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失智前兆不只記性差!突暴怒、憂鬱也是警訊

失智前兆不只記性差!突暴怒、憂鬱也是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自從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增、生育率下降,65歲以上族群的健康照護、醫療保障也成為我國問題;根據統計,有將近15萬的老年人正面臨失智症、輕微認知功能障礙等困擾,平均每增加5歲,罹病機率就成長1倍,顯示失智問題已是長青族一大隱憂。失智3危險因子:三高、抽菸、頭部外傷一旦罹患失智症,不僅病人會因「遺忘」而痛苦,家人更是於心不忍,需要經過長期奮鬥,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才能共同走過這大關。一般來說, 失智症分為原發退化性失智症與續發性失智症;常見症狀除了記憶力衰退,還包括情緒憂鬱、易怒等。對此,雙和醫院老年精神科醫師李耀東表示,目前臨床上認為老年憂鬱很可為是失智症早期徵兆之一,若發現家中長輩在情緒和行為上有些改變,且維持好長一段時間,就要當心是失智症警訊,應提高警覺。此外,延緩失智症發生也可透過正確觀念預防,盡量遠離危險因子、增加大腦活動;如避免三高、抽菸、頭部外傷等危害,且保持運動習慣、多動腦及注意飲食均衡,以上都可從日常生活改善,降低失智症風險。

愛吃燒烤、炸雞 基因加速老化失智症提早上門

愛吃燒烤、炸雞 基因加速老化失智症提早上門#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常吃燒烤、油炸物,當心基因加速老化、疾病提早上門!一名30歲女子,愛吃燒烤及炸雞,又常熬夜追劇,健檢報告已發現高血脂外,醫師指出,她的健檢報告顯示顯示輔脂蛋白基因(APO E)高風險基因型,膽固醇不易代謝,也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失智及冠狀動脈疾病。生活習慣太差 基因老化跟著來小兒科醫師潘俊伸表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基因特質,這些微小的差異性造就人類有不同個體的特質,基因檢測是針對特定單一核甘酸多型性(SNP)基因位點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個體常見重大疾病的罹病風險,進而採取進一步個人的健康管理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另一名39歲男性,才剛步入中年卻已經高血壓及高血脂纏身。健檢發現血管硬化嚴重,血管年齡老化數十歲,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兩側橋腦、視丘及基底核有小間隙腦中風病灶,兩側前側及後側大腦動脈有粥狀樣硬化,生活型態基因報告發現,葉酸在體內無法正常活化;醫師表示,用葉酸的效率較低,容易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憂鬱症、直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他從飲食加強補充葉酸、維生素B群及相關營養品,並建議戒菸及勿過量飲用咖啡。環境及生活方式 也可降低疾病風險潘俊伸表示,每個人的基因型態除了先天遺傳特質外,與外在環境、營養相關,若生活習慣太差常接觸有害物質及飲食,基因容易往往以老化型態表現。簡單來說,即使擁有好的基因,若常常破壞它的健康的環境,加速老化的速度,也與其他高風險基因者無異。潘俊伸提醒,儘管基因型無法改變,藉由環境及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減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透過調整生活型態、個人化營養補充及飲食習慣等,也能改善基因的後天表現。

失智症搗亂 老人家疑心重懷疑錢被偷

失智症搗亂 老人家疑心重懷疑錢被偷#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齡85歲的陳老太太,近年來,家屬發現她漸漸變得疑心重、對人有敵意,且越來越容易焦慮緊張,常無故說家人偷走自己財物、與家人起口角,甚至半夜無法入眠、大吼大叫、衝出屋外。家屬努力照顧了數個月後,終於將她帶到醫院求助。經檢查發現腦部顳葉額葉萎縮、短期記憶力明顯缺損,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合併血管型失智症。斗六成大醫院精神科許碩恩醫師說,這數個月來,個案持續有情緒起伏、失眠、精神動作躁動、注意力不佳、陣發性聽幻覺、被害妄想、被偷竊妄想、乏現實感等精神症狀。然而於住院期間接受藥物、心理、環境及職能治療下,被害妄想與聽幻覺逐漸消失,情緒與生活作息漸趨穩定,但仍有記憶力缺損、情緒焦慮等症狀。全球每3秒即1人失智   性格突轉變須注意據2015年國際失智症協會發佈報告,估計全球共有4680萬失智症人口,平均每三秒全球即增加一名患者;而全台灣推估大約有24萬失智症人口。許醫師說明,失智症患者常見的表現,包括失憶、失用、失認、失語等症狀。然而許多病患先因為行為及精神症狀就醫,才被發現認知功能有所減損,進而診斷出失智症。在治療上,除了使用藥物外,更需要給予行為與環境上的介入,並注意長輩潛在的生理問題,方能逐漸改善。因此他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家中長輩有性格轉變、情緒失調、行為異常、記憶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等情形,建議可帶長輩至醫院接受醫療協助。

