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

醫訊/新手媽咪產前知多少

醫訊/新手媽咪產前知多少#哺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手媽咪在產前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技術,以及必須知道的知識,以協助新生寶寶安全誕生在愛的環境中。緣起於此,台中仁愛醫院大里院區特舉辦「產前教室暨母嬰親善健康講座」,邀請王文中醫師主講「第一次接觸~看懂產科超音波」;曾于娟護理師教導「拉梅茲呼吸練習」及主講「哺乳的常見問題與處理方法」,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新手媽咪產前知多少時間:101年11月21日(三)下午19:00~20:20地點:台中仁愛醫院大里院區10F 簡報室(大里區東榮路483號)洽詢:04-24819900轉5763或5764

醫訊/產後哺乳常見問題&如何增加乳汁分泌

醫訊/產後哺乳常見問題&如何增加乳汁分泌#哺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然的母乳,含有很多的營養成分,幫助寶寶正向的發育,減低感染機率,也比較不容易發生過敏症狀。此外,也很環保與經濟。因此,相對於動物奶與奶粉,母乳實在好處太多。 為了幫治新手媽媽與準媽媽哺餵母乳更健康衛生,成大醫院特地舉辦母乳支持團體「泉乳俱樂部」聚會,會中主講「產後哺乳常見問題&如何增加乳汁分泌」。讓媽媽們哺餵母乳乳汁多一點,並回答產後常見的哺乳問題,主辦單位歡迎新手媽媽與準媽媽及其家屬報名,名額有限,活動需事先報名。名稱:產後哺乳常見問題&如何增加乳汁分泌時間:101年10月20日(六)上午10:30~12:00地點:成大醫院門診大樓2樓內科門診候診區洽詢:06-2353535轉2333或2335

配合國際母乳週 宜蘭推廣媽咪哺乳運動

配合國際母乳週 宜蘭推廣媽咪哺乳運動#哺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宜蘭縣政府衛生局為推廣母乳哺育運動,特配合國際母乳週(每年8月1~7日),自101年8月1日起至8月7日止,預計在宜蘭縣全縣12個鄉鎮(市)同步辦理「獻給寶寶最貼心的禮物─母乳」母乳哺育社區宣導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專題演講」、「哺乳經驗分享」與「有獎徵答」等,期望藉由社會大眾的參與,共同了解母乳哺育對幼兒健康的重要性。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為維護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的權利,並提供給哺乳媽咪一個無障礙哺乳環境,已於99年11月24日公布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另外,在100年5月11日亦發布公共場所哺集乳室設置及管理標準,本縣爲提供可近性哺乳環境,目前轄內所設置之哺集乳室,包括公共場所、機關職場、學校及大型百貨公司,共70家,讓我們的哺乳媽媽外出可以更便利,把握真正「母愛-無礙」的溫馨時刻。衛生局局長劉建廷表示,母乳含有最適合出生嬰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是人工奶粉無法取代的珍貴食物,也是媽媽送給寶寶最美好的禮物,此外更鼓勵所有育齡婦女,親自哺育母乳至少到寶寶6個月大或2歲,甚至2歲以上。劉建廷局長指出,哺育母乳除了對寶寶成長發育很重要外,對母親產後子宮與身材之恢復及未來罹患骨質疏鬆、卵巢癌及停經前乳癌等疾病發生都有預防的效果,可見哺育母乳真是一舉兩得。

醫訊/哺乳需要支持 丈夫陪伴最重要

醫訊/哺乳需要支持 丈夫陪伴最重要#哺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哺乳的家庭需要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其中父親角色的參與尤其重要。 希望藉由本項活動擴大宣導哺乳的益處以及家人支持的重要性。母乳是哺餵嬰兒最好的食物,希望藉由親子著色活動,讓兒童從小建立哺餵母乳是最自然的育兒方式,以及哺乳的正向態度。所以活動除了邀請哺餵母乳家庭提供經驗分享外,並特別歡迎三至十二歲兒童參加著色同歡會,參加的家庭均致贈精美小禮物一份,現場也舉辦有獎徵答以及抽獎大方送。報名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09:00-12:00   下午14:00-17:00報名地點:奇美醫學中心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報名專線:(06)2812811分機53270報名日期:自即日起至8月2日止

