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

咬合困難 缺牙不補恐致關節障礙

咬合困難 缺牙不補恐致關節障礙#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逾60歲婦人因為吃東西有困難到牙科門診求診,經過醫師檢查後發現,口內後牙區有2處缺牙,原本可接觸的上、下牙齒在拔完牙一段時間後,上下排牙齒變得無法緊密咬合,造成咬合吃力、進食困難。長期缺牙不補 恐影響進食與咬合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醫師楊智仁表示,因長期缺牙不補影響到進食與咬合的案例不少,此類患者需要花2-3個月時間做咬合調整,必要時甚至需要拔除無法保留的牙齒,使患者上、下牙能完全接觸,再將缺牙區部份以合適的假牙贗復,缺牙處的假牙補綴方式一般可以考慮活動假牙、固定牙橋及人工植牙。蛀牙缺牙不補 嚴重恐致關節障礙楊智仁醫師指出,上述案例的病人就是忽略了假牙的重要性,導致缺牙的緊鄰牙齒因為長久沒有補綴而傾斜,而缺牙處的對咬牙也因無阻擋而向下長長,致使咬合亂掉了而無法進食。「缺牙不補,後患無窮」,有牙齒缺損的病人還是要盡早檢查及補綴,一般經過適當治療後,可以恢復正常咀嚼。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口腔外科主任曾建福表示,早期植牙發展啟於全口假牙運用,近年來,材料與技術的進步,因外傷、意外或牙周病造成單顆缺牙的患者也多了植牙的選擇,除了功能的恢復以外,更重視自然美觀的概念。牙齒因蛀牙長期不治療,可能會造成缺牙,牙齒傾倒而影響到牙弓排列狀況,影響咀嚼功能,因缺牙無法正常飲食也常會造成單側咀嚼,長期顳顎關節受力不平均,亦會導致關節盤變形或關節頭破壞,引發疼痛及不適感,長期未注意更可能造成關節障礙,臉部發育變形偏斜。牙周病細菌可能會影響胎兒健康曾建福主任指出,人體口腔內含有大量細菌,若是因為蛀牙、牙周病或口腔黏膜疾病,可能造成細菌四處流竄導致局部感染、蜂窩性組織炎及壞死性筋膜炎。任何牙周問題都可能讓細菌趁虛而入,美國婦產科醫師警告,孕婦必須注重口腔健康,牙周病細菌可能會影響胎兒的健康,牙周病或蛀牙牙髓壞死,都可能會惡化成腦膜炎、腦膿瘍,對健康來說都是很大的傷害。缺牙引起其它疾病或影響一個人一生會有二套牙齒一套乳牙,一套恆牙,牙齒與咀嚼功能習習相關,當缺牙時間長而導致不正常的食物攝取就可能因此造成身體的營養不良,如缺牙的數量多更有可能因為無法有效咀嚼,大部分食物直接吞食而導致腸胃不適、吸收障礙。營養攝取不足的狀況下,輕者使孩子的生長發育受阻進而影響智力發展,成年人容易導致疲倦體重下降,進而肌肉萎縮,免疫力下降而無法對抗疾病。嚴重的就可能會引發包含可導致高血壓、冠狀動胍心臟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結腸炎和便秘等疾病。 重視口腔衛生維持減少缺牙確保身體健康多數國人刷牙不到3分鐘,且刷牙的方法大多是不正確的,導致在年老時缺牙的狀況更為嚴重,且部份民眾一般只於早上起床後及睡前刷牙,而不是於餐後立即刷牙,食物及口腔內細菌經一段時間變酸後侵蝕牙齒,增加了齲齒的機會,因此,在餐後立即刷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牙縫清潔更重要!由於食物會殘留於牙縫,刷牙時不一定能清的乾淨,因此牙線及牙間刷的使用非常重要。除了早晨及睡前,三餐飯後的牙周清潔也要注意,降低酸蝕時間就能減少齲齒機會。另外,除了飯後刷牙,每半年也要記得定期檢查,保障健康從「齒」開始。

誤吞磁鐵 禁食禁水快送醫!

