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老化還是失智症?10大警訊助辨別

老化還是失智症?10大警訊助辨別#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丟了錢包、忘了吃過藥沒,是年紀大老化記性差?還是失智?失智症不僅影響病患的生活,對於整個家庭影響更大,但令許多家屬苦惱的是,當家中的老年人出現忘東忘西、重複行為等失智症的早期徵兆,想帶去醫院檢查卻被長輩拒絕,以致於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及早診斷治療    有助延緩症狀其實每位患者的早期症狀與其過去從事工作及社會功能有密切關係,具有個別性。因此,為增加大眾對失智症的警覺性,以利早期診斷。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了失智症10大警訊供參考,如有符合時,建議應該立即尋求專業醫師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診斷,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延誤適當的治療時機: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失智患者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甚至連重要之日期或事件也會忘記。 2)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在規劃、執行計劃或在處理數字都可能出現困難。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的事情。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有困難/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失智患者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想不起來某個字眼機會頻繁,甚至會用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失智患者於會談中可能有困難跟上或參與討論,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尋找的能力/常會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失智患者於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尋找,且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頻繁地做出不好的抉擇或行為偏差,如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增加,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情緒及性格改變大,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研究:改變特殊基因 未來可望對抗失智症

研究:改變特殊基因 未來可望對抗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老年痴呆症,也就是所謂的失智症,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罹病的人數不斷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發佈的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超過4750萬的失智症人口,每年並以770萬人的速度增加,而這種疾病目前在醫學上僅能延緩惡化程度,無法獲得痊癒,不過,日前在國外卻有項最新研究發現,透過基因改變,使老鼠變得比較聰明、減少焦慮感,未來將有望研發出新藥對抗阿茲海默症。阻斷特殊蛋白質 可強記憶、減少焦慮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透過老鼠實驗,發現只要改變一組基因來阻斷蛋白質「磷酸二酯酶4B(PDE4B)」,就能使牠們變得比較聰明,不僅學習速度快,記憶力變強外,也更擅加解決複雜問題,如找出迷宮出口等,除此之外,也減少了焦慮感,使牠們變得喜歡留在光亮的地方,降低了對貓尿的恐懼。而PDE4B在人體腦部以及不同器官中相當常見,所以,透過該研究結果,未來將有助於開發阻斷PDE4B的藥物,用來治療癡呆症、精神分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疾病,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神經精神藥理學》期刊。

早期失智症有跡可循 迷路、憂鬱皆為警訊

早期失智症有跡可循 迷路、憂鬱皆為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台灣高齡化社會以及老化人口增加,使得失智症問題日趨嚴重,65歲以上族群約有8%,也就是有近15萬人罹患失智症或有輕微認知功能障礙,且每增加5歲罹病機率就成長一倍之多。因此,雙和醫院老年精神科李耀東醫師提醒,失智症除了常見的記憶力減退的症狀,若家中長輩在情緒或行為上變的跟以前不一樣,且維持一段時間,這可能就是失智的警訊。目前臨床上認為老年憂鬱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也是來罹患失智的危險因子,民眾應該提高警覺。早期發現接受治療 就能減緩病情惡化程度其實失智症即早發現,透過藥物治療,就能延緩發展病程!像是一名住在土城的許太太,因為每天都會在固定的地方轉車回家,但某天卻突然忘記該怎麼搭車回家,使得她察覺不對勁,立刻刻到醫院神經科檢查,結果確診為早期失智病變,但所幸經過治療後,延緩疾病發展的速度維持良好。因此,雙和醫院神經內科胡朝榮醫師表示,由於國人普遍對失智症的認知不足,所以,呼籲民眾要認識失智症,了解原因及症狀,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以控制並減緩病情惡化,維持病人心智功能及生活品質,並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三高、抽菸、頭部外傷 皆為失智症危險因子失智症除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外,透過正確的觀念也可以預防及延緩失智的發生;除了遠離失智危險因子,包括三高、抽菸、頭部外傷等危害外,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如多動腦、多運動、注意飲食均衡等,都是民眾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著手,預防失智的最佳辦法。

