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

你吃錯了嗎?益生菌迷思一次解答#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腸道健康及防癌意識抬頭,益生菌產品成為國內外保健食品市場成長最快的品類之一,然而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你真的吃對、選對了嗎?有亞洲益生菌之父稱謂的陽明大學蔡英傑教授,他從2005年開始推動腸道健康公益活動,就發現國人對於益生菌有許多迷思,以致不知如何選購,甚至是吃錯益生菌,反而沒有獲得保健效果。迷思一:益生菌吃越多越好嗎?(X)【吃什麼】很重要;蔡英傑教授表示,市面上部分宣稱每份高達千億以上菌數的產品,裡面超過9成都以體積小、且容易大量培養的Enterococcus (腸球菌) 為主,真正具保健功效的如比菲德氏菌或植物乳桿菌,僅佔不到10%;所以,菌數吃得多不如吃得精。以腸道消化保健而言,1天100-200億便足夠;免疫調節功能的菌也1天200億,吃3個月可以看到效果;而特殊功能如精神心理、代謝調節等,1天要吃600億以上。 迷思二:所有益生菌都能抗過敏、預防便秘、輔助睡眠?(X)益生菌功效應看「菌株」而非盲目選擇;蔡英傑教授指出,乳酸菌有成千上萬種,其中只有極少數對健康有益的特殊菌株,才能稱為「益生菌」。不同的益生菌株,各自有其特殊功效,如提高精神活性、舒壓助眠、抗發炎、減緩過敏等;事實上就如同維他命A、維他命B、維他命C都各自有其截然不同的生理功效,益生菌也是一樣,不能因為看到都是「益生菌」3個字就混淆。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中心的菌株庫中,同樣是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桿菌),便分別有降低壓力荷爾蒙、降低發炎指標、抑制壞菌等不同突出特性,不能說都是植物乳桿菌就都有這3種功能。迷思三:吃了益生菌就不會便秘嗎?(X)益生菌這樣吃反而會便秘!蔡英傑教授解釋,時常在演講場合遇到民眾問為何開始吃益生菌之後,反而便秘更嚴重?這些民眾的生活習慣時常會有「水喝不夠」、「蔬果纖維吃不夠」問題。因為舒緩便秘問題只靠益生菌是不夠的,且市售好的益生菌產品多半會加上水溶性纖維「益生質」,應該大量喝水以達到更好的功效;若自認為吃了益生菌就可以不補充蔬果、喝水,反而會讓便秘更嚴重。迷思四:益生菌可以治療許多現代人的疾病?(X)益生菌只是輔助品,不能取代正規治療,且重症患者應小心使用;蔡英傑教授強調,雖然益生菌是相當安全的保健品,但益生菌只是輔助,絕對不能「取代」藥物。例如消費者聽到有可提升快樂情緒的益生菌,都會趨之若鶩,一旦精神科病人貿然在未經醫師允許狀況下擅自停藥,這是非常危險的。此外,益生菌畢竟多半是活菌狀態,重症患者或免疫力異常低下的民眾,應減量或先暫停服用,並詢問醫師,以確保安全。迷思五:現代的益生菌技術成熟可以常溫保存?(X)益生菌怕熱!蔡英傑教授說明,以實驗室常規所謂的常溫/室溫,一般是指25度。益生菌天生就是怕高溫,當溫度超過30多度,活性就會快速下降,例如25度可以安定放半年,30度可能就只安定1個月,37度也許連幾天也撐不了。另外,益生菌可以冷凍,但不要拿進拿出,雖然益生菌不怕凍,但怕反覆的凍結溶解,在細胞裡,冰晶形成又化解,最傷細胞結構,因此雖說可以冷凍,但不要進進出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別誤會!香蕉、牛奶不助眠

