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1歲林姓男子,一年前在家中不慎跌倒,當時以為無明顯外傷應該沒大礙,不料一年後竟四肢癱瘓。直到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第二頸椎齒凸骨骨折造成第一、二頸椎脫位,使得頸脊髓受到壓迫造成癱瘓,必須藉由手術才能解除病灶。林姓患者表示,一年前跌倒後,沒想到接著開始陸續出現頭痛、頸部痠痛,於是想藉由推拿及按摩來得到緩解,直到半年後,竟然連碗都端不起來,吃飯也只能用湯匙挖。一年後,四肢已經癱瘓,直到一次在家中因小腿嚴重抽筋,才被家人送往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說,藉由病患核磁共振檢查影像中,發現脊髓因受到第一頸椎骨壓迫,導致患者四肢無力,甚至嚴重到癱瘓。由於患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骨折的頸椎骨已無法再復位,必須靠頸骨切除減壓,不讓脊髓繼續壓迫。而手術時,將第一頸椎壓迫脊髓的骨頭切除,再藉由顱骨、頸骨骨釘固定系統,把滑脫移位的骨頭固定,經由這樣的治療,病人在術後逐漸恢復行走及上肢活動能力。陳金城指出,由於第二頸椎骨折的病患,多數並不會立即出現四肢麻痺、癱瘓、知覺喪失、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立即的神經症狀,反而僅以頸部痠痛,或枕部痠麻痛、脖子僵硬等症狀表現,因此也容易被誤認為一般扭傷或拉傷,甚至最後想以推拿、整脊等民俗療法來減輕疼痛。許多病患可能剛發生嚴重的外傷後,當時頸部及頭都會很痛,使得肌肉收縮,讓骨頭移位不明顯,X光檢查不容易看出來,這時候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等到肌肉放鬆時,移位就會較明顯,若不提早發現加以治療,骨頭可能移位愈來愈嚴重,最後造成四肢癱瘓,還可能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陳金城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受傷而疼痛不已時,絕對不可輕忽,一定要前往醫院接受X光檢查,以確定頸椎是否正常,若發現有問題,就應馬上接受正確的治療,切勿在診斷確定以前接受推拿、整脊治療,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遺憾。(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老骨頭跌不得? 老人平時活動應多注意

老骨頭跌不得? 老人平時活動應多注意#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署立台中醫院骨科洪宗賢醫師表示,隨著社會高齡化,許多老人醫學問題日漸顯著。小兒醫學不等於縮小的成人,那老人醫學更不僅是年紀變大的成人。人類仍無法完全了解老化的機制,但老化的問題卻無時無刻在發生。許多高齡居家及活動產生的意外創傷也層出不窮。就有一名九十五歲的李婆婆,因為右大腿越來越腫痛,家屬帶她到醫院急診就醫,結果顯示右股骨下端骨折,家屬則表示不記得病患有明顯跌倒病史,怎麼會有這麼厲害的骨折?還有另一名九十二歲的婆婆因不小心跌倒,導致左側髖部骨折,送到附近醫院醫師表示因年紀太大,心臟瓣膜有問題等等,不適合開刀,給予止痛就好。但病患疼痛難耐,止痛藥根本無法止痛,家屬不知該如何?署立台中醫院院長李孟智說,診間最常發現長輩們因居家意外,如跌倒,而造成生活品質受限,手術風險卻又會令家屬擔心而怯步,甚至放棄。長輩只好臥床無法行動。有鑑於此,台中醫院特設有超高齡骨鬆特別門診。李孟智也特別提醒,超高齡老人常見骨折部位,像是腰椎骨折(輕微跌坐)、手腕骨折(拉單槓,倒退走)、肩部及髖部及腳踝骨折(絆倒)、高能量撞擊更常伴隨生命器官的損害及多處骨折(車禍)。而醫院對超高齡骨折病患的治療目標,希望能夠減輕病患的疼痛,恢復原有的生活舒適感、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避免永久失能、減輕原有患疾的負擔,並避免惡化、避免臥床照護的併發症。讓老年人也能享有該有的生活品質。(圖片來源:署立台中醫院提供)

醫訊/老人的跌倒預防及平衡運動

醫訊/老人的跌倒預防及平衡運動#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銀髮族長者因為骨質疏鬆流失,比較容易跌倒,尤其睡到一半起來上廁所或洗澡、上下樓梯時;他們骨頭比較脆弱,跌倒與擦撞會比青少年、兒童、中年人更嚴重,最嚴重可導致死亡或肢體障礙、節肢等。為維護社區民眾健康,為增進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高雄長庚醫院特舉辦社區醫療巡迴講座,邀請復健科陳慧珠物理治療師主講「老人的跌倒預防及平衡運動」,陳物療師將分享如何預防跌倒,示範操作適合長者的平衡運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老人的跌倒預防及平衡運動時間:102年3月15日(五)上午9:30~10:30地點:中崙社區發展協會(高雄梓官區中崙里中崙路173巷50號)洽詢:07-7317123轉2023社服課 紀宗緯先生

老年人何處易跌倒? 浴室、公園皆上榜!

