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

定期做身體健檢 原位癌現蹤

定期做身體健檢 原位癌現蹤#健康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國人目前十大死因之首為癌症,105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0萬人,平均每4分58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黃小姐參與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時順便加做四癌篩檢的乳房攝影檢查。報告顯示左側乳房有細小多型性鈣化,切片結果為原位癌。根據統計,約有3%的病人發現自己得到癌症時,只找到在淋巴、其他器官的轉移癌,卻找不到原發癌的位置,由於轉移癌的病灶來自原發器官,而每種原發癌症都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果找不到源頭,很難對症下藥、甚至會一再形成轉移,最後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或引起其他併發症。由於癌細胞轉移多行血管,骨骼、肝臟、肺臟等血流極為豐富的器官,就容易成為癌細胞「著床」的根據地,所以醫師多半會從這幾個器官下手。如果找不到原發癌,平均存活時間短於6個月,只有11%的病人能活超過3年,但只要找到原發癌,平均存活時間就可以上升到23個月。最理想的癌症防治策略,應從初段預防開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注重營養、均衡飲食、採取促進健康行為、避免接觸致癌物質(如菸、檳榔、有毒物質等)。同時建議民眾主動接受癌症篩檢,透過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以減少死亡率與提高生活品質。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癌症篩檢的工具如下:1.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2.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每3年1次。3.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4.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5.腹部超音波與胎兒蛋白的血液檢驗:B型肝炎與C型肝炎帶原者,每半年至1年1次。肝硬化者則需縮短為每三至六個月檢查。6.無例行性篩檢:肺癌可由低輻射線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但高偽陽性的檢查結果,可能導致後續一連串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與治療;所以目前僅建議高危險族群考慮施作,目前證據顯示建議施作的高危險族群為:(1.)建議年齡介於55~74歲,抽菸史超過30包/年(即每天抽1包菸,超過30年;或每天兩包,超過15年;或每天3包,超過10年等)。(2.)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尚未超過15年者。 

音樂讓乳房攝影更加輕鬆!

音樂讓乳房攝影更加輕鬆!#健康檢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許雅茹/整理報導)劉媽媽說:「健康服務中心一直打電話要我做乳房攝影檢查,聽說很痛一直不敢去檢查,邀請電話不斷,感覺不好意思再推拖了,只好去檢查。結果發現初期乳癌,治療後恢復良好,現在還能遊山玩水。所以不要聽說檢查會疼痛就拒絕乳房攝影檢查!每天約31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容笑英主任表示,乳癌為全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發生高峰在45-69歲之間,約為每十萬名女性188-194人。依據衛生福利部106年死因統計年報及國民健康署105年癌症登記年報顯示,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72.99及12.6(每十萬人口),每年逾萬名女性罹患乳癌,逾2,000名女性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女性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藉由播放音樂轉移痛覺的注意力,降低疼痛容笑英主任表示,經探索發現女性拒絕再次接受乳房攝影的原因,首因是難以忍受篩檢過程中乳房受擠壓之疼痛感。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護理師運用「巧推」(Nudge)理論融入癌症篩檢推廣策略,有助於乳房攝影時藉由播放音樂轉移痛覺的注意力,降低疼痛感受。經由改造環境中情境,以提升女性定期進行乳房攝影檢查。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於107年2場次60位女性乳房攝影檢查中播放音樂,結果發現簽署2年後再次接受乳房攝影比率為100%,高於一般受檢女性(對照組91.67%)。因此,於108年持續且擴大作法,並增加放射師衛教女性「乳攝檢查時疼痛是正常的」,給予情緒上支持,緩和檢查時緊張度,以探索提升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的有效策略。

年輕族群壓力大 健檢揪出初期疾病

年輕族群壓力大 健檢揪出初期疾病#健康檢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器官逐漸衰退,許多潛藏的疾病呼之欲出,該如何提前預防便成為重要的課題。醫師指出,透過定期健康檢查,藉由數值得知身體機能狀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為寶貴的生命進行第一步把關;而若於海外旅遊、出差、就學期間需要醫療救助時,海外緊急醫療轉送服務,則成為延續生命的關鍵點!健康檢查項目多 依個人需求選擇目前國人普遍具有定期健康檢查的意識,但在面對為數眾多的檢查項目時,卻常常無從選起,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高級健康檢查中心劉曼莉醫師表示,可依據年齡、家族病史、慢性病史等做綜合考量,來選定檢查項目;而在檢查前應遵照醫囑停止飲食或其他注意事項,若檢查項目包含胃鏡、大腸鏡時,務必於前三日開始控制飲食,才能使健康檢查達到最佳成效。定期健康檢查從25歲開始 中壯年更應關注自我健康現今慢性病漸漸出現年輕化趨勢,而位居中壯年的家庭支柱,往往是家庭的主要照護者,上有長輩下有子女,在長時間工作以及高壓環境下,身心俱疲,往往忽略了自己是否健康的重要性。劉曼莉醫師提醒,若主要照護者因身體不適而倒下,將會對整個家庭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除建議剛踏入職場,備受高壓碰撞的25歲至30歲族群應及早規劃健康檢查外,中壯年族群更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關注自我身體健康,才能讓家庭圓滿並持續朝幸福邁進!(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健檢防病?正確判讀、調整生活很重要