細嚼慢嚥、吃當季食物 3訣竅助預防失智症

細嚼慢嚥、吃當季食物 3訣竅助預防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幾年關於失智症的研究愈來愈蓬勃,研究顯示,失智症與生活習慣病一樣,受到生活型態極大影響。其中尤以飲食生活影響最大,血管型失智症自不用多說,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也能透過飲食生活改善,而且這個觀念已成為目前最有力的學說。抗氧多酚和DHA能保護大腦,多吃蔬果和青背魚2006年,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系的Qi Dai博士發表了一項大規模疫學調查結果。這項調查以約1800名的日裔美國人為對象,分別比較每週喝三次以上蔬果汁的人,以及每週喝不到一次蔬果汁的人,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比例。結果發現,每週喝三次以上蔬果汁的人,發病機率比每週喝不到一次蔬果汁的人低百分之七十六。即使一週只喝一到兩次,也比喝不到一次的人低百分之十六。Qi Dai博士認為,水果和蔬菜裡含有的強力抗氧化物質多酚,正是造成這項結果的原因。大腦需要大量氧氣,因此很容易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會嚴重傷害大腦神經細胞,導致突觸功能衰退,阻礙資訊傳遞。此外,活性氧是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主因,研判可能與生成β類澱粉質蛋白有關。失智症並非某一天突然發生,神經細胞的退化現象會默默持續好幾十年,最後才發病。正因如此,只要從四十歲積極攝取有益大腦的食物,即可達到預防效果。蔬菜與水果富含可擊退活性氧的抗氧化物質,討厭吃蔬菜的人與每天吃大量蔬菜的人相較,絕對是積極攝取的人較不容易罹患失智症。此外,芝加哥羅許大學健康老化研究所(Rush Institute for Healthy Aging)的瑪莎‧莫里斯(Martha Clare Morris)博士等人,曾經針對高齡族群進行調查,發現每週吃魚超過一次,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比完全不吃的人低了百分之六十,得出「青背魚含有的DHA能有效活化大腦」的結論。世界各國皆發表了相同的報告,由此可見,青背魚就是預防失智症的最佳王牌。(編註:青背魚是指來自冰凍水域的魚類,如鮭魚、鮪魚、沙丁魚、秋刀魚等等)吃對食物,就能減緩失智症的進展已經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千萬不要就此放棄,學習正確的營養知識並吃對食物,就能改善失智症,減緩病情加劇。2009年,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詹姆士‧約瑟夫(James Joseph)博士等人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實驗小組在高齡成鼠的飲食中添加核桃,改善了運動障礙和認知障礙,因此認定核桃中所含的Omega-3脂肪酸、多酚等各種抗氧化物質,是導致這項結果的原因,人類每天只要吃七到九顆核桃就能獲得相同效果。此外,美國辛辛納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羅伯特‧克里柯里安(Robert Krikorian)博士,他將罹患輕度記憶力衰退的受驗者分成兩組,讓其中一組每天飲用藍莓汁長達十二週,另一組喝假果汁,結果發現飲用藍莓汁的實驗組記憶力獲得改善。這個實驗結果證明,藍莓中所含的多酚與花色素?等營養素,確實能有效改善失智症的症狀。讓食物的營養成份充分發揮效用從上述實驗可知,食物其實蘊含著很大的力量。不像藥物有副作用,還能預防和延緩失智症,可說是最安全輕鬆的保健方法。為了充分發揮食物效果,務必要注意以下三點:1)多吃當季食物,盛產期營養價值最高/蔬菜、水果和海鮮都有盛產期,盛產期就是食物最好吃、營養價值最高的時期。配合大自然週期飲食,才是最合理且有效的飲食法。2)多吃新鮮食物,確保營養度滿分/即使是當季食物,腐壞變軟也會減損其營養價值。購買時一定要選擇飽滿水嫩、顏色漂亮有光澤,表面緊實的食物,以新鮮為第一原則。3)細嚼慢嚥,助消化、活化大腦/細嚼慢嚥可刺激大腦皮質,增加大腦血流量。大腦活化之後,有助於預防失智症。不過,對於高齡族群來說,吃比咀嚼重要,不吃就無法吸收營養。與其堅持家中長輩細嚼慢嚥,讓他們開心飲食才是最大關鍵。(本文摘自/跟著醫學博士這樣吃,「記憶力」變好了!/采實文化出版)

改善長期記憶 多吃南瓜降低失智風險

改善長期記憶 多吃南瓜降低失智風險#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夏末季節收割的南瓜經過幾個月的保存之後於晚秋熟成,從晚秋到初冬成為家家戶戶的桌上佳餚,是南瓜最好吃的時期。應選擇沉重且外形飽滿、蒂頭粗厚、切口枯萎成軟木塞狀的南瓜。購買切開的南瓜時,應選購果肉顏色較深,內膜很多且囊籽很大的。黃色果肉來自於β胡蘿蔔素的顏色,由此可知南瓜富含胡蘿蔔素,再加上具有高度抗氧化力的維他命C與E,可說是最強組合。南瓜可提高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有效預防生活習慣病和老化。南瓜大致分成西洋南瓜與日本南瓜,西洋南瓜的β胡蘿蔔素含量是日本南瓜的六倍左右,營養相當豐富。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南瓜內含的維生素B3具有改善長期記憶的效果。維生素B3會通過血腦障壁,阻礙血管收縮素轉化?(ACE)的作用,抑制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發作,被認為與有效改善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血管收縮素轉化?抑制劑具有相同作用。血腦障壁是大腦血管壁的一種機制,避免血液中的物質輕易進入大腦。雖然這個機制可以避免大腦受到有害物質侵害,卻也讓有益大腦的營養成分無法通過,必須繞道才能進入大腦。不過,維生素B3可以直達大腦,發揮作用。加熱不會流失維生素B3,β胡蘿蔔素與維他命E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將南瓜油炸或嫩煎有助於提高吸收率,做成焗烤、可樂餅或濃湯也很適合。此外,南瓜蒸過後吃起來更甜,可將蒸南瓜泡在醬油湯汁醃漬,或做成南瓜沙拉。(本文摘自/跟著醫學博士這樣吃,「記憶力」變好了!/采實文化出版)