誤吞磁鐵 禁食禁水快送醫!#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歲的小萬看到家裡有一堆閃亮亮的小鋼珠,看起來和他平常吃的巧克力小糖果有幾分相似,一時好奇就吞了好幾顆,如果只是一般的小鋼珠,大部份都可以自然排泄出來,然而小萬誤吞的小鋼珠帶有強力磁性,送醫後立刻安排手術,小鋼珠和所有食物混在一起,耗時3個小時才順利取出鋼珠,幸好後續恢復良好,並未出現任何併發症。磁鐵移動 造成腸扭轉、腸阻塞4歲的王小弟也是因為誤吞多顆磁鐵,而被送醫急診,到院時磁鐵已經移動到小腸,無法以胃鏡取出,先住院觀察等待磁鐵自行排出,住院數天後這些磁鐵沒有排出,反而造成腸扭轉和腸阻塞,最後以手術取出磁鐵,術後王小弟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導致腸壞死、穿孔 引發敗血症中國醫藥大學兒童腸胃科研究醫師陳德慶表示,如果磁鐵有辦法把2種東西吸住,它當然就可能把2段腸子也緊緊地吸住,時間一久被吸住的地方就會缺血導致腸子壞死、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不慎吞下 先移除身邊金屬物品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兼兒童急診科陳德慶醫師,提醒照顧者任何可以被小朋友(特別是3歲以下的小朋友)塞入嘴巴裡的東西都要小心保管,以免不小心吞入而發生危險,如果家中孩童不慎把一顆磁鐵吞下,可以先移除小朋友身邊的金屬物品,包括鈕扣、皮帶扣、零錢、鑰匙等,再到門診諮詢及檢查。吞入2顆以上 必須禁食、不可喝水萬一小朋友吞入2顆或以上的磁鐵,或是1顆磁鐵加上另一種金屬物品,必須馬上到急診室接受治療,同時禁食,連水都不能喝,才能安排緊急胃鏡取出誤食的磁鐵,如果用胃鏡仍然而法取出這些被誤食的物品,就需要住院觀察,甚至是手術取出,這2位個案因誤吞磁鐵,幸好急診醫師處置後都恢復良好,並未出現任何併發症。

長照住民泌尿感染 死亡率增至23%

長照住民泌尿感染 死亡率增至23%#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5歲女性有糖尿病病史,長期失智症已臥床數年,因發燒,消化變差,血糖不穩,尿液明顯變混濁而就診,尿液檢查為膿尿,尿液培養為大腸桿菌引起之泌尿道感染,經口服佐淨菌(levofloxacin)治療後症狀改善。大腸桿菌最常見 佔50%~70%大腸桿菌是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約佔50%至70%,近年來多重抗藥性大腸桿菌的比例增加使得治療面臨挑戰,一般常用口服抗生素,如佐淨菌,喜復黴素常有治療失敗的經驗,這時醫師在住民診察時的臨床判斷更顯重要,決定住民在機構內接受治療,或是轉送至急性醫療機構作後續照護常常影響整體預後。10%併發敗血症 死亡率增至23%長照住民泌尿道感染中約10%會併發敗血症,整體死亡率可增加至8%至23%,此合併症常發生在長期導尿管使用的住民,預防之道包括仔細評估導尿管使用住民,儘可能移除導尿管,此外也藉由攝取適量蔓越莓配方,其中的初花青素(PAC,proanthocyanidin)成份,具有預防大腸桿菌對泌尿道上皮細胞吸附的效果,減少泌尿道感染發生。台灣醫策會台灣臨床成效指標(TCPI)數據顯示,醫學中心導管相關泌尿道感染密度為4.68‰~8.19‰,且研究顯示導尿管多存留1天,導致菌尿症發生率就會增加3%~10%,超過30天,所導致菌尿症的發生率就會增加至100%。成人每日 每公斤攝取30c.c.水量泌尿道感染是長照機構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住民的臨床症狀表現不典型,一般情況下容易忽略,藉由醫師判斷,加上即時適當抗生素治療可減少併發症發生,針對敗血症高風險族群未能及時轉介住院治療,死亡率仍高不可輕忽。預防泌尿道感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攝取水分,依照衛福部指示,成年人每日水分攝取量,簡單公式為每公斤體重需攝取30c.c.的飲水量,若體重為70,則應攝取70x30=2100(ml)的水分,多喝水增加排尿次數,泌尿道感染的機會會降低很多。 

