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

全台千人陷視力惡化危機!角膜移植苦等逾8個月 傳統角膜移植受限多,低風險「角膜修復」成治療新方向

全台千人陷視力惡化危機!角膜移植苦等逾8個月 傳統角膜移植受限多,低風險「角膜修復」成治療新方向#器官捐贈

角膜失明患者逐年增加,卻苦等無角膜可移植!全台每年有數百位患者因角膜損傷、感染或疾病導致視力嚴重惡化,亟需角膜移植才能重見光明。但根據臨床觀察,平均等待時間長達3至8個月,甚至超過一年仍等不到合適供體!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2023年全台僅有682例角膜捐贈,新增移植需求卻超過千人,供需嚴重失衡,導致部分患者錯失治療黃金期,甚至視力惡化至不可逆失明,重創生活與工作能力。 高雄榮總眼科部主任陳俊良醫師指出,台灣角膜移植一直面臨三大挑戰:需求高、來源少、風險在;所幸醫療科技不斷進展,治療趨勢已從「角膜置換」轉向早期介入「組織修復」,今年臨床更迎來突破性進展,如膠原蛋白角膜基質修復技術,可透過植入具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修補受損組織、促進細胞再生,不僅改善角膜混濁,也免去等待捐贈的漫長煎熬,協助患者重建視力、降低移植風險,帶來更穩定、安全的治療新選擇。 器官捐贈低迷+技術門檻高,角膜移植需求難解 「角膜是眼睛最重要的屈光組織之一,卻也是少數無法自行再生的結構。」陳俊良醫師說明,一旦角膜中層受損,患者多只能仰賴移植重建視力,無法單靠藥物或其他手術恢復。然而,傳統角膜取得本身限制多,不僅捐贈條件嚴格、保存時限短、手術難度高,術後還可能出現排斥、感染、併發青光眼或視網膜病變等風險。陳醫師也提及,一名三十多歲男性因角膜潰瘍導致視力快速惡化,雖達手術標準,卻因配對與進口流程冗長,足足等了八個月才完成移植,最終視力恢復有限,嚴重影響生活自理。 台灣過去多仰賴國外進口角膜,平均等待時間超過半年,且每例保存費用高昂,對弱勢族群是一大負擔。自2013年設立國家眼庫以來,國內角膜取得與保存效率大幅改善,目前平均等待時間已降至約92天,手術費用也可由健保全額給付,大幅提升就醫可及性。即便如此,供需落差仍未解,每年仍有逾千人等待移植,加上台灣民眾對大體與器官捐贈的意願仍低,種種因素交織導致現行角膜捐贈與移植體系難以支撐穩定、即時的臨床需求,也加劇病患排隊與醫療資源流失的壓力。 角膜移植侷限多,再生修復成治療新選擇 陳俊良醫師說明,在角膜捐贈資源長期不足的情況下,過去臨床曾嘗試以人工角膜作為替代方案,提供無法等待移植患者另一選擇。然而,人工角膜因材料和構造與天然角膜差異大,加上人工角膜的處理方式可能殘留化學物質,反而提高排斥與修復失敗風險。即便手術順利,術後仍可能出現青光眼、感染、黃斑水腫、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患者往往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增加身體負擔與復原挑戰。 有鑑於此,眼科醫界開始轉向「修復而非替換」的新治療思維,並積極發展更具生物相容性與臨床穩定性的新型修復材料,盼在保留原生組織的同時,重建視力功能。陳俊良醫師指出,隨著再生醫療與生物材料技術的持續突破,目前已有可望取代部分傳統移植、低排斥風險的角膜修復新選擇。與傳統人工角膜或全層移植相比,這類膠原蛋白基質具備高生物相容性,併發症風險也相對降低,且具備可量產與長期保存的特性,讓醫師不再受限於供體配對與等待時程,提升整體應變效率,讓治療更即時、風險更可控,有望在未來角膜治療流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角膜損傷恐致失明,早檢查、早修復是關鍵 角膜是維持視力清晰的重要結構,一旦受損便無法自行修復,若延誤治療,恐導致不可逆的失明。醫師提醒,曾有眼部外傷、感染、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等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定期檢查視力與角膜健康,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過去臨床多仰賴角膜移植來挽救視力,但受限於供體不足與術後風險,仍有許多患者難以等到合適治療。陳醫師表示,除鼓勵器官捐贈、支持眼庫發展外,隨著角膜修復技術的演進,現今也有機會無須移植,改以再生醫療方式進行修復。不僅可針對中層角膜損傷進行層狀修補,更能突破捐贈限制、降低術後風險、保留視力潛能,邁向「可量產、可即時應用」的角膜重建新時代。未來病患可望擁有更多安全、可及的治療選擇,重拾光明已不再遙不可及。 圖/高雄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陳俊良醫師指出,台灣過去受限於眼角膜捐贈來源與移植手術的條件門檻,隨著再生醫學進展,近年已有新型修復材料投入臨床應用,成為傳統移植外的潛在輔助選項,為特定族群帶來更多治療可能。 圖/右起為亞果生醫董事長謝達仁博士,致贈紀念禮品予CT Group陳金鐘董事長,象徵雙方攜手邁向國際醫療新里程,展現合作共創未來的決心。  

