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傷害

小心熱傷害、中暑 5招自我保護

小心熱傷害、中暑 5招自我保護#熱傷害

1)注意周遭環境/熱浪來襲時,有些狀況會使熱浪造成之危險加劇,如住在房屋密度高的水泥磚牆建築中,若沒有冷氣、且通風不良,晚上熱氣散發不易。2)盡可能待在室內/盡可能安裝並開冷氣,窗戶最好使用能反射陽光的窗簾,尤其是直接接受日曬窗戶的必備。在室內穿著寬鬆、質薄、淺色衣服,盡量穿著短袖短褲。盡可能待在室內,遠離陽光是避免暴露在高熱最好的方法,即使在室內,也盡量不要做太耗費體力之工作,否則會產熱。若家中無冷氣且酷熱難當,在白天最熱之時,考慮待在有冷氣的公共場所,如圖書館、購物中心、戲院等。若住家是透天厝,不要待在頂樓,盡量待在最低樓層,若覺得太熱可以冷水淋浴。3)做好防曬,避免直接曝曬/室外穿著原則和室內類似,但身體盡量以衣物覆蓋,避免直接曝曬太陽,避免曬傷。盡量避免穿深色衣服,因淺色衣服可反射陽光,而深色衣服可吸收陽光,並戴寬邊帽以保護頭部及臉部。從事戶外工作的朋友,若需於一天最熱的時段,如早上9點到下午3點,在陽光曝曬下工作,工作時休息和飲水的頻率,需比平常多。4)補充水分/飲用大量的水分,避免飲酒、碳酸飲料或含咖啡因飲料,因這類飲料造成利尿,反而失水。若大量流汗可流失電解質,需補充運動飲料或現榨果汁。若有心臟病、慢性肝病、尿毒症、水腫或需要限制水分攝取之病人,需尋求醫師的建議。5)飲食清淡、減少運動量/避免食用高熱量及高蛋白質食物,會增加新陳代謝,產熱較多,盡量多食用新鮮水果及蔬菜,同時避免過飽。常運動的朋友,在熱浪來襲時需減少運動量,且盡量避免在日間溫度最高時在戶外運動,盡量在清晨或晚間較涼爽時。若運動到一半,覺得呼吸困難或心跳急速時,須立即到涼爽處休息,並補充大量水分。熱浪來襲時如何幫助他人• 注意家人、朋友或周遭的人是否有熱衰竭或中暑之徵兆。• 千萬不要將兒童或寵物獨自放在戶外未開冷氣的車內,即使只有短時間,夏天停在戶外之車內溫度可達50℃以上,待在裡面短時間即可致人於死。• 經常注意獨居之家人、朋友或鄰居,尤其是年老、有慢性病、需人照顧生活起居者。• 學習並了解發現中暑病人的初步降溫法,在等待救護人員到達前,可先幫助病人降溫。政府該做的• 熱浪來襲前發布熱浪預警,使民眾可預做準備。• 考慮開放有冷氣的公共空間,在熱浪來襲時提供家無冷氣的民眾避暑,尤其在日間最熱時段。• 熱浪來襲時,衛生單位派員追蹤獨居老人或弱勢慢性病患生活狀況。• 勞檢局需檢查雇主是否依照不同氣溫,給予勞工不同工作量及休息,提供足夠飲水與可遮蔽烈日的休息場所。當環境溫度飆到36℃時運動產熱時,身體需要將肌肉收縮產生的熱量排出,這需要有正常運作的心臟血管系統,將體熱經由血液輸送至皮膚,再透過汗腺排汗。因此當人劇烈運動產熱量極大時,皮膚的血液循環,可增加數倍來增加排汗量。但若是周圍環境溫度比皮膚溫度高時,體溫是極不易往外散熱的!傳導、對流、輻射等散熱功能將失效,正常人皮膚溫度約為36℃,而當氣溫飆到近這個溫度時,散熱完全只能靠蒸發一途了。(本文摘自/32℃警戒:小心熱傷害、中暑/大塊文化出版)

熱浪來襲!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要注意

熱浪來襲!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要注意#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氣候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使得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率大幅增加,根據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顯示,每年的7~8月為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而今年1~5月底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為401人,較去年同期為高,由於已進入酷熱的炎夏時序,氣溫仍有可能持續飆高。因此,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中暑,特別尤其是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嬰幼童、過重者 皆為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國健署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1)嬰幼童/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2) 65歲以上的長者/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3)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4) 服用藥物者/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5)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6)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謹記三要訣 避免熱傷害找上門為了幫助民眾在炎熱的天氣裡,降低熱傷害的風險,所以,提醒民眾除了要避免曝露於高溫下,也要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保持涼爽1)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2)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3)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4)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補充水分1)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2)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3)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4)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5)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胃不舒服。●提高警覺1)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並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2)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3) 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最後,國健署提醒民眾,一旦出現疑似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天氣熱辣 6大族群當心遭熱傷害襲擊

