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

勿忘小孩於車內 保命3招防熱傷害

勿忘小孩於車內 保命3招防熱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炎熱夏季,中央氣象局常發布36度以上的高溫資訊,甚至溫度還有可能持續上升,因此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將大幅增加。為避免中暑,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預防熱傷害的3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且切勿獨留孩童於車內,下車前務必確實確認沒有將幼童遺忘於車內。高溫警戒 小心熱傷害與中暑夏天當熱浪來襲時,不只是軍方,民間之戶外工作者如工地勞工、快遞、路邊收費員、機車騎士、運動員......及中暑的高危險群,也有因中暑不幸死亡的案例。由於夏日悶熱的天氣常使汽車車廂溫度快速攀升,且幼童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國民健康署提醒有幼童的家長提高警覺,即使開車臨停片刻,也不要獨留幼童於後座,因為高溫密閉的空間,可能造成幼童熱傷害(如脫水、暈厥、中暑等)。中暑所產生的各種併發症,多半都是熱對細胞及器官的傷害所造成的,中暑的病人若未在3個小時內將核心體溫降至38.5℃以下,死亡率極高。預防幼童乘車熱傷害:保幼3招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家長臨停或停車時,保幼3招避免幼童熱傷害:「下車看後座、鑰匙保管好、未到要聯繫」。1)下車看後座:養成每次下車後開啟後車門,再次檢視後座確認未將幼童遺忘於車內。2)鑰匙保管好:當車子停妥後,養成隨時上鎖的習慣,將鑰匙放至幼童無法取得之處,並教育幼童不可在車內玩耍、躲貓貓。3)未到要聯繫:若您的小孩乘娃娃車未按時間到達幼兒園,請教師電話通知您,或放學後未按時到家(或保姆家)時,需立即聯繫幼兒園教師。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熱傷害兩度送醫!延誤死亡率高達8成

熱傷害兩度送醫!延誤死亡率高達8成#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炎炎盛夏,小心熱傷害!一名32歲曾姓壯男每天頂著烈陽在工地工作,某天突然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及肌肉痙攣,緊急送急診發現體溫達攝氏41℃,排尿出現茶色尿,經過抽血檢查肌酸磷酸(CPK)報告顯示已升高至800多U/L(正常值為24至194U/L),影響到腎臟功能,確診為職業性熱中暑,且引起橫紋肌溶解,導致腎功能受損,經住院治療2天後順利出院。嚴重熱中暑延誤送醫 死亡率高達8成以上沒想到曾姓壯男出院10天後,又在下班時間緊急送來急診,連續1個月內發生熱中暑及熱衰竭,因肌肉溶解經腎臟排出,導致尿液變茶色,出現腎功能受損,經過治療後腎毒素已恢復正常值。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景旭表示,急診常常在夏季遇到因熱傷害緊急送醫治療的個案,大部分患者都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導致流失過多水分、鹽分而出現熱衰竭,少部分會有熱痙攣問題。也會出現併發症如肌肉壞死、橫紋肌溶解、腎功能受損,如果延誤送醫治療,死亡率高達8成。夏季高溫容易形成以下3種熱傷害:1)熱衰竭/為中暑的前兆,會出現頭痛、無力、噁心想吐,嚴重時甚至會休克或昏迷。2)熱痙攣/會引起呼吸肌肉的抽筋,導致呼吸困難。3)熱中暑/高危險群為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與酗酒者,輕微中暑會臉色發紅、頭暈噁心、口渴、心悸和四肢無力,甚至也會胸悶、血壓下降。如果延誤就醫,死亡率高達80%以上。遇熱傷害 移至陰涼處、補充鹽水、冰敷後送醫如果常常處在烈日下且體溫過高,容易破壞身體內酵素,使肌肉壞死、引起橫紋肌溶解症,更進一步引起急性腎衰竭,嚴重恐併發急性腎衰竭而死亡。楊景旭醫師提醒,無論是哪一種熱傷害,只要覺得身體不舒服,務必盡快就醫。送醫前可先移至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休息。也別忘了多補充水分和鹽水,喝水時注意別被嗆到,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則不建議再補充;另外也可冰敷頸部、腋下等處,讓動脈循環慢慢冷卻降溫。民眾外出記得防曬,若從事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避免長時間在大太陽下活動,體內必須保持充足水分及電解質,也要適當休息,留意自己的體溫是否過熱,藉由以上預防措施,遠離夏季熱傷害!

