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長者跌倒地點多 浴室、臥房皆上榜

長者跌倒地點多 浴室、臥房皆上榜#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全球正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但對長者們而言,生活中卻充滿了危險,尤其在室內中最常發生的意外就是跌倒,如浴室、臥房等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跌倒率為13.6%,原本熟悉的環境超過3成竟是地雷區。此外,對於輪椅族來說,一般家中陽台、浴室或廚房都設有門檻,身心障礙者根本無法跨越,換算下來,有超過4成的居家空間,根本就是進不去的禁區。由此可見,居家環境重重障礙,戶外環境更是危機四伏,隨處可見斜坡有障礙物阻擋,導盲磚鋪設不確實、人行道地磚破碎不平整,都降低了身心障礙者以及長者出門的意願,因此,有項調查指出,身心障礙者中就有10.61%的人從來沒有外出過。失能者逐漸增加中 119年時將有80萬名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林文賓處長表示,高齡化社會來臨,身心障礙者與年長者共同面臨老化帶來的風險,台灣目前約270萬名高齡長者以及112萬身心障礙者,根據衛福部長期照顧服務網計畫推估,因慢性疾病與功能障礙進而失能者,在100年中65歲以上的失能者就有40萬名,而到119年時將會倍增至80萬名,換句話說,就是台灣每5名長者中就會有1位失能者需要各方面的協助。因此,伊甸基金會今年舉辦無障礙生活節,希望透過體驗活動,讓大家同理行動不便者每天面臨生活困境,並透過居家照顧、輔具支持與居家環境修繕等既有服務支持,進而體諒、關懷協助這些身心障礙的朋友們。

年長者易跌倒 2招保命防「跌」

年長者易跌倒 2招保命防「跌」#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統計,「跌倒」是老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每5位老人就有1位曾在1年內跌倒,其中又以剛過65歲的長者居多。「跌倒」是老人意外死亡主因基隆市衛生局指出,老人常「跌倒」的原因,是由於老年人肌力、心肺耐力及身體的協調性、平衡能力下降,且又有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等問題,一旦跌倒常會造成龐大的社會醫療成本。因此,如何預防老年人跌倒顯得十分重要,平日應該從2方面著手:1)維持身體的活動力、肌耐力、平衡感。運動時應採取「低強度、多次數」的溫和漸進方式。2)注意外在環境安全,例如鞋子是否舒適防滑,地板是否平坦、止滑,室內燈光線是否明亮等。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也提醒銀髮族,老年人因為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所以運動前最好先與醫師溝通,依照自己 的身體狀況及體能,選擇合適的運動型態與運動量,如此才能做個快樂的不倒翁。 

全台每年50餘萬老年人 因跌倒而受傷

全台每年50餘萬老年人 因跌倒而受傷#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老年人行動不便,若在爬樓梯,或是洗澡時,不慎跌倒,很可能會造成重大傷害,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指出,跌倒是老人事故傷害的第二死因,每年有將近50萬名老人跌倒,超過半數是在自家跌倒。而家中最常發生跌倒的地方為客廳、臥室及浴廁。防老年人跌倒 可尋求居家職能治療師臺北市衛生局表示,民眾常聽見的居家職能治療師到府服務,除了提供長輩的個別性設計復健活動,如平衡訓練、站立活動、粗動作活動,以維持長輩本身的肌耐力及肢體步態平衡,來增進個案的移動能力,進而增加日常活動能力。另外,也可以到宅評估服務,建議長輩居家無障礙環境之改善,家中照明設備、無障礙樓地板、扶手、防滑設施等,可以幫助社區中失能長輩儘可能獨立生活,教導家屬居家照顧技能,減少老年人失足跌倒的意外發生。而衛生局目前居家專業人員服務,除了職能治療師外,還提供物理治療師、護理師、醫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藥師等,凡設籍且實際居住於臺北市,經長照中心評估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有需他人協助之失能長輩,皆可向北市長照中心申請服務及補助,每次最高補助為低收入戶全額補助;中低收入戶補助90%,一般戶補助70%。民眾如有需要可撥打長期照護諮詢服務專線。 

