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泡

「類天皰瘡」全身水泡 好發老年人

「類天皰瘡」全身水泡 好發老年人#水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王先生幾個月前開始全身陸續長出大水泡,水泡破掉留下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傷口,反覆發生。家屬懷疑照顧不周或家中有細菌感染,其實是老年人較常發生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類天皰瘡」。老人家若身體長期搔癢,就有可能是「類天皰瘡」,提早治療,可以不必等到水泡齊發症狀。「類天皰瘡」是免疫疾病 發生在老人居多彰化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這種全身性的傷口最怕感染,若引發敗血症,甚至有生命危險,也因為水泡反覆發生,懷疑是免疫疾病,將病患轉到免疫風濕科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類天皰瘡」,住院服用類固醇及傷口細心照料後,患者康復出院門診追蹤。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高堅凱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的疾病,體內不正常的抗體攻擊表皮與真皮間的結構,導致皮膚解離產生水泡,很多病患家屬起初會誤以為是照顧不當導致壓瘡或燙傷。發生族群以老年人居多,與體質及免疫系統老化有關。「類天皰瘡」發生使生活品質變差,全身蓋滿紗布,又癢又痛,容易復發,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減輕生活壓力、作息正常 可減低類天皰瘡發病率老人家若身體長期搔癢,除了可能是老人家常見的「冬季癢」皮膚疾病外,如果症狀頑固、治療效果不佳,就有可能是「類天皰瘡」。可進行抽血檢驗、皮膚切片,釐清是否有異常抗體,如果有「類天皰瘡」的異常抗體,在爆發水泡前先以低劑量類固醇藥物長期控制,或許可以不用到全身長滿水泡的地步。生活中如何防範及控制「類天皰瘡」?高堅凱主任表示,除了定期用藥外,因為壓力會造成免疫系統紊亂,若作息正常、睡眠充足,生活愉快、減輕生活壓力,發病機會自然減低。運動也可以安撫免疫功能,定期、規律的運動也有幫助。

孩子染腸病毒要吃冰?醫:無治療效果

孩子染腸病毒要吃冰?醫:無治療效果#水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時序進入春天,進入腸病毒的流行季節。有家長帶小朋友看診,當孩子被診斷感染腸病毒後,一出診間便帶孩子購買冰品,以為可以加速療效。傳言「得了腸病毒要吃冰」,然而吃冰僅能緩解疼痛感,並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補充水份及多休息,才是孩子恢復元氣的主要方法。腸病毒71型症狀 發燒、四肢丘疹或水皰、口腔潰瘍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往年腸病毒疫情高峰期,約自3、4月開始,5月達到高峰,9月開學季有另一波高峰。雖然就疾管署資料,今年以來社區感染以克沙奇A型和B型為主,腸病毒目前仍處低度流行狀態,以往擔心的腸病毒71型較少,但家長仍需注意。南投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阮偉表示,腸病毒71型可能出現發燒症狀,四肢出現丘疹或水皰等表現的手足口病,也可能出現口腔潰瘍的皰疹性咽峽炎。即使就醫後回家,也須觀察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等重症前兆,若出現需立即返診就醫。冰涼食物緩解嘴破 但不具治療效果感染科廖嘉宏主任表示,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濕洗手和隔離是必要措施。若有症狀,建議幼兒及早就醫,若為就學學童,須通報老師並保持聯繫,避免和其他幼童接觸造成進一步傳播。醫護人員常教導家長,可讓病童吃一些冰涼食物,緩解嘴破等症狀,但不代表吃冰就有治療效果。須注意讓病童補充水分多休息,即會自然痊癒。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提醒家長,若幼兒出現類似症狀,可至兒科由專業醫師協助診療。

