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質

預防骨質疏鬆症 每天曬太陽10分鐘

預防骨質疏鬆症 每天曬太陽10分鐘#鈣質

人體的骨組織是一種活的結締組織,是唯一礦物化及提供堅硬支持結構的組織,骨骼的堅硬結構,它能感知力量的變化,以及具備成長與再生的能力。骨的再塑由兩種細胞所執行,一是造骨細胞,負責骨的形成;另一是蝕骨細胞,負責骨的破壞與再吸收。骨質疏鬆症的定義乃是因爲骨骼中骨質量 (bone mineral mass; BMC) 降低所導致的骨骼變薄變脆且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也降低的一種慢性疾病,它是一種日積月累所造成的疾病,可能在輕微碰撞下即易形成骨折,而嚴重影響人體健康與正常生活,為恭醫院 - 鍾秀惠護理長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普遍又不易被察覺之疾病,常發生在老年人、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荷爾蒙不平衡及停經後婦女身上。2008年衛生署制定中的「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中,將老人族群列為未來需要健康關注的焦點族群,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每四人中即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所造成的社會及醫療成本極為可觀,如果可藉由外在方式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勢必可以降低骨質疏鬆症對社會之影響,降低社會醫療成本、提高整體國民健康水平。人類在28歲時達到全身骨質量的最高峰,影響骨質疏鬆症的相關因素大致可分爲直接(先天)因素,包含年齡、性別、荷爾蒙、遺傳及種族;以及間接(後天)因素,主要是環境和生活習慣。鍾秀惠護理長指出,鈣質是維持骨骼強度的重要成份,鈣與維生素D有密切關係,維生素D有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促進骨形成和骨礦化的作用,維生素D缺乏骨量流失,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此外,運動對骨質量有深遠的影響可提高骨峰質,運動是防治骨質疏鬆症的有效手段。而預防骨質流失的根本之道,是在年輕時,多多從事運動、均衡的飲食、每日攝取足夠的鈣質、儲存骨本以及曬太陽,以應付老年不可避免的骨質流失。國內外相關研究均指出,適量運動及均衡營養補充,對骨質疏鬆症預防及治療有正向之幫助,然而了解骨質疏鬆症之成因及其影響因素,並以預防及治療角度淺談運動及營養對骨質疏鬆症之影響。亦有研究發現增加骨質密度及降低骨質流失速率是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最重要之兩大原則,在所有的運動方式中以中等強度負重式運動對增進骨質密度效益最大;而在營養補充方面,則以適量補充鈣質、維生素D及雌激素對降低老年人及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助益最大。鍾秀惠護理長提出六大招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在35歲之前,骨量都屬於持續漸進生長的狀況,不過預防不嫌早,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到老也不怕骨頭鬆。1. 均衡飲食之外,加鈣加維他命D :均衡的攝取營養,不偏食、不亂食,是打好保骨本的基礎,在乳製品以及綠色蔬菜中都含有豐富的營養素。2. 選擇負重運動:運動對骨骼成長有正面幫助,因為骨頭生長過程與骨頭承受的硬力有關,運動可以幫助與硬力對抗,藉以增加骨頭合成。負重式運動,像是跑步、打球、舉重、啞鈴操、跳躍動作等,具有與應力對抗的作用,肌肉骨骼可以獲得訓練。 3. 每天曬太陽10分鐘:曬太陽對預防骨質疏鬆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透過紫外線的照射,可以活化維他命D,有了維他命D才能與鈣質相輔相成。建議您在早晨或傍晚太陽不是很強烈的時候,每天曬個10-15分鐘。 4. 避免過量咖啡、煙酒:長期過量的煙酒、咖啡都會干擾造骨細胞的活性,讓體內荷爾蒙失調,進而影響骨頭生長,讓骨質更快流失。5. 加強肌肉力量:固定運動以及均衡飲食是長肌肉的好方法,與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不謀而合。 6. 規律的正常作息:正常的作息可以讓內分泌系統正常工作,維持荷爾蒙分泌機能,避免因熬夜晚睡、失眠、壓力大等因素,打亂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骨骼發育生長。

