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中醫妙招 防失智要補腎!

中醫妙招 防失智要補腎!#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人口逐年增加,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104年底調查結果顯示,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為8.09%,失智症不但對銀髮族帶來健康上的危害,更會對家庭與社會帶來衝擊,所以,銀髮族防失智已刻不容緩,保健養生更需要趁早進行。 補腦可用益智仁、桑椹、何首烏中醫師柯富揚表示,傳統中醫認為,失智與腎有關,但不是西醫所說的腎臟,而是因為腎主腦,就是腦髓的部份,因此,要防失智症就要補腦髓,可以補腎的中藥材包括:益智仁、桑椹、何首烏與天麻等,能夠對記憶力減退者有所幫助。 治療記憶力減退 銀杏最常用另外,記憶力減退與瘀血也有相關性,所以,柯富揚中醫師指出,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也對於治療記憶力減退有效果,例如銀杏最常用,銀杏是一味中藥,早期也會用血府逐瘀湯,還有加上益智仁、天麻、銀杏葉及川芎來改善腦部血液循環,而腦部血液循環好,對記憶力減退就能有所改善。 三酸甘油脂、膽固醇 易致失智防失智症除了血液循環要好之外,柯富揚中醫師並指出,痰濕也會對記憶力減退有影響,也就是血液中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會容易導致失智症,最常見就是腦血管意外造成的後遺症,尤其是中風病人容易記憶力減退,因此就會用溫膽湯來清痰濕,也可以達到一定療效。 四神聰穴、任督二脈 增強記憶力針灸也是經常用來改善記憶力減退的方法,柯富揚中醫師說,最常用來改善記憶力減退的針灸穴位就是四神聰,任督二脈也很常針灸,因為腦髓與督脈有關,也與任脈的滋養有關。四神聰是在頭頂的百會穴四周各旁開一寸處。 風池、神門、內關、改善合併症柯富揚中醫師進一步指出,記憶力減退通常伴隨暈眩,所以也會針灸風池穴;也常伴隨睡眠問題,因此會針灸神門穴與內關穴,對於睡眠障礙有幫助,腎的部份則是會針灸照海穴與太溪穴。除了針灸之外,自己也可以按摩這些穴位來緩解不適。 情緒緊張、壓力大 易記憶減退柯富揚中醫師強調,由於情緒緊張、壓力大也容易記憶減退,若是有睡眠障礙與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其實也容易罹患失智症,所以,不要讓腦部退化,就不要增加腦的負擔,而且平常睡眠就要好。除了不要增加負擔之外,能積極幫助改善的有練氣功、穴位按摩、打太極拳及練八段錦等運動,都可以增強記憶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再過半世紀 100人有5人失智

再過半世紀 100人有5人失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邱先生51歲時因心律不整導致休克造成大腦損傷,昏迷18天後幸運醒來,卻在1年後發現已失智,邱太太表示對失智者而言,有活動可參加很重要,年輕的早發失智患者體力很好,他們需要的服務與老年失智不一樣,衛生服利部政務次長呂寶靜表示,未來將以社區為主體提供服務滿足失智症家庭需求。民國150年 有93萬失智人口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同時也是北榮神經內科王培寧醫師表示,根據104年12月底人口來推估全台失智症人數逾25萬人,也就是每100人有1人失智,到了民國150年將有93萬失智人口,即每100人就有5人失智,失智人口成長相當快速。全球失智症成本 達8180億美金根據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花費失智症的成本高達8180億美金,失智症的照護成本相當於全世界第18大經濟體,WHO與OECD都非常重視並發表失智症報告,提出失智防治照護指標,台灣與全球同步,積極發展失智症的防治照顧創新服務,未來仍有許多努力空間,需要政府與民間合作達成。走失、誤闖高速公路、家人負荷大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目前國內失智症人口以每天增加25人的速度成長,預計民國130年達到每天增加63人的高峰,失智症所衍生的議題相當多元,失智長輩走失、誤闖高速公路、照顧者的負荷過大,甚至失智者財產安全都是需要重視的,期許政府能夠多聆聽失智病友、家屬及失智症社福團體的意見,研擬更適切的社福政策。適時關心長者 協助帶離危險失智患者在生活中都有可能會遇到,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適時關心長者,遇到長輩處於危險情境中,協助帶離危險的情境,就是給失智症家庭很大的支持,失智症並不可怕,只要以正向能量對抗疾病,就能共同克服失智症之挑戰。

