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質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鈣質

最近統計病人安全的異常報告件數,發現去年97年度病人跌倒事件在醫院的病安事件中約佔了25%(佔最多數),跌倒輕則可能造成皮肉外傷、瘀血疼痛;重則可能骨折,需要開刀、復健、行動受限、甚至引發合併症導致死亡,預防跌倒也是病人安全的目標之一,可見預防跌倒的議題不容忽視,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企劃室陳慶霖管理師特別提供,關於預防跌倒事項供大家參考,不管是在醫院內或者在家裡都可以預防跌倒。■ 讓生活空間動線流暢將環境中之危險源移除,盡量設置無障礙空間,例如:不使用有輪子的家具、不要放置門墊、走道樓梯不要堆放雜物、電線要收好或固定在角落,不做門檻。室內家具的擺設位置應固定,勿時常更動,有障礙物的地方應予以排除,以利於通行,使生活空間動線流暢。給予老年人安全的輔助器材,如枴杖、助步器及輪椅等,並將其放置於靠床處。放慢下床速度或從椅子上起身的動作,走路及上下樓梯時要小心,避免太匆忙。■ 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地板應有止滑設備,如防滑磚、具吸水及底面有防滑功能的墊子,在浴缸底部放置防滑墊或貼上防滑貼布,浴缸加裝能夠支撐身體重量的扶手或淋浴用座椅,馬桶旁也應裝上堅固的扶手。陳慶霖管理師建議,將常用的物品放在方便取用的高度和地方。如果有需要,必須使用有扶手且踏板較寬的梯子。總之,預防跌倒必須是要靠你我一起關心,必須注意周圍有可能製造跌倒的因子,並且提供預防跌倒的衛教、適當的輔助工具,讓我們杜絕行動不便或老年人周圍的跌倒危險因子,將傷害降至最低。

骨質疏鬆暗藏殺機 民眾不得不防

骨質疏鬆暗藏殺機 民眾不得不防#鈣質

一名7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許姓老婦人,一年多前右腿開始出現行走無力的問題,由於糖尿病造成輕微神經病變,因此她平時四肢就常有麻麻的感覺,久了也就不把右腳無力當一回事。沒想到時間一久,老婦人開始連行走都有困難,就在三個月前爬樓梯時突然又「腳軟」,竟由自家二樓樓梯上連滾帶翻摔下來,造成腿部、髖骨骨折。送醫治療後,經光田綜合醫院「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骨質,才赫然發現右腿無力肇因於骨質疏鬆引起的腰椎骨折。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王牧羣醫師指出,國內65歲以上的女性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這項疾病可怕的地方在於沒有明顯的症狀,往往在患者發生骨折後才發現是骨質疏鬆的關係,民眾不得不防。王牧群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有幾種類型,第一種為婦女型,主要是50歲以後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不足導致骨質流失嚴重。第二型就是老年型,以7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老化導致骨質流失。再者,長期酗酒、抽菸或喝咖啡、營養攝取不足,減肥過度等,也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醫師提醒民眾,因為骨質疏鬆是一種無聲的疾病,最好定期進行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否則等到骨質疏鬆嚴重時,即使是小小的外力或彎腰、提重物時,都有可能導致骨折。尤其年紀大的患者一旦骨折往往恢復不易,甚至從此臥病在床,造成自己與親友很大的痛苦與不便。因此年輕時保好「骨本」,並定期檢查以求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王牧羣醫師表示,臨床上常透過超音波骨質儀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而光田綜合醫院引進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是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精密骨質檢測儀器,可比社區篩檢時使用之攜帶式超音波骨質儀更敏銳、更早期檢測出單位面積骨質,確實了解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這項儀器也能同時檢查體脂肪率、篩檢心血管疾病。醫師也提醒停經後婦女和65歲以上民眾,每2年應到醫院進行骨質密度檢查。平時則要多補充小魚乾、低脂牛奶、豆類等食品。一般成年人或健康女性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正在成長期的青少年與懷孕、停經後婦女,最好每日攝取1500毫克鈣質。除了飲食外,配合適度的載重、負重運動,例如慢跑、散步、登山等,可有效減少骨質流失。

