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

蔥豉湯可緩解頭痛鼻塞 發燒者也可喝

蔥豉湯可緩解頭痛鼻塞 發燒者也可喝#蛋白質

年關將近,流感疫情不斷升溫,聖馬爾定醫院特別提供抗流感飲食指南,讓民眾吃得正確、健康,也吃出免疫力。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師侯玟伊表示,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重要元素,並可幫助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在感冒流行期間,建議民眾可多攝取豆類、深海魚、瘦肉、雞肉、蛋等優質蛋白質,有助免疫力的提升。另外,雖然堅果類也是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然而其因含有病毒複製所需的精胺酸(Arginine),在感冒流行期間,民眾反而應減少這類食物的攝取量。在食物烹調方式,建議採蒸、滷、燉、水煮、低溫烘烤、川燙等方法處理食材,才能保存食物養分,讓人體吸收到最大量的營養元素。若民眾不小心罹患感冒,在食物的選擇上,侯營養師則建議應避免油煎及油炸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容易讓喉頭充血,會增加黏膜表面傷口及感染機會,加劇喉嚨不適情形。另外,當民眾出現流鼻涕或痰液黃稠、發熱高燒等其他炎症反應時,切忌食用如人參、當歸、黃耆及麻油等補藥,不僅未能發揮療效,更可能火上加火,加重病情。針對一般常聽到的感冒期間不宜食用涼性食物等說法,侯營養師則解釋,水果中富含的維生素C不但可增強人體免疫力,中醫理論更建議感冒時反而可食用如西瓜、橘子等偏寒涼水果來「熄火」,因此並無此飲食禁忌。 除了上述飲食建議,侯營養師更提供幾道有助緩解感冒不適的食療方。其中,粥是容易消化吸收、具護胃功能且可幫助排汗的食物。若再添加豆、魚、肉、蛋等優質蛋白質食材,更能補充元氣。此外,傳統中醫古籍記載的蔥豉湯,也可緩解頭痛鼻塞症狀,對於發燒的人也有幫助。此道療方的作法相當簡單,只要取青蔥蔥白部份加上淡豆鼓煮湯,即可輕鬆完成。侯營養師解釋,蔥白具有發汗功效,發酵的豆鼓則可補充蛋白質。但若發燒流汗多的人,就不適合此療方。

少吃、多喝茶 可增強大腦記憶力

少吃、多喝茶 可增強大腦記憶力#蛋白質

當有人跟你說吃少一點,不只是為了你的體重與腰圍著想,還有可能是為了讓你的大腦更健康。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指出,義大利的研究人員發現,當身體攝取的熱量減少,可以增加腦中負責記憶的蛋白質含量;也就是說,少吃一點可以提升大腦的記憶力;除此之外,適度地喝些咖啡、茶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因為茶跟咖啡中的咖啡因,也可以刺激這種記憶蛋白質的量,增進大腦的記憶力。(圖為烏龍茶。)負責這項研究的潘尼(Giovambattista Pani)博士表示,在老鼠的實驗中可以發現到,如果減少老鼠的熱量攝取,或是攝取適量的茶或咖啡,會讓腦中的負責記憶的CREB1蛋白質含量增加;過去的研究發現到,CREB1這種蛋白質可以幫助記憶力與學習力,因此科學家認為,如果吃少一點或是喝點茶、咖啡,可以促進大腦的記憶力與學習力。潘尼博士表示,根據實驗的結果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日本沖繩的百歲人瑞特別多,因為他們只吃八分飽、常曬太陽產生維生素D、常吃蔬果、常運動、並且保持快樂愉悅的心情。所以潘尼博士認為,這樣的研究不只可以瞭解到大腦的運作,還可以透過飲食預防老人癡呆症的發生;未來還可以發展相關的藥物,來保持大腦的年輕與健康。

豬血營養豐富又便宜 秋冬進補的好選擇

豬血營養豐富又便宜 秋冬進補的好選擇#蛋白質

大陸網站指出,因為豬血的營養十分豐富,非常適合秋冬之際進補之用,因而被稱為「液態肉」。根據營養師的分析,每100克豬血含蛋白質16克,高於牛肉、瘦豬肉蛋白質的含量,而且容易消化吸收。豬血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比例與人體中氨基酸的比例最接近,非常容易被身體利用,因此豬血的蛋白質在動物食物中最容易被消化、吸收。(圖片翻攝自網路)豬血血中含鐵量高,而且是以血紅素鐵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和孕婦,或是哺乳期婦女可以多吃些豬血的菜肴,可以防治缺鐵性貧血。豬血還能為人體提供多種微量元素,對於正在減肥的人來說,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但是豬血及其他動物血都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因此一般人一次不能過量食用;高膽固醇血症、肝病、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應當少吃;胃下垂、痢疾、腹瀉等疾病患者不要食用豬血。兒少法修正三讀 媒體報導太腥羶色恐遭罰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14超誇張!台灣女性敷面膜 一年用量能鋪滿102座小巨蛋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13電腦關機後超想打人! 「網路成癮」算疾病該治療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09