健檢防病?正確判讀、調整生活很重要#健康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逢健康檢查時,總是對令人眼花撩亂的健康檢查項目感到困惑。受檢者最在意的是,檢查結果是否反應真實的身體狀況、對於健康的保證又提供了多少?想藉由健康檢查避免風險,理性選擇健康檢查可參用2大重點:(1)是否達到最佳性價比(C/P值)、(2)是否由醫師提供正確解釋與建議。健康檢查報告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崇豪表示,檢查是做不完的,多久做1次檢查也沒有一定的答案,定期健檢有其必要性存在,只是需間隔多久並沒有制式化的公式可循。最好依照年紀、性別、家族病史、危險因子等綜合考量,選定此次想做健檢的適應症。只有挑選最符合需求的檢查,才能達到檢康檢查的最佳效益!醫療不是萬能,疾病盛行率不高或檢查工具敏感性不高,就可能未檢查出疾病;且有些疾病從被檢查出到已無法治癒的時間點間隔很短,疾病又恰巧出現在2次檢查間,就算是「定期檢查」也很難預防。但萬一做完檢查不久就出現重大疾病,經常是醫病關係破裂那天。健康檢查報告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既不能完全反映以前的健康狀態,也不一定能預測以後的健康狀態。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 才能充分防病李崇豪副主任提醒,如果只看當下檢查報告,而不在無病的狀態下改變既有的危險因子,生病時再來質疑已太遲。健康檢查的報告若沒有醫師綜合解釋,任憑民眾自行解讀紅字有無,沒有去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健檢就不夠充分發揮目的!一般人生病了才就醫,然而疾病產生症狀,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發展,並非短時間內造成。李崇豪醫師指出,有些檢查不需列為標準套裝的常規項目,不必每個人每年都做。如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體,不論是帶原者或有抗體的人,B肝標記不會改變,而帶原者本來就應該進一步做完整的肝功能檢查及治療,常規在套裝中反覆檢驗這種項目,對自費的檢查者來說是一種浪費。

膽固醇攝取不足 恐增肝臟負擔

膽固醇攝取不足 恐增肝臟負擔#健康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國人加深對於健康的重視及健康檢查的普及,在臺灣「膽固醇」耳熟能詳,甚至成了最常談論的話題之一。膽固醇過高令人聞之色變,然而你真的確定你聽到的都是正確的說法嗎?檢查報告HDL是脂蛋白 膽固醇常見3迷思在網路上、電視節目、許多健康食品宣傳中,常常聽到不同的說法、甚至互相矛盾的資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揪出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提供正確解說:迷思1)膽固醇是壞人!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也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並身兼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如果沒有膽固醇,人根本無法存活。迷思2)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膽固醇的體內運送要靠脂蛋白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HDL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膽固醇回到肝臟;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脂蛋白的數量取決於膽固醇的運輸量,而非脂蛋白導致膽固醇高。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反應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數值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LDL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而HDL能降低風險,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迷思3)膽固醇高,飲食不能吃肉類、油脂類,只能吃蔬果?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千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至80%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僅佔20至30%,只要不是過分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可自行調節。如果攝取的量不足,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反而增加肝臟負擔。飲食建議均衡,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避免過多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勿過量食用。膽固醇不足亦有害 均衡飲食才是上策鄭玠豪醫師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猶不及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請教您的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台灣3成學童肥胖 高居亞洲第一!

台灣3成學童肥胖 高居亞洲第一!#健康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每10名學童就有3人肥胖,比率高居亞洲第一。另研究指出兒童洗腎盛行率逐年成長。新北市將「尿液檢查」及「腰圍量測」納入今年「學齡前兒童健康檢查」項目,把握黃金治療期並建立本市兒童腰圍標準對應表。衛生局將4月訂為「兒童顧齒月」,期間凡12歲以下到合約牙科門診免掛號費、6歲以下半年一次免費塗氟及國小1、2年級(6到9歲)免費窩溝封填。「學齡前兒童健康檢查」 早期發現及治療新北市長朱立倫表示,新北市從去年起提供到校健康檢查,服務近5萬名學童,今年更進一步整合牙科服務,主動到幼兒園為中班小朋友們進行「學齡前兒童健康檢查」提供聽力、視力、口腔塗氟、身體理學(4肢、五官及心音等)檢查及兒童發展評估等整合式服務,早期發現病徵,早期治療。朱立倫市長表示,統計去年新北市受檢兒童資料發現,聽力篩檢異常率約3.9%、視力異常率14.5%、身體檢查異常率7.6%(異常人次最多前三類為76.2%齲齒、23.2%性徵發育相關、11.0%心雜音等),並顯示新北市學齡前兒童BMI(身體質量指數)過重及肥胖約佔24%。每10名學童就有3人肥胖 比率高居亞洲第一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根據教育部統計,我國每10名學童就有3人肥胖,比率高居亞洲第一。若在3至5歲過重或肥胖,容易養成「易胖體質」,未來罹患慢性病風險也增加。另有研究報告指出,小兒腎病透析盛行率逐年成長,每200位就有1位有腎臟方面疾病,目前全國約有20萬慢性腎臟病兒童,好發年齡集中在3歲。新北市政府為就讀幼兒園中班(101年9月2日至102年9月1日出生)或該年齡層的設籍兒童,安排專業醫療團隊前往幼兒園免費提供整合式健康檢查服務或前往29區衛生所檢查,若檢查結果異常醫師會開轉介單,再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衛生局結合牙醫師公會推出「兒童顧齒月」合約牙醫診所,可上衛生局官網http://www.health.ntpc.gov.tw查詢。