骨鬆長效年針治療 六月獲健保給付

骨鬆長效年針治療 六月獲健保給付#鈣質

據統計,目前每年約有12,500名65歲以上婦女發生髖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平均每天就有5名媽媽死於骨鬆骨折。若幸運撿回一條命,仍有超過七成五的患者在就醫、用藥與生活起居上都需家人協助。初期的治療支出,加上每月的醫療復健費用,每年就要花掉近30萬元,以65歲停經後婦女來說,到老所支出的費用恐超過500萬元,不是一般家庭可負擔的,還不包含家人精神上與時間上的成本。因此,用藥順從度低一直是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大瓶頸,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魏志定醫師認為,施打一年一針順從度可以說是100%,記憶力差、服用多種藥物或是不喜歡長期用藥的患者根本不用害怕停藥的問題。而臥床、行動不便或是社交生活豐富、活動力強、嚮往簡單治療模式的患者,也很適合一年一針。研究證實長效年針可降低七成脊椎骨折與四成髖骨骨折風險,對於其他部位的骨折也有防禦效力,治療成效非常卓越。六月開始,脊椎或髖骨骨折的停經後骨鬆婦女(BMD T score < -2.5 SD)可獲健保給付。目前長效年針的健保價格為12,703元,自費價格約在2萬元以內,患者可同時省去回診的掛號費、交通費及時間成本,無論是健保給付或是自費,與目前被廣泛使用的骨鬆藥物相比,都是相當划算的選擇。魏志定主任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任何會造成龐大開銷的疾病,都應該特別注意,尤其是需自費治療的骨鬆患者與高危險群。哪些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呢?魏主任建議,有骨鬆骨折家族病史、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0者),或是40歲以前就停經的婦女都應該提前用藥;另外像是長期使用類固醇、或是甲狀腺/副甲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也很容易因為疾病的關係導致骨鬆。骨鬆骨折防治大使李翊君表示,朋友家中也有請看護來照顧長輩,每個月的費用都讓人喘不過氣來,精打細算的她在日前幫媽媽安排施打骨鬆年針,希望降低發生骨折的風險。李媽媽笑著說,骨鬆年針治療方式跟一般打點滴一樣,非常的簡單方便,不用長期吃藥是她最高興的地方。李媽媽也認為,只要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都應該要提前治療,現在存好骨本以免老來活受罪,也不會加重子女的負擔。