老年人跌倒挫傷 千萬不要輕易推拿

老年人跌倒挫傷 千萬不要輕易推拿#鈣質

一位78歲老太太,日前在家中的樓梯跌倒,造成右側臀部靠近大腿的位置疼痛,以為只是一般挫傷,於是到國術館接受推拿治療,推拿時突然覺得右邊的臀部一陣酸痛,之後便覺得右臀部無力,整個人無法行走。家人帶她到醫院急診,經過醫師的檢查及照X光,發現右邊髖部的股骨頸有骨折的現象,而且骨折位移厲害,必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才能恢復行走。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骨科蔡忠慶醫師表示,老年人因為骨質流失,容易有骨質疏鬆的現象,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因為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骨質會加速流失,骨頭比較脆弱,受到輕微的外力便容易造成骨折。老年人若是不慎跌倒造成髖部挫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隨便推拿,以免骨折位移而加重傷勢。蔡忠慶醫師表示,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方式,須看它位移的程度與病患的年齡而採取不同的治療原則。一般而言,股骨頸骨折位移不明顯或沒有位移的,則可以採取以骨釘固定的手術方式。如果位移嚴重且病人年齡在60歲以上,則建議施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住院時間約七天左右,手術後兩、三天便可以下床練習走路,臥床的時間與恢復的時間都很短,因此發生其他併發症的機會也很小。如此,可以減少家屬照顧上的負擔,也可以維持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因此,如果有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千萬不要輕言放棄治療,因為即早治療,康復的機會是很大的。預防勝於治療,老年人由於老化的關係,大都會有骨質疏鬆症,適當的補充鈣質、維生素與蛋白質等營養素是必須的,此外適度的運動與散步可以維持體力與骨頭和肌肉的強度。女性停經之後則可能須要補充女性荷爾蒙,至於嚴重的骨質疏鬆症引起骨折,則或許要補充活性維生素D,或給予抑鈣激素以防止鈣質的迅速流失。