3多控3高原則 遠離失智症

3多控3高原則 遠離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因人口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攀升,儼然是另一國家安全議題,全國上下無不致力於失智症預防之宣導,近日某報導指出高血壓患者長期用藥,有更高比率產生健忘症、阿茲海默症,台灣失智症協會鄭重澄清, 依台灣全國性調查,服用抗高血壓藥物,並未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有高血壓病史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高於無高血壓病史者,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高血壓患者應依醫囑規則用藥,維持血壓在正常範圍內,以減少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同時可達降低失智症風險之功效。3多 :  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失智症的預防包括3多也就是,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以及採地中海式飲食,避免頭部外傷、憂鬱、抽菸以及控制3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雖然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但是做好失智症的預防,就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台灣失智症人口 已突破25萬大關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提醒民眾,藥物有其作用(療效)也有其副作用,民眾若有用藥之疑慮,應與醫師討論,不宜貿然自行停藥,以免影響健康,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已突破25萬大關,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民眾,未來可能將有更多失智症相關傳聞,在未有足夠研究證據時,建議民眾避免輕信、更不要轉傳未經証實的傳聞。

跟長輩溝通有困難?專家:可能是聽力退化

跟長輩溝通有困難?專家:可能是聽力退化#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家裡有年長者出現明顯的聽力退化時,家裡的電視聲越開越大聲,做子女的也常會聽到長輩抱怨:「你說話太小聲」、「你說話不清不楚」、「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但如果放大音量講話,又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會。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不一定是長輩的脾氣古怪,因為許多長輩在聽力變差時,常被子女當作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之一,長輩們也因為怕為子女添麻煩,而遲遲沒有開口求助。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主任表示,在長時間聽力退化的狀況下,當接收外界訊息老是受挫時,就可能會出現焦慮及不想溝通的情況,也可能會造成年長者認知功能的衰退。聽力退化可能使長輩拒絕社交、情緒不穩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老年失智人數呈現年年攀升的趨勢,除了人口老化等社會結構性問題外,現代的飲食、生活習慣變化也是使失智人口增加的一大原因。然而聽力退化也是許多人都常忽略的一個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聽力師馬英娟表示,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 Lin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聽力退化會造成人群孤立與認知負擔。聽力退化者因為聆聽有困難,而需要花更多的專注力來確認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因此認知負擔較大。同時,聽力退化者常抱怨交談者說不清楚,自然無法與人有效溝通,其延伸的心理狀態可能有:覺得麻煩、沮喪、易猜疑、不想外出、拒絕社交、反應遲鈍。因此,年長者如果出現聽力退化的徵兆,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並且不要放棄可以矯正聽力損失的機會。她也提醒,年長者一旦檢查出有聽力損失,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以追蹤聽力是否有變化。即使是已配戴助聽器矯正者,也需要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請教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必要時進行檢查或介入。與長輩溝通有訣竅 聽力矯正使長輩更有信心!家庭裡、生活中難免會有失聰或是聽力正逐漸退化的長輩,聽力師建議,除了面對長輩說話時,使用正常的說話速度,保持口齒清晰;和長輩說話時,也要注意光線的充足,讓長輩清楚看到你的表情,並以手勢或動作協助了解。她也補充,配戴助聽器是最常見的聽力損失矯正方式,然而有些年長者不願意使用助聽器,可能是因為怕別人投以異樣眼光。不過,只要想像就像是老花眼一樣,看不清楚可以戴眼鏡矯正,長輩聽力退化也可透過聽覺輔具來改善。若長輩與子女住得較遠,平日聯繫需倚賴電話溝通,建議還可考慮使用有擴音功能的電話,予以補強。當發現家中長輩有聽力退化的徵兆時,應在生活及溝通上都更加體貼長輩,助長輩得到歸屬感及安全感,再來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長輩聽力退化是現代子女都要面對的課題,正視它才能確保長輩以健康的姿態走得更長久!