骨質流失無症狀 年輕就要開始補鈣、維生素D

骨質流失無症狀 年輕就要開始補鈣、維生素D#鈣質

骨質疏鬆症的特點是骨骼變得愈來愈單薄脆弱,很容易發生骨折。一般而言,骨質密度在三十五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逐漸走下坡了,骨質流失的速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速,尤其是更年期之後的女性。 奇美醫院骨科主任 - 陳伯毅醫師表示,因骨質疏鬆造成的骨骼疾病在門診相當常見,隨著人口老化,這一類的病人逐年增加,治療骨質疏鬆症及其骨折合併症目前已經是骨科的一大課題。骨質流失並沒有症狀,直到跌倒發生骨折,或者背部疼痛、逐漸變形,才發現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骨折通常發生於胸腰部脊椎、髖部、腕部橈骨遠端和肩部肱骨近端等處;髖骨骨折會使合併症與死亡率增加,而脊椎骨折與其併發症同樣也造成死亡率增加。不論是何種骨折,生活品質與行動力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找出有潛在骨折危險性的患者是很重要的,陳伯毅醫師指出,因為患者一旦有了第一次脊椎骨折後,再次發生脊椎骨折的機率比不曾有過脊椎骨折的人高出四至五倍,而發生髖骨骨折的機率也多兩倍。脊椎骨折的患者,在第一年有高達20%會再次骨折。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長者、停經後的女性、長期使用藥物,例如類固醇,甲狀腺補充治療,以及一些抗癲癇用藥、內分泌失調、飲食不正常、低鈣飲食、抽煙、少運動、飲酒過量、維生素D不足等。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主要是骨密度測試。台灣目前的骨密度測試的適應症包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如副甲狀腺機能過高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醇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以及五十歲以上之婦女、停經後之婦女正接受骨質疏鬆治療追蹤者。陳伯毅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除了骨質疏鬆症的治療、骨折的治療外,預防預防跌倒亦是相當重要的。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標包括降低骨折的風險、減少骨質的流失、或增加骨骼強度,也可以提供臀部的保護品、戒煙、參與一些承載身體重量以增進平衡與增強肌肉的運動及注重鈣及維生素D 的補充。每日鈣的理想攝取劑量,男性與停經前的女性為1,000毫克,而停經後的女性、使用雌激素的女性及骨密度較低的男性則為1,500毫克。陳伯毅醫師指出,目前可視情予醫師配合進行藥物治療,如使用Bisphosphonate類來治療男性與女性的骨質疏鬆症,或使用抑鈣激素來處理停經後的骨質疏鬆症,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可用於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副甲狀腺素則用於骨質疏鬆症有骨折高危險性的男性與停經的女性,禁忌症包括高血鈣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有骨骼放射線治療病史的患者。要記得年齡是骨折最重要的預測依據,年齡越大越需要積極治療來維持骨質密度。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骨質疏鬆症的併發症除了注意鈣質和維他命D的攝取、多運動、適當的日曬,以維持骨密度,更要預防跌倒,以免造成骨折。年紀較長者,多為動作慢、反應慢、視力不好、有神經血管疾病,若居家環境設施不良、照明不足,容易造成跌倒。要預防跌倒,一方面要重視安全的居家環境、修改居家設施、要有良好的照明,另一方面也要多運動、訓練肌力、柔軟度、反應力和平衡感,並要注意及避免姿態性低血壓的問題。

保護骨本 中醫重視脾胃消化

保護骨本 中醫重視脾胃消化#鈣質

大部份的人,大約從35歲開始,骨質量就會慢慢減少,而且從飲食中吸收鈣質的能力也會開始減弱。尤其是婦女接近停經期時,雌激素分泌停止,會加速骨質流失,但大多數的人對於骨質流失並沒有任何警覺。中醫師提醒正確護骨四步驟:補充鈣質、適度運動、無避日光、食膳有節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科中醫師李鳳彩說,銀髮族常見腰痠背痛,或是關節退化問題,對於骨質疏鬆也較有防治概念,但大多數長者的認知,多半停留在使用鈣片來防治骨質疏鬆,殊不知鈣片不是萬靈丹,正確觀念及生活習慣才是保護骨本的關鍵。【關鍵一】運動好重要活動,要活就要動,長期臥床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因素之一,中醫典籍有「五勞」之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久臥傷氣,氣血不行,筋骨虛萎。運動能促進氣血循環,使氣血循環流暢無礙,當然能促進骨質正常代謝及新生。【關鍵二】無避日光李鳳彩指出,中醫養生法謂:「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作息隨著大自然晝夜變化而行是最健康的。現代醫學則認為,適度日曬有利骨質合成,因此無避日光,適度日曬是很重要的。【關鍵三】食膳有度她表示,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影響身體鉅大,飲食有度,保護腸胃正常運作,有效率的消化及吸收營養分,也是保護骨本重要關鍵,因此,三餐定時定量,少食辛辣刺激品以避免耗傷氣血,皆是保護腸胃重要方法。李鳳彩建議,屬於骨質疏鬆的高危險因素者,例如長期臥床、停經後婦女、骨折史、內分泌系統疾患、使用類固醇等藥物…等,以及骨質密度T-score在-1~-2.5之間的骨質缺乏者,則應適度補充鈣質。中醫養生食膳中,諸如黑豆、黑木耳、黑芝麻、核桃、山藥、大豆等,皆有入肝腎而補之的功效,對骨質留存有正面助益。骨質疏鬆症為傳統中醫「骨萎」範疇,主要病因是「腎虛」、「脾虛」與「血瘀」。「腎主骨生髓,其充在骨」,骨的生長發育,有賴於骨髓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而骨髓來源是腎中精氣。因此,骨病多從腎論治,骨質不足,即是腎虛。脾胃消化並吸收飲食精微,脾虛時,飲食精微無法轉化成氣血,氣血不能充養腎,最終導致腎虛。氣不足則不行,氣血循環不良,骨質代謝新生亦容易產生問題,則為血瘀。李鳳彩最後強調,中醫與西醫之理論及衛教建議不謀而合,因此,補充鈣質,適度運動、無避日光、食膳有節度,才是真正保護骨質有效對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為迎接母親節的來臨,將於5月2日上午10點及5月7日下午1點,舉辦兩場衛教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與,現場教您如何護膝保骨抗骨鬆。