飲水染寄生蟲 長1米蟲鑽出傷口

飲水染寄生蟲 長1米蟲鑽出傷口#水泡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南蘇丹,聽說人絕不可踏進河水裡,不過原因和古希臘哲人或者萬物皆流,無物常住的觀念無關,而是因為一種寄生於人體的寄生蟲幾內亞龍線蟲,又稱麥地那龍線蟲。這種蟲的幼蟲會寄生在人身上,造成稱為「dracunculiasis」的痛苦情況,這個拉丁字意思是「遭小龍折磨」。飲水不淨 恐遭幾內亞龍線蟲感染這種寄生蟲的幼蟲先寄生在跳蚤或橈足動物身上,如果人類飲用含有這些動物而未經過濾的水,細小的幼蟲就會進入人體腹部,由胃到腸,成為成蟲,然後交配。接著雄蟲死亡,雌蟲則鑽進宿主的下肢。起先沒有任何症狀,但大約一年後,皮膚上就會出現疼痛不堪的水泡,通常生在腳或腿上。宿主因疼痛,忍不住把腳泡進河流或池塘的水裡,以求舒緩,結果由傷口釋出更多的幼蟲,傳染週期周而復始。疼痛持續數月 造成潰瘍恐會感染這些蟲可能只有一兩毫米寬,卻長達一公尺,由腳或腿的傷口鑽出人體,過程痛苦且緩慢。蘇丹人用棍子捲繞這種討人厭的蟲,過程得耗時數週,在這段時間很難工作,甚至連走路都有問題,因此幾內亞龍線蟲病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直到蟲被由體內移出,但蟲體造成的潰瘍可能又會造成另外的感染。這種病唯一還算好的地方,就是它只會感染人類,而且幼蟲在人體宿主體外只能存活三週,意即如果要持續寄生週期,只有很短的空窗期,水蚤必須在此時攝食龍線蟲的幼蟲。狗、豹和其他哺乳類偶見感染,但極稀少,因此只要終結人類的傳染週期,就可以徹底消滅這種病。眾志成城 也能促進公共衛生的進步前美國總統卡特主持的慈善團體「卡特中心」努力想讓幾內亞龍線蟲成為繼天花之後,徹底絕跡的人類疾病,也將是頭一個不靠疫苗或藥物就徹底絕跡的疾病。蘇丹人所蒙受的艱苦和危險,正是這個世界上許多地區每天的經歷。南聯合州的情況糟糕到連無國界醫生都不得不在二○一五年撤出。不過就在同一年,在卡特中心開始努力三十年後,全非洲僅有二十個幾內亞龍線蟲病的病例,表示這種寄生蟲已經快要絕跡。因此即使在生活最艱苦的國家裡,只要我們集眾人的意志,加強社區參與,運用常識和科學,適度且持續地投資資源,公共衛生的進步是可能的。(本文摘自/對決病毒最前線/時報出版)

亂貼草藥貼布 小心灼傷起水泡

亂貼草藥貼布 小心灼傷起水泡#水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只要一腰痠背痛就貼藥布,不諳藥性當心灼傷起水泡!60歲的陳先生已經洗腎10年,2個月來不但一直感到腰痛,還伴隨兩腳無力症狀,陳先生懷疑自己長骨刺,自行到附近的推拿館治療。使用中藥貼布貼在腰上2小時後,感到刺癢難耐,將紗布打開赫然發現藥布覆蓋的區域,皮膚都起水泡破皮,才嚇得趕緊至醫院求治。中藥貼布長時間緊密貼合容易排汗不良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長連麗芬表示,現代人因工作上需要久坐久站,缺乏時間運動,常會感到全身痠痛,訪間及電視常廣告「痠痛就來貼一下藥布」,中藥貼布是將中藥粉劑以水或溶劑調和成膏狀物,再均勻塗布於紙張、不織布或布料上,但坊間標榜專治跌打損傷、固筋骨的國術館或中藥店所使用的中藥貼布,常將藥材、製程視為密方不外洩,不但無法被有效監督管理。當中藥貼布長時間與身體緊密貼合時,極易因身體排汗及透氣度不良而引發悶熱、搔癢的情形。 洗腎患者易感染 勿輕易嘗試連麗芬護理長表示,本身因抵抗力就較低的洗腎患者,若有傷口很容易造成感染,陳先生目前是至外科門診定期換藥及追蹤,傷口已逐漸乾燥,建議民眾若有身體不適,應找合格的醫療院所進行診治。面對坊間林林總總的中藥貼布時,除應先檢視其包裝上是否有標示衛生署許可字號,並應向藥師諮詢,以便多了解貼布間的差異及使用注意事項。

