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

總是擔心給別人添麻煩?「羞愧感指數測驗」揪出你的低自尊心魔

總是擔心給別人添麻煩?「羞愧感指數測驗」揪出你的低自尊心魔#心理諮商

是否總是擔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旁人若有點情緒不佳,你就忍不住懷疑自己是否得罪對方?丹麥心理諮商師伊麗絲.桑德(Ilse Sand)在《致,怕給人添麻煩的你》分析,過度的羞愧感,容易使人陷入低自尊模式,勉強自身迎合他人。你也總是陷入徬徨和自我懷疑嗎?可以先透過一個小測驗,了解自己的羞愧感指數。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何「已讀不回」令人焦慮!專家親身經驗揭開「不安全感」的秘密

為何「已讀不回」令人焦慮!專家親身經驗揭開「不安全感」的秘密#心理諮商

你是否曾為了一些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異常憤怒或委屈?資深諮商工作者馮以量從家族治療的觀點出發,於《你背負了誰的傷》書中,以自身經歷分享,那股情緒很可能是由於過往未能消化的創傷被觸動了,惟有重新審視與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才能療癒自己、重塑生命。以下為原書摘文:

捲入創傷事件後「難察覺的傷」如何幫助自己及他人?

捲入創傷事件後「難察覺的傷」如何幫助自己及他人?#心理諮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在美國,約有五到六成的民眾在人生某個時間點會遭逢創傷事件,例如重大車禍、暴力攻擊、天然災害、家人意外等,需要接受心理諮商療癒創傷。反觀台灣,許多民眾在發生重大變故時,卻很少使用心理諮商相關資源。很多人會問「有做跟沒有做心理諮商,差別在哪裡?」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出版《鍛鍊心理肌力》(時報出版)書中提到,事實上,創傷事件發生後,會歷經不同的階段,常見的心路歷程有五個階段:哭喊期、否認期、侵擾期、接納期到完成期。 而且不同的創傷事件對心理造成的衝擊差異也很大。大多數創傷事件產生的影響不會立即顯現,而會封存多年,漸漸侵蝕我們的心理健康,或是潛入到我們的潛意識,或是扭曲我們的人格特質,等到症狀出現,通常都已經對心靈造成嚴重破壞。綜合十年的諮商經驗,歸納出最常見的創傷事件有下面幾種類型,反應也會有些不同。 一、天災創傷讓人深陷長期的恐懼中身處地震帶的台灣,真的有非常多潛藏的創傷。災區附近的許多民眾通常會出現暈眩、失眠、惡夢等狀況,害怕地震再度發生,甚至會有過度警戒的反應,譬如,不敢單獨一人待在室內,或是心悸、發抖、呼吸不順、肌肉緊繃等焦慮症狀。在地震中失去親人及財產的民眾,面對如此巨大的變故,初期情緒會有過度激動或是情感麻木的狀況;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沒有眼淚的悲傷者」,他們的心理受創嚴重,由於同時歷經災難的驚嚇及痛失親人的悲傷,在雙重打擊之下,往往會因為沒有辦法接受殘酷的現實而無法表達情緒。對於青少年及兒童,親友應盡可能給孩子安全感,除了語言安撫之外,亦可透過肢體擁抱來降低孩子的孤單與不安。 諮商過程中發現,很多兒童經歷創傷後,會變得特別黏人、恐懼死亡,有高度的分離焦慮,不能跟家人短暫分開,看到大人難過哭泣時會阻止或逃避。也有些兒童因不知如何抒解大量情緒,會轉化成身體症狀,或是傷害自己的身體,像是會透過拔頭髮來釋放焦慮,若不及時做心理諮商,嚴重時會演變成拔毛症。 因此,可以運用不同的形式,如語言或繪畫,來引導孩子抒發害怕、哀傷的情緒;並且協助孩子用比較有效的方法來訴說災難事件,像是用「如何」取代「為何」。天災後,如果出現下面狀況,就需要專業的協助,包括:長時間心情混亂,感覺壓力強大、自我責備、覺得快要支撐不下去;一個月後仍有麻木、遲滯、不斷回想災難景象、反覆做惡夢、身體不舒服、找不到適合的人傾訴、工作和人際無法專注,抽菸或喝酒明顯增加。我發現不少家暴者其實都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他們沒有適時做心理療癒,這股強大的情緒往往會轉變成暴力傾向,若再透過酒精的催化,更會對家人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二、職場危機會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近幾年來,很多公司都發生職場危機事件,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員工為了爭取權益而參與「罷工遊行」。很多人不知道,參與抗爭的過程很容易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除此以外,更會導致公司所有的員工身心負荷過重,長期下來也會讓工作氣氛低迷,不利於身心健康。常見的急性壓力症候群反應是,有的人會引發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是恐怖感受;有的人會反應在生理上,像是感覺麻木、頭昏眼花、失眠或噁心,甚或失去現實感、自我感。 