骨鬆、荷爾蒙失調?!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

骨鬆、荷爾蒙失調?!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鈣質

近年來西方生化醫學界已開始留意到,東方民族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乳癌、子宮頸癌…等,相較於西方民族女性都偏低;因此中國人吃了數百年的黃豆及其豆製品,重新開始被人類正視與愛用。許多生化醫學研究指出,黃豆成分中:高含量的甘胺酸(Glycine)、精胺酸(Arginine)、ω-3及ω-6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α-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大豆纖維、卵磷脂、大豆皂素、大豆固醇、異黃酮素,對人體健康而言確實有非常大的助益。臺安醫院 - 營養師李祥瑞表示,以骨質疏鬆症來說,是與平均壽命的高齡化有所關連,尤其以更年期後的女性為甚。其因卵巢的功能退化,雌激素的分泌減少,以致鈣質容易流失而降低其骨質密度所致。近來,國內外臨床試驗指出,黃豆異黃酮素能有效改善婦女更年期徵候群,如: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情緒低落等。而科學研究也指出每天攝取60公克的黃豆蛋白(約含異黃酮素135毫克),連續四週,可以使燥熱感下降33%,而連續12週則可降低45%。為了維持健康,荷爾蒙的平衡乃為關鍵重要因素,荷爾蒙過多或過少,均不利於人體健康。例如雌激素(Estrogen),其量過多則成為致乳癌的原因,相反地,其量過少則易鈣質流失而導致骨質疏鬆症。營養師李祥瑞指出,黃豆中含的異黃酮素擁有調節雌激素作用的功能,其作用機制為:當雌激素較少時,異黃酮素可與受體作用而補充雌激素效應,如此互為牽制以利調整正常的雌激素平衡,有利健康的運作。許多美國更年期婦女得悉黃豆異黃酮素可緩和而自然地平衡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狀態,尤其配合採用鈣質、葉酸以及維生素B群療法更好,而大約已有100萬的美國婦女改用異黃酮素(亦稱為植物性雌激素)的治療法。總之,日常在預防骨質疏鬆保健上,不但要補充鈣質而且更需要攝取可抑制鈣質流失的黃豆異黃酮素,以獲得相乘效果(通常防止流失比補充更為重要)。另有研究發現飲食中以黃豆蛋白取代動物性蛋白(非直接服用異黃酮)具有保護骨質流失的功效。關於黃豆異黃酮素的參考攝取量:營養師李祥瑞說,是隨各種疾病的狀況而稍微有出入,諸如,為減輕女性更年期障礙,每天服用60mg異黃酮素為宜,為加強骨質密度,每天服用60~100mg異黃酮,以利預防骨質疏鬆症,而在美國通常對各種疾病預防,以60~80mg做為建議參考量。因此每天多攝取黃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奶)等,乃為最簡單方便的健康方案。(豆腐:異黃酮含量531mg/g、豆奶飲料:1,662~1,918mg/g、味噌647mg/g,資料來源:Journal of Nutrition, Mar. U.S.A., 1995)其它,還有一些研究人員針對黃豆蛋白對腎臟功能的益處進行調查。早期的結果發現黃豆分離蛋白可改善腎功能患者的營養。尤其可延緩因糖尿病引發腎功能的病變。此外,Sand File 博士,兩項研究指出:攝取高量異黃酮素的膳食對男女老幼均擁有改善認知與記憶狀況的碑益效應。因此為了您的健康,鼓勵多選用黃豆及其製品,來替代動物性來源的食物。