別誤會!香蕉、牛奶不助眠#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聽到新聞報導指出幫助睡眠的黃金消夜是「香蕉與溫的低脂牛奶」,我就覺得還是該教大家正確知識。這就跟那時病毒型腸胃炎流行,媒體頻繁報導某醫師說不宜食用運動飲料、白吐司,是同樣荒謬的鬧劇。也像某次電視台採訪我,詢問是否有研究根據,表示睡太久的人容易得憂鬱症?事實上那是負相關,說的就是睡越多,憂鬱越少。睡前不要吃香蕉或任何乳製品新聞媒體一味追求收視率、點擊率,因此越聳動、越違反一般常識就變得越有報導價值。這種民粹加反智,真的是社會一大亂源。大家以為睡前吃香蕉能幫助睡眠,因為營養師說「香蕉富含色胺酸」,但色胺酸雖然可以轉化成腦中抗憂鬱化學物質5HT,但跟立即性睡眠無關,更何況量實在不多,影響不大。其實食物是脹氣的來源之一,吃不對食物就會產生脹氣。像過量的多醣類,如香蕉、地瓜、洋蔥等,都是脹氣生成的原因。對患有高比例乳糖不耐症的亞洲人來說,奶製品中的乳糖會造成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因此會有腹脹、腸子過度蠕動,甚至腹瀉的情形發生。所以,睡前千萬不要吃香蕉或任何乳製品,低不低脂更完全不是關鍵,是體質的問題。到時胃是脹的、腸子是亂動的,就算睡著了恐怕也一夜折騰,就像睡前運動過量造成肌肉乳酸堆積一樣,都無法一夜好眠。請傾聽你的身體,有進步的話多試幾次,沒用的就三振出局!有關睡前的吃吃喝喝、保健食品,以下2點提供大家參考:一、喝咖啡時機應落在下午5點前睡前避免咖啡因的攝取是重要的。尤其是晚飯後泡老人茶消磨時間、聊天更是造成失眠的原因之一。老人其實真的需要睡眠,尤其是年紀越老,咖啡因造成的影響越大。那白天能不能喝咖啡呢?當然沒問題,只要在下午3至5點以前,一天不喝超過2杯都是可以的。不只媒體嚇唬人,醫師也會:「你有胃食道逆流,睡前不可以吃東西、不可以吃辣的、酸的、太油的,甜點、酒精和咖啡也都禁止。」我以前在一家聯合診所看診過一段時間,診所後面有一間胃鏡室,經常傳來這段雄壯威武的叮囑聲,病人都默默不敢回嘴。聽久了我開始想:「這樣活著不會太辛苦嗎?」我也偶有胃酸逆流,但只有在空腹吃又油又甜的臺式喜餅時才會,其他時間都不會啊!檢視身體狀況 生活更輕鬆記得醫師說的可能是不對的資訊,即使對也不一定適用於你,請學習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就會知道不該吃什麼。像我最近幾乎都不吃油條,因為吃完之後身體覺得怪怪的,可能摻有工業用的明礬。盡量喝瓶裝的氣泡礦泉水,喝一陣子之後覺得身體真的變健康了。我之前有位病人單喝可樂或茶飲之類的,誘發了輕微躁症,話不停、睡很少。其實只要留意一些食物、情緒、生活方式和睡眠的情形,跟醫生好好討論,有時答案很清楚,治療也就輕鬆了。二、保健食品治失眠 反應竟變遲鈍鈣片、GABA、褪黑激素,最近還有蜂王乳加芝麻與維他命E!其中,我曾應推銷業務的請託,自己試用看看GABA。是有點效,但很快就沒感覺了。以前聽說在臺大有位精神藥理教授就會試藥,連超可怕、副作用極大的抗精神病藥都敢試。試藥當然只服用很低的劑量,據說還是造成肌肉僵硬,很不舒服地過了一天。我膽子比較小,只敢試沒什麼副作用的抗憂鬱藥物,一般都試個1、2次,但有次足足試了一個禮拜,因為病人說吃了那個藥,睏到連眼睛都張不開。根據研究顯示,這款藥的副作用會隨時間而適應,但是病人說只會更嚴重,狠狠打了我的臉。於是我就吃了一個禮拜,真的反應越來越遲鈍,開車都覺得危險,這才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病人抱怨要認真聽。對保健品持開放態度對保健食品的態度其實也是要開放一點,只要安全、不要太貴,試試都無妨,請傾聽自己身體的反應。若要問多久有效?細胞的改變一般需4到8週,最多需要12週,所以中醫說等3個月是有道理的。只是嚴重失眠時,哪能等這麼久?停藥後不用再吃就能睡得著嗎?中藥可能有重金屬污染,也不確定對肝、腎的毒性,更難確保比受嚴格檢視的西藥安全。(本文摘自/失眠勿擾/如何出版)