若沒有適時抒解壓力,有些人會產生痛苦、情緒崩潰、整個人的感覺與知覺系統受損,進而干擾身體機能,出現失眠、沒胃口、身體麻痺、絕望感等狀況。為了避免付出身心健康的代價,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還是鼓勵公司跟員工可以坐下來好好溝通,不用情緒勒索彼此,達到雙贏的境界。 三、氣爆人禍需要長期釋放痛苦情緒瞬間發生的人為災難,像是氣爆事件發生之後,傷者與家屬原本平順的生活,一夕之間有了劇烈的變化,心理往往會錯綜複雜,初期的情緒反應有的會困惑震驚,不理解何以災難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接下來可能會轉為憤怒、自責,也有些人會陷入悲傷、哭泣、徬徨、害怕恐懼的情緒中。由於氣爆還會導致燒燙傷,當事人要同時承受身體的痛楚與外貌的改變,因此,長期的情緒反應可能會變得煩躁易怒,復健的過程充滿挫折感,身心都無法放鬆,有時候會對周遭的人吹毛求疵,感覺自己快要失控了。所以,特別需要家人朋友長期的陪伴支持,協助傷者抒解情緒,一步一步接受現實狀況,恢復自我信心,可以自在地面對人群。 四、身體被侵犯的創傷會對人產生恐懼反應隨著社交生活的多元化,很多人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況下,身體受到侵犯。但無論是被性騷擾或是被性侵害,受害者之後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常沒有理由地感到害怕、驚慌、不安,對某些特定對象或情境,產生長期且高度的恐懼反應。被侵犯後,更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害怕自己不被別人相信,對他人也常懷有高度敵意。特別是侵犯自己的人,擁有良好的公眾形象,例如口碑很好的老師、熱心公益的前輩,周遭的人都不相信自己所敘述的遭遇時,受創的傷口會更深、更痛。 有些受害者會擔心自己會無法再與異性有親密關係,常覺得自己是個不清白的人,有時會有憂鬱傾向,形成負向的自我概念。對生理的影響,會有緊張、胃腸不適等狀況;在行為上的改變,變得常常抱怨、夜尿、無法入睡,常被惡夢嚇醒。 受創後需要哪些幫助呢?受到創傷後需要有人傾聽並且了解、包容、支持,感覺自己被相信、被信任很重要,可以讓受創者覺得自己被接納。提供受創者足夠的安全感,尤其侵害自己的人是認識的親人、師長、同學、朋友,更需要讓受創者「免於恐懼」。並且提供醫療法律的諮詢,像是避孕,以及如何收集證物,足夠的資訊可以幫助受創者面對醫療、警方調查介入,以及其他重要的事,進而讓受創者掌握局勢,找回力量面對未來。 親人被剝奪生命會持續出現「潛伏性的痛苦」最嚴重的創傷經驗莫過於目睹親人被他人剝奪生命,但是悲傷的反應個別差異很大,有些家人悲傷延續的時間會比較長,有些家人會持續出現「潛伏性的痛苦」,常會焦慮、流淚;有些家人會充滿罪惡感,懊惱自己未盡保護之責,失去與親人共創未來的希望。當家庭面臨重大危機事件,由於家人都陷入悲傷中,有時候會無法從伴侶身上得到支持的力量,哀痛的家庭氣氛會形成壓力,也會改變家人原本的互動方式。 因此,擁有越多越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親人、鄰居、好友的協助陪伴,就越能調適危機。特別是親人的死亡方式不在預期中,對家人最具傷害性。需要的話,亦可透過心理諮商和宗教信仰來安定情緒。創傷事件發生後,越壓抑自我情緒,跟自己越疏離的人,通常需要走更長的療癒歷程,而且不知道會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以什麼樣的症狀爆發出來。所以,只要覺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不妨跟心理專業人員討論一下,以確保心靈健康。

講座/與「心理諮商」的下午茶

講座/與「心理諮商」的下午茶#心理諮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了解心理諮商和聊天有什麼差別嗎? 心理師與朋友又有什麼不一樣呢?什麼樣的情況,可以去做心理諮商?」無論是正在做心理諮商的你、曾經有接受心理諮商經驗的你,或者是從未走進過諮商室卻想一探究竟的你,都相當歡迎來到這場淺談何謂「心理諮商」的午茶時光。讓我們在午茶饗宴的交流中試著釐清與理解以下幾件事情:心理師是什麼樣的一個角色?心理諮商是怎樣的過程?諮商關係是如何形成的?進行諮商,可能需要的付出與可以得到的好處?以及一些對於進入心理諮商時的準備及提醒。(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主題: 與「心理諮商」的下午茶講師: 王敏 老師時間: 107年11月16日(五)下午2:00-4:00地點: 賽斯教育基金會 台北分會(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49號6樓)洽詢: 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醫學會(02) 2219-3379          賽斯教育基金會  台北分會(02)8252-4377