鮮奶的營養價值比保久乳高?  專家:營養價值一樣

鮮奶的營養價值比保久乳高?  專家:營養價值一樣#蛋白質

最近牛奶漲價,一瓶鮮奶要增加十幾塊的支出,讓消費者的怨聲載道。許多人會開始猶豫要不要買較便宜的保久乳,但是又擔心保久乳保存期限長,牛奶會不會不新鮮,或是保久乳裡當中有添加防腐劑,對人體不健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產系副教授林美貞表示,保久乳與一般市售牛奶的營養價值其實是一樣的。林美貞教授解釋,保久乳是生乳經過高壓滅菌或高溫滅菌,以無菌包裝的方式讓保存時間延長,並不是添加防腐劑,而且保久乳並不會因為它的殺菌與包裝方式,影響到原本牛奶的營養價質。其實鮮奶與保久乳的差別只在於「食用品質」的不同,所謂食用品質是指牛乳的顏色、香氣、味道等,例如:保久乳的顏色相較於其他牛奶顏色較深、香氣也比較不足,味道可能也比較不濃,但對營養價值並沒有太大影響。至於有些人會認為市售牛奶,因採用高溫殺菌,將牛奶中的好壞菌都殺光了,而農場中現擠的牛奶使用低溫加熱方式,用低溫殺死牛奶中的致病菌,可以保留對人體有益的細菌。針對這樣的觀念,林美貞教授表示,其實牛奶主要的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等等,不管高溫或低溫殺菌,這些營養成分都還是存在,差別是牛奶中較不耐熱的菌或是少部分蛋白質,可能會在高溫殺菌時消失或變性而已,但是不會影響我們取得牛奶中的蛋白質、脂肪等的營養。以往有些婆婆媽媽認為,全脂牛奶較健康,脫脂、低脂牛奶的營養健康成分較低,林美貞教授說,其實全脂牛奶、低脂牛奶、脫脂牛奶的差別僅僅在於脂肪的多寡,一般全脂牛奶大約是指每100CC的牛奶裡有3~3.8公克的脂肪,低脂牛奶則是每100CC的牛奶含有1~2公克左右的脂肪,除了脂肪量較少以外,其他營養成分都沒有改變。含DHA的奶粉喝了聰明?專家:母乳的DHA更多!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30牛奶一喝就拉? 選喝低乳糖奶製品看看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362防攝護腺癌 男人要少喝牛奶多吃番茄?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146