遵守6部曲 健康好「腎」活

遵守6部曲 健康好「腎」活#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是全球慢性腎臟病和洗腎人口最密集的國家,末期腎臟病盛行率也高居全球第一名。健康的身體有賴於自身的保養,防範於未然,才能擺脫洗腎王國的惡名。邁向健康好「腎」活,健康6部曲一定要遵守!濫用止痛劑、吃保健食品恐致腎病大千綜合醫院腎臟科醫師鄭俊山表示,慢性腎臟病常見由糖尿病、高血壓、高齡、濫用止痛劑、或長期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保健食品所致。一旦罹患慢性腎臟病容易出現貧血、骨骼與鈣磷平衡失調、心血管問題、營養不良等問題,若不善加處理則會演變成末期腎臟病,導致面臨洗腎、需腎臟移植、甚至死亡。護腎6部曲 維護腎臟健康很簡單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難以察覺,許多病患都是等到出現泡沫尿、四肢或臉部水腫、高血壓、貧血、或是疲倦的「泡、水、高、貧、倦」等5大症狀時,才到醫院檢查。鄭俊山醫師建議,遵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廣「護腎6部曲」,維護腎臟健康變簡單:1) 擁抱健康生活/維持理想體重、培養運動習慣、保持3不原則(不菸、不酒、不熬夜)。2) 正確醫藥觀念/務必遵從專業醫療人員指示用藥、不濫用止痛藥、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偏方草藥或保健食品。3) 採用護腎飲食/營養均衡、蛋白質適量、保持四少(少鹽、少糖、少油、少吃加工食品)。4) 控制既有疾病/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及尿酸。5) 注意飲水排尿/適量喝水,不要憋尿。6) 定期健檢監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薑黃素助控糖?醫:應慎選

薑黃素助控糖?醫:應慎選#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養生觀念漸盛,許多民眾都喜歡自行服用保健食品抗老,近來非常火紅的天然食材薑黃包含抗氧化、抑發炎療效,據World J Diabetes世界糖尿病雜誌、diabetic care等期刊研究結果發現,類薑黃素除了抗發炎外,更有助於血糖、血脂控制,對糖尿病患是一大福音。衛福部南投醫院提醒民眾,雖然糖尿病患有明確的控糖目標,除了應該在生活及飲食多加小心,在使用保健食品時,也應避免選擇來路不明或者標示不清的產品,以免傷身。腎病變是因血糖控制不好引起發炎反應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可能會演變為糖尿病腎病變,許多民眾擔心藥吃太多會洗腎,南投醫院腎臟科主任莊宗芳表示,糖尿病腎病變主要是因為血糖控制不好,長期高血糖引發身體一連串的發炎反應,使腎臟功能越來越差。均衡飲食 購買前詢問醫師、營養師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表示,使用天然植物來保健,價格便宜且安全性較高,糖尿病患者可以適當使用,建議以均衡飲食為前提,輔助天然植物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對於市售的薑黃及薑黃粉的選擇,避免選擇來源不明標示不清的產品,並定期關注衛生福利部的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相關資訊,購買前也應詢問醫師或營養師,以利評估效用及身體狀況。莊宗芳主任表示,規律遵循醫師指示使用藥物,配合飲食及運動控制才是預防糖尿病腎病變的上上策,早期的微白蛋白尿期是有機會回復的,可以找腎臟專科醫師針對腎臟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維他命補隱性肌餓?銀髮族要小心!

維他命補隱性肌餓?銀髮族要小心!#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常看到某維他命公司以銀髮族為對象,大肆在電視廣告裡推銷「隱性飢餓」(Hidden Huger)的概念,說服這些老人家服用該公司的複方維他命。廣告說,因為飲食不均衡可能欠缺某些「微量元素」或「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須營養素」。體內缺乏應有的營養素 自然壽命較低首先提出「隱性飢餓」概念的人,是1964年智利學者埃莫西約(Hermosillar)等人,他們在某個醫學研討會裡,談到智利人民因食物不足與偏頗,造成營養不良。他們將會議資料集結於智利的醫學期刊,題目是〈智利的營養不良或隱性飢餓〉(Undernourishment or Hidden Hunger in Chile),這是「隱性飢餓」第一次出現在醫療用語中。 我們可以在醫學期的搜尋引擎PubMed裡發現,這之後的幾十年,學術期刊所討論的「隱性飢餓」,多半是第三世界或未開發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肇因於糧食生產不足,使得那裡的群眾不能達到身體對食物的基本需求。即使外表看起來還可以,但是體內缺乏應有的營養素,自然壽命較低,還容易罹患某些因維他命或微量元素缺乏而產生的疾病。第三世界的許多國家存在不能忽視的「營養不足」 從聯合國與澳洲、美國等學界齊心統計的「全球隱性飢餓地圖」(Global Hidden Hunger Maps,2013年PLOS ONE網站公布)來看,我們依舊發現第三世界的許多國家(包含非洲、拉丁美洲等)還是因為食物普遍不足與單調,存在不能忽視的「營養不足」的情形。 除了上述的情況,學界也開始正視另一種「隱性飢餓」的存在,因為工商業發達之後,太多食物為了「保存方便」或「運送容易」,抑或「控制成本」,其製程使得營養素流失太多,更出現不少危害人體的添加物。食物充滿著高糖、高脂 食用有營養方面的問題2013年,在德國斯圖加特•霍恩海姆(Stuttgart Hohenheim)舉行的「國際隱性飢餓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dden Hunger)特別指出,許多食物充滿著高糖、高脂,而且沒有辦法添加新鮮蔬果,使得食用的人有營養方面的問題。這樣的食物往往特別便宜,使「營養不足」變成低社會階級不可避免的宿命,尤其當對象是孩童及婦女時,問題更棘手。攝取營養補充品而出現急症 臺灣面臨的問題不是食物不足與單調,而是我們不知節制的生活型態,加上沒有適當運動所造成的「代謝症候群」!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維他命嗎?我寫了不少文章說明維他命的由來,提到它們之所以被發現,是因為缺乏某些食物中的營養素,產生了許多疾病,例如腳氣病、壞血病、夜盲症等。若因此把維他命歸類成藥品,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們最初就用於治療「營養缺乏症」,而非用來養生保健、甚至預防疾病。 醫師蓋勒(Andrew I. Geller)等人統計美國2004年到2013年,63個具代表性的急診室,發現掛急診的23,000多人中,有28%是20歲到30歲的族群,他們因攝取營養補充品而出現急症;也有超過21%的兒童掛急診是因為誤食營養補充品;更好笑的是,每年大概有2000人,因為上述原因而住院。 (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防吐血黑便 服銀杏葉3點注意

