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減少環境刺激 有助延緩失智症惡化

減少環境刺激 有助延緩失智症惡化#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在雖然有許多疾病可過各種治療得到改善、痊癒,但唯獨失智症卻沒有任何起色,就算各個藥廠、科學家不斷的努力研發,目前失智症仍是種不可逆的疾病!所以,當民眾罹患失智症後,穩定病情就成為一件重要的事,以現在的治療來說,除了藥物外,其實還有很多方式可幫助患者延緩惡化速度,像是:「居家環境」,已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適當的環境改造,不僅可協助他們參與生活、減少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外,還可以穩定病情。全台失智症患者中 九成都自行在家照顧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由於失智症患者的理解力、辨識力以及反應力,會隨著病情不斷的變化,所以,當環境太過於複雜、音量太大的話,就容易產生刺激,進而增加病情的惡化程度。此外,又加上全台24萬失智症患者中,有9成都是自行在家照顧,由此可見,家庭的環境營造非常重要。謹記5大環境刺激 以免增加惡化程度雖然對於輕度患者來說,環境的改變較無任何影響,但病情程度到了中重度後,這些的刺激就會增加惡化速度,所以,家中如有中重度以上的患者,湯麗玉秘書長建議民眾應多留意幾點環境改變,以免過度刺激,增加惡化程度。1) 在吵雜、刺激多的環境下,容易使得情緒不穩、增加負面感。2)由於記憶都在走回頭路,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家的認知、印象中的家與我們不一,因此,延續以往的生活經驗空間,是保有記憶最佳方式。3)樓梯要有顏色對比,因為同色的話會無法辨識。4)東西擺放、廁所位置,最好要做個標記,讓他們可以自行辨識。5)盡量不要有鏡子出現,因為他們無法辨識自己,容易增加不安感,且就連窗戶最好也要加上窗簾。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大!恐有隱性憂鬱症

失智症照顧者壓力大!恐有隱性憂鬱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超過4750萬的失智症人口,並每年以770萬人的速度增加,等於平均每4秒鐘,就會有1名新增個案,由此可見,失智症人口數正逐漸增加中,但大家重視的往往都是患者本身,卻忽略了照顧者身心理的負荷狀況,其實他們更是一群龐大的隱形、潛在病人。照護出自於愛 負荷問題更多因為在照顧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完全是出自於對家人的愛,沒有任何利益,且不分晝夜,用他們的健康、精神,來換取家人延續的生命,只是,當這樣的狀態長久累積下來,不管是生理、心理、經濟、社會上的負荷,都會超出一般人的所能負荷的量,進而延伸出各種問題,所以,才會說這群照護者也是個潛在病人,特別是心理壓力的部分,往往都是造成憾事發生的主要因素。失智症病程長 照顧者易憂鬱挫敗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失落、無助、挫折、憂鬱、焦慮等,都失智症照顧者容易有的情緒起伏,由於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無法治癒僅能延緩,所以,即使有心也不一定會有期待中的轉變,且又加上失智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病程約八到十年,甚至有些長達十五年,在漫長的照護歷程中,其實有不少照顧者會有放棄照顧的念頭,所以,漸漸的他們就會開始出現挫敗、生氣、憂鬱等負面情緒,最後,若無當宣洩,還可能會演化成憂鬱症。7成照顧者 曾有輕生念頭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實務經驗中,就有7成照顧者曾有輕生、走不下去的念頭,所以,為了避免憾事發生,照顧者心理的調適、舒緩,以及周遭他人的支持就很重要,對此,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其實目前有許多資源可幫助照顧者喘息,例如:家屬團體、瑞智互助家庭等,都能減少壓力的累計。其中像是家屬團體,藉由照顧者本身的聚會,來幫助彼此互相支持、傾訴、學習、分享經驗與資源,也有調適功能,先前就曾有位照顧者原本已經快得憂鬱症,但所幸在接觸家屬團體後,不到半年憂鬱的情緒全都好,所以,建議有需求的民眾都可撥打全台專線0800-474-580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源。尋求適合自身資源 有助於減少壓力累計最後,再次呼籲民眾,失智症問題雖然很重要,但也別因此忽略掉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對於照顧者本身需自行尋找到宣洩管道,以免使自己累壞、罹患憂鬱症等;至於周遭若有人是照顧者的話,建議不妨可適時聽他吐吐苦水,給予加油打氣,這些小舉動都能有助於幫他們得到紓解。