多運動、維持社交 5撇步預防失智症上門

多運動、維持社交 5撇步預防失智症上門#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近日有報導指出,有午睡習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然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孫瑜醫師表示,午睡可能反映夜間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但若長期使用白天補眠,容易造成惡性循環、社交下降,因此她建議民眾,維持白天的活動量,多動腦、多運動、多社交,並採地中海飲食,以預防失智症找上門。1) 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5成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多閱讀報章雜誌、寫作、打麻將、規劃旅遊等。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2) 多運動/每週規律地從事2~3次以上的運動,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等,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3) 採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7成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魚類,並且不建議喝酒。4) 多社會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4成罹患失智症之相對風險,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都有助於增加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則增加2倍以上。5) 維持健康體重/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18)失智風險亦提高。因此建議,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為佳。此外,研究顯示,三高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調整飲食、運動,以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嚴重的頭部外傷也是阿茲海默的危險因子之一,風險是一般人的4 倍以上,建議騎單車或機車時應戴安全帽,並避免其他頭部受傷之機會。提醒民眾,抽菸及罹患憂鬱症,都會使罹患阿茲海默症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因此建議民眾,應適時紓壓,並立即戒菸,以預防失智症上身。

調查:老年人睡午覺 失智症風險增1.3倍

調查:老年人睡午覺 失智症風險增1.3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有午睡習慣者,恐更容易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調查,隨機抽樣65歲以上老人進行家戶訪視,共完成1萬多份調查,結果發現,喪偶、有午休習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而有規律運動、足夠夜間睡眠、規律社會互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則是下降的。台灣失智症協會王培寧理事鼓勵民眾,多採取規律運動、足夠夜間睡眠、規律社會互動的生活型態,以降低失智之風險。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孫瑜醫師表示,在控制各變項後,發現喪偶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沒有喪偶者的1.42倍,有午休習慣者是沒午休者的1.33倍;而有規律運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8成、有足夠夜間睡眠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近5成、規律社會互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5成。她強調,每週運動1次,每次30分鐘即可降低失智症風險,但是仍鼓勵一週至少運動三次或以上。白天睡覺社交少 腦部活動降是主因台灣失智症協會王培寧理事表示,針對午睡與失智症並非因果關係,而是此2者有相關性。睡眠問題是失智症患者常見之症狀,也有可能是失智之後午睡機會增加,而不能說是午睡過多而導致失智。孫瑜醫師也表示,午睡多,可能反映晚上的睡眠品質差,而必須利用白天彌補,然而,白天精神不佳,就會致使社交下降、腦部活動減少,失智症風險跟著增加;她建議,老年人晚上睡眠應達6~7小時,盡量在白天活動、參與社交,盡量少叫老人家去睡午覺,非不得已,也以午睡1個小時為限。失智人口快速增加 全台近25萬人根據內政部人口資料與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推估台灣目前失智症總人口數為24.4萬人。王培寧理事表示,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當前首要任務是建立民眾的正確認知,從年輕就開始降低失智症風險,透過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採地中海式飲食,加上足夠的睡眠,另外注意三高控制、憂鬱治療、避免抽煙及頭部外傷,即能降低失智症風險。