天氣熱辣 6大族群當心遭熱傷害襲擊#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雖時序入秋,但外頭的高溫熱浪,卻一次比一次還熱辣,根據氣象局的資料顯示,近幾日戶外中午高溫,都將落在三十三至三十五度左右,提醒民眾平日應補足水分,多吃蔬果,並且在中午時分避免長期在戶外逗留,國民健康署也列出以下六大熱傷害危險族群:1) 嬰幼童/因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而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2) 65歲以上的長者/因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3)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4) 服用藥物者/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5)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6)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國健署提醒,當發現自己或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中暑事件頻傳 3撇步預防熱傷害

中暑事件頻傳 3撇步預防熱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進入炎炎夏日溫度日俱增高,近日已有不少中暑事件發生,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大家必須要防範環境性熱疾病。彰化縣衛生局特別提醒體溫調節差特別容易中暑的民眾、戶外工作者與農民等盡量勿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正烈日下從事工務過度曝曬,為讓大家能有效預防熱傷害的發生,特別提供3撇步:1)適當防曬及遮陽/穿著輕便、淺色、寬鬆的衣服,選擇透氣的衣物。儘可能保持室內涼爽,待在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外出工作者隨時注意防曬,例如戴寬邊帽、太陽眼鏡、塗抹防曬係數15或以上的防曬乳液。2)補/適時補充水分,不論你的活動程度,都應該隨時補充大量的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的水分。3)小心/注意潛在性疾病,如家中有嬰兒及幼童、大於65歲以上的老人等體溫調節機能較不佳者,要多注意。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小心氣候溫度的變化。體溫升高、心跳加速是徵兆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中暑等熱急症,衛生局提醒您當疑似出現中暑等熱急症的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夏天好熱!使用電風扇會造成傷害!?

夏天好熱!使用電風扇會造成傷害!?#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今年夏天,氣溫屢創高溫,炎熱的夏天裡,一份研究報告確指出,使用電風扇恐有危害,因為在悶熱的天氣裡,若是通風環境差,使用電風扇,恐怕會讓你造成排汗過度,造成脫水。研究中也指出,天熱時,電風扇反而是讓身體變熱而不變涼,導致頻頻出汗,造成水和電解質不平衡,這可能會影響心臟到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不過這份報告,目前還在評估狀態,民眾也不需太擔心。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指出,夏天氣溫高,因此預防中暑情況發生非常重要,並提醒大家,在酷熱的夏日, 儘可能將活動安排在早晨9點以前或傍晚4點以後的時間, 每天補充2000cc的水分,多在陰涼的地方休息; 隨時注意防曬並塗抹防曬係數15或以上的防曬乳液。若民眾有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快速就醫。

防止熱傷害 上午11點~下午3點應避免外出

防止熱傷害 上午11點~下午3點應避免外出#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溫直直升,至今台灣已有十多位民眾因為太熱而導致死亡,醫師提醒,上午11點至下午3點是一天最炎熱的時段,應避免外出或長時間待在豔陽下,防止中暑或熱傷害。大林慈濟醫院家醫科醫師賴育民表示,常見的熱病有高熱暈厥、熱抽筋以及致死率較高的熱衰竭、熱中暑。熱暈厥常發生於站立在炎熱環境下過久的人,因過度流汗造成血液濃稠,無法流進腦部,而產生暈厥現象。熱抽筋則是因為在高溫潮濕的環境大量出汗使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造成虛弱及肌肉無法自主的抽搐及疼痛。而熱衰竭、熱中暑則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失常,引發體溫急劇升高及多重器官竭,是一種很可怕的緊急狀況。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蘇詠程說,熱中暑是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運動,或長久處於高溫且通風不良的場所導致。身體溫度調節中樞因慢性疾病,藥物或脫水而失去功能,過高的體溫也無法有效降低。常出現的症狀有疲憊、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腳步不穩及失去方向感,有時還會痙攣、昏迷,甚至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體溫上升,嚴重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由於熱中暑死亡率非常高,發現類似症狀應該要盡快送醫。雲嘉地區老農多,老人家由於體溫調節的退化,散熱能力較差,較易中暑,賴育民醫師提醒農友,可以早點出門,中午最熱的時候則待在家休息,以減低熱傷害發生的頻率。另外,患有慢性病或是老人常用的某些藥物,如利尿劑,及一部份精神科用藥,則可能因藥物效果減少身體對熱的耐受力進而提高中暑的危險,平時可多補充水份,並可在水裡加入一點鹽或幾顆酸梅,有效補充人體排汗後失去的鹽分。最重要的是,若發生中暑現象時,最高原則是馬上送往醫療機構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