更年期婦女做好健康規劃 不怕慢性病找碴

更年期婦女做好健康規劃 不怕慢性病找碴#鈣質

隨著國內婦女預期壽命的增加,中老年婦女的保健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過去十幾年之中,65歲以上的人口急遽增加,就台灣來說,超過65歲以上的人可已經超過百分之七,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台北市婦女的平均壽命,已經高達82歲。所以說高齡社會的問題就是女性的問題,一點也不為過。更年期婦女需要做好健康規劃的原因,除了平均壽命的延長之外,人口結構的改變也必須加以考量。以台灣地區來說,1990年的時候,平均6.2個有收入的人口,扶養一位老人﹔到了2020年的時候,平均2.5個會賺錢的人要撫養一位老人。因此,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除了自己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以外,也會為的下一代帶來許多負擔。臺安醫院婦產科 - 周輝政醫師表示,目前有許多醫院都開設有更年期婦女保健門診,也有許多婦女也到醫院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但是更年期婦女除了到醫院門診,補充荷爾蒙之外,更應該做好防老的健康規劃,醫療院所也應該提供這方面的訊息與衛教資料。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年齡超過65歲的婦女當中,每一千個人就有550位患有關節炎,442位有高血壓,128位有糖尿病。周輝政醫師說,在台安醫院的更年期門診當中,也發現有40%有血脂肪過高的情形,另外也有極大比例有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在更年期門診,如果能發現這些疾病的早期徵兆,加以適當的保健教育,由飲食和生活習慣加以調整,將可以減少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由於這些慢性疾病,有許多在目前並沒有良好的治療方式,預防的工作就十分重要。舉例來說:一旦骨質疏鬆發生以後,即使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補充鈣質,或是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大多只能維持骨質不再流失,或是只能增加一些骨質,沒有辦法再恢復到正常的狀況。退化性關節炎也是類似的狀況,一旦關節軟骨磨損,就很難恢復到正常。更年期婦女可以藉由以下的方式,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1. 骨質疏鬆的預防:適當的運動,攝取足夠的鈣質,補充植物性荷爾蒙,鎂以及維生素D。2. 預防心臟血管疾病:調整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多纖維),適量的運動,補充維生素E以及植物性荷爾蒙。3. 預防和治療停經相關症狀:補充植物性荷爾蒙,鈣質,維生素。4.防止退化性關節炎:減輕關節的負擔,調整姿勢,適當的運動,補充葡萄糖胺和軟骨素。周輝政醫師提出,由這一兩年國內外醫學會議以及醫學雜誌所討論的內容來看,更年期的保健已經不再只是強調荷爾蒙補充療法。以2001年七月份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裡面的一篇文章來說,已經提昇植物性荷爾蒙以及另類療法在更年期保健上的地位,其重要性和荷爾蒙補充療法可以說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狀況會成為優先的選擇。這一篇文章中也提到,更年期症狀的治療,並沒有一定的準則,完全必須要看個人的狀況,因人而異。雖然文章中也提到內科醫師和婦產科醫師對於更年期症狀的處置,往往有不同的意見,但是由於這篇文章刊登在權威的醫學雜誌,仍有其指標性。許多婦產科的醫學雜誌,也探討到更年期症狀的中草藥治療方式,例如:當歸、人蔘、黃荊或是貫葉連翹等等。但是由於許多中草藥的藥性和副作用並沒有經過適當的評估,不同的來源品質也相差很大,並且有可能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周醫師建議,使用之前還是要請教醫師。因此,醫師應該提供病人更多的資訊,讓更年期婦女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方式。

南區世界骨鬆日 周末熱鬧舉辦

南區世界骨鬆日 周末熱鬧舉辦#鈣質

每年10月20日為「國際骨鬆聯盟」(IOF)所訂定的世界骨鬆日,而今年的骨鬆日主題就是「『挺直腰』,大聲說出『我要骨骼一定強』」,藉由此來推動世界各地對骨鬆疾病的重視,尤其是骨鬆病患的診斷及治病權利,進而影響政府衛生醫療政策的制定及執行,此為2年的公眾推行方案,各個國家地區及相關學術或病友團體,無不全力參與及設計出各種引人入目的公共活動,吸引大眾及媒體的注意,進而冀望對骨鬆症的防治希望工程能有更進一步實質性的進展!!中華民國骨鬆學會理事、高雄長庚醫院一般內科陳榮福醫師指出,骨鬆症的預防及治療在近年來也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婦女健康關懷的主要議題之一,也針對兒童青少年如何提供合乎自然足夠的鈣質攝取及維他命D獲得和適宜的陽光日曬及適度的快走運動重量訓練等皆是十分根本且列入必要的重點推動項目。陳榮福醫師表示,有關如何加強「顛峰骨質量」或「骨本」的儲存,及獲得持續性保持正常優良的生活習慣,如不抽煙或過度飲酒等,對於更年期前後婦女骨量(BMD)應有所測定,若不足或嚴重骨鬆者要如何補足加強,且對老年婦女或男性又有骨折發生且屬非創傷所導致者,更要除有骨質測定外,需要充份的鈣質及維他命D補充,最重要的必須能獲得在實證醫學上有充分證據或學會指引有A級優先推薦的藥物治療方式等,這些醫療行為更可進和骨鬆相關專科醫師作相關的必要的諮詢及建議,並有效提昇服藥的醫囑耐受性,加上能配合居住環境的危險因子評估及改善,應可對於有骨折者的再次預防減少或生活品質等能有大大幅度的提昇!!中華民國骨鬆學會除在先前的台北已有熱場外,為加重提高南部民眾對骨鬆症的認知及預防治療觀念的重視外,特於今日(12月20日)下午2點在高雄長庚醫院附近的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舉辦「南區世界骨鬆日」民眾活動,會有簡易的健行過關活動及現場骨超音波測試,參加完成者會有紀念品相送,很希望高屏地區民眾能支持參加,護骨愛肯的你萬萬不能缺席!!

