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視力差的老人 可練太極拳防跌倒

視力差的老人 可練太極拳防跌倒#跌倒

公園當中常常可以看到有老人家在練太極拳,對於太極拳的功效,往往有兩極的論述,有些醫師認為太極拳可以幫助身體健康,但是有些醫師則認為沒有效果。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指出,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視力不佳的老年人,可以透過練太極拳,來改善他們身體的知覺,減少他們跌倒的次數。(圖片翻攝自英國每日郵報。)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募集了40位70歲以上的老人家,要求他們在4個月內,接受每週三次、每次90分鐘的太極拳課程,在課程當中,研究人員要求這些老人家觀察身體的變化,包括在頭、身體、四肢在旋轉的時候,能夠清楚意識到自己在轉動,並且注意整體的協調。實驗的結果發現,對照被要求去練習樂器的老年人,練太極拳的老人家在整體的平衡趕與肢體的協調度上,遠遠超越這些練習樂器的老年人。主持這項研究的曾博士表示,太極拳的確可以當作一套合適的運動,因為太極拳當中會不斷地重複頭部的旋轉,刺激了耳內掌管平衡的前庭系統,因此能夠幫助視障人士或是視力不佳的老年人,讓他們擁有更佳的平衡感,減少跌倒的次數。

牙齒美白治療後 該怎麼吃效果才持久?

牙齒美白治療後 該怎麼吃效果才持久?#跌倒

現代人對外貌要求增加,牙齒除了要整齊更要白皙閃亮,因此有許多人可能會到醫美診所接受牙齒美白療程,像是最近很流行的雷射美白、冷光美白等等,不過根據網路媒體指出,美國威克森林浸信會醫學中心牙醫系主任雷蒙德‧蓋瑞森表示,使用牙齒美白產品,或接受牙齒美白療程後,吃些口感較紮實的蔬菜、水果,像花椰菜、綠色豆子、胡蘿蔔、芹菜、蘋果等,都可讓牙齒美白效果更持久。雷蒙德‧蓋瑞森主任提醒,牙齒剛做過美白,飲食格外重要,吃對食物,可維持牙齒美白效果,另外,像一些高鈣乳製品、起司也可幫助維持牙齒白皙,乳製品中的乳酸有助預防蛀牙,質地較硬的起司則可幫助移除牙齒中的食物殘渣,但如果吃錯食物,像是抽菸或食用過多醬油、軟性飲料、紅酒、白酒、藍莓等,都會讓牙齒染色,可能讓齒色很快就變難看,影響牙齒白皙程度。台南市立醫院牙科總醫師陳俐珊在秀傳季刊上表示,牙冠表面為琺瑯質,其下為象牙質,琺瑯質本身的顏色略帶透明,而象牙質則略帶黃色,因此正常的牙齒本身即略帶黃色,但隨牙齒鈣化程度的不同,即使正常的牙齒也可能呈現較黃色的外觀,有時大家常抱怨的黃牙,很多都是正常的顏色,因此盲目要求牙齒美白是不對的,牙齒美白也不是想做就可以做,消費者應該先瞭解牙齒變色的成因、美白療程的適應症,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後遺症,通常美白的速度越快,相對的牙齒越容易受傷,陳俐珊醫師呼籲,民眾在做牙齒美白前,務必請牙醫師幫忙診斷,同時經過謹慎的考量之後才做,而不是一味追求潔白的牙齒,這樣是沒有意義的。牙齒美白大解密http://w3.uho.com.tw/mouth.asp?aid=1305市售牙齒美白產品效果有限 使用不慎恐傷牙齦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7777塗大蒜可治敏感性牙齒? 醫師:沒有效果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44

老人家容易「一跌不起」 骨質疏鬆問題大

老人家容易「一跌不起」 骨質疏鬆問題大#跌倒

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有位林姓老婦的身體很健康,唯有骨質疏鬆讓她感到非常害怕。由於看到對面鄰居因為倒垃圾跌倒,不僅骨折住院,甚至從此一跌不起,讓林老婦人誤以為只要減少運動就能降低跌倒的風險,身體也不會出現其他問題。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復健科主任楊照彬強調,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的文章表示,骨骼中的骨質從出生後,會隨著年紀增加,大約在20~30歲為最高峰,之後骨質就開始隨年齡逐年下降。而女性在停經後也會大量流失骨質,一旦骨質流失過多,骨骼就會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好發於70歲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有家族病史者容易罹患;骨質因疏鬆而變薄、變脆弱,很容易因為不小心跌倒而造成骨折,若是脊椎性壓迫骨折,不僅會引起背部痠痛,甚至有駝背的現象發生。楊照彬醫師在報導文章中建議,不僅要預防老年人骨質疏鬆,也要防止老人跌倒。除了要營造安全的居家環境外,最好是將居家環境達到無障礙空間的標準,特別是浴室的防滑措施很重要。調查發現骨鬆男多於女 年齡層也不斷下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69骨鬆引起脊椎骨折很常見 死亡率也高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73過重、肥胖者 較容易骨質疏鬆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88

騎車「犁田」後 傷口會不會留疤?