不可小看!皮膚損傷恐致敗血症

不可小看!皮膚損傷恐致敗血症#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據統計高齡長者的皮膚損傷,是照護機構臨床上3大問題之一,其中又以失禁性皮膚炎及壓瘡最為常見,失禁性皮膚炎患者罹患壓瘡的機率,比起非失禁性皮膚炎患者高出22倍,而壓瘡容易引發敗血症、骨隨炎等致命性併發症,患者死亡率比一般住院患者可能高出約4倍以上。由於高齡長者傾向在家養老,家人、子女須正視逐漸老化的長輩,平日為他們做好皮膚照護,把握肌膚保養首重保濕、失禁發生立即清潔保護皮膚、並避免皮膚與傷口二次傷害等三大原則,才能降低失禁性皮膚炎與壓瘡發生機率,讓長者免於疼痛、睡得安穩,以維護生活品質。皮膚失去水份與油脂 易乾燥發癢高齡長者因皮膚汗腺功能下降、皮脂腺分泌降低、皮下脂肪減少,且真皮層老化降低水分保留能力,皮膚失去水份與油脂,容易產生乾燥發癢狀況,免疫功能也跟著衰退,容易產生皮膚損傷,照護者若具備長者皮膚照護觀念,就能事前預防失禁性皮膚炎、壓瘡,降低皮膚疾患發生率。當長者皮膚因失禁性皮膚炎出現損傷時,使用濕紙巾擦拭都可能對發炎或損傷部位造成負擔,因此建議使用弱酸性,且免沖洗的皮膚清潔液進行清潔,對於已發紅或破損的皮膚,清潔後需要進行防護,隔離排泄物刺激,避免失禁性皮膚炎擴大,並經常保持長者會陰部皮膚的乾淨乾燥。  

嚴重敗血症 死亡率高達30~40%

嚴重敗血症 死亡率高達30~40%#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全身系統性發炎是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與致死的關鍵因素,敗血症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台灣,每年大約有110,000個人罹患敗血症,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敗血症的病例數呈直線上升趨勢,嚴重敗血症的死亡率仍然高達30~40%,最後導致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依據衛福部公布的資料,敗血症是民國105年度第十三大死因,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受到細菌感染刺激,造成免疫細胞釋放過多發炎因子,進入血液之中,導致全身性的急性發炎反應和細胞受損,隨著病程的持續發展,就會演變成嚴重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是重症加護病房病患最主要的死因之一。全球每3秒 會有人死於敗血症在全球每3秒會有人死於敗血症,敗血症有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老年人、免疫力受損的人發生機率較高,而敗血症所潛藏的危機不容忽視,敗血症的病人需要及早治療,而且必須到加護病房接受輸液及抗生素等支持性治療。美國重症醫學會將敗血症分為四個不同的程度,全身性發炎症候群(低體溫、呼吸過快、白血球濃度過低或過高),第二個程度為敗血症,有全身性發炎症候群診斷,並且有確定受到感染,第三個程度為嚴重敗血症(敗血症已造成器官的損傷且接收到的血液灌流不足),第四個程度敗血性休克(持續輸液治療,低血壓和低血液灌流的情形能未改善)。

敗血症新藥 存活率高8成

敗血症新藥 存活率高8成#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以及三軍總醫院醫師團隊聯手合作,經由人類細胞及小鼠模型研究證明,血管內皮細胞可製造分泌具有抗發炎效果的細胞護衛因子,5-methoxytryptophan (5-MTP),且5-MTP能有效抑制小鼠全身系統性發炎反應,及敗血症的死亡率。護衛因子5-MTP 減少發炎反應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呈欽,致力於研究全身系統性發炎反應,與敗血症病症致死機制,其團隊於近期研究發現人體血管內皮細胞,會產生並釋放細胞護衛因子5-MTP,血液循環系統中扮演抗發炎分子的角色,能抑制發炎細胞不正常活化,減少體內發炎反應發生。研究團隊以小鼠模型進行研究,發現在敗血症小鼠體內的細菌感染反應,會抑制體內5-MTP的生成,造成血中5-MTP濃度下降進而加劇全身性發炎,注射5-MTP可降低敗血症小鼠全身性發炎反應與器官衰竭,相較於未注射5-MTP組別,有注射5-MTP敗血症小鼠的存活率達80%。阻擋發炎因子啟動信號 產生保護作用分析發現,5-MTP是藉由阻擋發炎因子啟動關鍵信號,讓下游一連串過度發炎反應機制無法進行,而對身體產生保護作用,研究團隊與三軍總醫院合作,檢測敗血症病人檢體,發現敗血症病患以及健康受試者血液內均可測得5-MTP,但敗血症病人血清中5-MTP濃度明顯偏低,較正常人少約65%。此次研究成果為國內開發敗血症藥物,與新式醫療策略帶來嶄新方向,由於5-MTP是人體內在合成、無毒性的色胺酸代謝產物,研究團隊將以其為基礎先導化合物,開發低副作用的抗全身性發炎症及敗血症新藥,目前正進行多國專利申請中。