樂閱讀/摔不得!老人最容易跌倒的3大地點

樂閱讀/摔不得!老人最容易跌倒的3大地點#跌倒

老人家經不起摔。事故傷害是台灣老人第十大死因,其中一半(51%)與跌倒有關,96%的髖部骨折是跌倒引起的。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引述研究指出,一般社區中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三分之一每年都會跌倒,這個數值在75 歲以上長者更高。可怕的是,銀髮族一旦跌過跤,就會增加再次跌倒的危險。有統計指出,跌過一次的人再次跌倒的風險,比從來沒有跌倒的人高出3.8倍。前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努蘭則指出,造成年長者臥床最重要原因,就是跌跤。另一個因為跌倒演變到後來臥床的原因是,老人家摔跤過以後,出現「跌倒恐懼症」,他們會把步伐變小,或在需要轉彎時身體僵硬,害怕動作太大會再次跌倒,更嚴重的會不敢站起來走路,活動少,腰腿更衰弱無力,怕出門閉居家中而影響人際交往,生活作息,慢慢失去自我照護能力。為什麼老人容易跌倒?詹鼎正表示,跌倒原因大致可分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因素。內在原因主要是老化,造成神經系統反射與協調變得比較遲緩,如果腳底一滑或踢到門檻來不及反應,就摔倒了。老化也會使視力不良、肌力衰退和走路步態不穩而容易跌倒。其次,許多疾病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退化性關節炎、重聽、憂鬱症等,都是跌倒的風險因子。造成老人跌倒的外在因素,「藥物是最常見的兇手」。詹鼎正說,任何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或治療心臟血管藥物都可能增加跌倒機會。最常見就是安眠藥、會讓人想睡覺的感冒藥,有些降血壓藥物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意即站起來血壓突然降低,腦部一時得不到血液供應,眼前一黑就很容易摔倒。某些治療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都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嫌疑犯。環境也是造成老人跌倒的肇因。例如捨不得開燈、家裡光線不佳,地板濕滑,走道電線纏繞成一團或者堆滿雜物,地毯邊緣捲翹起來,都可能害老人家絆倒,太長太寬的衣服褲子,磨損老舊沒有防滑功能的鞋子,都可能增加老人重重摔倒的風險。跌倒最容易受傷部位/國健署「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在跌傷老人當中,往往最容易傷到3個重要部位,依序為下肢(腿部)、上肢(肩膀雙手)及髖部,摔傷後常因此臥床不起,身體活動受限,失去社交活動,不僅讓老人家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老人骨折,儘快治療,儘早恢復活動/一旦跌倒骨折,要儘快就醫治療。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由骨科醫師決定是穿鐵衣、臥床休息、石膏固定、手術鋼釘板固定或者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比方,身體有些部位的骨折,像是肋骨、肩胛骨、程度較輕微的腰椎壓迫性骨折等,不需手術或石膏固定,但因為疼痛,病人需穿背架或臥床休息幾週。手部橈骨末端骨折,一般徒手復位後,石膏固定6~8週;粉碎性橈骨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加上外固定器固定。大腿股骨頸骨折或股骨轉子間骨折,大多必須手術鋼釘鋼板固定或置換人工關節等。只要病人身體狀況容許,要儘快接受治。治療後,諮詢醫護人員何時可以讓長輩起床和活動筋骨,避免因臥床過久或限制活動帶來褥瘡、下肢血管栓塞、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褥瘡大多發生在臥床1 週內,而身上有褥瘡的病人,住院天數會延長,而且也有較高的死亡率。有統計指出,在手術後2 週內就可以起床活動的病人,能夠恢復到骨折前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態的機會比較高。(本文作者/張曉卉)(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醫訊/如何預防跌倒

醫訊/如何預防跌倒#跌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年歲增長身體逐漸老化,銀髮族容易骨質疏鬆,加上行動慢、肢體協調差及其他慢性疾病,只要些許的外傷就容易使老人骨折,令家屬分外擔憂。為此,新店慈濟醫院舉辦「預防跌倒」衛教活動,邀請該單位黃怡菁護理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預防跌倒時間:102年9月12日(四)下午14:30~15:00地點:醫院(新北新店區建國路289號,捷運綠線大坪林站4號出口有醫院接駁車)10B病房團體衛教室洽詢:02-6628 9779