家中長輩聽力退化 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

家中長輩聽力退化 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失智症

(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部主任 馬英娟) (圖/優活健康網) 當家裡有年長者出現明顯的聽力退化時,家裡的電視聲越開越大聲,做子女的也常會聽到長輩抱怨:「你說話太小聲」、「你說話不清不楚」、「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但如果放大音量講話,又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會。   (子女們在家或許常和長輩發生互動困難的情況。)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實不一定是長輩的脾氣古怪,因為許多長輩在聽力變差時,常被子女當作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之一,長輩們也因為怕為子女添麻煩,而遲遲沒有開口求助。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主任表示,在長時間聽力退化的狀況下,當接收外界訊息老是受挫時,就可能會出現焦慮及不想溝通的情況,也可能會造成年長者認知功能的衰退。 年長者聽力退化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老年失智人數呈現年年攀升的趨勢,除了人口老化等社會結構性問題外,現代的飲食、生活習慣變化也是使失智人口增加的一大原因。然而聽力退化也是許多人都常忽略的一個增加失智症風險的因素。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60歲以上有聽力損失的長輩,佔國內聽力損失人口數的75%,顯示聽力損失是老化的問題之一。由於聽力損失會使患者產生社會隔離感、增加憂鬱症發生率,而這兩個原因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Lin教授的研究也發現,有聽力損失的年長者的確比聽力健康的年長者有更高風險容易罹患失智症。 65歲聽力退化開始明顯 應從生活做好保健   (造成聽力退化因素很多,聽力保健應從日常生活就開始做起!) 聽力師馬英娟解釋:「其實什麼年齡會開始聽力退化,各國研究統計都不太一致,因為個別差異性太大,從已開發國家所做的研究來看,可歸納出65歲開始聽力退化會逐漸明顯,而老年性聽力障礙多半是因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但若合併其他外在因素,如:年長者曾長期任職於高分貝噪音的工作場所,則更容易造成聽力障礙。」 一般來說,造成聽力退化的原因, 1、生活習慣與職業:如果工作場所或居家環境充斥高分貝噪音,如:工廠、機場、建築業、船運公    司等;或者從事與音樂有關的職業,如:樂團樂手,這些人長期處在高分貝噪音環境下,便    容易加速聽力退化。 2、疾病因素:反覆性中耳炎或耳鳴患者可能出現聽力退化;鼻咽癌患者則因容易中耳積水,也易影響聽覺。 3、長期使用高劑量耳毒性藥物:某些藥物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細        胞。因此盡量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成藥,並且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用藥。 聽力退化可能使長輩拒絕社交、情緒不穩   (當長輩出現不喜與人交談等現象時,應注意長輩的聽力問題。) 聽力師馬英娟表示,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Frank . Lin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聽力退化會造成人群孤立與認知負擔。聽力退化者因為聆聽有困難,而需要花更多的專注力來確認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因此認知負擔較大。同時,聽力退化者常抱怨交談者說不清楚,自然無法與人有效溝通,其延伸的心理狀態可能有:覺得麻煩、沮喪、易猜疑、不想外出、拒絕社交、反應遲鈍。因此,年長者如果出現聽力退化的徵兆,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並且不要放棄可以矯正聽力損失的機會。 聽力師馬英娟提醒,年長者一旦檢查出有聽力損失,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以追蹤聽力是否有變化。即使是已配戴助聽器矯正者,也需要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請教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必要時進行檢查或介入。    與長輩溝通有訣竅 聽力矯正使長輩更有信心!   (子女應學習如何與長輩達到有效溝通。) 家庭裡、生活中難免會有失聰或是聽力正逐漸退化的長輩,因此在與聽力退化長輩溝通時,可注意下列事項: 1、面對著長輩說話,使用正常的說話速度,千萬不要過快或過慢,同時保持口齒清晰。 2、不用過度大聲喊叫,聲音太大會使聲音品質不佳,反而不易接收。 3、在燈光充足下,讓長輩清楚看到你的表情,並以手勢或動作協助了解。 4、若需要討論重要事情,請將周邊噪音減至最低,比如關掉電視後,再一對一面對面溝通。 配戴助聽器是最常見的聽力損失矯正方式,若能配戴適合的助聽器,將有助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有些年長者不願意使用助聽器,可能是因為怕別人投以異樣眼光。不過,只要想像就像是老花眼一樣,看不清楚可以戴眼鏡矯正,長輩聽力退化也可透過聽覺輔具來改善。若長輩與子女住得較遠,平日聯繫需倚賴電話溝通,建議還可考慮使用有擴音功能的電話,予以補強。 當發現家中長輩有聽力退化的徵兆時,應在生活及溝通上都更加體貼長輩,助長輩得到歸屬感及安全感,再來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長輩聽力退化是現代子女都要面對的課題,正視它才能確保長輩以健康的姿態走得更長久!