器官買賣、付錢插隊⋯中國器捐爭議頻傳!台大院長:台灣不會發生

器官買賣、付錢插隊⋯中國器捐爭議頻傳!台大院長:台灣不會發生#器官捐贈

歌手TANK(呂建中)受先天性心臟病史所苦,日前在微博發長文透露,他已赴陸完成罕見的「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也掀起中國曾發表早產嬰摘腎救成人案例等議論,不少人擔心「器捐爭議」有可能發生台灣嗎?。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明:「強國的事情不會發生在台灣。」台灣在法規、道德、倫理都是優等生。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

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跨院合作 完成臺灣腦庫全台第一例大愛捐腦入庫#器官捐贈

「臺灣腦庫」全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於112年11月於臺大醫學院完成揭牌典禮以後,就積極準備接受病友捐腦,在113年3月20日,完成第一例運動神經元疾病 (俗稱漸凍症)病友的捐腦入庫,在此除了感謝病友與家屬的大愛,也象徵著臺灣腦庫的正式啟動。 社會大眾熟知的是「器官捐贈」和「大體老師」,而「捐腦」是臺灣腦庫成立後民眾的另一種選擇 捐腦是為了了解神經性疾病、研發藥物以治療更多神經性疾病的病友。作為台灣第一個收集腦神經組織的臺灣腦庫,自成立後就密集和器官捐贈以及大體老師捐贈的相關團體密切合作,於113年3月初,台中慈濟醫院通知腦庫,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病友,在得知腦庫成立的訊息後,除了原訂的器官捐贈外,也希望能捐腦,提供研究、發展治療此疾病藥物。 臺灣腦庫代表人臺大醫院謝松蒼醫師收到此通知後,立即趕到台中慈濟醫院,向病友黃鼎承先生及家屬說明。黃先生非常正面的表示漸凍症目前並沒有解藥,因此希望捐獻腦神經組織,提供藥物研發的基礎。家屬也非常認同,決定於眼角膜捐贈後,立即轉送臺大醫院進行捐腦的作業。家屬陪同病友大體於113年3月20日中午抵達臺大醫院,腦庫動員臺大醫學院與臺大醫院老師、醫師等同仁,分工合作,於下午 4 時完成捐腦手術,家屬隨即陪伴大體,當天返抵台中。病理科醫師在取腦後,針對 20 多個不同功能的腦區、分區冰存,在晚上9時多完成腦、神經組織入庫,總共動員約 30位同仁、費時九個多小時,終於圓滿完成黃先生的大愛。腦庫對於黃先生的大愛及家屬的支持,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有感於過去許多病友均曾表達欲捐腦的大愛,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臺大醫學院倪衍玄院長、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指派謝松蒼醫師帶領團隊,自106年起,在衛福部、國衛院的指導,病友與民間團體的支持下,克服種種困難完成臺灣腦庫的建置,並於112年11月5日揭牌成立。黃先生是臺灣腦庫揭牌後第一位經由跨院合作、結合器官捐贈、捐腦入腦庫的漸凍症病友,對於臺灣 腦庫有多重的重大意義,包括: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以及3.象徵臺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 1.