讓老人長時間獨處 將加速失智惡化

讓老人長時間獨處 將加速失智惡化#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臺南市衛生局推動長者體能健康促進班計畫,調查發現長者常抱怨記憶力變差,時常忘記時間及事件,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目前在台灣約每100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在未來的47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38.1人的速度在成長,由此可見失智症議題是不容忽視!早期發現失智症  AD-8量表可篩檢健康促進班成員劉先生回憶起照顧失智症母親的經過,表示初期母親出現怪異行為如:將橘子藏衣櫥、將路邊的桑葉撿回家放在床下,一開始以為母親得了憂鬱症,後來經診斷為失智症開始治療,他並與其他長者及家屬分享,鼓勵家中長者走出家門並多與他們對話,若是讓長者長時間獨處,將會加速失智的惡化。他也表示,失智症宣導對象應更年輕化,讓未來可能為失智症高危險群或可能照顧家中失智症者,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衛生局也提醒,民眾可透過AD-8量表,引導長者自我篩檢,使更多失智病患能早期時獲得治療與幫助,因為及早就醫治療可減緩腦部退化。

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10大警訊助判斷

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10大警訊助判斷#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是哪一種失智症,都可以透過門診評估, 從簡單的測驗做起,例如Mini-Cog,這份測驗會先告訴患者三樣事物,例如腳踏車、紅色、快樂。接著會請患者畫出時鐘,例如當畫10時20分時,那麼長、短針所在的位置就要分別在左右兩邊。等畫完時鐘,再問患者,之前的三樣事物,還記得幾種。如果時鐘畫對,算一分,接著每答對一個事物,算一分,這份測驗總分為四分,如果總分小於或等於兩分,就要再進行下一步測驗。一般來說,會再用一份Mini Mental Status Exam(MMSE)的30分表格來測驗。以學歷來分,患者若是大學以上程度,要達到24分,若是小學,就要16分,如果未能達到標準,那麼失智症的機會很大。除了評估表之外,失智症的評估,通常還包含抽血及腦部影像,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分辨是何種因素造成。另外,也需要神經科或精神科醫生,幫忙診斷與治療。造成可逆性失智的原因有甲狀腺機能亢進、B12不夠、神經性梅毒等。神經性梅毒現在已很少見,但仍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除了阿茲海默症,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很常見,其他,如路易小體失智症、水腦等,都需要再仔細分辨,比較能對症治療。失智症的十大警訊1)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個性改變。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一般人所知道的阿茲海默症,其實只是失智症最常見的一種,其他就如上述,還有血管性的失智等。如果有偶爾忘東忘西的情形,其實不需要太緊張,但若懷疑有認知功能方面的問題,還是必須找專業醫師評估,確立診斷,分辨病因,接受治療。雖然失智症無法痊癒,但可以延緩它的惡化情況,不需要太過悲觀,但也不要輕忽。詹醫師給子女的貼心叮嚀/大家只要一談起失智症,就都非常害怕,但我們人年紀大了, 某些認知功能本來就會變差,這是很正常的老化現象,所以不需要老人家一忘記事情,就驚慌失措的以為老人家患了失智症。(本文摘自/好好照顧您/寶瓶文化出版)

預防失智症 從30歲開始效果最好

預防失智症 從30歲開始效果最好#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失智症是老年人口中日趨嚴重的問題,這個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的疾病,了解其危險因子與預防成了重要課題,然而現代人普遍對保護自己遠離失智症漠不關心,還時常讓自己置身於危險因子當中而不自知,醫師表示,預防要從年輕做起。憂鬱症、體重過輕或過重 都是高危險群說到危險因子,林口長庚醫院失智中心徐文俊醫師指出,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者、不活動、憂鬱症、抽菸者、體重過輕或過重等,都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而其中的不活動,包括身體或腦部的活動。要遠離失智症,無非剔除這些壞習慣,多動腦、多運動、飲食的控制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是根本:1) 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刺激大腦功能的活動,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包括閱讀書報、接觸新事物等。2) 多運動/維持一個禮拜運動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但老人家不強調一定要有氧,太激烈的運動反而對身體造成負擔,以自己身體能夠負荷為原則。3) 飲食控制/肉類以魚肉為主,預防失智症強調「心智飲食」,就是地中海飲食加上低鹽飲食的結合,另外也可以喝一些紅酒,但以一天不超過150c.c.為原則。4) 生活習慣/增加社會參與,多與社會互動,包括社工、教會小組,或者增加與朋友的聚會等,可以增加外來刺激,也可以增加動腦的機會。循立寧無法預防失智症 預防從生活作息改善開始另外有些人認為循利寧可以達到預防失智症效果,但徐文俊醫師表示,臨床實驗顯示,循利寧對預防失智症沒有幫助,僅能促進末梢循環。醫師表示,預防失智症首要是讓腦部不要受到外傷,其次,在沒有得到失智症時,大約30~40就該開始預防,越早開始效果越佳,包括戒菸、生活形態、飲食控制、運動習慣的培養等。一般人類邁向老年,慢慢開始離開自己一生辛苦經營的事業,但此時更應該好好經營自己的「健康事業」,為老年做好萬全準備,讓自己可以用健康迎接退休生活!

