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

預防熱傷害 從頭到腳5裝備

預防熱傷害 從頭到腳5裝備#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炎炎夏日避免陽光直射皮膚或眼睛,出門必備防曬裝備。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出門前檢視從頭到腳防曬5裝備:「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之衣物、擦防曬乳、帶水瓶」。遵守5建議避免皮膚老化其中「太陽眼鏡」的選擇須注意是:「看標示、選合適、慎保管」才能發揮保護作用。選購太陽眼鏡時應注意護眼防曬係數,數字越大效果越佳。選配時除外觀及舒適性外,應儘可能選擇可保護到眼側且貼合臉型的款式。另外開車時避免影響視線勿佩戴顏色過深的太陽眼鏡,觀看景物呈紅、藍或紫色的太陽眼鏡,需格外留意是否可清楚辨識交通號誌燈。切勿將太陽眼鏡放置於高溫的汽車內以免變形。另外也應參考以下5項防曬建議,避免皮膚老化:1) 寬邊帽或陽傘/利用寬邊帽或陽傘避免陽光直射臉、耳朵及脖子。2) 太陽眼鏡/選擇檢驗合格的太陽眼鏡保護眼睛,並挑選可遮檔眼睛周圍及適合臉型的款式,且注意鏡片破碎的安全性。3) 涼爽透氣衣物/可考慮舒適的棉質衣服,或是能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服,且於運動後更換乾爽的衣服以維持優良的防護功能。4) 擦防曬乳/外出前20分鐘建議使用防水且SPF30或更高防曬係數的防曬乳,並每2小時補充1次。可於將防曬乳作為每天早晨保護的一部分;保存時應避免放置於過熱處以免變質,若為敏感性肌膚可選擇標記有敏感性肌膚使用或無香味的產品。5) 帶水瓶/自備水瓶並定時喝水,並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不喝含酒精及糖分飲料,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

大熱天釀職災 熱傷害SOP報你知

大熱天釀職災 熱傷害SOP報你知#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工作的環境溫度中,輻射熱溫度超過50℃時,應穿著熱防護衣或使用熱防護用具。不只是在夏季,甚至秋老虎天,外在環境的燠熱,讓我們體內產熱增加,散熱能力降低,這是造成熱傷害的主要原因。以臺北市為例,歷年的職災統計數據,顯示夏季為職災發生的高峰期,特別是各種的熱病、中暑事件。高溫下工作要注意體溫調節在高氣溫環境下工作時,個人如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精神病、肝臟疾病、內分泌失調、無汗症、腎臟疾病等症狀,或服用影響體溫調節、會抑制出汗或造成脫水的藥物如抗癲?、抗憂鬱、感冒藥、利尿劑等藥,或肥胖、高齡、曾經發生過熱衰竭、熱痙攣,甚至中暑病例,都要自我警覺、特別小心。1) 早上不空腹上工/保持充足睡眠、養成早上不空腹上工習慣。因為從前一天晚餐到早晨起床已隔約12小時,此時身體處在能量不足之狀況,血液循環比平常差,若做劇烈運動產熱時,皮膚血液循環較差,不易排汗散熱。工作前及工作時避免喝酒,以防水分流失更快,增加熱傷害的發生。2) 穿著透氣、易排汗的工作服/穿著淺色、透氣、易排汗的工作服,可減少輻射熱量吸收,在紫外線指數很高時,請穿長袖衣服,減少紫外線直接照射在皮膚上;並戴工作帽,以白色、通風良好的安全帽為首選。3) 補充水分要有方法/酷暑天,若又身處高氣溫環境中工作,很容易造成大量流失水分與電解質,因此應每20分鐘補充水分,尤其是勞工自己發現有抽筋感覺時,應該飲用運動飲料、加了點鹽的冷開水,或含有膠質的冷飲如愛玉、仙草等,因為膠質可以維持水分,可減緩人體水分流失的速度。飲料的溫度飲料的溫度過高會增加體熱,過低會阻礙體熱的發散,一般建議冷飲溫度約在10℃~15℃較為適宜。要養成正確的喝水習慣,不可牛飲,少量、多次的慢慢喝,才能讓身體吸收。4) 虛心接受在職教育訓練/由於高溫高熱的工廠大多屬於傳統的產業,為保護勞工免於熱危害之威脅,除了可採用輪班制、改善製程、提供工作防護設備或飲水補充外,勞工朋友也應虛心接受在職的教育訓練,配合佩戴防護器具、按時休息來保護自己,才能將發生災害的機率降至最低。5) 熱傷害發生時處理流程/有些勞工朋友礙於經濟因素,即便自覺身體很不舒服了,也請不要勉強繼續工作,找陰涼處稍做休息,萬一持續不舒服,請務必通知同事請求協助,熱傷害或中暑,是由不得人硬撐的。發現同伴有熱傷害現象時●  盡速將病人移往陰涼處。●  臉色蒼白的病人,先將他的腳墊高15~30公分;如發生嘔吐或反胃,幫病人採側躺姿勢,以防被嘔吐物噎到。●  病人如為男性,先脫掉其身上衣物,僅留內褲;用水霧噴灑或先用濕毛巾擦拭身體,並同時用電風扇強力散熱,並將冰袋置放於頸部、腋下和鼠蹊部。●  熱痙攣病人發生抽筋時,不可強行拉扯他痙攣部位的肌肉,以免反而造成傷害。●  讓病人喝稀釋的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冷開水,並盡快送醫處理。(本文摘自/32℃警戒:小心熱傷害、中暑/大塊文化出版)