一旦骨鬆難恢復 醫師呼籲:護「骨」工作要趁早

一旦骨鬆難恢復 醫師呼籲:護「骨」工作要趁早#鈣質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的女性有四分之一以上是骨質疏鬆患者;而五十歲以上的男性罹患骨質疏鬆患本症的機會也高達十二分之一。如何儘早預防、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姚定國十五日晚間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分享保骨本的方法。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逐年增加,尤其是70歲以後,年齡每增加5歲,骨折的機率也會加倍。無可否認,「骨質疏鬆症」已是一項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許多老年人骨折的潛在因素。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女性有四分之一以上是骨質疏鬆患者;而五十歲以上男性的罹病機會也高達十二分之一,此外,年輕女性骨質流失的情況也較高。姚定國醫師指出,無論男女都會發生骨質疏鬆的問題,尤其是高危險群,更應儘早做預防工作,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姚定國醫師說,目前醫學界還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幫助已疏鬆的骨骼恢復原狀,因此,預防保健很重要,年紀輕的朋友不可輕忽「護骨」的工作,年長者也不可認為自己年邁來不及了,因為保住骨本永遠不嫌遲。 十五日晚間,除了骨科姚定國醫師在節目中暢談如何解決骨頭的困擾,同時邀請到一位因為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許富子奶奶分享罹病以來的心情轉折。節目中還有還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諮詢服務,當晚的「一招去百病」單元,由慈大附中徐振家老師傳授一招強身健體的運動。

流感發威 懷孕、哺乳期用藥須知

流感發威 懷孕、哺乳期用藥須知#鈣質

『醫師,我重感冒,頭痛、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全身沒力,我怕傳染給小孩,很想趕快改善症狀,可是我現在又懷孕了〈可是我在餵母乳〉,可以吃藥嗎?』        今年的冬天氣溫比起往年降低許多,加上流行性感冒病毒發威,門診湧入許多不小心受寒的病患,全家皆『中獎』的更不在少數,當然孕婦和產婦也不能倖免。但是,究竟可不可以服藥呢?藥物是否會影響到胎兒或小嬰兒呢?想必這是很多婦女擔心的事。孕婦是懷孕婦女與胎兒之綜合體,這種特別的關係形成了特殊的體質,某些藥物或許對大人本身無害卻可能經過胎盤傳送到腹內胎兒造成嚴重之後遺症〈畸形或其他傷害〉,如懷孕初期之三個月,剛好是細胞分化與器官生成的階段,如受到不當藥物影響易生成畸形兒;而懷孕後期若是服用瀉藥、解熱鎮痛劑或血管收縮劑,可能引起子宮收縮導致流產或早產。生產後哺育母乳之婦女,藥物亦有可能自乳汁分泌而由嬰兒服下造成影響。光田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姚嘉昌醫師表示,懷孕期及哺乳期使用藥物一般有以下原則:1.避免於懷孕前三個月使用藥物。2.盡量使用單一或短效藥物。3.儘可能以表面塗抹藥劑取代口服藥劑。4.儘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劑量。5.只有在用藥好處大於危險時使用藥物。6.哺乳之母親可使用短效藥物,於每次服用藥物前哺乳,可將藥物影響之危險性降至最低。7.哺乳期之母親應隨時注意是否有藥物引起之不良反應,有任何懷疑時應立即停藥。■ 在懷孕與哺乳期間感冒了究竟該如何處理呢?首要以充分休息與補充水分,攝取含維他命多的蔬菜水果優先。藥物選擇的話,頭痛、喉嚨痛可使用常見之 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非類固醇水楊酸性抗發炎藥物(但懷孕最後三個月避免使用);咳嗽化痰可用Dextromethorphanher, Brown mixture、Bromhexine HCL、Acetylcysteine;流鼻水、鼻塞可用傳統藥物如Chlorpheniramine、Dimenhydrinate、Mequtazine、Cyproheptadine (避免授乳)、Diphenhydramine (避免授乳)、或新一代長效抗組織胺藥物如Cetirizine、Clarinase,而另一長效藥物Loratadine因為會有少量分泌至乳汁,在授乳時也避免使用。至於大家所關心的流行性感冒疫苗是否可以施打?姚嘉昌醫師指出,原則上流行性感冒疫苗是死菌疫苗,可以安全接種,所以如果預估在流感流行期間懷孕生產者,也可提前注射疫苗來防範感染流行性感冒。但孕婦及產後婦女在整個懷孕到哺乳過程中仍有許多機會需要服藥,因過度保守態度而不用藥,若遇病症嚴重時會對母體甚至胎兒造成不利,因此育齡婦女在就診時應告知醫師是否正準備懷孕、可能懷孕或已經懷孕、哺乳中,以供醫師開立處方之參考,在最少的傷害下作最好的治療。    懷孕時的用藥過與不及皆非理想,用得恰到好處為最佳。姚醫師強調,把握幾個原則有助於臨床上的判斷:「非必需的藥勿服用、同樣有效的藥應老藥優先於新藥、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孕婦避免服用成藥(未經適當諮詢不服用)。」經過仔細的評估利弊得失,如需用藥則以現有最安全有效的藥物為首選,以避免胎兒的危害。