騎車「犁田」後 傷口會不會留疤?#跌倒

每到炎炎夏日放長假時,騎腳踏車、摩托車的人群就會開始增加,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整形外科主任周宏璋醫師表示,此時,門診也就容易出現一些騎車不慎滑倒(俗稱「犁田」)的病患,他們的特徵是四肢多處的擦傷與挫傷。日前,一位年輕的陳小姐在診間裡懊惱地問,「醫生,我騎車『犁田』後,這雙膝的傷口已經過了7天了,為什麼還沒有好?哪個時候可以好?以後會不會好?該怎麼辦才不會留疤?」一連串的問題,可以看出大家對疤痕的焦慮,尤其是年輕的女性,若是下肢留下醜形的疤痕,更是心中那一股抹不去的痛。  周宏璋醫師表示,「疤痕的形成」是複雜的病理生理學,其形成與否與很多因素有關,如人種、體質、傷口成因、位置及深度、併發症、保養照護等等。一般而言,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傷口的深度,當僅有上皮層受傷時,傷口有可能不留下疤痕,一旦傷及真皮層,就有可能留下疤痕。通常傷口越深、越嚴重,癒合時間越久,疤痕也會越醜。另一重要因素可由癒合時間來粗略判斷傷口是否會留疤,當癒合所花的時間越久,也代表著疤痕會越厲害及不好看。簡述如下表:此外,傷口照顧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治療摩擦傷,初步的處理應該是儘量除去異物,如泥砂、顆粒,避免髒物滯留而造成外傷性著色或是傷口感染。中期在於維持傷口乾淨及促使壞死組織的剝落。後期則著重在加速組織的新生及上皮化的完成。  等到傷口癒合後,疤痕的保養就是最後一個重要的課題。大致上,疤痕的保養分為二大重點。第一是預防色素疤的生成,如避免日曬、少吃光過敏物質(如維他命A)或塗用美白藥膏;第二是預防凹凸疤的形成,如壓迫、密閉或減少患處的活動。  在門診,常遇到病人會有二個較不正確的想法及做法:1.治療傷口一成不變:有的病患會以「人工皮」貼住傷口,從初期的傷口治療到最後的疤痕保養均「一以貫之」。其實,最好的治療往往需要依著傷口的變化及時間的遞延而有所不同。一成不變的治療有時是不夠的。2.疤痕要多加按摩及搓揉才會「軟化」漂亮:這是個致命嚴重的錯誤!事實上,剛剛好相反,疤痕組織的軟化成熟,需要較小的張力及較多的休息。不必要的外力干擾,只是徒增疤痕的硬度及醜形罷了。  周宏璋醫師表示,雖然決定疤痕的因素相當多,但是在外傷後,我們可以做的卻只有傷口照護及疤痕保養兩項而已。如果能及早尋求醫療諮詢,做好整個治療規劃,相信每一道傷口都將會有一個「美麗」的未來。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跌倒

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在台灣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折已成為主要的健康照護問題,其中老人家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至二十,多數是因為骨折帶來的併發症。花蓮慈院骨科主治醫師邵柏洲說明,老人跌倒的原因很多,包括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藥物影響及環境等因素。即使足不出戶,家中也是老人最容易跌倒的地方,因老人視力不佳,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高低落差地方、濕滑地方,都可能讓老人家跌倒。另外,憂鬱症也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原因。因為,憂鬱症可能讓老人更害怕面對社會,足不出戶,長期下來造成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退化,或是老人因體力衰退,擔心跌倒,不敢再走路,[因此加速活動及社交功能的退化,反而加重憂鬱症的病情。邵柏洲表示,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另外,骨折所造成的行動不便,常會導致昂貴的住院費用及漫長的復健過程,長期下來令家屬與老人家身心交瘁。邵柏洲舉例,一位方姓阿嬤,勞動了一輩子,全身筋骨幾乎都出現問題。本身就有腰椎壓迫性骨折,不能久站、久坐的方阿嬤,平日必須藉由輪椅輔助行走,卻有次不小心在住家附近的巷子跌倒,阿嬤這一摔,卻摔裂了右側髖關節,緊急送往醫院,接受醫師建議,開刀治療後,才挽救了阿嬤的行動能力。「雖然沒有辦法俐落地跪坐在蒲團上,但幸好自己還可以走,至少不會對家人造成困擾。」另一位林姓患者,因為老年的退化,讓他的膝蓋就像氣象台一樣,風還沒吹過來就先痠痛,嚴重時甚至還用爬行才能前進。因為左膝不能彎曲,如廁對林姓患者而言更是一大折磨,還要家人攙扶才能如廁。這名病友在不堪其擾之下,才決定接受邵柏洲醫師換置人工關節。手術後,這名林姓患者「走」出病苦陰霾,迎接開心的人生。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跌倒