3招防幼童熱傷害 快拿筆記下來!

3招防幼童熱傷害 快拿筆記下來!#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颱風過境後,外頭氣溫常會飆破35℃,一走出戶外就像大悶鍋,而悶熱的天氣也常使汽車車廂溫度快速攀升,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曾有過孩童沒有被發現而在娃娃車中被活活熱死的案例,因為國民健康署提醒有幼童的家長提高警覺,開車臨停片刻獨留幼童於後座,一旦疏忽忘記後座幼童沒下車而獨留幼童於車內。預防幼童乘車熱傷害 保幼3招記得別臨停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家長臨停或停車時,為避免沒有發現孩童而導致獨留兒童在車內,國建署提供保幼3招,避免幼童熱傷害:「下車看後座、鑰匙保管好、留意幼童行程」:1) 下車看後座/養成每次下車後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確認未將幼童遺忘於車內。2) 鑰匙保管好/當車子停妥後,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並教育幼童不可在車內玩耍、躲貓貓。3) 留意幼童行程/若您的小孩乘娃娃車未按時間到達幼兒園或保姆家時,請教師或保姆電話通知您。出現中風體溫升高、皮膚乾熱、心跳加速快就醫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出現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時,請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才不致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氣酷熱當心突發心臟疾病,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即使在夏天,也有可能會有高血壓、心臟疾病風險!夏天除了要預防中暑,如果有民眾發生胸悶胸痛、心跳快、呼吸喘、身體虛弱等情況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出現這些情況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夏季氣溫高 恐形成熱傷害依據中央氣象局未來天氣預報顯示,在接連2個颱風過後,各地多屬高溫炎熱午後雷陣雨的天氣,最高氣溫可達35度,氣象局達人彭啟明博士提醒,北部水氣量少,白天很快會回到炎熱氣溫。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天氣熱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心臟病、50歲以上體重過重者當心熱傷害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夏天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增加,心臟負擔變大,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就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暑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保護心臟 做好三高、自我管理很重要疾管署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源頭管理就是三高控制,而三高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生活習慣、控制體重,民眾千萬要注意,自己多一份對健康注意,就是預防疾病最重要關鍵!國民健康署再次提醒,做好三高控制,做好健康生活型態管理,就是保護心臟的基本功。

藥物抑汗致熱傷害? 多喝水可降風險

藥物抑汗致熱傷害? 多喝水可降風險#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日有報導提到,感冒時若服用抗組織胺等藥物,容易因藥物抑制排汗而造成熱傷害,抗組織胺的藥物大多使用在有鼻子過敏、流鼻水、蕁麻疹症狀的病人,而此藥物可能會造成口乾、排尿困難等副作用,只要民眾遵照醫師指示,正確的使用藥品,多喝水、多休息,即可降低熱傷害的風險。口乾、排尿困難、視力模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藥劑科林醫師林鴻昌表示,第1代抗組織胺藥物藥理作用有部分抗膽鹼效應(anticholinergic effect)或稱作類阿托品效應(atropine-like effect),此藥可能會造成口乾、排尿困難、視力模糊等的副作用,停藥後即可改善,但目前已有第2代抗組織胺藥物,可改善上述的副作用,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需要留意,使用前應告知醫師、藥師目前所有的用藥以及個人疾病史。青光眼、攝護腺肥大 應避免適用部分藥品可能會有嗜睡的作用,若有需要從事高度集中精神的工作,如:開車、操作機械等,應事先告知醫師、藥師,林鴻昌醫師強調,若本身有青光眼、攝護腺肥大、尿滯留疾病的病人,應避免使用第1代抗組織胺藥物。服藥期避免飲酒 不以果汁代水用藥期間應避免飲酒,以免增加副作用,服藥應配合適量溫開水,不可用果汁飲料代替,若有發現對該藥物產生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並盡速就醫,若對藥品資訊有任何疑問,可撥打藥品包裝上的免費藥品諮詢專線、或撥打藥袋上用藥諮詢專線049-2231150分機1252。