烈日運動後尿顏色深 竟橫紋肌溶解症

烈日運動後尿顏色深 竟橫紋肌溶解症#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期台灣被炎熱高溫籠罩,下午偶有雷陣雨,其餘白天氣溫都超過30℃,又悶又熱。面對高溫時,除了注意盡量避免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曬,防止皮膚曬傷,更要留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防止熱浪導致相關熱傷害。烈日打籃球2小時 引發熱痙攣、橫紋肌溶解症南投一名年約17歲陳姓少年喜好戶外運動,近日頂著烈日跟友人打籃球,在運動2個小時後大量流汗,且出現左腿抽筋,返家後肌肉痠痛、頭暈、噁心想吐、疲倦等症狀,小便量變少,尿不太出來、尿液顏色變深。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熱痙攣,並引發橫紋肌溶解症,住院治療後症狀改善已出院返家。南投醫院腎臟科醫師葉哲廷表示,血液生化檢查後,發現病患肝功能上升、橫紋肌酵素上升,腎功能偏低,體溫偏高。由於天氣熱時身體汗水大量蒸發,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水份大量流失會導致脫水、抽筋。而橫紋肌溶解症會導致細胞內肌蛋白滲漏,因肌蛋白是紅色,當肌蛋白出現在尿中,尿液的顏色會呈現與血尿類似深紅色,若嚴重可能導致器官損壞,甚至急性腎衰竭。穿著輕便、易於散熱衣物 並且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值台灣夏季溫度及溼度皆高,使人體難以有效散熱,若高溫環境下進行短時間劇烈運動,或長時間暴露悶熱環境中,容易造成體液大量流失,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和鹽分,便容易造成身體機能失常,導致熱傷害,甚至出現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衰竭等併發症。南投醫院建議民眾,炎熱環境下應做好防曬措施,盡量穿著輕便、易於散熱的衣物,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值,從事戶外的活動應量力而為,若感到不舒服應趕緊做降溫的動作,移動至較為涼爽的環境,若沒有改善則應趕緊就醫接受治療。

昏迷、體溫高達42度 熱中暑奪嬤命

昏迷、體溫高達42度 熱中暑奪嬤命#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85歲阿嬤突然意識昏迷,體溫高達42度合併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家人發現立即送醫急救,經醫師診斷為熱中暑,緊急為阿嬤降溫、使用退燒藥物、緊急插管給予高濃度氧氣,並搭配使用升壓劑,最後給予點滴補充水分,經各種緊急治療後,不幸阿嬤最終無法搶救回來,熱傷害併發症,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大量流汗後未補充鹽分 恐引發熱衰竭炎炎夏日,當身體熱能產生過多或散熱不足,就可能造成熱傷害。熱傷害分為熱中暑、熱衰竭、熱暈厥、熱水腫及熱痙攣。衛福部新營醫院急診科醫師張景涵提醒,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及服藥者皆容易發生熱傷害。大量流汗後,若單純補充溶液而忽略鹽分補充,可能引起熱衰竭。熱衰竭會造成水分流失與鈉離子流失,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頭暈與倦怠,有時會引起肌肉痙攣,患者核心體溫會上升。熱中暑嚴重 死亡率達3成熱中暑則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病人往往會有熱壓力的曝露病史,體溫超過40℃,合併中樞神經症狀(如意識改變、癲癇、昏迷),死亡率可達30%,需要醫師迅速診斷與治療。熱中暑會併發低血壓、休克、高體溫、意識昏迷、抽搐、橫紋肌溶解症、心衰竭、肺水腫、腎衰竭、電解質異常,甚至導致死亡。張景涵醫師建議,出現熱傷害時盡速離開高溫環境,降低體溫、立即補充水分,當體溫超過40度、出現意識不清、持續頭痛、噁心、嘔吐、頭暈與倦怠等症狀,甚至無法喝水時,請立即就醫。避免熱傷害的最佳方式就是預防勝於治療,日常保持涼爽及通風的環境,時時補充水分,並提高警覺。

熱浪來襲!5招遠離熱傷害

熱浪來襲!5招遠離熱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1)注意周遭環境/熱浪來襲時,有些狀況會使熱浪造成之危險加劇,如住在房屋密度高的水泥磚牆建築中,若沒有冷氣、且通風不良,晚上熱氣散發不易。2)盡可能待在室內/盡可能安裝並開冷氣,窗戶最好使用能反射陽光的窗簾,尤其是直接接受日曬窗戶的必備。在室內穿著寬鬆、質薄、淺色衣服,盡量穿著短袖短褲。盡可能待在室內,遠離陽光是避免暴露在高熱最好的方法,即使在室內,也盡量不要做太耗費體力之工作,否則會產熱。若家中無冷氣且酷熱難當,在白天最熱之時,考慮待在有冷氣的公共場所,如圖書館、購物中心、戲院等。若住家是透天厝,不要待在頂樓,盡量待在最低樓層,若覺得太熱可以冷水淋浴。3)做好防曬,避免直接曝曬/室外穿著原則和室內類似,但身體盡量以衣物覆蓋,避免直接曝曬太陽,避免曬傷。盡量避免穿深色衣服,因淺色衣服可反射陽光,而深色衣服可吸收陽光,並戴寬邊帽以保護頭部及臉部。從事戶外工作的朋友,若需於一天最熱的時段,如早上9點到下午3點,在陽光曝曬下工作,工作時休息和飲水的頻率,需比平常多。4)補充水分/飲用大量的水分,避免飲酒、碳酸飲料或含咖啡因飲料,因這類飲料造成利尿,反而失水。若大量流汗可流失電解質,需補充運動飲料或現榨果汁。若有心臟病、慢性肝病、尿毒症、水腫或需要限制水分攝取之病人,需尋求醫師的建議。5)飲食清淡、減少運動量/避免食用高熱量及高蛋白質食物,會增加新陳代謝,產熱較多,盡量多食用新鮮水果及蔬菜,同時避免過飽。常運動的朋友,在熱浪來襲時需減少運動量,且盡量避免在日間溫度最高時在戶外運動,盡量在清晨或晚間較涼爽時。若運動到一半,覺得呼吸困難或心跳急速時,須立即到涼爽處休息,並補充大量水分。熱浪來襲時如何幫助他人• 注意家人、朋友或周遭的人是否有熱衰竭或中暑之徵兆。• 千萬不要將兒童或寵物獨自放在戶外未開冷氣的車內,即使只有短時間,夏天停在戶外之車內溫度可達50℃以上,待在裡面短時間即可致人於死。• 經常注意獨居之家人、朋友或鄰居,尤其是年老、有慢性病、需人照顧生活起居者。• 學習並了解發現中暑病人的初步降溫法,在等待救護人員到達前,可先幫助病人降溫。(本文摘自/32℃警戒:小心熱傷害、中暑/大塊文化出版)