年長者易跌倒 嚴重恐導致死亡

年長者易跌倒 嚴重恐導致死亡#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生署公佈事故傷害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六位,其中老人的事故傷害,又以交通事故及跌倒為主。為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台南市辦理「高齡友善城市-老人防跌」健康講座,提升長者對預防跌倒的認知以減少長者跌倒機率。國民健康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地區老人的跌倒盛行率,從1999年的18.7%,增加到2005年的20.5%,也就是說,平均每五位長者,就有一人曾經跌倒,尤其年紀越大,跌倒的頻率就越增加。年長者容易跌倒,大約有五成以上是個人因素,其次還有四成是因為環境因素,而老人跌倒常造成骨折、疼痛、行動不便、退化等併發症,不僅增加醫療支出,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活動當天亦邀請郭綜合醫院免費為民眾量血壓、測體脂等項目,希望大家能獲得正確的防跌知識,以降低老人跌倒事件發生,講座結束後另有獎徵答活動,誠摯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小心!老人跌倒易骨折

小心!老人跌倒易骨折#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心!老人家一跌倒,非同小可。家住北港鎮高齡九十五歲的蘇黃魚阿嬤,8號在家跌倒造成「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由北港附設醫院骨科何堃淵醫師緊急為病患進行「骨內鋼釘固定手術」。何醫師指出,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人常見的損傷,平均年齡略高於股骨頸骨折患者,股骨粗隆部血液供應豐富,很少發生骨折不癒合,所以進行鋼釘固定手術可以有效幫助患者固定。但若處理不當,易發生髖內翻。而蘇黃魚阿嬤只生一名女兒,年輕時由她一名女子獨力撐起一整個家庭,女性強軔性格表現無遺,一直到95歲她仍在下田進行勞務拔花生。阿嬤有三個外孫女及兩個孫子,但孫子皆相繼過世。現在由她的獨生女和她一起居住在北港鎮,當天晚上阿嬤只是起個身想要喝水,沒想到一個顛簸就摔倒了,在樓下的女兒趕緊將老母親送往北港媽祖醫院就醫。何堃淵說,蘇黃魚阿嬤術後4天已經可以使用助行器下床,後續只需要配合復健治療就可解除長期臥床的危機,為了避免二次骨折,醫師也提醒家中有長輩者應特別注意保持光線暢通明亮,浴室要加裝防滑墊,以避免二次跌倒造成不可彌補之遺憾。

巴金森症致動作障礙 打太極可改善

巴金森症致動作障礙 打太極可改善#跌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暨動作障礙治療與研究中心、臺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與臺灣動作障礙學會舉辦「2013世界巴金森日活動」,近五十位來自臺灣各地的巴金森病病友與家屬齊聚花蓮慈院,除了向詹姆士‧巴金森醫師致敬之外,病友們也親手彩繪屬於自己的鬱金香花。西元1817年英國詹姆士‧巴金森醫師研究特定症狀的動作障礙,發現了巴金森病,使後人得以了解病因與開創治療方法,因此就以巴金森來作疾病名稱,也以詹姆士‧巴金森的生日(4月10日)定為「世界巴金森之日」。罹患巴金森症常造成生活上許多不便,其中以跌倒在統計中被認為最嚴重,花蓮慈院神經外科蔡昇宗醫師表示,巴金森的治療方式長久以來沒有很大的突破。直至去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成果,將195名巴金森病患者分成「太極」、「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三組,結果無論是在方向的控制或是動作協調上,「太極」的效果都最好。花蓮慈濟醫院巴金森暨動作障礙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陳新源醫師表示,「太極」是一種緩和、穩定的運動方式,目前也有研究指出,練習太極可以顯著減少患者跌倒的次數,這對巴金森病友的生活品質來說,是很大的幫助。雖然目前巴金森病還是一種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現行的治療方式都是針對症狀的改善,但陳新源呼籲,病人還是得勇敢接受治療,不論是吃藥、手術或輔助的運動,需要病友及家屬的全力配合,透過這次的活動,也希望能讓社會大眾對巴金森病有更正確的認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