保鈣護骨防骨鬆 生活良帖報你知

保鈣護骨防骨鬆 生活良帖報你知#鈣質

骨質疏鬆症是指全身性骨強度降低,導致骨骼變脆弱,增加發生骨折危險性的一種骨骼疾病。而骨強度主要是由骨骼品質和骨密度所共同組成,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骨質密度與年輕族群比較,低於2.5的標準差即有骨質疏鬆症。在台灣地區,老年人骨質疏鬆症發生比率相當高,女性占約19%,男性約為12%。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包含:疼痛、腰酸背痛、骨折、脊椎、關節變形、身高變矮及駝背(老倒縮)。骨質疏鬆症是現代女性健康大敵,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 陳孝雙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年過50歲的女性有1/2以上會有某種程度的骨質疏鬆症狀,但是這些女性或許聽過骨質疏鬆症,卻沒想到自己可能已經骨質疏鬆,也低估了它的危險,不知道它可能和心臟病癌症一樣可能致命。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危險包含:骨折、疼痛、活動性降低、外觀變形(駝背、脊柱側彎、身高變矮)、肌肉衰弱、行動不變造成與社會疏離、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高死亡率(與乳癌末期死亡率相當)等。陳孝雙醫師表示,預防骨質疏鬆症可以從兩大方面來著手,一、預存骨本:年輕時要多吃含鈣的食物,在骨鈣堆積完成之前要存到一定的骨量。二、減少骨鈣流失︰一旦骨鈣堆積完成後,就開始要避免流失,使骨鈣維持一定的密度,年老時才不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另外陳孝雙醫師也提供預防骨質疏鬆的保健方法,讓大家參考:‧生活形態:減少咖啡、茶和煙酒的攝取;增加飲食中鈣質攝取量:補充牛奶(成人每日1-2杯:240cc/杯)、或補充高鈣食物,如小魚乾、豆類食物、紫菜、芝麻、蝦米等等。(成人每日2份:半碗/份)‧攝取適量鈣及維他命D;但壓力大時,會減少鈣的吸收,增加骨鈣分解,常保持心情愉悅及避免日常生活壓力過大。在安全範圍內,多做載重、荷重的運動。‧適度戶外運動時,日光會使維生素D活化,可增加日晒的機會。在運動之前必須先做合適的軟身運動,包括簡單的伸展運動、深呼吸或是園地跑步等,以減少肌肉拉傷的機會。(每週運動3次,每次持續30-45分鐘)。‧長期使用適當藥品、注意生活作息的安全性 (預防跌倒)。‧避免過度節食、不食用太鹹、蛋白質、咖啡因過量的食物;避免會增加骨鈣吸收的藥物。‧飲酒不過量、不抽煙。