皮膚乾熱變紅當心!5裝備防熱傷害

皮膚乾熱變紅當心!5裝備防熱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夏季溫度屢創新高,戶外活動長時間處於悶熱環境且運動大量流汗,如果忘記補充水分,可能造成脫水。戶外活動應戴寬邊帽及太陽眼鏡、穿著涼爽透氣衣物、注意防曬、於陰涼處活動以減少太陽直曬時間、增加休息次數、定時飲用白開水等。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從頭到腳5裝備要齊全:1)寬邊帽或陽傘/利用寬邊帽或陽傘避免陽光直射臉、耳朵及脖子。2)太陽眼鏡/選擇檢驗合格的太陽眼鏡保護眼睛,並挑選可遮檔眼睛周圍及適合臉型的款式,且注意鏡片破碎的安全性。3)涼爽透氣之衣物/可考慮舒適的棉質衣服,或是能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服,且於運動後更換乾爽的衣服以維持優良的防護功能。4)擦防曬乳/外出前20分鐘建議使用防水且SPF30或更高防曬係數防曬乳,並每2小時補充1次,可於將防曬乳作為每天早晨保護的一部分。防曬乳保存時應避免放置於過熱之處以免變質,若為敏感性肌膚,可選擇標記敏感性肌膚使用或無香味的產品。5)帶水瓶/自備水瓶並定時喝水,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不喝含酒精及糖分飲料,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 恐是熱傷害徵兆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熱到汗流不出?當心已嚴重「熱傷害」

熱到汗流不出?當心已嚴重「熱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漸入炎熱的夏季型態,多屬於高溫炎熱的天氣,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將大幅增加,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熱傷害,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1)保持涼爽/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汽車內;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2)補充水分/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千c.c.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3)提高警覺/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及太陽眼鏡。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及相關防護措施,宣導預防熱傷害、工作重新調整分配,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6小時。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症狀。汗流不出、頭痛等症狀 恐怕是熱傷害徵兆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儘速就醫。

秋老虎發威 3要訣防長輩熱傷害

秋老虎發威 3要訣防長輩熱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雖已進入立秋,各地還是籠罩在熱氣當中,時不時都會飆破35℃高溫,老人高溫調節能力較差,處高溫環境則容易發生熱傷害。習慣晨跑的阿土伯直到9點都沒有回家,被媳婦發現倒在公園,媳婦讓阿土伯在樹蔭下簡易降溫及補充水分並立即送醫後,才終於恢復健康。關心長輩3貼心要訣全台各地炎熱,加上老年人汗腺功能、溫度調節能力較差。當無法及時攝取足夠水分,或因藥物而影響水分與汗水調節,造成體內的熱能無法順利排除時,就容易產生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出關心長輩貼心3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1) 保持涼爽/氣溫屢破35℃,建議長者穿著輕便、淺色、透氣、排汗功能的衣物,戴上太陽眼鏡及遮陽帽,以避免吸熱。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關掉非必要的燈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戶外活動記得配戴戴太陽眼鏡、寬邊帽及擦防曬乳。洗澡時藉由溫水使皮膚微血管擴張,增加散熱。2) 補充水分/某些民眾為了減少排尿次數而少喝水,且老年人對口渴反應也可能較差,若沒有適當的補充水分,容易使身體處於脫水狀態。養成每天至少2,000㏄(或每天每公斤體重30-40cc)白開水的好習慣,也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酒精及咖啡因的飲料因成分具有利尿作用,反而會加速身體流失更多的水分,也不要立刻喝下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胃不舒服。也不宜飲用含糖飲料,會促進利尿加速體液流失。3)提高警覺/民眾應特別留心老年人狀況,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並可於室內擺放溫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皮膚乾熱變紅、頭暈、噁心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呼吸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甚至神智混亂、抽搐、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濕冷毛巾覆蓋身體、以冷水噴灑全身並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