醫訊/媽咪辛苦了!產後媽咪記得健康吃

醫訊/媽咪辛苦了!產後媽咪記得健康吃#哺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母乳是上天賜予寶寶與母親的最好的禮物,母乳不但可預防寶寶的疾病外,也是方便、經濟、簡單的食材,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母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過新手媽咪在哺乳時需要補充什麼營養?需要注意什麼嗎?為兼顧媽媽與寶寶的營養,亞東紀念醫院特別邀請營養師施淑梅告訴新手媽咪,在哺乳時的媽咪應如何選擇及攝取六大類食物,以獲得均衡的營養;以及提醒哺餵母乳時需注意的事項。產後身材恢復的問題亦造成多數媽媽的困擾,營養師也將介紹許多飲食小訣竅,供產後媽咪參考。講座時間:7月25日(三) 下午16:30~17:30講座地點:亞東紀念醫院4B 討論室講座洽詢:(02)7728-1229

擔心過敏哺乳媽媽不吃海鮮 女嬰反缺鋅致皮膚病

擔心過敏哺乳媽媽不吃海鮮 女嬰反缺鋅致皮膚病#哺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哺乳媽媽因為擔心海鮮、蛋奶等食物較易造成過敏,怕吃了後會透過母乳傳給孩子,因此很少吃海鮮等含鋅食物,讓四個多月大喝母乳的女嬰無法從乳汁中攝取到足夠的鋅,體內的鋅嚴重不足,導致嘴巴周圍、四肢、包尿布附近的皮膚起紅疹、糜爛,新樓醫院小兒科醫師陳奕吟提醒,除了母親本身會過敏的食物,以及家族有明顯過敏的狀況,餵母乳的媽媽對於食物都應均衡攝取,孩子才不會營養不均。陳奕吟醫師指出,科學研究表示,「鋅」是人體內200多種酶的組成重要部分,它直接參與了核酸、蛋白質的合成、細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及許多重要的代謝,這些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遺傳、免疫、內分泌等重要生理過程中均不可缺少的反應。「鋅」也是體內抗氧化酵素的重要成份,它可強化血球細胞活性,可以抗氧化、抗癌、促進生育力,也可使皮膚、毛髮、光澤有彈性、恢復指甲的色澤等。在現今國人飲食不於匱乏之下,食物中的蛋、奶、奶類製品(起司、乳酪)、全麥麵包、小麥胚芽、南瓜子,植物性的如大豆、黑豆、花生;肉類中的豬肉、肝臟、羊肉、牛肉都含有不少的鋅;海鮮類的如蠔、蝦、蟹、牡蠣中的鋅含量更是豐富。所以只要均衡飲食就可以得到足夠的鋅,很少需要額外補充。不過陳奕吟醫師表示,確實也有少數個案報告中顯示,媽媽血中的鋅濃度是正常,但奶水中的鋅濃度低,母親的飲食無法增加奶水中的鋅含量,研究者則認為是這些特別的哺乳媽媽的乳腺組織對鋅的吸收低,而造成奶水中的鋅含量低,如果因而出現皮膚症狀,嬰兒補充口服鋅片就可改善。另外須注意的是4~6個月的寶寶,依個別的發展情形,要開始添加副食品,不能單純只喝奶,因為添加副食品可以提供熱量、鐵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如鋅、銅、鐵等,也可以幫助嬰兒適應各種不同的固體食物做準備,最重要的是訓練嬰兒的咀嚼能力,以避免日後造成偏食或拒食,陳奕吟醫師表示,健康生活從小做起,在提倡餵哺母乳的同時,也希望每個孩子都健康,因此提醒補乳婦女飲食一定要均衡。