腸病毒熱情發威 未達5歲幼兒要當心

腸病毒熱情發威 未達5歲幼兒要當心#水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歲半的陳姓女嬰上週末在家發燒,2天後嘴巴周圍、手腳都出現許多潰瘍與水泡,8歲的姊姊也在2天後出現同樣的狀況,檢查後確診姊妹皆罹患腸病毒手足口症。醫師提醒,開學後容易造成群聚感染,學童常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年幼弟妹而不自覺,恐造成另一波感染高峰,為免群聚感染影響家人,須隨時注意保持手部衛生。天氣炎熱疫情升溫 2週以來腸病毒患者激增 天氣炎熱,氣溫不斷飆新高,腸病毒疫情隨之增溫,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感染科醫師高佳慧表示,近2週以來門診常見的腸病毒患者多罹患腸病毒手足口症,症狀是手腳有明顯的水泡,且幾乎10個求診病患中就有1人確診罹患腸病毒,兒童病房也有1/4左右的患者是因為腸病毒症狀嚴重而住院治療。小於5歲幼兒較容易高燒、咽喉水泡高佳慧醫師指出,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炎熱的夏季更是每年腸病毒的高峰期,多數腸病毒感染無明顯症狀,有些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臨床表現症狀常見為手足口病及疹性咽峽炎。 小於5歲的幼兒比較會出現反覆高燒,咽喉水泡潰瘍無法進食的症狀,甚至少數病人會出現腸病毒重症,包括嗜睡、嘔吐、心跳快、肌跳躍反射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症狀為發燒、出現小水泡在口腔腸病毒手口足症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以及屁股周圍。 小病患常因口腔潰瘍無法進食造成脫水須住院治療,病程約5-7天。疹性咽峽炎則主要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3-5天。開學候群聚感染風險高高佳慧醫師呼籲,家中若有一孩子罹患腸病毒,進行居家隔離時要注意同一家人相互感染問題,大人與幼兒都要勤洗手,並用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此外,最近流行的腸病毒手足口症多有嚴重皮膚大面積水泡情形,提醒家屬在照顧上不必恐慌,多半會自行痊癒不會留疤,應避免讓孩子抓破水泡,以免水泡內的病毒傳染給其他人,或感染細菌造成蜂窩組織炎。 

皮膚紅腫起水泡 男嬰竟腸病毒上身

皮膚紅腫起水泡 男嬰竟腸病毒上身#水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皮膚症狀變化多樣,紅腫、水泡都可能是腸病毒病徵,家長切勿掉以輕心! 11個月大男嬰出現發燒、嘔吐、伴隨四肢紅腫起水泡症狀,加上沒有呼吸道疾病,醫師判斷應為腸病毒。國內腸病毒輕症疫情逐漸升溫,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易於手足間傳播,呼籲民眾提高警覺,除落實洗手個人衛生習慣,大人返家務必先更衣、以肥皂洗手後再抱小孩,降低病毒感染與傳播。家庭中第二位感染的小孩 症狀可能較嚴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陳少卿表示,依據疾管署研究資料顯示,家庭中第二位感染腸病毒的小孩,症狀可能會較第一位嚴重。臺北市衛生局提醒家長,腸病毒傳染力強,可經由飛沫、糞口、接觸到病人鼻涕等分泌物傳染,平時宜注意勤洗手,並以稀釋漂白水擦拭居家及玩具,避免家中成員交叉感染。接觸幼兒前應洗手、換上潔淨衣物臺北市衛生局呼籲,5歲以下幼兒為併發重症高危險群,接觸幼兒前應洗手、換上潔淨衣物,暑假期間生病孩童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同時應留意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嬰幼兒嗜睡、意識不清都是重症前兆台灣氣候潮濕,適合腸病毒生長,疾管署再次提醒,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若家中嬰幼兒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小腿長水泡 自行擦藥竟致敗血症!