首例捐腦的病友大愛:黃先生希望器官可以提供最大的醫療、研究用途,臺大醫院與台中慈濟兩院接力合作,先捐眼角膜,接著捐腦、神經、內臟組織,圓滿黃先生的大愛,說明捐腦病友,除了提供腦神經組織作藥物的基礎,也能提供眼角膜移植,這是大愛的極致。 2.跨院合作完成捐腦:臺灣大學張上淳副校長多次表示「雖然腦庫建在臺大,但是服務全臺灣,包含病友與研究人員」。從得知病友捐腦意願,謝松蒼醫師到台中慈濟醫院,除了向病友說明,並24小時溝通、協調,與團隊同仁演練流程,非常感謝台中慈濟醫院全程協助,排除遠距運送的困難,達成病友的付託。這是第一例在台北地區以外的漸凍症病友捐腦,這一模式,未來將可以推展到全台灣,作為各地病友送到臺灣腦庫捐腦的參考流程。 3.台灣進入腦科學研究的新紀元:運動神經元疾病是原因不明的神經退化疾病,目前缺少有效解藥,國外雖有腦庫,但是研發結果是否適合台灣人的基因體質,是嚴肅的臨床課題。臺灣腦庫提供本土的腦神經組織,除了本國研究,並可以啟動國際合作,提高臺灣科研的能見度,加速開發適合臺灣人的藥物。 未來,臺大醫院腦庫團隊將持續優化捐腦流程、也期待社會大眾支持捐腦理念,以腦庫促進腦疾病的藥物研發,守護國人的腦健康。

臺大醫院完成高難度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11歲女童生命之光

臺大醫院完成高難度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11歲女童生命之光#器官捐贈

臺大醫院於2022年10月27日為一位因呼吸衰竭且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四個月的11歲女童,成功執行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兩位健康器官捐贈者分別為女童的父母親。術後女童的父親已順利返回職場工作,女童的母親也已恢復正常作息,專心陪伴女童的術後復健。此項創新醫療技術,不僅為台灣的器官移植寫下新的里程碑,也為急待捐贈器官拯救性命的國人,開啟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器官捐贈分為兩種捐贈來源 器官移植手術的器官捐贈來源可分為以下兩種方式:大愛器官捐贈(deceased donor,如腦死器官捐贈及心死後器官捐贈),與活體器官捐贈(living donor,如親屬間的活體器官捐贈)。在台灣由於器官來源不足,多年來肝臟與腎臟這兩類型的器官移植手術,使用親屬捐贈的活體器官來進行的手術案例,早已多過使用大愛捐贈器官。台灣的肺臟移植長期以來皆使用大愛捐贈器官來執行器官移植,臺大醫院在2005年7月獲得當時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核可准予執行「人體之活體肺葉移植」新醫療技術,這次成功完成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病童及捐贈家屬都順利回復正常生活。 多科別齊力完成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女童生命之光 團隊合作一直是臺大醫院的職場文化,本次「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在外科部、麻醉部、小兒部、護理部以及復健部通力合作之下順利完成,本院身為國家級教學醫院,肩負守護台灣病人健康之任務,也將秉持生命無價,健康至上價值持續為器官移植的病患努力,本次移植手術的女童,在臺大醫院的協助下,開啟了她的生命之光,也期待這次罕見的案例能給有同樣需求的病友及家屬帶來一絲希望。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器官捐贈