失智症是記憶缺失?民眾普遍常識不足

失智症是記憶缺失?民眾普遍常識不足#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我寧願自己得到的是癌症,而非阿茲海默氏症。」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劇中,一句令人感傷的對白。而根據《健康遠見》針對台灣民眾的「失智症認知大調查」發現,高達6成9的民眾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到失智症,6成3認為,高齡台灣的失智症狀況嚴重,亟需面對。但失智症認知測驗僅58.57分,顯示國人對失智症的相關認知不及格。世人對失智恐懼僅次於癌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世界現有4750萬人飽受失智之苦,每年更以770萬人的驚人速度增加。2014年6月美國失智症協會公布一項跨國研究,抽樣調查全球12個國家、約6000名民眾對失智症的看法,其中問及,你最害怕罹患的疾病是什麼?結果失智症高居第二位,僅次於癌症。英國、加拿大和日本,約有三成民眾害怕自己的伴侶會罹患失智症。高達6成9的民眾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到失智症,根據《健康遠見》設計的5題失智症認知題,測驗民眾的認識程度。結果總分不及格,只拿到58.57分。若以一題20分來計算,滿分者有14%,及格者占6成3,不及格者3成7。民眾對失智症認識不足 加強宣導顯重要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說,國人對失智症的認識,還稍嫌不足,需要加強宣導。例如就有一半民眾認為,失智是記憶力喪失,但其實失智不單純是記憶缺失,而是腦部功能嚴重退化,才導致注意力下降、沒有方向感,甚至會伴隨憂鬱、幻想等問題。面對失智症患者,常讓家屬慌了手腳,尤其精神壓力最教人吃不消,其次則是經濟壓力。民眾認為,政府應加強宣導失智症預防相關知識、鼓勵醫療院所設立失智症門診中心、推廣延緩失智症病情的復健醫療,以因應愈來愈多的失智患者。「照顧者要知道哪裡有社會資源,也要接受衛教,不能跟著患者一起驚慌,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面對失智海嘯,這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和醫師群的共同叮嚀。