孩童攝取鈣質 牛奶、起司較健康

孩童攝取鈣質 牛奶、起司較健康#蛋白質

孩子在發育期間,生長需要攝取足夠鈣質,根據2001-2002年衛生署進行臺灣地區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NAHSIT)顯示,飲食中鈣質攝取量以6歲男孩及12歲女孩為最高(約600毫克),其他性別年齡層學童則均在600毫克以下。衛生署對孩童鈣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7至9歲為800毫克、10至12歲為1000毫克,可見如何增加孩童飲食中鈣質攝取量是一個重要議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杜明徽指出,牛奶含有豐富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等,是孩童們成長所需鈣質重要食品來源,一杯240cc牛奶可提供約250毫克鈣質,建議孩童每日飲用2杯,再搭配飲食中其他類食物的鈣質來源,則較容易達到衛生署建議攝取量。杜明徽提醒家長,目前市面上販售的許多調味乳製品,如調味奶、發酵乳…等,種類繁多、口味多元,比一般鮮奶或低脂奶更吸引孩子們,有些產品強調牛奶成份高,家長在替孩子挑選時,容易認為這些調味乳製品和鮮乳具有相同營養量,進而傾向選購調味奶類,以滿足孩子們的味覺。她表示,若與一般鮮奶比較,分析市售調味乳製品中的牛奶、鈣質及糖含量,一杯240cc的調味奶、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優酪乳和100公克優格,含牛奶比例由高到低依序約為:優酪乳(60%)、凝態優格(50~60%)、調味奶(50%)、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35%)。含糖量由高到低則依序約為: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30克)、調味奶(15克)、凝態優格(10克)、優酪乳(15~40克)。一杯調味奶的含鈣量,約只有一杯鮮奶40%。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的含鈣量則僅約鮮奶30%。所以,如果想從調味乳製品補充足夠鈣質,則也可能伴隨著攝取過多糖分。杜明徽建議,正在成長發育的孩童要攝取充足鈣質,又要避免吃到過多糖份,每日應攝取二份奶類食品,每份食品如:240c.c低脂牛奶或2片起司,是較為健康的選擇。至於調味乳製品,建議家長在挑選時應閱讀食品標示,選擇含糖量較低為佳,以避免孩子攝取過多甜食,如此一來,孩子可以在美味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調味乳製品類別與一般鮮奶比較】(含糖量以『方糖』顆數換算)‧稀釋活性乳酸發酵乳:一杯240cc、含牛奶比例35%、含鈣質比例30%、含糖量5~9顆。‧調味乳:一杯240cc、含牛奶比例50%、含鈣質比例40%、含糖量3~4顆。‧優酪乳 一杯240cc、含牛奶比例60%、含鈣質比例30~60%、含糖量4~10顆。‧凝態優格:一盒120cc、含牛奶比例50~60%、含鈣質比例20~40%、含糖量2~3顆。

減肥過度、營養失調 勸民眾切勿迷信”瘦”

減肥過度、營養失調 勸民眾切勿迷信”瘦”#蛋白質

一位20歲的年輕女性前來減重門診求診,表示想要再進一步加強瘦身成效。經醫師問診發現,該病患身材瘦高,162公分52公斤,BMI數值僅19.8,根本沒有再減重的必要。【BMI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而且病患先前曾服用坊間不明的減肥藥物達2個月,雖然減重了近20公斤,但卻導致自己產生無端心悸、面容憔悴、皮膚乾燥、容易疲勞、月經週期混亂等症狀,很明顯已有「減肥過度」的問題!可怕的是,該病患沈溺於瘦身迷思之中,完全毫無察覺自己身體出現的警訊,極需要灌輸正確的減重觀念和給予適當治療。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暨減重門診主治醫師賴彥廷指出,「肥胖有害健康」是眾所皆知的事,但民眾卻普遍不知道—「減肥過度」或「減肥過速」一樣有害健康。「減肥過度」或「減肥過速」可能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容易疲勞、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低落、對事物不感興趣、面容枯槁、肌膚乾燥、白髮增多、掉髮、貧血、心悸、視力模糊、骨質疏鬆、身形憔悴、引發厭食的傾向、體內容易產生結石等等,女性甚至有生理期延遲或停止的情況。 賴彥廷醫師特別呼籲,有減重需求的民眾,千萬不要自行服用誇大不實和來歷不明的減肥產品或偏方,以免危害身體健康。事實上不分男女老少,都應該透過醫療專業評估,和自己的醫師一起討論,找到適當、安全有效的減肥計畫,才是最正確的作法。一味盲目地從事減肥、瘦身,「減過了頭」卻渾然不知,反倒傷害了身體健康,實在是得不償失啊!