金融海嘯狂襲 聰明投資顧「骨」本

金融海嘯狂襲 聰明投資顧「骨」本#鈣質

經濟不景氣,許多民眾投資失利,造成股本流失荷包縮水,民眾的消費意願降低,只求錢要花在刀口上。許多醫師反應近期醫院看診人數明顯減少,甚至許多自費治療的項目,患者還會跟醫師討價還價。以骨質疏鬆症為例,這種看似不痛不癢的疾病,一但中斷治療就無法預防骨折意外的發生,曾是菜籃族的劉太太說:「股市大跌造成投資股本流失,為了節省開銷,就停止自費治療骨質疏鬆症,沒想到一停藥就發生脊椎骨折!」根據統計,台灣的菜籃族婦女一但開始出現更年期的症狀,其骨鬆發生率是一般人的6-8倍。骨鬆患者很容易因為受到外力而發生骨折,據調查顯示,骨鬆造成骨折的發生率是腦中風的2-4倍,遠比心臟病及乳癌罹患率要來的高。骨折經常發生在橈骨、脊椎以及髖骨三個部位,其中以髖骨骨折對於患者的死亡威脅最大,發生後第一年的死亡率約15~20%。家醫科林育弘醫師表示,骨折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加上復原時間較久,六成患者生活起居需要家人協助,算一算每個患者的醫療費用再加上後續復健、照護甚至中斷工作的成本,恐怕數十萬元跑不掉。不但造成家人龐大的負擔,也會耗用極大的社會資源。林醫師說目前衛生署已經核准一種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新藥,這項新藥透過靜脈注射方式,只要15分鐘,治療效果就能持續一年。患者接受治療後,平時只要注意鈣質的補充,即可有效降低七成脊椎骨折及四成髖關節骨折風險,與三成髖骨骨折死亡率。這種治療選擇目前收費約二萬多元,可以節省許多病患就醫的等待時間還有金錢,除了能有效治療骨鬆外也能大幅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仔細算一算,非常符合投資報酬率。使用新型藥物治療來預防發生第二次骨折的機率,劉太太說:「投資股市連本都留不住,不如投資健康不虧本。」醫師特別提醒菜籃族注意,一但自覺有身高縮水、駝背或是骨頭酸痛等症狀出現,一定要就醫接受骨密度檢查,如果發現有骨密度流失的症狀,千萬不要為了節省花費而放棄治療,以免像劉太太一樣因小失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