老年人何處易跌倒? 浴室、公園皆上榜!#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站起來!年輕人跌倒就站起來,拍拍身體又是一尾活龍,但是,老年人跌倒,可就沒那麼樂觀了!根據國健局的統計,老年人跌倒多半發生在自宅內為客廳、臥室、浴室;在自宅以外則為街道或路上、菜園農地、公園或運動場;而老年人跌倒,則時常對身體造成重大的不良影響,對此,國健局則呼籲應注意周遭環境,以及老人的身體狀況,以免他們跌倒受傷,而壞了年節的氣氛!國健局指出,造成老人跌倒的原因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因素兩大類,內在因素包括個人身體機能,視力、聽力不良;肌力衰退、關節退化、步態與平衡功能降低;慢性疾病(巴金森症、中風、糖尿病等);服藥狀況包括,抗精神病藥物,如抗巴金森藥物、抗憂鬱劑、非三環抗鬱劑會誘發低血壓,從而導致暈眩;胰島素可引起血糖過低而導致暈厥等。外在因素則指環境與衣著等,包括居家環境照明不足,地板潮濕易滑,行徑路線堆放障礙物,室內傢俱設計及擺設不當,階梯無扶手、太高、不平;以及酷寒或高溫的天氣,長輩周邊循環及神經肌肉系統反應鈍化,增加跌倒風險;還有不合宜的衣著,如太長太寬的衣服、鞋子老舊磨損不防滑等。為防止老年人跌倒,國健局則呼籲,老年人應規律運動,定期進行加強下肢肌力、身體柔軟度和平衡的運動;遵循醫囑,規律服藥,妥適控制慢性疾病。服用多種藥物者,若有頭暈、肌力減弱、步履不穩等狀況,需與醫師討論,尋求藥物諮詢,以獲得處理。另外,家中的浴室應維持乾燥,並且確保有防滑的措施。而年節出遊時,應注意踏青路線地形、天氣變化,除了穿著適當衣物、防滑鞋,並善用手杖或登山杖,行走時要避開積水處、窪地、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同時要衡量自已的體力,並預估往返所需時間,若開始覺得身體有些疲累時,或超過一半時間,即應折返,才能避免老年人跌倒,開心出遊!

台灣5位長者1位骨鬆 跌倒急診七年內暴增20倍

台灣5位長者1位骨鬆 跌倒急診七年內暴增20倍#跌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冬天台灣中部以北的雨量為過去十年之冠 ,且冬天日照時數較短,減少民眾外出運動與接受日照獲取維生素D之機會。現今農曆新年即將到來,許多民眾開始進行大掃除,環境濕滑與採取危險姿勢打掃容易造成民眾跌倒摔傷,如本身為骨質疏鬆症患者更有高機率引起骨折,尤其越年長者越要注意。研究顯示,一般社區中65歲以上的老人,有三分之一左右每年都會跌倒,這個數值在75歲以上長者更高;在跌倒病例中,50%會產生輕傷、10至15%會產生重傷,1至5%更會產生骨折,且有部分的患者會因此死亡。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每五位即有一位為骨鬆患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安全通報系統年報顯示 ,自2005年開始「跌倒」已列為急診傷病前兩大要因,且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共七年內,暴增約20倍的跌倒急診病患。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楊榮森理事長表示,骨鬆防治的目的是減少骨折發生,而跌倒是發生髖關節骨折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在骨鬆的預防中,需要存足骨本、運動養生、攝取充足鈣和蛋白質、防範跌倒。民眾可藉「防跌自我檢測三招」,了解自身是否屬於跌倒高危險群。防跌自我檢測三招包含「計時起走測驗」、「30秒座椅站立測驗」與「四階段平衡測驗」三種。分別評估民眾走路姿態的穩定性、步態及步幅擺動、雙腿肌後強度、耐力與靜態平衡等,如有任一項測驗低於平均值即屬於跌倒高風險族群。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詹鼎正秘書長表示,跌倒非單一原因造成,包括氣候、環境乃至身體狀況、藥物使用等都可能影響。透過檢測屬於跌倒高危險族群之民眾,建議盡早至醫院進行評估,由醫師診斷是否需進一步治療,以期於意外前提早發現問題,減少憾事的發生。