3招退暑氣 預防熱傷害

3招退暑氣 預防熱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依據中央氣象局未來一週天氣預報顯示,各地大多屬於高溫炎熱的天氣,最高的氣溫約在30至37度間,東南部地區有焚風發生的機率,因此有讓民眾發生熱傷害(如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等熱傷害)的機會。尤其是6大高危險族群如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預防熱傷害的3要訣: 1)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直射,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2)補充水分/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免胃不舒服。3)提高警覺/檢查居家及工作場所空調相關設備,是否正常運作,於室內放溫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度,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身體狀況。熱傷害 嚴重會頭痛、嘔吐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熱死人! 3要訣遠離熱傷害

熱死人! 3要訣遠離熱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的資料顯示,今年因為熱傷害而送醫的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7成, 6大危險族群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人、服用藥物暨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需加倍警覺防範熱傷害。15分鐘體溫逾41度 恐致死中暑是因身體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可能在10到15分鐘內體溫上升超過攝氏41度C,嚴重可致死亡,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未正常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時可能導致熱衰竭,尤其以年紀大、高血壓及在燥熱環境工作者容易發生。靜脈血管擴張 產生熱暈厥熱痙攣常由於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引起手、腳或腹部肌肉強烈抽筋及疼痛,熱暈厥則是突然起身時發生,原因是周邊靜脈血管擴張,相對血管內液體不足而產生姿勢性低血壓,由於供應腦部的血流減少導致昏迷,昏倒後由於腦部血流供應漸漸恢復而再度清醒。行動不便長者 在家也會中暑近年來流行馬拉松和單車運動,因此增加許多因為激烈運動而導致熱傷害的案例,勞工朋友也占大宗,提醒民眾要特別留心家中有慢性病、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即使整天都沒出門,由於天氣過度炎熱而發生中暑的案例並不少見,只要對熱傷害有初步的了解,一定能遠離夏天的隱形殺手。熟記預防的3要訣: 1) 保持涼爽2) 補充水分3) 提高警覺  

熱破表啦!熱傷害案例暴增

熱破表啦!熱傷害案例暴增#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天氣悶熱異常,嚴重熱傷害(熱中暑、熱衰竭、熱衰竭)的病人數量,遠超過以往的記錄,據中央氣象局最新統計資料,今年因梅雨來得較晚、各地普遍高溫,所以在高溫和梅雨季的高濕度因素影響下,應是這波熱傷害病人破表的主因。童綜合醫院急診室醫師吳肇鑫表示,熱傷害可以大致分成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區別方式如下:●熱中暑/在高溫環境暴露造成體溫超過41.1°C(106°F)以上,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慉),因為體溫調節能力失常所致,造成排汗功能異常讓散熱功能變差,輕微中暑為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等症狀,嚴重時會昏迷,體溫如果超過42°C ,死亡率會高達80%以上。●熱衰竭/高溫環境造成排汗過多,流失大量水分和鹽分等電解流失,有頭痛、虛弱、無力、噁心、嘔吐、蒼白,嚴重時會躁動、休克甚至昏迷,但是因為但是中心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死亡的危險很低。●熱痙攣/在高溫下大量流汗時,沒有即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因為鹽分流失造成四肢的肌肉出現肌肉痙攣的現象,如果情況嚴重沒有即時處理,甚至引起呼吸肌肉的抽筋導致呼吸困難。冰敷頸部、腋下及腹股溝 慢慢降溫冷卻若發現有人出現嚴重熱傷害時,須先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意識清醒者,多補充水份和鹽水,若病人失去知覺,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就不可以再口服補充水分,接著幫助病人坐起或側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止嗆到,也可以用冰水袋冰敷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讓動脈循環慢慢降溫冷卻,但是不可以讓病人喝冰水或全身浸泡冰水降溫,會導致血管收縮、急救時無法電擊的困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