講座/與「心理諮商」的下午茶

講座/與「心理諮商」的下午茶#心理諮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了解心理諮商和聊天有什麼差別嗎? 心理師與朋友又有什麼不一樣呢?什麼樣的情況,可以去做心理諮商?」無論是正在做心理諮商的你、曾經有接受心理諮商經驗的你,或者是從未走進過諮商室卻想一探究竟的你,都相當歡迎來到這場淺談何謂「心理諮商」的午茶時光。讓我們在午茶饗宴的交流中試著釐清與理解以下幾件事情:心理師是什麼樣的一個角色?心理諮商是怎樣的過程?諮商關係是如何形成的?進行諮商,可能需要的付出與可以得到的好處?以及一些對於進入心理諮商時的準備及提醒。(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主題: 與「心理諮商」的下午茶講師: 王敏 老師時間: 107年10月26日(五)下午2:00-4:00地點: 賽斯教育基金會 新北分會(新北市樹林區學成路495號)洽詢: 台灣身心靈全人健康醫學醫學會(02) 2219-3379         賽斯教育基金會  新北分會(02)2679-1780

研究:80%的人都會害羞?專家教你3方法克服

研究:80%的人都會害羞?專家教你3方法克服#心理諮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個因為害羞而不敢表現自己的人,必然會失去很多機會;一個因為害羞而不善言辭的人,也必然不會受到別人重視;一個因為害羞而畏首畏尾的人,更不會獲得成功。可見,害羞已成為人們追求成功路上的一個最大絆腳石!為什麼你容易「害羞」?害羞在行為上的表現,主要是緊張、難為情、臉紅和退縮。害羞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根據研究顯示,只有5%的成年人,確定自己從未感到害羞;大約有80%的人,認為自己在成年之前,感到過明顯的害羞。當遇到權威人士、身居要職者、暗戀的異性,或面對大庭廣眾時,我們更容易害羞。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害羞的人會強烈感覺到,如果做錯事或有什麼不得體的地方,別人一定會看在眼裡。他們認為別人都知道如何應付各種場合,如何解讀別人說的話,只有自己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理解身處的情境,甚至連別人說什麼都聽不懂了,只想趕快逃離現場。為什麼人們會害羞呢?1)氣質型的害羞/這類型的人個性較為壓抑敏感,對外界的刺激感受度高,而忍耐度低,喜歡安靜的環境以逃避刺激。他們說話都輕聲細語,一言一行都思前想後,顧慮重重,膽小怕事,見人就臉紅,羞於與他人來往。2)認知型害羞/因不正確的認知所引起的害羞。這類型的人,往往擔心被別人否定,特別在意外界的評價,生怕自己的言行被恥笑,過度追求自我安全感。因此,當其置身於別人面前時,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一下子想「是不是臉紅了」,一下子想「雙手放的位置合不合適」,一下又想「這樣站好不好看」、「會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等,越是在意自己哪個部位,哪個部位就越是不自在;越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一言一行越是讓人感到不自然。如此惡性循環,必然導致膽小怕羞、面紅耳赤。有些人,小的時候並不害羞,在眾人面前講話都很自然,可是,長大了以後反而變得膽小,這種類型多半是認知型的害羞。3)挫折型害羞/他們原本並不害羞,多半性格開朗,與人來往積極主動,只是生活中曾遇過某種挫折而變得膽怯怕事,擔心類似的挫折再度發生。例如,一次在大庭廣眾前講話講錯了、唱歌唱不好、做某件事搞砸了等,都可能讓人們日後變得害羞。克服害羞的好方法1)消除孤獨感/學著相信自己在陌生的環境中,也能找到真正的朋友,而且還應看到其他人也同樣在尋找朋友,尋找依託與幫助。當你確信自己與他人處於同樣位置時,你的孤獨感就會被消除,由不安走向坦然。2)克服自卑,增強自信/害羞是內心不安的一種反應,某個程度也與自卑有關。害羞的你可以試著畫一張表,寫下所有你能想到的自己的優缺點,牢記自己比他人優越的地方,確信自己是有才能的,並以充滿自信的態度去參加社交活動,相信經過一段時間,你的害羞會逐漸改善。想要讓別人認同自己,你必須先認同自己。不要對外界的評價太敏感,要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問問自己:「我真的不如人嗎?」「我真的不能像他人那樣交談、做事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就無須為此擔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沒什麼大不了,只要今後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進即可。3)多參加社交活動/千萬不能逃避人群,唯有與他人接觸,你才能掌握克服害羞心理的有效方法,學會如何應對別人的問候與恭維,如何跟陌生人開口說話,如何讓談話繼續下去或中止談話等。訓練自己在公共場合說話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力和技巧,多參加社交活動,擴大人際交往的圈子,如此一來,你自然不再害羞了。(本文摘自/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好的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