防吐血黑便 服銀杏葉3點注意#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冬季手腳冰冷症狀,是很多老人及女性容易出現的症狀,有的民眾為改善末稍血液循環不良問題,會使用口服銀杏葉藥品,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使用銀杏葉保健品前應諮詢醫師,使用後若出現黑便、血便症狀,應盡快就醫,且如近期須進行手術,請務必告訴醫師正在服用該藥品,並於手術前7天停止使用。服用保健食品3點要小心「阿嬤,你怎麼沒感覺?」有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應該非常熟悉保健食品的廣告,現我國核准含銀杏葉口服處方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指示藥品適應症為「末梢血行障礙輔助治療」,銀杏果屬於一般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效果,食藥署提醒民眾使用口服銀杏葉藥品,應謹記下列3點:1)  應注意藥品併用風險/該藥品會抑制血液凝集,可能會與其他藥品出現交互作用。因此,民眾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應諮詢藥師或醫師,以免發生不良反應。2)  手術前7天應停止使用/該類藥品會增加手術期間出血之風險,民眾如果近期必須進行手術,請務必告訴醫師正在服用該藥品,並於手術前7天停止使用。3)  注意是否有藥品不良反應/該藥品可能會造成出血的不良反應,用藥期間如有眼睛出血、流鼻血、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變差或胃腸道出血(如吐血、黑便、血便)等症狀,應即刻停藥並及早就醫處置。      

自然療法夯 吃對保健食品才有效

自然療法夯 吃對保健食品才有效#保健食品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許家瑋/採訪報導)一個保健品牌要短期內炒出知名度,透過密集地廣告曝光與媒體操作或許可喧鬧幾時,若要悠遠長久的經營下去,考驗著的是產品品質所傳遞出品牌故事的實力與感染力,產品製造所使用的食材,與製造技術及品質監控,更是消費者所在意的事情。發揚自然療法概念 提昇人體自我保護機能保健食品品牌創辦人Maurice Blackmore,承襲自然療法,崇尚「自然即能自律,自然即能平衡,自然即能自癒」之理念系統,從大自然中尋求食材製成保健食品,運用天然成分,提升人體自我保護的運作。然而,推廣自然療法並非只是創立品牌口號,保健食品台灣區總經理劉一正提到,台灣公司推廣著一項內部活動,就是在一般情況下,每日依據適合自身的體質,食用公司的營養品作為日常保健,在有些不適時,藉著提高營養品的攝取量,來提升自身的免疫力。產品經過TGA把關 安心食用無負擔總經理劉一正說:「不同於台灣將保健品視為食品等級,澳洲使用藥廠等級的規格製作保健品,根據澳洲優良製造規範(GMP)的製藥標準進行生產,和當局藥品管理最嚴格的澳洲療效商品管理局(TGA)審查把關。」以自家產品「濃縮魚油」為例,除了品質上經過多重檢驗,如重金屬、戴奧辛等檢測,生產工廠獲澳洲療效商品管理局認可,魚源的捕撈上,更符合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要求,並以較無重金屬含量疑慮低的小型魚為主,使用者都可依產品外包裝資訊,清楚追溯每一瓶濃縮魚油的魚類、海域與捕撈時間,能安心使用。為確保每一瓶到全球消費者手上的產品有著相同品質,更不計成本以醫療級的玻璃瓶包裝,完整封存一顆顆保健品成份的活性、純度,不添加防腐劑,而玻璃瓶除能延長效期外,更讓省去擔憂塑化劑的疑慮。

Menu