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環

經常久坐、姿勢不良,小心肌筋膜症候群找上門

經常久坐、姿勢不良,小心肌筋膜症候群找上門#血液循環

夏天到了,門診中各種拉傷、抽筋和反覆疼痛的病人也來到新的一波高峰。許多人不以為意,以為只是小拉傷,卻意外發現患處疼痛綿延不絕,而且按壓疼痛強烈,而且往往伴隨工作用電腦、躺沙發追劇等更加惡化,止痛藥反覆使用卻也不見起色,最終只好來中醫門診求診。 兩大慢性疾病 肌肉緊繃成主因 首先,這種常見局部卻慢性卻痛起來要人命的症狀,稱之為肌筋膜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這種症狀觸診起來有明顯緊繃的肌束,還有激痛點(Trigger point)的特徵,像是按壓起來會引發強烈疼痛外,也可能會引發轉移痛痛或痠脹、麻木等其他症狀。這種症候群容易因為肌肉長時間固定不動,或天冷潮濕容易加重症狀。目前西醫治療上大多使用藥物或物理治療和伸展,除非狀況不佳才會搭配注射療法。 而這個疾病和另一種全身慢性肌肉疼痛病容易被混淆,就是人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好發於30-50歲的女生朋友,也有不少名人罹患此病,像是曾因此病暫別樂壇的女神卡卡。而纖維肌痛症的特徵是全身多部位持續性疼痛,超過11個以上的壓痛點(tender point)就有很大機會確診,可能落在肌肉、關節、脂肪墊或滑囊等等多種部位,而且不會有轉移痛的現象。這種患者往往伴有疲勞和睡眠障礙、腸胃症狀等複合性症狀,治療上需要整合性治療,除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伸展運動外,也要搭配認知治療等解決整體複合性症狀才比較容易有進展。 以上兩種症狀狀況的成因至今都不清楚,但從中醫的角度思考,《黃帝內經》中「久坐傷肉」,和西醫看待緊繃的肌束(taut band)成因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當肌肉長時間固定不動作或過度疲勞的情況,肌肉在這些情況下比較容易處於收縮緊繃的狀態,也特別容易有緊繃的肌束。 針灸引導筋膜 中醫師莊可鈞:避免長時間久坐 在中醫的治療上,臨床上往往會建議針藥並行,用藥處理常常會以調和營衛、解肌祛風的桂枝湯為主要架構,可以溫通經絡又促進血液循環,針對疲勞過度的患者可以搭配黃耆增加補氣推動的力量,並且依肌筋膜疼痛的部位視情況加入不同的引經藥,像是肩頸部位可以加入葛根、羌活等等。針灸的話,除了使用針上灸的方法外,這種慢性疼痛也傾向體針搭配頭皮針治療,透過頭皮針調整神經肌肉控制的部分,局部鬆解肌痛點引發得氣的效果處理緊繃的肌束,另外也會搭配細針引導筋膜,調整失衡已久的筋膜張力。 平時避免長時間固定姿勢不動,可以設置番茄鐘提醒自己,並且盡可能讓周遭的環境幫助自己可以維持好的姿勢,像是適當的桌子、椅子高度,讓自己能夠豪不費力的維持好姿勢。一旦緊繃不舒服就要盡快求診,並搭配正確適當的拉筋伸展或復健運動,以免越伸展越不舒服,拖久了治療起來也需要耗費更多時間修復。而飲食上也要均衡飲食,在有些情況下,當患者缺乏B12和葉酸時,會影響紅血球的生成,肌肉的能量代謝也會受到影響,也會和肌筋膜症候群的症狀有一定程度的相關,適當的補充也能有所幫助。

運動前「這樣拉筋」超級錯!避免韌帶拉鬆、關節受傷⋯你該懂的5件事

運動前「這樣拉筋」超級錯!避免韌帶拉鬆、關節受傷⋯你該懂的5件事#血液循環

想要避免運動傷害,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運動前適度伸展筋骨、放鬆肌肉。但你知道嗎?事情總是過猶不及,倘使拉筋太過頭,也會造成反效果,反而降低運動表現,甚至增加運動傷害的可能性!《優活健康網》特地選摘此篇,只要掌握5個訣竅,就能學會如何正確拉筋,避免運動可能造成的傷害。

天氣一濕冷就肌肉緊繃、關節痠痛?專家教3招活絡筋骨抗發炎

天氣一濕冷就肌肉緊繃、關節痠痛?專家教3招活絡筋骨抗發炎#血液循環

近日又濕又冷的天氣,讓許多人覺得常肌肉、關節痠痛,更有不少民眾表示,身體舊傷處變成氣象台,很無奈也很痛苦。物理治療師指出,天冷時,活動意願降低,而久坐的機會則相對增加,尤其是家中老人家,若本身有退化性關節炎,或是原來的舊傷未完全痊癒,便容易有痠痛增加的趨勢,此時可用3招簡單居家運動訓練。

