就不會持續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單獨使用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所以也可以用於非糖尿病之肥胖患者的體重控制。後者SGLT2抑制劑則透過腎臟排出糖份的機轉來達到控制血糖及減少體重的效果,原則上也不會造成低血糖,同時長期使用下也具有減少心衰竭及慢性腎病變的實證。 無論是口服與針劑型的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或者SGLT2抑制劑,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若糖尿病患者已有相關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病病史,就會建議於第一線就開始使用*7,但在藥物使用上仍需注意,使用 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且少數案例報告中顯示可能與胰臟炎風險的增加具有關聯性,此外口服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必須要空腹服用,服藥喝的水量需限制少於120毫升,且服藥後需至少隔半小時以上才能攝取食物;而SGLT2抑制劑服用時間則較為彈性,可以空腹或隨餐吃,但要注意維持水分的補充、避免長時間憋尿及維持良好衛生清潔習慣,以減少生殖道或泌尿道發炎的風險。因此在選擇藥物時,病患都應該與醫師討論是否合適。 郭俸志醫師提醒,糖尿病與肥胖是影響健康的2個有害因子,更是彼此互相影響,肥胖會大幅的影響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因此若有肥胖問題一定要儘早處理,透過養成每天量測體重的習慣,配合總熱量控制、搭配飲食指南及每天適當運動20~30分鐘,一週至少3~5天,進一步加上醫師囑咐的藥物治療,才能達到健康的體適能狀態並維持有效且長期穩定的血糖及體重控制。

胖到血糖狂飆忌不了口!醫建議「治療2招」讓她3個月瘦9公斤

胖到血糖狂飆忌不了口!醫建議「治療2招」讓她3個月瘦9公斤#糖胖症

33歲王小姐身高158公分,體重卻直奔7字頭,長久以來不斷嘗試減肥,包括各類藥物、保健食品等,卻又會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只是停藥後又因飲食不忌口復胖,走沒幾步就開始喘與心悸,心力交瘁之下,只好到院求診與醫師討論,檢查發現各項血糖數值超標,屬於典型糖尿肥胖症,必須控制血糖並減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