醫訊/健康檢查暨四癌篩檢

醫訊/健康檢查暨四癌篩檢#健康檢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暖花開,不如邀集親朋好友一同走出戶外,舒筋健骨動一動!許多疾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唯有透過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潛在疾病,及早進行治療。健康檢查為自覺身心處於「正常」情況下,接受各種精密檢查。有鑑於此,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將連續舉辦3場社區健康活動,由物理治療師教您舒展筋骨,還可接受骨密檢測,預防骨質疏鬆悄悄來襲。活動免費,不需預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藉由專業健康促進團隊諮詢,檢測您的健康。(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第一場:社區成人健康檢查暨四癌篩檢活動】名稱:前鎮衛生所「社區成人健康檢查暨四癌篩檢活動」時間:107年3月17日星期(六)上午08:00至11:00地點:崗山仔中區老人活動中心(高雄市前鎮區瑞孝街33號)電話:07-2317108轉156(社區服務部林小姐)【第二場:社區成人健康檢查暨四癌篩檢活動】名稱:前鎮衛生所「社區成人健康檢查暨四癌篩檢活動」時間:107年4月1日星期(日)上午08:00至11:00地點:佛公國小玄關(高雄市前鎮區后平路135號)電話:07-2317108轉156(社區服務部林小姐)【第三場:社區四癌篩檢暨母親節愛媽咪健康檢查活動】名稱:前鎮衛生所「社區四癌篩檢暨母親節愛媽咪健康檢查活動」時間:107年5月5日星期(六)上午08:00至11:00地點:愛群國小玄關(高雄市前鎮區二聖二路194號)電話:07-2317108轉156(社區服務部林小姐)

「生理年齡」老化 台日韓陷血糖危機

「生理年齡」老化 台日韓陷血糖危機#健康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工研院民調顯示,民眾願意自費健康檢查,87.3%認為健檢是讓掌握身體狀況方法,但44%民眾面對健診報告紅字不知所措,也認為健檢後想要更健康,卻無從獲得根據自身狀況的實質改善建議。顯示民眾對自己的健康有很大矛盾,不知道如何促進健康。血糖年齡老化 台、日、韓皆陷危機過去健檢只能驗出病症,錯失亞健康人群。根據生理年齡,更加強預防醫學的功用。南韓在抗老醫學、美容醫學層面在亞洲居領先地位,10幾年前就開始運用大量亞洲人的健檢數據,以統計模組分析方法開發生理年齡分析引擎,將複雜的健檢報告數據,轉化成「生理年齡」,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改善方案,做為疾病風險預測及健康改善執行。韓國專家裴哲永博士表示,根據樣本統計分析,台灣民眾在代謝症候群5大項生理年齡,都略低於南韓及日本的生理年齡,但台、韓、日的血糖年齡則都出現老化狀態,台灣民眾要改善飲食不良習慣。肺部年齡老化則有2項可能原因,包括空汙、霧霾影響肺部,以及缺乏運動導致肺功能下降。健康檢查過後 更重要的是改善建議工研院IEK民調中顯示,檢後健康改善建議是目前台灣自費健檢讓民眾較為詬病服務較缺失的部份。1990年代,互聯網開始被運用在商業用途上,而在互聯網基礎下所延伸的大數據、人工智慧(AI)等技術,如今已經走入人類生活及商業活動等領域,其中健康醫療被認為是最有運用潛力的領域之一。謝邦昌院長認為,現今導向是人工智慧(AI)跨領域產業聯盟,健保資料庫的整合,智慧醫療、遠距照護還有雲端控管都是未來趨勢,更可利用疾病預測模型提早防範疾病發生。開業醫檢師王欽堂認為,移動互聯網結合雲端運算,讓民眾走向及時便利的健康管理,但需要透過各健檢單位以及相關領域合作,共同為民眾的健康把關。台灣健保、醫療支出持續的成長,但台灣民眾的健康狀況卻每況愈下,台灣人健康指數僅居全世界第45名,原因在於健檢後沒有相應解決方式以及民眾危機意識低。應該重新思考健康檢查應該帶給民眾什麼新定位。健康檢查不該只是找疾病,而是能透過健康檢查的數據,給予民眾更精準的健康促進方針。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