8旬老翁粉碎性骨折,竟不用開刀治療!醫揭「高壓氧治療」真相⋯

8旬老翁粉碎性骨折,竟不用開刀治療!醫揭「高壓氧治療」真相⋯#血液循環

80歲的洪爺爺到外地出遊時,意外發生車禍,造成左小腿有全皮缺損的大片傷口與開放性粉碎骨折,大腿則是粉碎性骨折。送往當地醫院救治後,醫院先進行骨折的內固定手術及傷口的植皮手術,但左小腿仍然有深可見骨釘的傷口,且合併壞疽組織與化膿。轉至大千綜合醫院後,洪先生接受擴創手術及高壓氧治療,2個月後傷口癒合良好,也免除再開刀的痛苦。

小病不斷因「氣、血、水」不順!日本中醫師教你看:毒素塞在哪?

小病不斷因「氣、血、水」不順!日本中醫師教你看:毒素塞在哪?#血液循環

現代人身上誰沒有一點小毛病,但日本中醫師幸井俊高在《排毒.調養 天天喝好湯》想告訴你,若能更細緻觀察自己的身體,解析小病透露的細微警訊,透過生活中隨手可得的食材,排毒保健,促進身體代謝,才能避免老廢物質囤積在身體裡,擴大影響,造成難治的慢性疾病。以下為原書摘文:

居家防疫冷氣吹24小時 當心冷氣病上身

居家防疫冷氣吹24小時 當心冷氣病上身#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期間,人們多數時間躲在冷氣房,但冷氣帶來的不只是舒適感,特別是沒有規律運動習慣,體質偏虛弱的人,對環境、氣溫的調節能力較弱,容易因長時間處於相對低溫的環境,循環變差、頭頸肩緊繃痠痛;或是關節處因為缺少肌肉、脂肪覆蓋保溫,長時間冷氣直吹造成僵硬疼痛。也有些人過敏症狀加重,代謝也可能因為久待低溫環境而變弱,腸胃蠕動變慢。這些因空調引發的不適,稱為「空調不適應症」或「冷氣病」。忌吃多生冷食物、流汗沒擦乾就吹冷氣中醫師黃千毓表示,這些狀況在中醫概念屬於「陰暑」的範疇。中醫古籍《景岳全書》中提到,「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意思是因暑熱貪涼而使用錯誤的解暑方式導致的症狀,包含攝取過多冰涼生冷產生的腸胃不適,在戶外流很多汗,沒有擦乾就直接冷氣直吹,造成頭痛、畏寒、噴嚏鼻水等。怎麼樣才能預防冷氣病的發生呢?有句俗諺「冬吃蘿蔔夏吃薑。」說明夏日的養生方法,雖然天氣很熱,仍須補充溫水,可以稍加性味溫熱的食品如薑片、肉桂,補充陽氣提升對外在環境的調節力。另外,冷氣溫度控制在26~28℃,避免與室外溫差過大,並且進入冷氣房前先將汗水擦乾。準備絲巾或薄外衣,防止因進出內外溫差大而頭痛,也可以用來保暖。為減少肩頸關節僵硬,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筋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茶飲加穴位按摩 可消暑放鬆僵硬肌肉除了上述方法,空閒時可以按摩穴位,常用的像是手上的合谷穴、養老穴還有位於頭頸交界的風池穴,可以緩解頭痛不適、肩頸項部緊繃痠痛。按壓合谷穴和養老穴的同時,緩緩左右轉動脖子,頭部上下俯仰,能讓僵硬的肌肉更放鬆。飲食方面,可以將烏梅、山楂、甘草以適量的比例加冰糖,煮成消暑的烏梅汁。也可以將西瓜皮綠皮削去,留下白色的部分,古代醫家稱之為西瓜翠衣,放入鍋中煮約20分鐘,待冷卻後可加入冰糖或蜂蜜飲用,都是夏天消暑良方,建議適量常溫飲用,降低對冰涼冷飲的依賴。如果經常進出冷氣房,常覺得頭痛不適,可以適量取用薄荷、荊芥、紫蘇煮成茶飲,驅散風寒。

痠痛來報到!紅外線治療器人人適用嗎?