孩童攝取鈣質 牛奶、起司較健康

孩童攝取鈣質 牛奶、起司較健康#鈣質

孩子在發育期間,生長需要攝取足夠鈣質,根據2001-2002年衛生署進行臺灣地區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NAHSIT)顯示,飲食中鈣質攝取量以6歲男孩及12歲女孩為最高(約600毫克),其他性別年齡層學童則均在600毫克以下。衛生署對孩童鈣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7至9歲為800毫克、10至12歲為1000毫克,可見如何增加孩童飲食中鈣質攝取量是一個重要議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杜明徽指出,牛奶含有豐富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等,是孩童們成長所需鈣質重要食品來源,一杯240cc牛奶可提供約250毫克鈣質,建議孩童每日飲用2杯,再搭配飲食中其他類食物的鈣質來源,則較容易達到衛生署建議攝取量。杜明徽提醒家長,目前市面上販售的許多調味乳製品,如調味奶、發酵乳…等,種類繁多、口味多元,比一般鮮奶或低脂奶更吸引孩子們,有些產品強調牛奶成份高,家長在替孩子挑選時,容易認為這些調味乳製品和鮮乳具有相同營養量,進而傾向選購調味奶類,以滿足孩子們的味覺。她表示,若與一般鮮奶比較,分析市售調味乳製品中的牛奶、鈣質及糖含量,一杯240cc的調味奶、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優酪乳和100公克優格,含牛奶比例由高到低依序約為:優酪乳(60%)、凝態優格(50~60%)、調味奶(50%)、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35%)。含糖量由高到低則依序約為: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30克)、調味奶(15克)、凝態優格(10克)、優酪乳(15~40克)。一杯調味奶的含鈣量,約只有一杯鮮奶40%。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的含鈣量則僅約鮮奶30%。所以,如果想從調味乳製品補充足夠鈣質,則也可能伴隨著攝取過多糖分。杜明徽建議,正在成長發育的孩童要攝取充足鈣質,又要避免吃到過多糖份,每日應攝取二份奶類食品,每份食品如:240c.c低脂牛奶或2片起司,是較為健康的選擇。至於調味乳製品,建議家長在挑選時應閱讀食品標示,選擇含糖量較低為佳,以避免孩子攝取過多甜食,如此一來,孩子可以在美味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調味乳製品類別與一般鮮奶比較】(含糖量以『方糖』顆數換算)‧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一杯240cc、含牛奶比例35%、含鈣質比例30%、含糖量5~9顆。‧調味乳:一杯240cc、含牛奶比例50%、含鈣質比例40%、含糖量3~4顆。‧優酪乳 一杯240cc、含牛奶比例60%、含鈣質比例30~60%、含糖量4~10顆。‧凝態優格:一盒120cc、含牛奶比例50~60%、含鈣質比例20~40%、含糖量2~3顆。

維生素D若未足量攝取 骨鬆患者小心骨折找上門

維生素D若未足量攝取 骨鬆患者小心骨折找上門#鈣質

日前傳出總統夫人周美青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使國人對骨鬆的關切度又提升了。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雖然近年來,國人對骨鬆的危機意識越來越高,但普遍骨鬆知識還是不及格,尤其在骨鬆的預防及治療上,多數人缺乏正確觀念,而可能因此錯過治療骨鬆的黃金期。骨鬆已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之第二大疾病,易引起髖骨、脊椎骨和腕骨骨折,其中又以髖骨骨折的死亡率最高。朱唯廉指出,骨鬆帶來的風險不可輕忽,但多數人缺乏正確的防治觀念,最常見的就是誤以為葡萄糖胺、大豆異黃酮可保骨本,或只知道補充鈣卻忽略維生素D的重要性。許多民眾怕吃藥,卻花許多錢購買維骨力等葡萄糖胺或是大豆異黃酮食品。其實葡萄糖胺只是一種關節軟骨基質的成份,主要是治療關節炎,適用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而大豆異黃酮食品所含的天然雌激素,濃度低到不足以改善更年期症狀,對預防或治療骨鬆更是沒有幫助。另一個常見骨鬆錯誤觀念便是以為骨鬆防治只要補充鈣片即可,事實上,光補充鈣是不夠的,維生素D也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必要元素。尤其是骨鬆患者,單攝取鈣是無法有效預防骨折,因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吸收鈣質並維持血鈣濃度,若人體缺乏維生素D,骨骼將無法正常發育,此外,下肢肌肉及神經系統功能皆會受影響,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維生素D不易從飲食中獲得,而現代人因生活習慣不常接觸陽光,因此普遍維生素D不足。其實維生素D不只可預防骨鬆,朱唯廉指出,維生素D還可降低罹癌風險。研究證明,每日攝取1200 I.U.維生素D,更年期婦女可有效降低60%-77%癌症發生率。維生素D對人體不可或缺,朱唯廉提醒國人,每日所需的維生素D量為400 I.U.,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有效補充每日所需量。不過,若確認為骨鬆患者,維生素D不可缺少外,患者還需諮詢專業醫師建議,接受藥物治療,目前口服雙磷酸鹽藥物已結合維生素D,可提供患者一週所需的維生素D。除了雙磷酸鹽外,還有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副甲狀腺荷爾蒙製劑及抑鈣激素等等。國人骨鬆知識需提升外,骨鬆的預防及治療也需更積極,才可有效保住骨本。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