健康樂活從「早餐」開始

健康樂活從「早餐」開始#蛋白質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被忽略的一餐。一日之始,早餐可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和營養素,並有利於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呼籲民眾:「健康就從早餐開始」,並教導民眾如何吃得『方便』,但不『隨便』,促進健康又樂活。根據歐美的調查指出,年輕族群吃早餐的比率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尢其是青少年更為嚴重。歐美許多研究指出,不吃早餐者所攝取的微量營養素較吃早餐者低,且不足的攝取量無法由其他餐次補足。另外,有很多女性為控制體重而不吃早餐,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吃早餐有利於體重的控制,且青春期時較少吃早餐者,其成年時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會較高。雖然吃早餐者會增加每天熱量的攝取,但卻比較不易有體重過重的情形,早餐是成長中的孩童及青少年營養素重要來源,除可減少飢餓感、提供大腦利用的葡萄糖外,也可能改變神經傳遞物質的濃度,讓思考變得更敏銳,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學校成績表現、改善情緒及學校中的問題行為。營養師建議健康的早餐原則應包括:(1)均衡各類食物,例如:全穀雜糧類、蔬果類、提供蛋白質的奶、蛋、豆、魚、肉類等,以獲得足夠的營養素。(2)要吃得營養豐富,但不要吃得過飽。(3)注意控制熱量攝取,早餐的熱量約佔總熱量的1/5~1/3 (以成年男性一天2000大卡計算,早餐約為400~660大卡)。(4)避免選擇太油、太甜的食品。在繁忙的都會生活型態下,要一早起來製備早餐,確實很不容易,且家人的口味喜好也多不同,購買市售早餐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要如何吃到健康的早餐呢?前天適逢2月22日營養師節,衛生局與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特別針對十種市售常見的早餐組合,教導民眾如何吃得『方便』但不『隨便』。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將十種市售常見的早餐組合予以營養分析、評量,利用校園營養教育使用的『均衡拼圖』,讓組合早餐呈現是否完整,若是各類食物分布不完整,『均衡拼圖』就會有缺損。例如,在早餐店購買百匯三明治,若搭配100%柳橙汁,因為含有全穀雜糧、適量蛋白質(乳製品或肉類1-2份)、蔬菜水果類(純果汁及生菜)、少鹽(沒有使用高鹽調味料)、低糖(5-10公克糖)、健康油(使用不含反式脂肪酸之健康植物油),這樣『均衡拼圖』就能達到完整,推薦指數達4顆星。十組早餐組合還包括:夏威夷可麗捲搭配拿鐵咖啡,糙米燕麥飯套餐、燒餅油條、蘿蔔糕等中、西式早餐,民眾可以至衛生局網站(網址 http://www.health.gov.tw/)主題專區項下『健康飲食:天天五蔬果新食尚運動』查覽。衛生局與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指出民眾可配合自己的方便與喜好,選擇健康指數較高的早餐組合,並參考營養師的叮嚀提醒,適度的調整早餐內容或在一日中其他餐次補強,讓全家人每天都有好的開始,健康幸福又樂活。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蛋白質

過完年後,許多人的腰圍都胖了一圈,尤其現代人生活較靜態,往往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回家後又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加上飲食習慣改變,大量攝取精緻、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肥胖盛行率持續增加。根據衛生署調查,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過重,十大死因中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佔了一半以上,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及癌症(如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肥胖也會增加脂肪肝、膽結石、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高血脂症、呼吸中止症候群、月經不順、濕疹等問題,甚至因缺乏自信而造成社交障礙、憂鬱症,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6年就將肥胖列為一種慢性疾病,其健康危害絕對不可小看!怎樣知道自己是否肥胖?國內目前多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作為評估指標。BMI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公尺)2來計算,若BMI≧24為過重,≧27即為肥胖;而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即為腹部肥胖,這代表內臟脂肪含量高,得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較大,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將來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五倍、中風三倍、其他心血管疾病則是三到五倍。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 - 許馨文醫師表示,時下坊間充斥各式各樣的減肥廣告及產品,強調可速效減肥,讓人非常心動,但門診中也常看到許多人減了體重卻賠上健康,最慘的是,有人因此造成無法彌補的後遺症,最後還是復胖,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健康享瘦沒有速成之道,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飲食控制」、「運動」及「恆心」。飲食方面應遵守「三低一高」原則,選擇低油、低鹽、低糖及高纖食品,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建議改變進食次序,先喝湯、吃蔬菜,有了一定的飽足感,再吃熱量較高的飯及肉,不碰零食,睡前三小時也不要吃東西,每天減少500大卡攝取,一週約可減輕0.5公斤。許馨文醫師建議,運動方面,應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一週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能運動60分鐘更好。但許多人往往無法持之以恆的運動,常見藉口是「沒有時間」,其實運動時間可以累計,例如早上、中午、晚上各10分鐘。其次,很多人不運動是因「沒有場地」,之前某健康休閒俱樂部倒閉,許多病人都抱怨沒地方可以運動,其實住家附近的公園是快走慢跑的好地方,爬樓梯也是不錯的運動,還可節能減碳,或者買台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在家邊看電視邊運動都可以,總之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持之以恆。減重是「知易行難」的事,所以遇到瓶頸時,不妨諮詢醫師或參加醫院的減重班,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由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設計適合的飲食計畫,醫師評估是否需用藥物或代餐,復健師則可作運動指導,自然可健康減重。許馨文醫師再一次強調,減重無捷徑,只要遵循「飲食」、「運動」及「恆心」三大原則,相信人人都能瘦得健康又不必擔心復胖,千萬別為了求速效,隨便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及食品,以免破財事小、傷身事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