肥也有好處?英研究:肥胖者失智症風險低3成

肥也有好處?英研究:肥胖者失智症風險低3成#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大家都知道身體肥胖不僅會帶來許多生活不便,更重要的是肥胖還會影響身體健康,增加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出人意料的是,根據英國最新的一項研究指出,過重的中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低了約3成,反觀,體重過輕的人罹患風險最高。體重過輕  居然會增加失智症風險?英國的研究人員透過調查發現,體重過重竟能夠減少得失智症的風險,而這是迄今關於此課題規模最大的研究。分析了約200萬年齡為55歲的英國人,進行了長達20年的追蹤後,顯示體重較輕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更高。這項結果讓許多人大為震驚,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肥胖對人體健康是有許多威脅的,怎麼可能肥胖還會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專家指出,分析顯示體重較輕者患失智症的機率比體重正常者高出39%。而那些體重超重者的機率比體重正常者低18%,而肥胖者的罹患失智症機率低24%。當心!大多數疾病仍與肥胖相關而專家們推測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因為失智症的主因是缺乏維生素D和E,而那些肥胖的人吃得多,自然也會補充更多的維生素。但是他們強調,此研究結果並不能當成過重或肥胖的藉口,因為大多數的疾病都還是與肥胖息息相關,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癌症。且根據統計的數據顯示,到2050年,全球失智症的患者恐會增加3倍,飆破1.3億人,但失智症至今仍無藥可醫。專家也只能建議透過戒煙、多運動、飲食均衡等方式來減輕失智症的速度。

全台進入「糖癮時代」 失智患者恐激增

全台進入「糖癮時代」 失智患者恐激增#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陳承璋/採訪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發佈的失智症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超過4750萬的失智症人口,每年並以770萬人的速度增加,換言之,平均每4秒鐘,就會有1名新增個案;而過去關於失智症的研究,在世界各國也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中,為得就是想了解失智的危險因子,緩解失智人口的飆升。隨著台灣正式步入「糖癮時代」,事實上,人們手上天天一杯的手搖含糖飲料,亦或各式精緻甜點,令人意想不到,竟然也會讓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大幅攀升!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白明奇醫師表示,在臨床甚至研究上,其實並沒有完全證實失智症與糖間有任何關連,只不過,若從兩個層面上來看的話,彼此的確存在著極大的正相關。糖分攝取過多胰島素罷工 將對腦部造成毒性第一,當糖分攝取過多時,血糖會迅速往上升,體內就必須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就如同警察交通秩序一樣,只是,當人們一直吃糖,扮演交通警察的胰島素,將因此疲於奔命,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所謂的胰島素「罷工潮」,使其敏感度、功能變差,最後就無法清除腦中毒素「類澱粉」。什麼是「類澱粉」?就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關鍵元凶之一,白明奇說,一但腦中的類澱粉大量堆積在腦部,將產生神經毒素,進而傷害腦內神經細胞,引發阿茲海默症。第二則是血管照護不佳,也會增加失智症惡化速度,對於三高患者來說,當糖分攝取過多時,糖就會開始傷害血管,不僅會把血管變硬,沒有彈性外,就連血氧功能也會跟著受到影響,進而引發失智症,加快惡化速度。肥胖更是主因 失智風險激增三倍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之外,貪吃甜食,所造成的肥胖問題,更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根據國外的多份研究指出,若體重超標,意即BMI值超過三十以上,其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將比常人暴增三倍之多!然而,卻鮮少人熟知,其實糖、肥胖,都與失智症有著密切的關聯性。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倒數計時,失智症問題無疑是國人走向未來的一大挑戰,但同時,台灣的糖癮問題,卻是日益嚴重;甜點店如雨後春筍、飲料店進入戰國時代,都讓失智症問題雪上加霜!綜觀而言,倘若你曾害怕,步入老年生活後,猶如喝下夢婆湯一般,驟然忘記所有回憶,戒糖!顯然是跨出避免老人失智症的第一步。

研究:老年人常聽古典樂 能延緩失智症發生

研究:老年人常聽古典樂 能延緩失智症發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聽古典音樂除了能夠修身養性,培養氣質外,可能還能延緩失智症的發生。根據芬蘭的最新研究發現,老年人若能常聽古典音樂,能夠增強大腦特定部分的基因活性,進而提升記憶力與學習力。聽古典樂 能改善神經突觸、促進多巴胺分泌此研究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分別請受測者分別聆聽莫札特第三號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216曲20分鐘,結果發現,常聽古典音樂的人,能夠促進腦中多巴胺的分泌以及傳遞,並且改善神經的突觸傳導功能,進一步讓老年人衰退的記憶力,能夠獲得改善,並且減緩有關神經衰退疾病的基因活動。研究人員指出,此次的發現,能夠給未來在音樂治療上,找到產生效果的原因基礎,不過,若要應用在實際的治療面上,還須要待進一步觀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