小腿長水泡 自行擦藥竟致敗血症!#水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黃姓退休女教師因為免疫系統差,1年多前的某天突然感到天氣特別冷,發現小腿莫名長出1顆小水泡,原本不會痛也不會癢,沒想到到了晚上水泡突然腫得比10塊錢硬幣還大,患者擔心雙腳被截肢,卻堅持不使用健保卡只願求助藥局或中醫偏方,前後換了5條藥膏卻都不見傷口復原,反而越來越嚴重,直到傷口潰爛變為敗血症,經水刀清創手術,傷口漸漸復原才免於截肢風險。擔心截肢自行拿藥治療都沒有改善黃姓患者表示,1年多前病發時只以為自己又犯了腳氣症,於是自行找藥局藥劑師開藥,前後擦了5條治療皮膚炎的藥膏都沒改善,下肢皮膚反黑,傷口也越來越嚴重,即使家人要求她前往醫院求診,患者也非常堅持不願到院治療,加上自己本身就不愛出門,退休後更少外出機會,因為擔心醫師建議截肢,患者寧願擦藥膏也不想到醫院治療。清創水刀手術可以調控深度 不會切割到其他皮層豐原醫院傷口照護科主任陳明澤表示,黃姓患者因免疫系統不佳導致莫名水泡出現,患者因擔心截肢自行拿藥反而延誤就醫導致出現敗血症。若患者能盡早就醫,傷口就能及時治療,不至於雙腿潰爛,甚至出現嚴重敗血症。陳明澤主任表示,一般使用手術刀清創,很難控制清創的力道,「清創水刀手術」可以調控清創的深度,比較不會在清創時切割到下面的皮層,經治療後,患者傷口漸漸復癒,也免於患者擔憂的截肢風險。

水泡或腫瘤?口腔突起勿自行刺破

水泡或腫瘤?口腔突起勿自行刺破#水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26歲男性左下唇反覆出現無痛的結狀凸起,經醫師診斷為黏液囊腫,術後恢復良好。許多病人會誤以為是水泡而自行刺破,刺破後會有如水或蛋清樣的物質流出,水泡消退後過幾天原本位置又會再復發,醫師提醒,口腔內出現不明突起,切勿自行處理以免造成傷口感染。分泌的黏液無法排出就會形成黏液囊腫黏液囊腫是口腔內常見的小唾液腺體疾病,在唇、頰黏膜、舌頭、上腭、口底都可能會發生,其中以下唇為最常見的發生部位。口腔內約有800~1,000個小唾液腺體分佈,一旦分泌的黏液無法順利排出到口腔而淤積在黏膜下,就可能會形成黏液囊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牙科醫師林慧娟表示,口腔黏膜的黏液囊腫是因為小唾液腺分泌的黏液無法順利排出所造成的囊腫,不是腫瘤。在組織病理上,黏液囊腫主要分為2種,包含外滲性黏液囊及滯留性黏液囊腫。好發小朋友、年輕人 外觀為結狀突起因為撞擊或是進食時意外咬到後也可能會造成黏液囊腫,通常好發在小朋友與年輕人。臨床外觀為無痛的小結狀突起,黏膜呈現藍色或粉紅色平滑表面,大小由數公釐至數公分不等。對於黏液囊腫的治療方式有切除手術、局部藥物注射、冷凍治療及雷射汽化手術等,目前仍以切除手術為主。病灶周圍的小唾液腺體若是沒有全部切除可能導致黏液囊腫的復發,而影響復發最重要的是將病灶周圍與肌肉層上的小唾液腺體全部移除,以減少殘留的小唾液腺體再次形成黏液囊腫。手術後常見後遺症為嘴唇產生麻痹感,通常於半年內可自行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