醫訊/管教孩子可以不抓狂

醫訊/管教孩子可以不抓狂#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父母與老師不時感嘆孩子越來越難教,雖然想要不抓狂,但是在遇到孩子過度頑皮行為時,總難以克制,忍不住對孩子情緒爆發。為了幫助父母教育孩子,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學中心台北總院早期療育中心特舉辦親職講座「管教可以不抓狂~促進孩童的合作行為」,當天將邀請該院職能治療師姜富美主講,以協助爸媽教育家中寶貝,該單位歡迎家長及民眾踴躍參加,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管教可以不抓狂~促進孩童的合作行為時間:101年11月23日(五)下午15:30~17:3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兒醫大樓4樓早期療育中心討論室P04013室(台北中山南路8號)洽詢:02-2312 3456 轉70401 或 70405

年長者易跌倒 保命防「跌」有方法

年長者易跌倒 保命防「跌」有方法#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跌倒」是造成臺灣老人事故傷害第二大原因,第一為交通事故。每年高達46萬名老人跌倒,每5位老人就有1位曾在1年內跌倒,其中又以剛過65歲的長者居多。跌倒的潛在問題包含:環境因素:地板溼滑、地面不平或踢到地上物,生理因素:老化步態不穩、慢性病、營養不良,甚至是藥物影響。 老人跌倒常發生在夜間起床上廁所,或是白天獨自在家時,跌倒後未能及時處理,當下不易察覺的傷害,外表上看不出來的骨折,或是不明顯軟組織受傷的疼痛,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提醒長者發現自己重心不穩快跌倒時,最好找尋週邊支撐物並以手腳彎曲的動作下跌倒,可減輕身體所受到的傷害。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主任呼籲,家中有長者的民眾請定時檢視居家環境安全避免發生跌倒,以使長者享受「晚」美人生,並提供4大防止跌倒方法如下:加強健康體能─運動可增進肌力、平衡感、協調能力與柔軟度。攝取吹足夠維生素D和鈣質。維持居家安全,選購舒適的防滑包鞋,避免高跟鞋或拖鞋,避免單穿襪子在室內走動;改善照明提升辨識能力。 評估跌倒的原因,請醫師協助評估跌倒的原因,如視力減退、平衡失調、下肢無力、認知障礙、使用多種藥物及不安全環境等,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長者跌倒地點多在家中 居家防跌要注意!

長者跌倒地點多在家中 居家防跌要注意!#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老人事故傷害中,以交通事故及跌倒為主。跌倒的發生率在65歲以上為28~35%,70歲以上增至32~42%,老人跌倒的頻率會隨著年齡與虛弱程度而增加,跌倒/跌傷者均有五成以上歸因於個人因素,四成歸因於環境因素。老人跌倒常造成骨折、疼痛、行動不便、退化等一系列併發症,增加醫療支出甚至死亡等,因此防跌議題不容忽視。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結果」,臺灣地區老人年齡暨性別標準化跌倒盛行率由1999年的18.7%增加至2005年的20.5%,平均每5位長者就有1人曾跌倒,但跌倒受傷比例已由37.9%降至27.3%。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一般人以為戶外的環境比室內還危險,其實不然,老人意外事故發生的地點以居家最常見。依據衛生局100年老年人跌倒高風險個案之居家安全訪視結果顯示,在居家環境常見的不安全點,以浴室為主、臥室次之,且多屬設備問題,如未裝防滑設施、固定扶手、床邊手電筒等。台北市衛生局也為了提升民眾對於防跌的認知且有效預防跌倒意外發生,在居家環境上,提出幾點可改善的防跌要點,像是浴室,應使用防滑地磚或放防滑墊,在洗手台、浴缸側面及馬桶應加裝扶手,加裝夜間照明裝置,以及浴室地板與地磚要保持乾燥,使用坐式馬桶且高度不宜過低。若是臥室,則床側燈光強度充足、床邊加裝扶手、床邊放置手電筒及電話備用,地板平整無突出物等雜物。在若客廳有延長線或電線,都應固定,以免絆倒。避免使用小塊地毯,以免絆倒,避免地面堆積雜物以保持走道暢通。在廚房方面,最好放置防滑墊於地面上,以吸收濺岀的水分及油類,地板要常保持乾燥及照明需充足,夜間需留有一盞小燈。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在預防老人跌倒上,應重視居家環境的改善,儘量將環境中的危險源移除,以達到安全友善的空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