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從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到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甚至是藥物影響、環境因素等。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湯夢彬醫師表示,營養不好會造成體力變差,可能導致跌倒,而背後原因則可能是飲食的內容或是消化有問題。像巴金森氏症早期患者會有小碎步、走路時身體前傾的現象,容易造成老人家跌倒,而此時尚未被診斷出來,就像是不明原因造成。老人家也可能因為視力不好,看不清楚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或因為聽力不好,沒聽到家人的提醒,容易在有高低落差的地方跌倒、或在濕滑的地方滑倒。而對於體力較弱的老年人,家裡的照明應該足夠,廁所浴室需要有扶手等,也都攸關老人家發生跌倒的可能性。湯夢彬說明,憂鬱症也可能是跌倒的原因。憂鬱症可能讓年老病人更退縮,甚至足不出戶,使得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出現退化,容易導致跌倒發生。有些老人因為體力衰退,擔心跌倒而不敢再走路,反而加速活動功能退化,社交功能也因而退化,並加重憂鬱症的產生。另外因擔心跌倒而易恐慌,會張開腿站立、小碎步走,反而容易跌倒,所以要指導他們走路時有適當的步幅,建立自信心。造成老人跌倒的層面很廣,跌倒預防特別整合各種醫療專業,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找出跌倒的真正原因。例如對於來就診的老人家就需要攝錄其走路的情形,做步態分析,看有沒有小碎步、步態不穩、走路身體前傾等現象。湯夢彬提醒民眾,有跌倒病史的老人家,其實可以先透過家庭醫學科、老年科的門診,做全面性的評估,找出造成跌倒的多項潛在原因,再對症下藥,以減低再次跌倒的危險。這樣不僅能讓老人家活得更健康,也減輕家人在照顧上與經濟上的負擔。資料來源:成大醫院老年科

藥劑師提醒您,留意藥袋上的提醒 可降低跌倒風險

藥劑師提醒您,留意藥袋上的提醒 可降低跌倒風險#跌倒

病人跌倒是醫院最常被通報的病安事件之一,與跌倒相關的因素很多,許多問題都顯而易見且受到重視,但是由藥品引發的相關跌倒事件,其發生原因與預防方法卻常被忽略。一般而言,老年人是用藥較多的族群之一,其所服用的藥品所產生的副作用可能造成老人跌倒的發生。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藥劑部主任 張君婉說明,可能造成跌倒的藥品種類包括:降血壓藥品、鎮靜安眠藥、抗組織胺藥、調整泌尿道機能藥、抗憂鬱症藥、骨骼肌鬆弛劑、散瞳劑、利尿劑、口服降血糖藥、抗心律不整藥、麻醉劑、帕金森症治療劑、輕瀉劑、灌腸、化學治療劑等,所以老年人的用藥安全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若家中有老年人的家屬應該經常檢視老人的日常用藥,留意是否同時使用上述種類的藥品,張君婉表示,清楚明白藥袋上用藥的注意事項、服用時間及副作用,使用利尿劑藥物前先如廁可降低跌倒風險,使用多種藥品也應諮詢醫師考慮降低劑量或停止不必要之藥物,若使用之藥物,易造成低血壓、暈眩時,年長或行動不便者在用藥後,照顧者需扶持上廁所,且廁所起身時也同樣需要扶持,希望能避免老年人因用藥而發生跌倒的危險。張君婉提醒民眾,病人用藥安全是大家共同的希望,重視因藥物引起跌倒的問題,有效預防跌倒事件的發生,不但是一項重要的醫療品質指標之外,也是醫療人員、病人本身及其家屬應該特別注意的課題。

推動信義安全社區 老人保命防跌不可少!

推動信義安全社區 老人保命防跌不可少!#跌倒

為配合郝市長施政白皮書,建構臺北市為安全健康的城市,爭取通過國際安全社區認證中心之認證,信義區自2008年起開始推動安全社區各項工作。從分析醫院急診室事故傷害外因登錄資料發現,97年信義區依各傷害類別統計:前3名分別為道路運輸事故、撞砸壓夾割絞刺事故及跌倒墜落事故,占所有傷害類別90%;65歲以上老人則以跌倒墜落事最多,地點以居家場所較容易發生,發生原因以平面滑、摔、絆倒最多。為有效降低老年人發生跌倒的比例,建立社區健康照護模式,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在社區規劃保命防跌課程,本課程是以國立師範大學郭鐘隆教授保命防跌團隊設計之衛教及運動議題為主軸,課程內容包括老年生理與心理、飲食、用藥、輔具、居家環境安全等衛教課程,並加入增加柔軟度的大肢體關節運動、提升下肢肌力的組合運動及注重下肢力量的改良式太極運動訓練等,透過預防跌倒衛生教育及「改良式太極拳」肢體運動介入,有助於體力訓練、平衡及肌力提昇。不論對象為獨居長者、一般社區老人、或失智長者,藉由預防跌倒衛生教育及肢體運動介入,不僅可以維持及增進身體功能,而且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發生跌倒的比例,值得持續於社區中推廣。歷經二年的推廣,現已結果開花,限於人力、專業及社區回應殷切需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98年度將繼續推行,諮詢電話27234598分機225。安全社區的推動,需要大家及社區持續的參與,以減少非故意性與故意性的傷害,共同造就信義區成為『安全』的國際社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