綠色葉菜+莓果 麥得飲食有效防失智症

綠色葉菜+莓果 麥得飲食有效防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失智症人口不斷上升,而台灣的失智症比例,隨年齡增加也有上升的趨勢,該如何預防失智症一直是令專家們頭痛的問題。美國洛許大學醫中心在2015年發表了一種新的飲食型態-麥得飲食(MIND),對失智症的預防有良好的效果。麥得飲食 大腦較同齡年輕7.5歲麥得飲食是以得舒飲食(DASH)與地中海型飲食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飲食型態,經過5年追蹤,發現飲食型態愈偏向麥得飲食的老年人,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慢,而麥得飲食得分較高族群比低得分族群在相同年齡時認知功能年輕了7.5歲。此外,遵守這三種飲食型態皆可減少阿茲海默氏症發生的機率,也有助於減輕認知功能退化,但麥得飲食得分高者明顯優於其他兩種飲食。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呂忻瑾表示,麥得飲食特別強調綠色葉菜類攝取,建議每週攝取6份以上,因為綠色葉菜含豐富葉酸、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類黃酮素等,這些物質可以抗氧化、抑制發炎反應、清除神經毒素以減少失智症發生及認知功能退化。水果則特別建議攝取莓果類如蔓越莓、藍莓、桑葚、黑醋栗等,這些水果不但含有豐富的花青素,為天然抗氧化物質,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莓果類可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動物研究甚至認為攝取莓果類可幫助記憶力與學習能力提升。而魚類及海鮮富含ω-3脂肪酸,可減少大腦中澱粉斑蛋白沉積,並增加神經傳導物質與強化神經元樹狀突脊的密度以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多堅果、少紅肉 避免認知功能快速退化呂忻瑾營養師表示,台灣當地莓果類產量較少,一般飲食中難以獲得新鮮來源,且莓果類偏酸,常被加入大量精緻糖做成果醬或甜點,無形中增加了熱量攝取,但其實可試著將莓果類搭配較具甜味的水果打成果汁、加入低脂乳品、製成沙拉醬汁或佐以適量堅果食用,都是可以在日常飲食中增加莓果攝取的好方法。而此三類飲食的共同點是,麥得飲食一樣建議攝取堅果類,因為堅果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也一樣強調減少紅肉及其製品與速食食品、精緻甜點的食用,因為這些食物中大量的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酸,易造成血腦屏障受損與增加澱粉斑蛋白堆積,加速認知功能的退化。

研究:邁開大步走路 有助預防失智症

研究:邁開大步走路 有助預防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健忘,是每個人上了年紀之後都會出現的毛病,不過,若忘得太嚴重,就要懷疑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比方說,記不起來曾經體驗過的事、忘記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時間、認不出朋友的臉等,都是失智症的特徵。此外,目前已知在失智症患者中占多數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其海馬體已萎縮在標準之下。換句話說,一旦養成邁開大步走路的習慣,就能預防海馬體萎縮,自然便能預防失智症。關於步行運動對失智症的改善效果,已有各種研究做出實證。我先以加拿大曾進行的研究為例。該研究共花了五年時間,追蹤調查超過4500位男女,分析他們的生活習慣。並且比較「只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才會步行者」,和「養成步行運動習慣、一週步行運動超過三次者」,結果發現,後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例是前者的一半。此外,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做過「步伐大小與失智症關聯」的相關研究。以日本群馬縣和新潟縣共660名、超過70歲的長者為對象,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與身體機能。再將其走路時的步伐大小分成「開闊」、「普通」、「狹窄」三組。結果發現,步伐較狹窄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邁開大步走路族群的3.4倍高。若只以女性作為比較,則高達5.8倍。美國醫師協會曾提出一份研究報告。邀請阿茲海默症高危險族群的年長者,進行每週三次、每次50分鐘的步行運動,六個月後發現失智症的症狀有所改善。在日本,約有462萬失智症患者,而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推估至少有400萬人(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顯示。(編按:根據2015年八月國際失智症協會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內政部2015年六月底人口資料與臺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臺灣約每100中即有一人為失智者)。你我都可能在某天罹患失智症,提早預防才是最重要的。(本文摘自/效果驚人!1:1逆齡步行法/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