台灣推動器官捐贈多年,「死留全屍」的傳統思維卻使得許多亟需器官移植的病患只能強撐病痛,陷入漫長等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學中心泌尿外科醫師賴俊佑在《開刀房的溫暖》中分享了一則動人故事,一位痛失愛子的母親,不僅將兒子器官遺愛人間,更親手「還原」了身體器官,宛若剛出生般完整,令聞者莫不動容。以下為原書摘文:

50年日抽4包菸 前立委換肺重生「抽菸比吸毒更毒」

50年日抽4包菸 前立委換肺重生「抽菸比吸毒更毒」#器官捐贈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抽菸比吸毒更毒!」民進黨前立委蔡啟芳菸齡長達50年、每天抽4包菸,去年因嚴重肺阻塞住進台大醫院加護病房,並接受器官捐贈,經歷逾11小時肺部移植手術才保住一命,原本肺部功能只剩32%,接受移植後,肺部功能已恢復9成。嚴重咳喘仍菸不離手 以為吃個藥就會好蔡啟芳日前出席記者會,感謝台大醫院醫療團隊、胸腔外科醫師徐紹勛是他的大恩人。他表示,以前不知道抽菸和吸毒一樣傷身體,吸菸甚至比吸毒還毒,即使嚴重咳嗽、喘,還是菸不離手,醫師總告訴他「吃個藥就會好了」,也沒有衛教說菸抽多對肺部會造成永久傷害。在等待肺移植過程中,體重從60公斤一路掉到38公斤,他心想移植的機會應該很渺茫,一度把遺言、藏金位置都交代家人,當知道可以換肺時,還興奮得上氣不接下氣。為蔡啟芳執行肺臟移植手術的台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指出,蔡啟芳3年前就在器捐中心登記等待肺臟,去年住進加護病房時,肺功能只剩32%,經過肺移植手術後,目前肺功能已恢復到9成以上。台大完成首例心臟死後器捐 肺移植手術此外,台大醫院也發表全台首例使用「心臟死後器官捐贈」(DCD)器官執行肺移植手術。徐紹勛表示,去年收治一名腦死病患,於捐贈器官過程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在急救11分鐘後,判定無生命跡象。 台大醫院立即啟動心臟死後器官捐贈流程,在不使用葉克膜輔助下,醫療團隊立即灌冰水到胸腔腹腔,同時進行器官按摩,在心臟停止15分鐘內,成功取出肺臟、肝臟,將肺臟留在台大、肝臟送往台北榮總,而此次捐贈器官用於該院及北榮的移植手術患者,手術後移植器官的功能恢復良好,皆已順利出院。 器官捐贈來源短缺,一直是全世界器官移植的困境,DCD已被國際間認可為一個合法,且可以有效提升器官捐贈率的器捐方式。徐紹勛指出,迄今全台每年約有12例的器官捐贈,是經由DCD的方式來執行,約占全國器官捐贈總量的10%,去年更多達20例,造福更多等待器官的民眾。