痠痛來報到!紅外線治療器人人適用嗎?#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逢季節交替或天氣潮濕時,腰痠、背痛、關節疼就愛來報到!此時許多民眾會想到使用「紅外線治療器」來幫忙,到底紅外線對痠痛有沒有幫助?應如何正確操作?購買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食藥署邀請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陳冠誠為大眾說明。陳冠誠醫師指出,紅外線治療器分為近紅外線與遠紅外線兩種。早期常見的是近紅外線治療器,它的穿透性高、熱效應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代謝;而近年來常見的遠紅外線治療器,屬於非熱效應,是運用能量來提高蛋白質的吸收與傳遞效果,能幫助血管擴張,降低發炎狀況。兩者略有差異,在臨床上都經常使用。紅外線治療器 5個眉角要注意至於紅外線治療器的使用時機,陳冠誠表示,當有運動傷害、關節炎、軟組織受傷,或覺得肌肉緊繃、有疼痛感時,紅外線治療器就是很好的輔助工具。然而,紅外線治療器在使用上有許多眉角要注意!第一是「時間」,每次使用時間約15-30分鐘內,兩次使用間隔必須超過1小時。第二是「距離」,治療器必須與肌膚保持40-60公分,才能避免燙傷發生。第三是「強度」,必須詳閱該儀器的說明書,按照建議操作,以策安全。第四是「掀開衣物」,也就是要裸露患處照射才有效果,因為紅外線治療器無法穿透衣物。第五是「避開眼睛與出血處」,必須等到傷口止血後再使用。此外,使用環境也要保持恆溫,不可過熱。不適用紅外線治療的6大族群紅外線治療越來越普遍,但仍有些族群不建議使用。對溫度感覺較缺失的人如糖尿病患、意識狀況不好、血液循環差的患者,可能會不自覺而燙傷;惡性腫瘤患者應避開患處以免擴散;以及出血患者、急性發炎者、皮膚炎與濕疹患者亦應避免,使用後可能使病況加重。陳冠誠叮囑,紅外線治療儀屬醫療器材,在使用前宜先請復健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並建議在專業人員操作下使用,避免不良反應。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認明包裝上具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才具有品質保障。使用時也要注意,使用時間、距離、強度等。別忘了使用前、中、後要多補充水分,照射部位應清潔乾淨,不要塗抹敷藥,才能讓紅外線治療得到更好的功效。

長時間吹冷氣 小心空調不適應症上身

長時間吹冷氣 小心空調不適應症上身#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莫非天氣也出現報復性高溫?今夏高溫飆到39.5℃,人們只能躲在冷氣房,但冷氣帶來的不只是舒適感,特別是沒有規律運動習慣,體質偏虛弱的人,對環境、氣溫的調節能力較弱,容易因長時間處於相對低溫的環境,循環變差、頭頸肩緊繃痠痛;或是關節處因為缺少肌肉、脂肪覆蓋保溫,長時間冷氣直吹造成僵硬疼痛。也有些人過敏症狀加重,代謝也可能因為久待低溫環境而變弱,腸胃蠕動變慢。這些因空調引發的不適,稱為「空調不適應症」或「冷氣病」。忌吃多生冷食物、流汗沒擦乾就吹冷氣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黃千毓表示,這些狀況在中醫概念屬於「陰暑」的範疇。中醫古籍《景岳全書》中提到,「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意思是因暑熱貪涼而使用錯誤的解暑方式導致的症狀,包含攝取過多冰涼生冷產生的腸胃不適,在戶外流很多汗,沒有擦乾就直接冷氣直吹,造成頭痛、畏寒、噴嚏鼻水等。怎麼樣才能預防冷氣病的發生呢?有句俗諺:「冬吃蘿蔔夏吃薑。」說明夏日的養生方法,雖然天氣很熱,仍須補充溫水,可以稍加性味溫熱的食品如薑片、肉桂,補充陽氣提升對外在環境的調節力。另外,冷氣溫度控制在26~28℃,避免與室外溫差過大,並且進入冷氣房前先將汗水擦乾。準備絲巾或薄外衣,防止因進出內外溫差大而頭痛,也可以用來保暖。為減少肩頸關節僵硬,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筋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茶飲加穴位按摩 可消暑放鬆僵硬肌肉除了上述方法,空閒時可以按摩穴位,常用的像是手上的合谷穴、養老穴還有位於頭頸交界的風池穴,可以緩解頭痛不適、肩頸項部緊繃痠痛。按壓合谷穴和養老穴的同時,緩緩左右轉動脖子,頭部上下俯仰,能讓僵硬的肌肉更放鬆。飲食方面,可以將烏梅、山楂、甘草以適量的比例加冰糖,煮成消暑的烏梅汁。也可以將西瓜皮綠皮削去,留下白色的部分,古代醫家稱之為西瓜翠衣,放入鍋中煮約20分鐘,待冷卻後可加入冰糖或蜂蜜飲用,都是夏天消暑良方,建議適量常溫飲用,降低對冰涼冷飲的依賴。如果經常進出冷氣房,常覺得頭痛不適,可以適量取用薄荷、荊芥、紫蘇煮成茶飲,驅散風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