預防哺乳問題 教妳正確哺育方法

預防哺乳問題 教妳正確哺育方法#哺乳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寶寶出生一週大時,母親容易因為哺乳不順利而決定停止哺乳,為了服務剛迎接新生兒的家庭解決照護的問題,台南市新市區衛生所辦理母乳支持團體,透過支持團體成員間的互動,讓哺餵母乳的母親及母嬰照顧者獲得正確的資訊及哺餵技巧,也藉由團體中媽媽們的彼此支持、鼓勵與經驗分享,幫助哺乳母親成功持續哺乳。新市區衛生所了解地方的需求,為了服務這群偉大的媽媽,特別於5月31日上午9時至11時在新市區新和里多功能關懷中心(忠孝街189號)開辦「母乳支持團體」,邀請專家面授機宜,針對哺乳期營養需知、哺乳乳房常見問題深入探討,議題包括母親哺乳期間肢體紓壓、如何協助母乳哺乳困難母親及乳腺發炎時的處理。現在每個人都知道,哺餵母乳有很多優點,但是過程中確實會遇到很多困難,面對現今人際疏離的社會,除了從生產醫院、上網找資料、親朋好友間口耳相傳的知識,卻找不到很多哺餵母奶的家庭可以聚在一起分享遇到的各種不同經驗,衛生所舉辦這次活動,希望藉由媽媽們的意見交流及實際體驗,倡導正確的哺乳資訊,歡迎攜家帶眷參加!

哺乳婦女患乳腺炎 如何治療為佳?

哺乳婦女患乳腺炎 如何治療為佳?#哺乳

產褥期乳腺炎通常發生在哺乳的婦女,造成餵乳困難,症狀一開始為紅腫發熱、乳汁淤積、單側乳房疼痛、乳房硬塊、發燒,之後少數患者因乳房膿瘍或持續性發燒而需住院治療,過往住院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者多以手術切開清創及後續定時填紗排膿為主。(照片為成大醫院提供)迴朔性記錄成大醫院因產褥期乳腺炎住院病人病歷所記載其臨床特性、處理及微生物檢驗結果,約六成需手術清創者,皆中斷哺乳,超過90%以上的乳腺炎案例發生於分娩後的前3個月,其中以分娩後的第二個月發生率最高,有4位患者以空針抽吸引流膿瘍,剩下的47個案例,只用抗生素治療,共有122位患者有取檢體進行細菌培養的記錄(12位檢體為血液,35位為乳汁,75位為膿瘍或引流物)。經細菌培養後,有108位患者有細菌長出,14位則無,結果發現從膿瘍或引流物所培養出的細菌多為單一菌種,而由乳汁所培養出的則多為兩種以上的細菌,並且至少有一株是葡萄球菌。分析其微生物特性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葡萄球菌屬為大宗及是最常被分離出來的菌株,約近六成金黃色葡萄球菌對一線抗生具抗藥性,尤其容易造成乳房膿瘍。所有接受清瘡手術的案例選擇不繼續哺乳,可能與手術相關的傷口疼痛、後續住院而與嬰兒分離及母親對乳汁藥物殘留的疑慮都可能使產婦選擇中斷哺乳。近年成大醫院在與婦產部及外科同仁合作下,嘗試以口服抗生素及超音波下導引抽膿引流取代住院開刀及填塞排膿的治療數位患者後治療反應良好,且療程結束後仍可繼續哺乳,故將個案投稿於台灣婦產科學雜誌(Taiwan J Obstet Gynecol)並獲刊登。總而言之,近年間乳腺炎的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併發膿瘍也許有必要藉由外科處理,但會造成中斷哺乳和較長時間住院;選擇抗生素治療則要考慮從乳汁和膿瘍所分離出的菌株有相當比例具有抗藥性。故適當的細菌培養及抗藥性分析對治療導引是必須的。若患者對第一線藥物反應不佳,需考慮抗藥性的可能性避免以同類藥物繼續治療。考量哺乳所需,親餵哺乳的患者,盡量以門診治療為主,以免住院後與初生嬰兒分離,影響泌乳造成哺乳中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