就是那道光!研究:光照能讓失智症患者找回記憶

就是那道光!研究:光照能讓失智症患者找回記憶#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宛如靈魂回天,遺留軀體尚還運作,也因此全然喪失記憶,忘了世間浮塵,但根據國外的最新研究指出,科學家成功利用光遺傳學,喚醒早已流失所有記憶的老鼠,讓這項技術,有望成為未來治療失智症的開端。記憶並未消失 只是大腦失去提取功能該研究已刊登於美國「科學」期刊。研究人員發現,光線其實可以活化大腦細胞,找回那些已消失的記憶。事實上,大部分的人皆認為,記憶會因為失智症,而完全消失,但其實原來的記憶並未不見,只是腦細胞的退化,進而無法提取這些記憶。研究指稱,這樣的技術,能夠讓蛋白質附著在神經元上,進一步讓這些神經元能被光所活化,這些記憶也能順勢成功重新重組提取,有望成為失智症治療的基礎。

失智症早期發現並治療 最多可活20年

失智症早期發現並治療 最多可活20年#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缺乏對長輩的關心,常導致父母有異狀而渾然不知,等發現時通常為時已晚,失智症就是典型的例子,其早期症狀較輕微,常常被大家忽略,更有許多人誤把失智症當成精神病,若沒有及早發現及治療,恐影響退化速度,醫師表示,全民都應認識失智症,幫助患者保有好的生活品質。失智症比例暴增 全民都該了解失智症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白明奇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失智症從一開始症狀輕微,到中後期症狀,每個人退化程度不同,失智症是一項複雜的疾病,並不是每個人的病程都會一樣,病人的背景、所處環境等,都會影響病情的預後以及演變,若以平均來說,病程大多約為7~10年,但如果在早期就發現治療的話,最長也可達到20年之久。早期發現及透過吃藥控制,並不僅僅是為了延長壽命,而是為了讓失智症患者,生活品質能夠保持一定的水準,以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中,每20人就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在這樣的比例下,照顧者的敏銳度必須提高,對於失智症的認知也必須提升。「所有民眾都必須了解什麼是失智症」,白明奇醫師這麼說道,在失智症比例逐年攀升的情形之下,他認為最好的方式,便是讓民眾都去認識失智症,了解疾病的病程,以及可能對家庭、社會帶來的影響,在這樣的方式下,才能在罹病後還能有好的生活品質。快認識失智症十大警訊 別再錯當精神病治療由於大部分病人沒有辦法在初期發現,並且接受治療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錯將失智症當成精神疾病,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時間,提醒民眾,當發現以下十大失智症警訊時,應至各大醫院失智症中心,接受進一步的追蹤與治療。1) 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4)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 東西擺放錯亂8)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 個性改變10)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減少憾事!失智症協會盼政府 設失智照護諮詢

減少憾事!失智症協會盼政府 設失智照護諮詢#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媒體報導高雄一名老翁因車禍腦部受創而導致失智症,生活無法自理、重複行為、半夜吵鬧影響家人生活,長子不堪長期照顧壓力,一時情緒失控而造成老翁死亡,日前被檢方提起公訴。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應設置失智照護諮詢,於確定失智症診斷時,即開始提供家屬所需照顧諮詢,協助家屬減輕照顧負荷,政府更應提供喘息服務,讓家庭照顧者週休一日,以避免悲劇發生。腦細胞受損 失智者易有精神行為問題失智者因腦細胞受損以致於出現精神行為問題,例如:懷疑先生有外遇、懷疑家人偷她珠寶、重複相同的話或相同的行為,甚至日夜顛倒、情緒失控或暴力行為等。家庭成員若在確診後對失智症及其行為問題不了解,必然經常發生衝突,加上長期照顧磨掉耐性,非常容易出現悲劇。週休一日 照顧者盼喘息服務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健保署應增加記憶門診或失智症門診提供失智照護諮詢之給付項目,於確定失智症診斷時,即開始提供家屬所需照顧諮詢,幫助家屬了解失智者之精神行為問題並非故意,教導應對方法,並協助申請社會福利及使用照顧資源,使家屬照顧負荷得以減輕。許多家屬很用心照顧,但長期照顧下來因休息不夠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類似照顧悲劇不斷出現,政府應盡速提供週休一日喘息服務,讓家屬們一週至少可以好好休息一天,以免長期疲憊導致憾事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