他背痛亂吃消炎藥 引發敗血症險沒命

他背痛亂吃消炎藥 引發敗血症險沒命#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0歲林姓老翁,因為長期背痛,常自行服用消炎止痛藥,三天前出現上腹悶痛的症狀,他仍持續服用止痛藥,最後因劇烈腹痛而送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查出是胃穿孔合併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緊急開刀幸運撿回一命 。外科廖師賢醫師表示,因老人家對於痛的感覺比較不靈敏,即使已經因為藥物造成了潰瘍,常常只會有一點胃悶、不舒服的感覺而已,使得有些人還是繼續服用消炎止痛藥,直到發現解大量黑色大便或嚴重腹脹、腹痛、吐血才送醫,此時已經胃出血,甚至已有胃穿孔、腹膜炎,更有生命危險。消炎藥+胃藥安啦? 仍有傷胃風險有些人認為,消炎藥加上胃藥一起服用就不會傷胃,這是錯誤的觀念。醫學上已經證明,消炎藥和一般胃乳片一起服用還是一樣傷胃,除非合併特殊胃藥,如質子幫浦抑制劑或高劑量的氫離子拮抗劑一起服用,才能達到預防潰瘍的效果。臨床上,時常有因為胃潰瘍、胃出血而來接受胃鏡檢查的老人家,而這些病人也幾乎每人之前都有吃過時間長短不一的消炎止痛藥。有些藥是醫師所開立,有些是病人自行到藥房購買,甚至是購自廣播電台。廖師賢醫師提醒年紀大的人用藥要小心,尤其是以前就有消化性潰瘍或胃出血病史的病人,或目前服用低劑量阿司匹靈來預防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病人,更需要謹慎服用消炎止痛藥。廖醫師建議病患,吃消炎藥之前請務必與醫師討論,並主動告知醫師自己的正在服用的藥物及服藥的反應,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嬰發燒腹瀉 染綠膿桿菌險死

嬰發燒腹瀉 染綠膿桿菌險死#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一名9 個月大原本健康的孩子,某天開始發燒、腹瀉外,糞便還有些許黏液但無血絲,且活力和食慾卻越來越差,尿液量明顯減少,送醫經檢查,發現身上出現許多紅疹,並出現敗血症休克現象,立刻開始急救。幾天後診斷確立是「綠膿桿菌造成的敗血症休克」,經過三週住院治療後,已無大礙。敗血症休克恐奪命 死亡率達3成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謝宗學醫師指出,敗血症是指人體被外來病原體入侵後產生一連串系統性發炎反應的過程,同時伴隨全身性的表徵,如體溫改變 、過快的心跳速率、呼吸速率或白血球數目改變 ,若演變成敗血症休克,甚至會危及生命。而綠膿桿菌是種人類腸道菌,病人若因為外傷、生病或藥物影響,導致免疫功能降低,則容易造成感染,特別是年齡幼小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兒童,一旦被綠膿桿菌感染,常迅速演變成敗血症休克,死亡率約 20 ~30%。觀察活力、食慾助辨別謝宗學醫師也呼籲,嬰幼兒生病時,居家照顧的重點除了監測體溫的高低外,還要觀察活力和食慾的變化,若退燒時仍無改善,持續變差,要懷疑是否有併發症出現。所以,家長一旦發現活力和食慾變差,要立刻至醫院急診就診,檢查是否有嚴重併發症出現,不要延誤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