「像捐衣助人」 母子器捐讓生命傳承

「像捐衣助人」 母子器捐讓生命傳承#器官捐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55歲張女士三年前秉持「成就心靈之美,方得永生不死」的信念,與兒子共同簽屬器官捐贈同意書。另一名56歲擔任醫院志工的洪女士則因考量家人心情有所顧慮,10多年來屢屢猶豫是否該簽署同意書,直到近期遇到民眾分享心路歷程,終讓她跨越心中高牆,決定透過器捐,讓生命與愛延續下去。 「將無用化為有用,何樂而不為」張女士表示,多年前因兒子就讀的學校推廣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小孩回家後與她分享,她也認為「我們都會捐贈用不到的衣服,當死後還能將無用化為有用,何樂而不為呢?」正好與器捐的理念不謀而合,便把握機會將器捐意願註記在健保IC卡上,同時了解人生無常,也時時提醒自己隨身攜帶器官捐贈卡。 擔任醫院志工超過15年資歷的洪女士,在醫院看過許多生死別離場景,早期也一度想簽署捐贈,但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死無全屍」等東方社會傳統觀念及禁忌影響,遲遲無法下定決心簽署,加上早年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時,需要兩位家人簽名,先生及兒子就足足考慮三個月才勉強同意,使得她不敢與家人提及器官捐贈一事,擔心家人反彈更大。 不過她透露最近聽完兩位來院民眾的故事讓她深受感動,再加上年紀漸長,認為應回歸自己這輩子的人生目標,終讓她決定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也獲得家人支持。 1萬人等候器官移植 僅200人獲捐洪女士分享,一名50多歲的父親因肝功能不佳,需接受肝臟移植,雖然與兒子配對成功,同時考慮到萬一手術失敗,希望遺愛人間,將身上的器官分享給需要的人,故於手術前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另一名25歲女子陪朋友看病,認為世事無常,決定簽下器捐同意書,「大多是中年人主動要求簽署,非常難得遇到年輕人有如此積極的想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行政副院長徐弘正表示,根據109年度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目前有效等候器官移植病人近1萬人,但接受器捐人數不到200人,仍有多數患者在等待適合的器官,希望透過宣導,讓民眾了解器捐的真諦,並實際簽署器官捐贈卡,透過愛的傳承,延續他人更好的生命力。 

生前簽署器官捐贈卡 讓愛延續

生前簽署器官捐贈卡 讓愛延續#器官捐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看過公視推出的器官捐贈職人劇《生死接線員》的劇迷,對劇裡經典台詞「他都已經死了,你們還要摘走他的器官?我不會讓你們碰他的!」應該不陌生,這句話深刻描繪了器捐者家屬最直接且不捨的情緒。擔任該劇專業顧問、台北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捐贈者家屬,在面對親人死亡之際,可能因宗教因素「不願逝者被打擾」、或者「擔心違背逝者的意願」等因素,拒絕讓親人進行器捐,或許這也是國內器官捐贈數量比例偏低的原因。人生最後心願 及早與家人溝通龍藉泉主任曾任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他分享,自己的二哥多年前就是遺留大愛、捐贈角膜的捐贈者,而他自己也因為器捐開放三等親家屬優先分配而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只是二哥捐贈角膜時,龍藉泉主任仍年輕身強力壯,完全沒料想自己有一天也會是受贈者,「這像是天意,如果人生是個圓,這個機緣讓我獲得圓滿。」要執行一項成功的器官捐贈任務並不容易,需面對包括親情、人性、與時間賽跑等關卡,尤其是器捐者家屬在面臨親人生死交關之際,還須替親人做決定,這種天人交戰的壓力,非一般人能想像。龍藉泉主任認為,如果家人或親友能事先了解捐贈者的意願,會比較坦然面對並多能同意捐贈器官,「只要有愈來愈多家庭成員了解捐贈者的意願,器官捐贈的心願就愈可能被實現。完成登記 意願會標註在健保卡近幾年政府與各大醫療團體都積極鼓勵器官捐贈,期望破除民眾對器捐的誤解,讓捐贈者與受贈者間也能透過捐贈,共同讓生命更圓滿。如今活體腎臟與肝臟移植技術與藥物已大幅進步,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並遵從醫囑,也能擁有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品質。龍藉泉主任表示,臨床遇過太多生前有意捐贈者,臨終時卻得不到家人幫忙完成遺願。他呼籲,有意器捐的成年人,可到各地衛生單位、醫療院所,或者上網查詢器捐中心進一步諮詢,意願會標註在健保IC卡上,「但最重要的是,要及早與家人溝通,不要讓家屬為難,這樣自己人生最後的心願也能順利達成,造福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