老人半夜翻冰箱吃東西到吐 失智惹禍

老人半夜翻冰箱吃東西到吐 失智惹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你有多久沒關懷周遭的長者了呢?中國有1名老人每天晚飯吃飽後,半夜仍起床偷吃冰箱的東西,即使吃到上吐下瀉還是停不下來。然而這樣的情況卻持續3個月之久,家屬才帶他去看醫生,經過檢查,當地醫師表示,原來一切都是因為失智症引起的行為異常。8成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異常 當地醫師解釋,在一般民眾的印象中,罹患失智症的人記性會變差,除此之外,若合併個性變化、精神或是行為異常的極其普遍,約有8成以上會伴有此類症狀。但家屬總是等到病情嚴重,才協助就醫。老化還是失智症 10大警訊助辨別 為增加民眾對失智症早期症狀的認知和警覺性,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10大警訊供參考,別再以為這些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延誤治療。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重複發問、購物,甚至服藥。最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 2)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依照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想不起某個字眼的機會比一般人更頻繁,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水果放在衣櫥裡、到處塞衛生紙等。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一步步尋找,且於找不到東西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疑心病重、憂鬱、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20個老人1失智 健腦2撇步不可少

20個老人1失智 健腦2撇步不可少#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國人的平均壽命漸漸延長,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顯示,截至103年底,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約280萬人,其中每20名就有1人罹患失智。然而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所以更應該要防患於未然。改變生活習慣 降低10%失智風險衛生局表示﹐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大部分與生活習慣有關,包括糖尿病、中年高血壓、中年肥胖、缺乏活動、情緒壓抑、吸菸、低教育程度,每減少1個因素就能降低10%失智風險,良好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不僅可預防失智症,也可預防其他慢性疾病。為了要有效達到失智防治的落實,臺灣失智症協會提醒﹐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同時減少危險因子,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方法如下:1)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多動腦、多運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採地中海型飲食、維持健康體重。2) 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頭部外傷、抽菸及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預防憂鬱。忽視惡化 小心延誤治療衛生局呼籲,失智是大腦退化,症狀會逐漸惡化,年紀愈大愈容易失智,主要是以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但醫師診斷確立後,如果有新症狀或惡化的現象,就必需做進一步的檢查,若只當作尋常的惡化過程置之不理,恐會延誤治療時機,家中如有長者應隨時給予關懷,別因一時失察,而失去了可以和家人相處的機會。

每3秒1人失智 寵物治療正夯

每3秒1人失智 寵物治療正夯#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隨著臺灣高齡化社會以及老年人口增加,失智症問題日趨嚴重,國際失智症協會公布,現在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毛寶貝成為現在家庭型態的調劑品,透過陪伴可以增進主人正向情緒,並減少寂寞、無望、壓力等負面感受達到療癒的效能,受歡迎的指數極速竄升。長照機構 狗醫師成為治療媒介劉爺爺是位退伍多年的老榮民,年紀漸長且沒有家人陪伴身旁,因此選擇住進了長照機構以便有人就近照顧,雖然有許多長者一同陪伴,但入住時劉爺爺的神情略顯寂寞。機構邀請到動物輔助治療師定時與寵物至機構與長者們互動,讓長者和狗遊戲,讓劉爺爺變得日益開朗、有精神。專業動物輔助金三角寵物治療可不只是「阿貓」「阿狗」而已,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表示,動物輔助治療是以經過訓練、通過考試符合條件的動物作為治療媒介,在專業化的活動設計、環境規劃與輔助資源運用下,由動物輔助治療師、動物輔助治療員、及治療犬,共同執行動物輔助治療活動,以達專業動物輔助治療金三角。增加知覺刺激 延遲退化失智症目前臨床上還沒有出現根治的方法,只能延緩退化,衛生局表示,寵物治療為非藥物治療法之一,透過專業動物輔助治療師指導,讓失智患者透過觸覺、嗅覺、互動等行為,來正向刺激腦部功能、延緩退化,改善情緒及語言表達,並提升人際互動、自信心、睡眠與生活品質,同時藉由認知訓練來重新安排、參與日常活動,以達到維持其獨立功能並調適失智症帶來的困擾,改善患者生理、社會、情緒或認知上的功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